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

搜索文档
新股消息 | 荣联再生科技二次递表港交所GEM 为国内再生亚克力材料龙头
智通财经网· 2025-08-25 13:21
智通财经APP获悉,据港交所8月25日披露,荣联再生科技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联再生科技)递表港交所GEM,中泰国际融资有限公司为其独家保荐 人。 招股书显示,荣联再生科技成立于2017年3月,是中国的再生亚克力产品制造商,主要从事再生亚克力材料的研发及生产。公司为客户提供再生MMA及 PMMA板材,并致力促进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按再生MMA及再生 PMMA板材收益计,公司于中国排名第一。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将环保放在首位的推动下,亚克力再生及再利用行业取得重大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一系列环保利好政策(例如国务院于 202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推动荣联再生科技的再生亚克力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此外,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 注及日益严格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速行业发展。 自往绩记录期间开始起,荣联再生科技的再生MMA产能由2023财政年度的约13,776吨增至2024财政年度的约20,448吨及2025年6个月的约9,432吨。这是由于 公司预期客户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故于2024年1月新增 ...
中交泓福烟台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一期工程开工
中国发展网· 2025-08-25 10:04
项目概况 - 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中交泓福烟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开工 [1] - 项目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福新街道 建筑高度22.2米 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地上3.59万平方米 地下3089平方米)[1] - 建筑结构采用钢结构 地上一层为料仓区和作业区 地下为设备基坑 [1] 技术工艺 - 通过技术手段将建筑粗骨料垃圾(碎砖、破碎混凝土块等)转化为再生建材 [1] - 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降低可吸入颗粒物指标 [1] 战略意义 - 项目响应国家环保和废物利用号召 践行绿色发展举措 [1] - 建成后将提升区域垃圾资源利用及消纳能力 形成"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 [1] - 为城市建设提供绿色建材 [1]
调研速递|博苑股份接受民生证券等1家机构调研 精彩要点披露
新浪财经· 2025-08-25 01:46
行业概况 - 碘及碘衍生物在医疗、农业、工业及人类与动物营养领域应用广泛 具体包括X射线造影剂、杀菌剂、LCD与LED屏幕偏光膜等产品 同时被添加至食用盐预防碘缺乏症 [1] - 全球碘产业区域分布高度集中 智利、日本和美国为主要产区 占全球销售近95% 俄罗斯、中国等国家有少量生产 [1] - 据SQM2024年报 X射线造影剂、医药制造和液晶面板制造是碘下游三大核心应用领域 占全球消费量约63% [1] 公司产品 - 公司碘化物产品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 无机碘化物包括碘化钾、碘酸钾等 主要应用于医药、农药等领域 [1] - 有机碘化物产品三甲基碘硅烷主要用于医药领域 如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产 [1] 核心竞争优势 - 公司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与主营业务融合 通过回收废料提取原材料形成循环经济 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以增强客户黏性 [2] - 拥有稳定专业研发团队 核心人员行业经验超三十年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获51项专利(27项发明专利 24项实用新型专利) 技术实力领先 [2] - 构建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 产品质量稳定 与众多知名企业长期合作 声誉良好 [2] - 碘化物及发光材料产品市场领先 六甲基二硅氮烷业务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参与制定多项行业与团体标准 具有行业影响力 [2] - 取得各类齐全资质 构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专业处理危废 连续获评环保先进单位 赢得客户信任 [2]
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丨节能省下1个亿,新材料拿下半壁江山!华鲁恒升的“进阶之路”
