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搜索文档
恒顺醋业: 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5 16:35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达到11.25亿元,同比增长12.03%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1亿元,同比增长18.07% [2][1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228万元,同比下降121.76% [2][17] - 基本每股收益为0.10元/股,同比增长25.00% [2] 业务运营与战略 - 公司覆盖食醋、料酒、酱类及复合调味品四大产品线,食醋年产量超30万吨 [4][5] - 线下渠道覆盖全国超1700家经销商,终端网点突破35万家 [6] - 推进"高端化立基、全国化破圈、健康化赋能、年轻化破局"四大战略主线 [10][12] - 报告期内申请专利12件(含发明专利6件),获授权专利10件 [5] 产能与供应链 - 年产10万吨黄酒料酒(二期)扩建项目于2024年正式投产 [5] - 在镇江市周边建立4500亩香陈醋专用糯米种植基地,江苏省内建成万余亩食醋专用粮基地 [8] -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通过GAP体系认证确保原材料质量安全 [8] 行业竞争与地位 - 调味品行业具有抗周期特性,渠道整合加速,集中度提升空间显著 [3] - 公司作为镇江香醋代表,是唯一的食醋上市企业,产销量连续20多年全国领先 [4] - 餐饮渠道需求波动,零售渠道竞争加剧,工业渠道定制需求增加 [3] 投资与资产变动 - 货币资金余额4.4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6.55% [19] - 合同负债余额1.14亿元,同比下降54.30%,主要因预收商品款减少 [19] - 锅圈食品股权投资公允价值上升,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增加56.35% [19][20] 公司治理与激励 - 控股股东恒顺集团计划增持公司股份,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不超过1亿元 [23] - 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向367名激励对象授予591.72万股 [24] - 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参与员工91人,认购总金额54.54万元 [24]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东北大鼓:三弦皮鼓唱春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3 03:11
东北大鼓历史与传承 - 东北大鼓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奉天(今沈阳) 由民间艺人在东北民歌和东北小调基础上演化形成 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1] - 新中国成立后以霍树棠为代表的鼓书艺人将这门艺术推向高潮 成为推动东北大鼓发展的重要力量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2006年东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 传承人培养体系 - 霍大顺从小受东北大鼓熏陶 跟随爷爷霍树棠学习唱大鼓 [3] - 学习词调后由霍树棠引荐三弦琴师贺福全作为伴奏导师 形成系统的师徒传承模式 [3]
文化中国行丨藏族服饰——雪域儿女之大美
新华网· 2025-08-20 18:31
藏族服饰行业现状 - 藏族服饰拥有悠久历史 在传承中不断演变发展 形成丰富多样的款式和风格[2] - 拉萨服饰作为主要类别具有鲜明特征 包括肥腰 长袖 大襟 右衽 长裙 长靴 编发及金银珠玉饰品[2] - 服饰特征体现藏族人民审美观念 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2] 非遗保护与认证 - 拉萨服饰于2018年6月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 洛桑麦朗于2019年被授予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称号[3] - 2022年洛桑麦朗被授予首届拉萨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3] 技艺传承与教育 - 洛桑麦朗系统研习服饰制作 从1983年开始在拉萨学习[3] - 通过执教手工艺学校 教授拉萨服饰制作技艺 并向安多 康巴等区域学生学习当地特色[3] - 编撰汉藏双语《民族服装制作》教材 成为从业者重要参考资料[3] - 已培养百余名学生 分布在高原各地[3] 创新与发展趋势 - 