新型储能

搜索文档
PPT分享 |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20 10:08
新型储能项目规模 - 中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64.3GW,同比增长59% [8][12] - 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01.3GW,同比增长110%,是“十三五”末的32倍 [11] - 技术路线市场份额变化:抽水蓄能占比首次低于40%,锂离子电池占比59.9%,非锂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 [9][12] - 应用结构变化:独立储能占比55%成为主导,用户侧占比降至8%,新能源配储保持稳定 [13][14] - 2025年上半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23.03GW/56.12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均同比增长68% [16][22] - 5月新增装机10.25GW/26.03GWh,占比45%,同比增长462%/527% [22] - 省份分布:Top10省份装机规模均超1GWh,合计占比超80%,云南位列能量和功率规模双第一 [24][25] - 业主分布:国家电投和国家能源集团分列能量和功率规模第一,Top9业主均为国央企 [27][31] 新型储能招中标市场 - 储能系统中标规模86.2GWh,同比增长264%,主要因集采/框采规模激增618% [34][44] - 集采/框采招标规模46.1GWh(同比+176%),中标规模59.3GWh(同比+606%) [41][44] - 招标主体:中能建以25GWh招标规模位列第一,EPC招标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4% [40][46] - 中标主体: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比亚迪位居储能系统集采中标前三 [45][47] - 价格趋势:2小时储能系统中标均价553.52元/kWh(同比-28%),4小时系统446.80元/kWh(同比-69%) [49][55] - EPC价格:2小时中标均价1005.63元/kWh(同比-15%),4小时871.11元/kWh(同比-12%) [55]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 储能电池产量:2025年1-4月达110GWh,预计上半年超210GWh,2021-2024年CAGR为69% [57][61] - 中国企业全球市场储能电池出货量233.6GWh,宁德时代稳居榜首 [58][61] - 技术突破:非锂和混合储能技术实现应用突破,包括吉瓦时级全钒液流电池、构网型混合储能等项目投运 [23] - 产品迭代:300+款新品发布,电芯向500Ah+大容量演进,系统向7MWh+大容量发展 [69][71] - 安全标准:首部强制性国标GB 44240-2024实施,多家企业开展燃烧测试提升安全可信度 [72][75][80] - 投融资热度:披露金额约474亿元人民币(同比+172.4%),覆盖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核心赛道 [63] - 企业上市: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募资353亿港元,创上半年全球IPO纪录 [63][64] 新型储能政策及收益 - 政策发布:电力市场类政策为重点,管理规范类占比提升,广东、浙江、四川、内蒙古政策发布活跃 [85][86] - 136号文影响:取消储能作为新能源项目前置条件,独立储能容量收益下降约50%,短期影响投资积极性 [87][88] - 市场化转型:储能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需加快容量补偿机制和市场价机制建设 [88][91] - 政策趋势:未来将加速容量机制建设、拓展多元应用场景、推动产业从“卷价格”向“卷价值”升级 [91][92] 新型储能市场展望 - 规模预测: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理想场景达291.2GW(CAGR 24.5%),保守场景236.1GW(CAGR 20.2%) [100] - 行业倡议:推动招投标机制优化、开展成本价格研究、发布行业自律公约,避免低价竞争 [96][97][98] - 全球化进展:中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163GWh(同比+246%),覆盖50余国家和地区,中东、澳大利亚、欧洲位列前三 [65][68]
经济日报丨新型储能迈入规模化发展
国家能源局· 2025-08-20 08:14
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 [2] - 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 [2] - 内蒙古新疆装机规模均超1000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装机规模均超500万千瓦 [2] 储能技术应用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涵盖全球工程应用主要技术路线调度运用水平稳步提高 [2] - 浙江宇龙生物科技2000千瓦储能项目可实现每日2次充放电高峰时段持续放电4小时 [2] - 浙江江苏重庆新疆等多省区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1000小时以上 [3] 储能市场发展 - 电力现货市场化交易机制持续深化储能正从"独立节点"迈向"智能协同" [3] - 浙江储能项目通过优化充放电策略预测将实现削峰约540兆瓦时 [3] - 接入虚拟电厂平台后单日高峰时段可为区域电网减少2兆瓦供电压力 [3] 储能技术创新 - 国家能源局提出强化新型储能等技术特别是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 [3] - 山东菏泽加快建设长时储能全产业链一体化零碳产业基地 [4] - 厦门海辰储能研发的长时储能电芯循环寿命超1.1万次 [4] 行业政策导向 - 国家能源局将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提升调度运用水平 [4] - 加快完善市场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4] - 企业需关注产品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4]
