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西安鼓乐
icon
搜索文档
中斐共同举办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音乐会
新华社· 2025-09-12 15:25
文化活动与外交意义 - 中国与斐济联合举办音乐会庆祝建交50周年及斐济中国文化中心成立10周年 参与观众包括中斐官员 华侨华人代表及各界友人共500余人 [1] - 西安外事鼓乐团与舞蹈团表演唐风服饰的西安鼓乐 斐济表演者展示传统米克舞及和声 两国艺术家合作演唱斐济歌曲《群山》 [1] - 活动体现中华文明与斐济文明交流 传递对双边关系及和平发展的共同期盼 斐济官方赞赏文化交流对民心相通的促进作用 [1] 西安鼓乐文化价值 - 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时期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传承千余年 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典型代表 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2] - 该艺术形式于2006年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多地非遗馆暑期活动精彩纷呈
央视网· 2025-08-28 23:52
非遗文化活动暑期开展情况 - 全国各地非遗场馆开展丰富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提供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1][2] - 多地推出"遇见非遗"和暑期非遗课堂等活动 涵盖古琴 昆曲等多个特色非遗项目通过讲解 展演及互动体验形式开展 [2] 非遗场馆具体活动及参与数据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暑期举办近500场展演和体验活动 日均接待观众超13000人次 [2] -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我来学手艺"体验活动 涵盖剪纸 面塑等十余种传统技艺 举办45场体验活动场场爆满 [2]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90场非遗展览 展演和体验活动 日均接待观众超5500人次 [2] 非遗项目体验内容 - 西安鼓乐演出吸引众多青少年 专家带领体验各类传统特色乐器并深入讲解中国音乐魅力 [2] - 长沙窑陶瓷体验活动中小朋友跟随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传承千年的陶瓷技艺 [2] - 浙江省非遗馆开展靛青白花印染技艺学习 因捆扎松紧不同使每件扎染作品成为独特艺术品 [2]
【文化中国行】多地非遗馆暑期活动精彩纷呈
央视网· 2025-08-24 12:44
暑期非遗活动普及情况 - 全国多地非遗场馆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包括西安鼓乐演出 古琴 昆曲展演 剪纸 面塑技艺体验及陶瓷 扎染制作等互动项目 [1][3][5][7]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暑期举办近500场展演和体验活动 日均接待观众超13000人次 [3] -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45场"我来学手艺"体验活动 涵盖十余种传统非遗技艺且场场爆满 [5]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90场非遗展览和体验活动 日均接待观众超5500人次 [7] 非遗活动形式与特点 - 活动采用沉浸式体验模式 包含专家讲解 乐器体验 技艺教学等互动环节 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1][5][7] - 西安鼓乐以隋唐时期发源的典雅古朴演奏吸引青少年观众 演出后安排传统乐器体验环节 [1] - 扎染技艺因捆扎松紧差异使每件作品呈现独特性 儿童可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印染工艺 [7] - 长沙窑陶瓷体验活动中小朋友直接参与千年技艺传承 亲身体验制作过程 [5]
赏古乐、做扎染……这个暑假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
央视新闻· 2025-08-06 06:35
非遗文化活动暑期开展情况 - 各地依托非遗场馆和资源开展丰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让公众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活动 - 西安鼓乐演出吸引孩子们观看 专家普及传统"俗字谱"记谱方式和特色乐器 [3] - 西安鼓乐博物馆展示《出鼓》《步步姣》《青天歌》等经典曲目 代表中国文化符号和精神 [3] - 推出"遇见非遗"社教系列活动 涵盖古琴 昆曲 皮影戏等7项非遗项目 [5] - 累计举办36场展演活动 参与人数达5400多人 [5]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活动 - 设立非遗互动体验区 孩子们学习靛青白花印染技艺 每件扎染作品都是独特艺术品 [7] - 暑期已举办17场非遗展览 展演及互动体验服务 包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展 [7] - 旨在让更多年轻人和青少年走近非遗 了解非遗 热爱传统文化 [9] 地方非遗推广活动 - 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开设公益课堂 将本地非遗项目带给孩子们 [9] - 侗族服饰传承人系统介绍服饰文化 阐释纹样图案象征意义 如蝴蝶纹代表图腾崇拜 鱼纹寓意吉祥如意 [11] - 已开展六期非遗文化课堂 涵盖侗族服饰 芦笙 侗族琵琶弹唱等项目 每场气氛热烈 [11]
弦歌中华丨去西安听一场千年的“中国交响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1 23:52
西安鼓乐的历史与文化地位 - 西安鼓乐是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 有"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美誉[4] - 脱胎于唐代宫廷燕乐 在安史之乱后由宫廷乐师流散至民间[4] - 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 艺术形式与传承特点 - 采用工尺谱记谱方式 属宋代俗字谱体系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之一[4] - 通过民间乐师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乐谱由民间乐师辗转续抄[4] - 将经典曲目融入唐代乐舞 推出舞台剧《鼓》实现创新性传承[6] 现代发展与影响力 - 东仓鼓乐社作为传承代表 通过创新演绎成为"大唐顶流乐队"[6] - 在大唐芙蓉园进行演出 展现"中国古代交响乐"的艺术形式[2] - 传承人赵筱民习鼓五十余载 推动古老乐种重新焕发活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