年轻设计师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相融合[3] - 拉萨街头出现游客身着华丽藏装与当地老人传统服饰相映成趣的景象[3] - 举办首届西藏"衣脉相承"服饰文化周 展示传统服饰[7][9] - 开展"繁饰自然·衣彩拉萨"新年服饰秀活动 在八廓街进行巡游展示[9] 市场需求与商业化 - 拉萨老城区出现大量游客身着藏装旅拍的现象[11][12][13] - 毕业学生开设藏装店铺 开展商业化运营[5][6] - 洛桑麦朗亲自到学生店铺进行制衣细节示范和生意情况询问[5][6]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内蒙古草原上的文化致富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0 01:44
扎鲁特版画产业发展 - 扎鲁特版画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通过木板刻刀油墨工具经过十几道工序完成创作[3] - 当地组建专业画师和民间版画爱好者组成的创作团队 推动草原牧民转型艺术创作[3] - 代表性传承人照那木拉年收入达10万元 作品单价从几百元到上千元 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1][3] - 产业带动10多名牧民徒弟参与创作 通过刻画家乡山水实现增收[3] 传统奶制品产业创新 - 察干伊德奶制品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 - 传统技艺结合现代需求开发创新产品 包括奶茶粉 奶酪脆脆 果粒奶皮 奶豆腐月饼 奶酪披萨 乳清饮料等[4] - 产品采用时尚包装并通过互联网直播间远销全国 传承人陶高年收入达数十万元[4] - 当地政府引导建立100多个奶食品加工厂 形成富民产业[6]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转型 - 内蒙古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底蕴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6] - 祖辈技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助力乡村振兴和牧民增收[3][6] - 传统工艺与现代销售渠道结合 包括线上平台和互联网直播销售[4][6] - 文化产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6]
非遗薪火燃新焰(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9 22:55
展览规模与结构 - 展览分为传统工艺、表演艺术等4个主题展区 [7] - 集中展示140余所参与院校教师和学员的1000余件(套)优秀作品和学术成果 [7] 非遗研培计划机制 - 计划面向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普通从业者 [8] - 委托高校和机构进行针对性培训,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交流拓展创造空间 [8] 传统工艺创新案例 - 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通过研培计划使年轻学员掌握表演技巧,陇东学院创作红色题材皮影戏《陇原第一枪》 [9] - 紫砂作者梁贵川在同济大学研培后创新材质与题材,创作"纸戏·玉兔"作品 [10] - 浙江理工大学开设织锦技艺课程涵盖云锦、蜀锦等品类,学员梁恒源与5所高校合作传授壮锦技艺 [10] 地域非遗与乡村振兴 - 江苏连云港学员张义香依托云雾茶制作技艺创办合作社,研发新产品并带动630多名农民就业 [11] - 新疆大学举办14期花毡、刺绣等研培班,培训学员近800人 [11] - 新疆非遗集市展示3000余种商品包括地毯、土陶等,促进文旅融合 [13] 国际化与商业推广 - 白族扎染传承人段袁开发背包、服饰等产品出口日本、泰国等国,并创建博物馆 [14] - 银器传承人李福明制作纯银咖啡滤杯,原料纯度达99.99%,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8国 [15] - 云南鹤庆县银器淘宝店增长至380多家,形成"淘宝村"商业生态 [15]
完善生产性服务链,促进非遗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8-13 21:54