大众日报· 2025-08-25 01:46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节能技改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显著降本增效 年节约蒸汽100多吨带来1.4亿元降本 40余项技改创效超3亿元 [3][5] - 新能源新材料业务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上半年相关产品营收76亿元占总营收50% 三大锂电材料市占率达30%-70% [7][9] - 持续资本开支与研发投入巩固行业地位 近5年投资260亿元推进12个项目 2020年以来研发投入超40亿元获270项国家专利 [9][13] 节能技改与循环经济 - 实施园区低位能量综合利用改造 将低位余热转化为冷冻水 每小时节约蒸汽超100吨 [3] - 构建"一头多线"循环经济柔性多联产体系 实现产品系统园区三级联产联动 原料综合利用率和协同效应行业领先 [5] - 搭建三大平台调控中枢与双驱互联动力系统 保障装置安全稳定高效长周期运行 [5] 新能源新材料业务突破 - 锂电材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碳酸二甲酯市占率35% 碳酸甲乙酯30% 二元酸达70% [9] - 20万吨/年二元酸项目投产在即 总投资8.67亿元 建成后总产能达70万吨巩固全球领先地位 [9] - 酰胺原料优化项目年产20万吨饱和脂环醇 副产4.3万吨环己烷 为生物基尼龙布局奠定基础 [11] 研发创新体系 - 新建科技研发园对标国际一流 与10余所院校合作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转化平台 [11] - 2024年上半年开展47项技术攻关 连同39项延续项目同步推进 成果将提升核心竞争力 [13] - 参与制定32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醋酸产品被认定为专利密集型产品 [13] 资本开支与战略规划 - 近5年累计投资260亿元 在德州荆州同步推进12个高端化工项目 [9] - 德州本部规划10余个重点项目 重点实施气化平台升级改造和老旧设备更新 [13] - 通过产品链条耦合联产开发精细化工品 提高附加值增强行业竞争力 [13] 经营业绩表现 - 2024年《财富》中国500强排名第403位 较上年提升81位创历史最佳 [7] - 新能源新材料产品营收76亿元 占总营收比例达50% [7]
许开华全球“捡垃圾”剑指600亿目标 格林美行业领先赴港IPO加速出海
长江商报· 2025-08-25 00:24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许开华于2001年12月18日辞去中南大学教授职务创立格林美 专注于废旧电池和钴镍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研发[2][3] - 2004年突破循环再造超细钴镍粉末关键技术 2005年成为国内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 - 营业收入从2006年1亿元持续增长至2010年上市时9.19亿元 2024年达到332亿元[3][4][6] 业务规模与市场地位 - 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占全球15%以上 四氧化三钴产品占全球20%以上 超细钴粉占据全球硬质合金市场50%以上[1][7] - 年回收处理退役动力电池占中国总量10%以上 报废汽车回收占中国总量6%以上 镍资源回收占中国原镍开采量20%以上[7] - 在中国8省市及南非 韩国 印尼等地建设16个废物循环处理工厂与新能源材料制造工厂[7] 资本运作与战略规划 - 2025年3月末总资产达723.2亿元 较2010年19.26亿元增长36.55倍[6] - 计划发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旨在满足全球化发展需要并提升国际竞争力[1][6] - 规划2027年实现600亿元营收目标 较2024年332亿元接近翻倍 后续计划向千亿元及300亿美元目标迈进[1][8] 技术合作与产业链布局 - 2012年收购凯力克股权完善钴产品线 正式切入动力电池前驱体业务[6] - 2016年联手三星 ATL等企业构建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形成城市矿山+新能源材料双轨驱动模式[6] - 与SAMSUNG SDI CATL SK On ECOPRO LGC 比亚迪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7] 财务表现 - 2024年净利润10.2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94.96亿元同比增长13.67% 净利润5.11亿元同比增长12.1%[6] - 公司计划通过技术 人才 专利本土化实现全球发展平衡 同时开展国际绿色产业园建设[8]
博苑股份(301617) - 2025年8月22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25 00:16
碘产业概况与应用 - 碘及碘衍生物应用于医疗、农业、工业及人类与动物营养领域,涵盖X射线造影剂、杀菌剂、防腐消毒剂、医药中间体、LCD/LED屏幕偏光膜等 [2] - 碘以碘酸钾或碘化钾形式添加至食用盐预防碘缺乏症 [2] - 碘下游应用结构中X射线造影剂、医药制造和液晶面板制造三大领域合计占全球消费量63% [2] - 全球碘产能集中在智利、日本和美国三大产区,三国总产量占全球销售额88% [2] - 五家智利企业占全球碘销售额60%(其中SQM占37%),八家日本生产商合计占比23%,美国生产商占比近5% [2][3] 公司产品与技术优势 - 无机碘化物产品包括碘化钾、碘酸钾、碘化钠、氢碘酸、碘化亚铜,应用于医药、农药、饲料、光电材料等领域 [4] - 有机碘化物产品三甲基碘硅烷作为官能团保护剂主要应用于医药领域(如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产) [4] - 公司通过回收废料提取关键原材料形成循环经济模式,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5] - 拥有51项专利(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24项),设有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平台 [5] - 产品通过ISO9001、ISO2200及HACCP认证,与细分领域知名客户建立长期合作 [5][6] - 参与制定3项行业标准与12项团体标准,碘化物及发光产品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6] 合规经营与资质 - 取得安全生产、危险废物经营及排污许可等齐全资质 [6] - 具备专业危废处理设施与技术,实现达标排放,连续获评环保先进单位 [6]