新型储能迈入规模化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8-19 22:09
行业装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 [1] - 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 较2024年底增长约29% [1] - 内蒙古和新疆装机规模均超1000万千瓦 山东/江苏/宁夏均超500万千瓦 [1] 技术发展与应用效果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涵盖全球工程应用主要技术 调度运用水平稳步提高 [1] - 浙江宇龙生物科技2000千瓦储能项目实现每日2次充放电 高峰时段持续放电4小时 [1] - 山东菏泽长时储能产业基地研发的电芯循环寿命超1.1万次 具备超大容量/超长寿命/超高安全/超低成本优势 [3] 市场机制与调度运行 - 电力现货市场化交易机制持续深化 储能从"独立节点"迈向"智能协同" [2] - 浙江嘉兴储能项目通过优化策略预计实现削峰540兆瓦时 单日高峰可为区域电网减少2兆瓦供电压力 [2] - 2024年新型储能调用大幅提升 浙江/江苏/重庆/新疆等效利用小时数达1000小时以上 [2] 政策支持与行业挑战 - 国家能源局提出强化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和前瞻性布局 [2] - 当前弃风弃光与电力紧缺并存 根源在于缺少长时间平抑能量波动的储能技术 [2] - 需关注产品研发创新 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以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3] 应用场景拓展 - 新型储能成为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的重要手段 为电力保供作出积极贡献 [2] - 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提升调度运用水平并完善市场机制 [3]
超过四个三峡水电站,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首次突破100 GW
新浪财经· 2025-08-19 13:31
行业整体发展 -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64.3 GW 同比增长59% [2] - 新型储能占比约60% 抽水蓄能占比首次低于40% 技术路线向多元化发展 [3][4] - 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01.3 GW 同比增长110% 是"十三五"末的32倍 相当于4.4个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 [4] 装机与出货数据 - 上半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23.03 GW/56.12 GWh 功率和能量规模均同比增长68% [4] - 5月单月新增装机10.25 GW 同比增长462% 创历史新高 [4] - 中国企业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33.6 GWh [4] - 新型储能招中标规模同比增长264% 达86.2 GWh [9] 企业竞争格局 - 电池出货量分四个梯度:宁德时代≥50 GWh;比亚迪/海辰储能/亿纬锂能/中创新航在20-50 GWh区间;楚能新能源/国轩高科等在10-20 GWh;赣锋锂电/鹏辉能源等<10 GWh [5] - 国内储能系统出货Top10: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远景能源/阳光电源/中电装储能-电工时代/新源智储/融和元储/许继/金风零碳/中天储能 [5] - 全球储能系统出货Top10中企: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远景能源/中电装储能-电工时代/新源智储/融和元储/欣旺达/阿特斯/天合储能 [6] - 海博思创全球排名升至第三 阳光电源国内排名从第二滑至第四 [5][7] 集采/框采模式 - 集采/框采中标规模同比激增618% 占比达69% [9] - 集采/框采招标规模46.1 GWh 同比增长176% 中标规模59.3 GWh 同比增长606% [9] - 中能建以25 GWh招标规模位列第一 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比亚迪中标规模前三 [12] 价格趋势 - 储能系统中标均价趋缓 价格区间缩小 [12] - 2小时系统中标均价553.52元/kWh 同比下滑28% 4小时系统均价446.8元/kWh 同比下降69% [13] 海外市场拓展 - 中企新增海外订单163 GWh 同比增长246% 覆盖50余国 中东/澳大利亚/欧洲均超20 GWh [13] - 订单超10 GWh企业均为电池企业 老牌企业与新势力差异化竞争 [14] - 出海动因包括全球能源转型/AIDC电力需求/停电事件/政策支持 以及中企全链条经验/本地化布局/利润吸引力 [14][15] 政策与规划 - 26省制定新型储能"十四五"规划目标超86.6 GW 11省已超前完成目标 [16] - 6省发布2027年目标23.5 GW 5省发布2030年目标41.5 GW [17] 未来发展趋势 - 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保守场景236.1 GW 理想场景超291 GW 五年复合增长率超20% [19] - 发展方向包括市场化参与/科学规划统筹/容量机制建设/产业向"卷价值"升级 [18][19]
南网宝池储能站充放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科技日报· 2025-08-19 11:14