非遗保护现状 - 非遗保护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 通过嘉年华、展演展示、非遗集市等形式与景区旅游、庙会活动、文创产业深度融合 有效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1] - 保护核心在于保持历史原真性和文化基因完整性 需在快速发展背景下坚守文化根脉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焕新[1] - 非遗是活态文化形态 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三个层次构成生态环境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需与经济活动关联[2] 发展矛盾与挑战 - 面临原真性保护与改造转化矛盾 需保留原真性审美和应用价值同时契合当代主流消费群体需求[3] - 传承主体断层与现代传播营销矛盾 传统师徒制、家族传承模式面临失传风险 新技术应用能力较弱[3] - 地方性知识与大众化标准矛盾 需平衡特定地域语言习俗与大众取向[3] - 政府主导性保护与内生驱动力不足矛盾 依赖政府部门政策资金引导 社会资源自主参与机制不成熟[3] 生产性服务链建设 - 生产性服务链由各类专业化服务环节构成 通过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升转化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4] - 非遗发展存在自然主义 方向不明、创意不足、传播不畅、营销不力 如刺绣类技艺市场应用有限 与染整技艺结合不充分[4] - 非遗项目整体仍为个体手工作坊式 生产性服务资源参与度和集中度不足[4] 服务链创新方向 - 上游需增强要素数字化、研发设计、技术咨询、市场调研等服务[5] - 中游需强化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等工作[5] - 下游需注重品牌营销、金融支持、电商等服务[5] - 生产性服务链应由创意研发、产品设计、供应链金融、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数字营销、远程运维等环节构成[5] - 需政府部门、非遗主体、社会组织、相关企业和个人共同协作 建立融合性市场化机制 形成集群化生产性服务资源集聚区[5]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来天津赴一场非遗之约!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07:21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天津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制作技艺等 [1][3][5] - 天津非遗资源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独特气质,体现务实、乐天、进取的城市性格 [3] 杨柳青年画 -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代表,采用木版套印和工笔彩绘工艺 [5] - 代表作品《莲年有余》以胖娃娃形象传递"连年有余"的吉祥寓意 [5][7] 泥人张彩塑 - 泥人张彩塑始于清道光年间,现已传承至第六代,以写实技艺著称 [7] - 作品如《蒋门神》《卖糖堆儿》形神兼具,展现市井生活百态 [7] 风筝魏制作技艺 - "风筝魏"创立于100多年前,可制作200余种可拆展风筝,包括平拍、立体、串式等类型 [9] - 风筝骨架轻韧抗风,彩绘细腻鲜活,兼具观赏性与便携性 [9] 天津传统美食非遗 - 狗不理包子以三肥七瘦肉馅、半发面工艺和时令配料为特色 [11][13] -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采用20多道传统工艺,什锦馅酥条为核心,久放不绵 [13][15] 津门曲艺文化 - 天津是相声艺术成熟地,孕育马三立、侯宝林等大师,茶馆文化浓厚 [17][19] - 津门法鼓融合"坐敲""站打"形式,使用鼓、铙、钹等乐器营造热闹氛围 [19][21] 古典戏法技艺 - 天津戏法注重手上功夫和口彩配合,表演"捆绑藏掖撕携摘解"等技巧 [21][23] - 表演在四面围观下进行,不依赖声光电特效,展现东方智慧 [21] 非遗活动与传播 - "夜上津门·焰遇航母"音乐焰火秀吸引市民游客参与沉浸式体验 [3] - 2024京津冀非遗联展展示津门法鼓等传统技艺 [21] - 天津麻花文化节推出118斤巨型麻花,强化品牌文化传播 [15]
香云纱,穿越六百年的“软黄金”|岭南衣·秀新疆①
南方农村报· 2025-08-08 10:34
香云纱,穿越六 百年的"软黄金"| 岭南衣·秀新疆 ①_南方+_南方 plus 开栏语:岭南服 饰兼具地域特色 与多元文化精 髓,凭借强大的 产业集群与前卫 的设计享誉全 球。8月15至19 日,"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广东 纺织服装走进新 疆专场推介暨粤 贸全国(喀什) 对口支援经贸交 流活动将在喀什 举办。即日起, 南方农村报推出 《岭南衣·秀新 疆》策划,看岭 南时尚之风如何 与新疆多彩风情 共舞,共绘丝路 繁华新图景。 当清晨的阳光撒 落水网纵横的珠 江三角洲,一匹 匹浸润着薯莨汁 液的丝绸被平整 地铺在河岸边开 阔的草地上,这 是制作香云纱不 可或缺的环节 ——晒莨。香云 纱对温度和阳光 要求极为苛刻, 一年中适合晒莨 的时间,只有4 月初至10月底的 短短几个月。 唯一使用纯植物 染料、纯手工染 整的丝绸面料。 香云纱的诞生, 源于岭南人对自 然的敬畏与巧 思:以薯莨汁液 为染,以珠三角 特有的河泥为 媒,经过"三蒸 九煮十八晒"的 繁复工艺,通常 需要近一年时 间,方能成就一 匹"越穿越柔、 越洗越亮"的香 云纱。由于工艺 复杂、产量有 限,香云纱被誉 为丝绸中的"软 黄金" 。2008 年,这项 ...