大件垃圾免费回收,深圳把民生痛点变为治理亮点
南方都市报· 2025-08-23 04:10
大件垃圾处理行业现状 - 大件垃圾如床垫 沙发 家电处理难题日益凸显 居民常需付费请人上门处理 费用达数百元[1] - 质量尚可或较新家具常面临白送无人要困境 仅全实木等材质可能被付费回收[1] - 低值回收物缺乏市场吸引力 迫使居民承担高额清运费[3] 深圳模式创新 - 深圳将大件垃圾处理纳入各区财政预算 通过政府采购第三方服务实现免费收运 例如坪山区2025年投入51.36万元专项经费[1][2] - 全市设立4500个专项垃圾暂存点 覆盖住宅区 城中村及学校 居民仅需搬至暂存点或联系物管即可免费清运[1] - 采用"深分类"微信预约平台 物管可通过系统一键预约免费上门回收 清运企业通过GPS优化路线避免空载浪费[1] 资源化处理技术 - 大件垃圾通过专业拆解实现95%以上回收率 处理中心使用破碎机 除铁器等设备分拣木材和金属用于再生材料生产 剩余部分焚烧发电[2] - 2024年深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8.5% 日均回收量超1.1万吨 大件垃圾资源化显著降低填埋场负荷[2] - 形成"变废为宝"闭环处理 契合"无废城市"低碳目标并减轻末端处理压力[2] 模式比较与优势 - 深圳采用"政府买单 全民共享"模式 相比德国 日本等付费预约 购买"垃圾票"流程更高效[2] - 通过财政托底与全域覆盖公共服务 智慧化预约与集约化收运实现资源化利用与低碳处置[2] - 从根本上消除"代扔费"乱象 体现公共服务普惠性[2] 行业治理方向 - 大件垃圾治理需转向"政府主导+技术赋能+全民参与"综合治理模式[3] - 管理需注重可行性和居民参与性 避免要求居民自行运送至指定处理点的不合理方案[3] - 城市公共服务兜底是解决低值垃圾问题的核心 能提升市民获得感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与碳中和目标实现[3] 未来发展空间 - 当前"深分类"平台仅限物管预约 个人用户需依赖物管中转 未来需开放个人服务渠道[3] - 针对流动人口如搬家频繁租户群体 临时投放点或应急热线服务需加强[3] - 强化数据驱动可进一步提升市民体验感[3]
从性价比到价值感:二手电商重塑消费心智
美股研究社· 2025-08-22 10:12
行业增长态势 - 2025年上半年二手电商在数字零售领域表现突出 成为增长黑马[2] - 二手电商用户规模突破6.6亿 交易规模超过6450亿元[2] - 万物新生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4% 创近50亿元历史新高[2] - 闲鱼日均交易额突破10亿[2] - 万物新生二季度全平台二手商品交易量达1030万单 同比增长22.6%[7] 政策支持 - 国务院2024年3月出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制定二手电子产品信息清除国家标准[6] - 商务部等14部门2024年4月发布方案 培育二手商品流通龙头企业 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6] - 市场监管总局等7部门2024年4月推出行动方案 健全二手产品交易标准[6] - 商务部等5部门2024年12月工作方案目标到2027年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政策体系[6] -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5年3月专项行动方案推动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建设[6] 消费趋势转变 - 二手交易从"性价比"转向价值消费场景 反映消费者心态转变[8] - 年轻消费者追求消费智慧满足感与高品质消费体验[8] - 绿色消费价值被重新定义 环保成为生活方式组成部分[8] - 万物新生二季度自营严选收入同比增长63.7%[8] - 平台自营产品销售收入达45.6亿元 同比增长34%[8] 品类扩展与回收增长 - 万物新生多品类回收GMV达18.7亿元 同比增长超过110%[8] - 黄金回收GMV同比增长118% 奢侈品回收GMV同比增长63%[8] - 转转五一期间回收单量实现40%增长[8] - 回收品类多元化 涵盖电吹风、吸尘器、电饭煲、单反相机等[8] 商业模式演进 - 行业从C2C模式向自营和C2B2C模式转型[12] - 万物新生自营产品toC收入占比提升至34.4%[12] - 转转主动收缩C2C业务 聚焦验机质检和质保服务[12] - 万物新生形成C2B回收、B2B分销、B2C零售和合规翻新的闭环模式[14] - 拍拍寄卖模式实现GMV同比增长128%[14] 线下基础设施 - 万物新生二季度共有804间爱回收门店开通多品类回收服务[15] - 包括自营店692间和加盟店112间[15] - 一线至四线城市用户选择线下交付履约比例达80%[15] 产业合作与升级 - 万物新生与京东、苹果、华为、小米、荣耀、大疆、中兴等品牌建立官方合作[20] - 中国二手渗透率个位数相比发达市场30%以上仍有巨大提升空间[22] - 平台深入品牌官方换新渠道 连接二手回收与新品销售[20] 社会经济价值 - 城市闲置二手电商交易额每增加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0.1%[23] - 万物新生去年回收处置废旧电子设备13.7万台 减少电子产品污染21.92吨[23] - 平台设立2030年碳减排目标[23] - 积分系统与回收挂钩 形成"回收-积分-消费"闭环[23]
川恒股份:从“磷”起步何敢奋进“三个一百”
经济网· 2025-08-22 09:34