项目运营表现 - 截至8月15日宝池储能站充放电量突破1.03亿千瓦时 累计启动272次 长期保持单日"两充两放"高频次调用 [1] - 迎峰度夏期间电站每天高功率运行 相当于为电力系统增加40万台家用空调同时开启的调节能力 [1] - 电站占地50亩 规模达200兆瓦/400兆瓦时 配备52套可独立接受电网调度的储能系统 [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全球首套构网型钠离子储能系统在站内投用 支持慢充慢放/快充慢放/快充快放等多种工作模式 [2] - 应用5种差异化构网型储能技术路线 创下全球最大单机高压直挂式构网型储能系统等多项世界第一 [1] - 首次实现锂/钠两种电力储能材料同站性能对比 钠离子电池运行性能达到预期 [1][2] 电网支撑作用 - 有效保障新能源高占比电网稳定运行 助力周边30多个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厂站绿电稳定接入电网 [1] - 云南新能源装机突破6800万千瓦 电网渗透率接近70% 宝池储能站为高波动性电网提供关键调节能力 [2] - 项目作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平台 推动构网型储能技术由示范迈向成熟应用 [1][2]
“储”足干劲 顶“峰”而上
中国电力报· 2025-08-19 07:19
江苏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 截至2024年6月底江苏新型储能电站95座总装机726万千瓦同比增长104%位居长三角第一全国第四 [1] - 2024年7月6日江苏93座新型储能电站集中放电最大放电功率达714万千瓦创造全国集中调用规模新纪录 [2] - 江苏电力目标至2030年推动独立共享式新型储能并网规模增长至800万千瓦以上 [3] 储能技术类型与应用 - 江苏抽水蓄能装机2024年为305万千瓦预计2025年达350万千瓦受地理条件限制规模低于安徽浙江等邻省 [2] - 江苏重点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机械储能等并通过集中调度实现资源聚合 [2][3] - 用户侧新型储能应用广泛如南京钢铁6.1万千瓦/12.3万千瓦时组串式储能电站南通明艺400千瓦/860千瓦时分布式储能电站 [7] 跨区域能源协同 - 2023年江苏通过协议分电引入安徽绩溪浙江天荒坪抽蓄资源年累计送电量11.5亿千瓦时最大受进电力50万千瓦 [4] - 安徽宁国龙潭120万千瓦抽蓄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可促进新能源消纳电量15亿千瓦时 [4] - 形成省内电化学储能打底省外抽蓄调峰的跨区域协同网络 [4] 创新储能技术项目 - 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装机6万千瓦为全球单机功率最大项目电能转换效率超60%一次充电储存48万千瓦时电量 [5] - 金坛项目2022-2024年夏季响应约140次调峰指令其中8月连续响应31天二期2*35万千瓦项目已纳入省电力规划 [5] - 如东县中国天楹10万千瓦时重力储能项目综合效率85%通过12672块25吨重力块升降实现电能转换 [6] 储能产业链发展 - 2024年江苏新型储能产业链开票销售超2000亿元储能锂电产量占全国1/3拥有核心专利企业近2000家 [9] - 国轩新能源利用自产电池建成2.56万千瓦/20.28万千瓦时储能电站单日最高降低电网负荷功率2.4万千瓦 [9] - 江苏发布全国首个预制舱式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站消防技术标准并推出储能系统智慧能源辅助结算终端 [10] 新能源发展与挑战 - 南通如东县风电装机563万千瓦光伏装机120万千瓦2024年新能源上网电量153亿千瓦时约为全县用电总量140% [6] - 江苏新能源装机规模大但波动性强峰谷差超50%需通过多元化储能路径解决靠天吃饭问题 [6] - 新型储能在平原地区选址灵活成为发储送用产业链重要节点 [7][8]
恒丰银行金融赋能 “超级充电宝”加速落地
新华网· 2025-08-19 07:09
新型储能行业发展 - 新型储能是支撑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之一 [1] - 河南许昌450兆瓦/600兆瓦时项目是河南省首座大型集中式储能电站,一期总投资6.16亿元 [3] - 山东肥城100兆瓦/400兆瓦时新型二氧化碳熔盐储能示范项目采用"二氧化碳储能+高温熔盐储热"技术,被列入国家能源局重大技术装备名单 [4] - 江苏连云港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86.6亿元,总装机120万千瓦,预计2031年全面建成投产,年发电量约14亿千瓦时 [10] - 云南昆明云智储能电站项目是昆明市首个共享储能项目,建设规模为120兆瓦/240兆瓦时,年平均充放电量预计可达3.5亿千瓦时 [12] 恒丰银行金融服务 - 恒丰银行郑州分行为河南许昌储能项目创新采用"股东担保+股权质押"双重增信模式,批复5.2亿元信用额度,其中4.9亿元专项用于一期建设 [3] - 恒丰银行泰安分行为山东肥城储能项目批复4.8亿元专项授信,首笔投放8000万元,搭建绿色审批通道 [4] - 恒丰银行枣庄分行为滕州经开区494兆瓦时分布式储能项目定制10年期融资方案,精准注入4.5亿元金融活水,累计批复绿色相关授信84亿元 [9] - 恒丰银行南京分行为江苏连云港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获批10亿元绿色项目贷款 [10] - 恒丰银行昆明分行为云南昆明云智储能电站项目完成1.8亿元专项授信审批,并于项目投产当日实现首笔融资投放 [12] 技术应用与区域发展 - 河南许昌储能项目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意义重大 [3] - 山东肥城储能项目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双碳"目标的关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当地新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产业化应用的"重要节点" [4] - 枣庄滕州经开区分布式储能项目采用"储能设备抵押+电费收益权监管+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有效破解新能源基础设施融资瓶颈 [9] - 江苏连云港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对提升电网安全稳定、促进清洁能源消纳作用显著,年消纳清洁能源18.2亿千瓦时 [10] - 云南昆明云智储能电站项目将有效提升昆明区域电网的调峰调频能力,优化区域清洁能源配置结构 [12]
