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研培计划
icon
搜索文档
非遗薪火燃新焰(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9 22:55
展览规模与结构 - 展览分为传统工艺、表演艺术等4个主题展区 [7] - 集中展示140余所参与院校教师和学员的1000余件(套)优秀作品和学术成果 [7] 非遗研培计划机制 - 计划面向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普通从业者 [8] - 委托高校和机构进行针对性培训,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交流拓展创造空间 [8] 传统工艺创新案例 - 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通过研培计划使年轻学员掌握表演技巧,陇东学院创作红色题材皮影戏《陇原第一枪》 [9] - 紫砂作者梁贵川在同济大学研培后创新材质与题材,创作"纸戏·玉兔"作品 [10] - 浙江理工大学开设织锦技艺课程涵盖云锦、蜀锦等品类,学员梁恒源与5所高校合作传授壮锦技艺 [10] 地域非遗与乡村振兴 - 江苏连云港学员张义香依托云雾茶制作技艺创办合作社,研发新产品并带动630多名农民就业 [11] - 新疆大学举办14期花毡、刺绣等研培班,培训学员近800人 [11] - 新疆非遗集市展示3000余种商品包括地毯、土陶等,促进文旅融合 [13] 国际化与商业推广 - 白族扎染传承人段袁开发背包、服饰等产品出口日本、泰国等国,并创建博物馆 [14] - 银器传承人李福明制作纯银咖啡滤杯,原料纯度达99.99%,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8国 [15] - 云南鹤庆县银器淘宝店增长至380多家,形成"淘宝村"商业生态 [15]
非遗传承人“上大学” 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中国青年报· 2025-08-09 07:13
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成效 - 研培计划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覆盖149所院校,举办1400余期培训班,直接培训非遗传承人5.1万人次,各省区市参与院校超200所,累计惠及传承人超20万人次[1] - 计划通过"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模式显著提升传承人技艺水平,典型案例显示双胞胎姐妹尹艾凤/尹艾仙通过山西大学培训后,工作室年营业额超100万元并带动30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1][2] - 2020年后培训重点转向乡村振兴主题,采用"地方巡回培训"新模式,单月内在4个地区开展差异化培训,效率显著提升[2] 非遗产业创新实践 - 传承人通过跨项目合作实现"非遗+非遗"叠加效应,如归德古皂传承人徐丹萍开发城市联名款等文创产品,在保留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外形创新[3] - 中国科技大学手工纸研究所引入科学检测方法,通过显微观察和理化分析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富阳竹纸等传统工艺质量提升[3][5] - 培训对象从单一传承人扩展至全产业链,如故宫修复用银花纸由研修班学员范发生(制作技艺传承人)与朱中华(造纸传承人)协作完成[4][5] 非遗技艺商业化突破 - 传统非遗产品实现现代转型,如琉璃卡通熊、泥咕咕冰箱贴等创新设计打开消费市场[1] - 富阳竹纸通过技艺改良被选为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节目单用纸,千年技艺登上国际舞台[5] - 传承人建立科学工艺标准体系,朱中华等致力于将古籍纸张的耐久性标准应用于现代造纸技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