公司发展历程与目标 - 2002年成立贵州川恒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从零起步 用6年时间成为国内饲料级磷酸二氢钙龙头企业 [1] - 2015年股改后更名为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并制定三个一百目标 [1] - 资产过100亿目标已实现 目前资产130多亿 [1] - 市值过100亿目标已实现 目前市值150亿 [1] - 产值过100亿目标预计2025年实现75亿 2024年产值59.06亿 [1] 核心竞争力 - 核心竞争力包括资源 技术和产业循环三大要素 [2] - 磷矿资源具有稀缺性 是企业的根本保障 [3] - 技术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5] - 围绕资源以技术进行矿化一体开发 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8] 磷矿资源储备 - 旗下拥有小坝磷矿山 新桥磷矿山 鸡公岭磷矿山三大自主采矿权矿山 [3] - 拥有老寨子和老虎洞大型参股磷矿 [3] - 优质磷矿储量1.76亿吨 [3] - 小坝和新桥磷矿山为生产矿山 具备300万吨/年磷矿生产能力 [3] - 鸡公岭磷矿山设计开采能力250万吨/年 建成后总生产能力达550万吨/年 [3] - 老寨子磷矿总资源量5817.18万吨 含钼矿石234.24万吨 钼金属量0.304万吨 [4] - 老虎洞磷矿面积5.3 km² 磷矿保有资源储量近3.71亿吨 [4] - 伴生氟资源量约640万吨 碘资源量约6200吨 [4] 技术创新成果 - 半水湿法磷酸成套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被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1][5] - 半水磷石膏改性胶凝材料及充填技术被评为国际领先水平 [5][7] - 采用半水磷酸制造饲料级磷酸二氢钙 生产工艺简单 生产效率高 产品质量好 能耗低 [5] - 半水磷石膏作为胶凝材料可取代水泥 用于充填矿井 100%解决磷石膏利用难题 [7] - 自主创新电池用无水磷酸铁生产装置 技术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 [7] - 饲料级磷酸二氢钙引领亚太地区生产技术水平 [7] - 消防磷酸一铵填补我国高性能消防一铵市场空白 [7] - 研发人员200余人 近3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亿元 [7] - 参与制定10项国家标准 13项行业标准 4项团体标准 [7] - 获得发明专利120余件 [7] 人才资源建设 -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 核心动能和第一生产力 [4] - 持续与贵州大学 贵州理工学院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4] - 采用研发项目合作 订单人才培养 设立川恒奖助学金等方式建立人才梯队 [4] - 技术人才获得国家 省级 州级 市级表彰 [4] - 技术副总裁王佳才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 - 石膏技术部总监李剑秋荣获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 [4] 产业链布局 - 纵向产业链以磷矿石资源为基础 向下游延伸至磷化工 新能源材料等领域 [10] - 上游资源端拥有多个磷矿资源 保障长期供应 降低原材料成本波动风险 [10] - 中游加工端核心产品为全球领先的饲料级磷酸二氢钙和技术门槛较高的消防用磷酸一铵 [10] - 下游高附加值领域布局新能源材料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 [10] - 利用磷矿伴生氟资源生产无水氟化氢等产品 [10] - 开发水溶性肥料等高端新型肥料产品 [10] - 横向产业链从磷酸铁向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延伸 [10] - 布局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原料)形成磷-氟-锂多线协同 [10] - 工业废渣磷石膏改性胶凝材料用于充填采矿 形成绿色循环磷化工产业链 [10] 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 2024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139% [11] - 综合利用方式包括水泥缓凝剂 建筑石膏粉 石膏砖 路基材料 充填材料 [11] - 尾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 [11] - 2024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无废企业典型案例 [7]
中国心连心化肥盘中最高价触及7.620港元,创近一年新高
金融界· 2025-08-22 09:05
股价表现 - 8月22日收盘价7.510港元 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62% [1] - 盘中最高价触及7.620港元 创近一年新高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29.03万港元 [1] 公司概况 - 大型煤化工集团 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 总资产279亿元 员工8500余人 [2] - 河南新疆江西三大生产基地 2009年香港上市(代码01866.HK) [2] - 国内尿素单体规模及盈利能力领先 复合肥产销量居行业第一方阵 [2] - 产品涵盖化肥/基础化工/新能源材料等30余种 腐植酸/车用尿素等细分领域领先 [2] 技术实力与荣誉 - 掌握先进煤气化技术 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 - 连续13年(2011-2023)获评合成氨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 [2] - 国家级绿色工厂 环保绩效A类企业 中国500强企业 [2] 发展战略 - 以"高效高端高质量"为战略主线 坚持精准投资与精益运营 [2] - 核心目标成为科技创新领先、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现代化煤化工集团 [2] - 秉持"用最少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社会价值"理念 成本控制与节能环保行业领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