何以中国|天津的国家级非遗有多酷?这8个绝活儿你必须知道!
中国新闻网· 2025-08-08 08:13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 天津拥有多项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包括杨柳青木版年画 天津泥人张 风筝魏制作技艺 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 汉沽飞镲 相声和无极拳等 这些项目既是天津历史的见证 也是城市文化的鲜活名片 [1] 杨柳青木版年画 - 发源于千年古镇杨柳青 采用刻绘结合手法 刻工精美 绘制细腻 人物生动 色彩典雅 [4] -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构图饱满 寓意吉祥 雅俗共赏 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 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 天津泥人张彩塑 - 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作品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 讲究塑绘形神 [7] - 艺术上继承我国古代泥塑的优秀传统 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7] 风筝魏制作技艺 - 1892年由魏元泰在天津鼓楼创立魏记长清斋扎彩铺 在七十余载艺术实践中融合木工打眼扣榫 锡焊工铜箍连接技艺和天津民间绘画技法 [10] - 制作出可拆展折叠的软翅风筝 具有造型多变 彩绘逼真 飞行平稳 特技精湛 便于携带等独特艺术风格 [10] 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 - 为天津名优食品三绝之首 采用水馅半发面制作 状若凝脂 形似菊花 口感鲜香不腻 [12] - 在制馅 和面 揉肥 擀皮 捏包 上灶等各方面均有独特操作方法 具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价值 [12]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 - 融合传统技艺与创新元素 包含多道工序 起源于天津市河西区 流布于天津各处 辐射全国 [14] - 种类繁多包括散装麻花如绿豆 黄豆 玉米等多种口味 以及礼盒版 以香甜酥脆 久放不绵而闻名 [14] 汉沽飞镲 - 天津沿海渔村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 集民间音乐 舞蹈 武术于一体 主要流行于天津市汉沽区 [16] - 产生于清代光绪初年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原为渔民出海前祈祷平安的仪式 后发展为民间喜庆酬神活动 [16][17][18] 相声艺术 - 普及面最广 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 以滑稽 讽刺见长 充满戏剧性 [21] - 约在清代咸丰 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 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流传 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 融说学逗唱等多种表演形式 [21] 无极拳 - 产生于清代中期 相传由江南乐符人刘仙岛所创 后传入天津 经历代传人发展 [23]
赏古乐、做扎染……这个暑假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
央视新闻· 2025-08-06 06:35
非遗文化活动暑期开展情况 - 各地依托非遗场馆和资源开展丰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让公众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活动 - 西安鼓乐演出吸引孩子们观看 专家普及传统"俗字谱"记谱方式和特色乐器 [3] - 西安鼓乐博物馆展示《出鼓》《步步姣》《青天歌》等经典曲目 代表中国文化符号和精神 [3] - 推出"遇见非遗"社教系列活动 涵盖古琴 昆曲 皮影戏等7项非遗项目 [5] - 累计举办36场展演活动 参与人数达5400多人 [5]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活动 - 设立非遗互动体验区 孩子们学习靛青白花印染技艺 每件扎染作品都是独特艺术品 [7] - 暑期已举办17场非遗展览 展演及互动体验服务 包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展 [7] - 旨在让更多年轻人和青少年走近非遗 了解非遗 热爱传统文化 [9] 地方非遗推广活动 - 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开设公益课堂 将本地非遗项目带给孩子们 [9] - 侗族服饰传承人系统介绍服饰文化 阐释纹样图案象征意义 如蝴蝶纹代表图腾崇拜 鱼纹寓意吉祥如意 [11] - 已开展六期非遗文化课堂 涵盖侗族服饰 芦笙 侗族琵琶弹唱等项目 每场气氛热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