内蒙古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量补偿金额累计突破2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8-19 05:31
政策支持 - 内蒙古能源局对纳入规划的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量实施补偿 补偿原则为一年一定且持续10年 [1] - 建立放电量补偿与现货价差双维收益模式 将储能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 [1] - 电网企业按月向符合条件的储能电站转移支付补偿金 内蒙古电力集团支付1.962亿元 国网蒙东电力支付1255.16万元 [1] 行业发展 - 内蒙古新型储能电站累计获得放电量补偿金突破2亿元 截至2025年6月底总额达2.087516亿元 [1] - 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推动新型储能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2] - 政策支持、应用场景拓展和资本投入共同推动内蒙古成为储能产业发展新高地 [2]
CNESA重磅发布:2025上半年新型储能新增23.03GW/56.12GWh,累计装机首超100GW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19 03:43
新型储能项目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164.3GW同比+59%抽水蓄能占比首次低于40% [3] - 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101.3GW同比+110%是"十三五"末的32倍 [6] - 2025年上半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23.03GW/56.12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均同比+68%5月单月新增10.25GW/26.03GWh同比+462%/+527% [8] 储能企业出货情况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全球出货量233.6GWh宁德时代稳居榜首二梯队企业加速追赶 [10] - 国内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Top10为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远景能源等 [13] - 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Top10为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等 [15] 新型储能招中标市场 - 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系统中标规模86.2GWh同比+264%集采/框采占比69%同比+618% [18] - 中能建以25GWh招标规模居首国家电投、华电紧随其后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比亚迪中标标段数前三 [19] - 储能系统中标均价趋缓0.5C系统553.52元/kWh同比-28%0.25C系统446.80元/kWh同比-69% [24] 新型储能市场展望 - 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保守预测236.1GW理想场景超291GW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20% [28] - 储能将向高质量发展升级从"卷价格"转向"卷价值"拓展沙戈荒大基地、零碳园区等新场景 [28] - 储能市场化进程加速商业模式创新与电力系统深度耦合容量机制建设成为重点 [27][28]
专家解读丨中国新型储能:从规模化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国家能源局· 2025-08-19 02:03
顶层设计与产业实践双向赋能 - 国家层面将新型储能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并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形成"规划—标准—市场"政策闭环 [3] - 地方层面17个省份装机规模突破百万千瓦,构建"省级统筹—地市落地—项目示范"实施体系 [3] - 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40%以上,年均增速超130%,"十四五"以来规模增长20倍 [4] - 技术路线以锂电池主导(占比96.4%),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创新技术快速发展,单站规模向10万千瓦/2小时以上集中 [4] - 锂离子电池实现500安时大容量电芯量产,循环寿命1.5万次,浸没式液冷技术温差<2℃ [5] - 2024年储能锂电池产量2.6亿千瓦时,总产值超1.2万亿元,关键材料产量同比增20%,系统造价下降25%-44% [5] 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 - 长时储能初始投资高,全钒液流电池系统成本为锂电池1.6-2.5倍,部分项目因电价波动和补偿机制缺失导致收益率低 [6] - 标准执行存在系统性挑战,国际标准互认不足制约装备"出海",如欧美构网型储能并网规范差异 [7] - 锂电池高端材料(如耐高温隔膜)依赖进口,产学研存在"重研发、轻工程"现象 [9] 全球储能发展战略路径 - 推动锂离子电池向宽温域(-40℃-60℃)、长寿命(2万次循环)升级,加快钠离子/固态电池产业化 [10] - 突破10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和10小时以上液流电池技术,在青海/新疆布局百兆瓦级构网型示范项目 [10] - 建立"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三位一体收益模式,探索储能租赁/共享储能等商业模式 [11] - 推动储能标准国际化,在沙特/澳大利亚布局"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输出全链条解决方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