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聚合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在光谷成功举办
证券日报网· 2025-09-18 08:26
大会概况与产业平台建立 -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于9月16日至17日在武汉光谷召开 主题为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 [1] - 聚合智能产业委员会(EAI100)宣布落户光谷 国内首个聚合智能创新平台"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1] - 光谷作为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 将全面布局聚合智能产业 加快构建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协同创新平台 [1] 聚合智能产业规模与核心领域 - 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器被定义为聚合智能"三大件" 具有技术同源 链条相通 应用融合特征 [1] - 预计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达近2400亿美元 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1] - 该产业被视为新质生产力重要载体 需打破单一产业思维 以聚合理念推动协同发展 [3] 产业发展策略与建议 - 通过制造环节降本增效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 推动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迎来"电动汽车时刻"跨越式发展 [2] - 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 可通过跟随整车企业延伸供应链 开展跨领域交叉合作及搭建共性技术平台 [2] - 加快拓展国际市场 将新兴产业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 同步布局国内外市场抢占全球蓝海机遇 [2] - 完善产业推进机制 从单一产业发展转向聚合统筹发展 协同规划应用场景 基础设施 算力体系 [2] 区域产业生态建设 - 光谷持续发力创新创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为聚合智能产业集聚提供基础 加快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 [3] - 长江产业集团表示将加大聚合智能领域核心技术体系培养 参与产业链标准制定与创新中心建设 [2] - 大会为产业链上下游搭建高效交流平台 将进一步激活光谷智能产业发展活力 [3]
曲小波:聚合智能破局城市低空出行,载具、孪生、管控三管齐下
中国经济网· 2025-09-18 05:10
供需失衡助推低空出行,供应链聚合降本增效 曲小波指出,城市交通的根本矛盾在于动态需求与固化基础设施的错配。早高峰的高需求与夜间的 低负荷形成鲜明对比,而传统地面交通依赖的车道等基础设施无法灵活扩容或收缩,供需失衡问题突 出。 在他看来,低空出行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方案。作为"轻基础设施、重运载工具"的全新模式, 低空交通以虚拟航道替代实体道路,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航道数量,无需大规模基建投资,从根源上破 解了供需不匹配的难题。 不过,低空出行并非新鲜概念。曲小波表示,直升机自1939年问世以来的 86 年间,始终未能成为 大众出行选择。究其原因,在于其存在致命短板:单桨单发动机设计导致安全风险高、机械故障频发, 机动性远逊于电气化载具,且成本高达约1500万元/架,每公里出行成本约450元,是地面出租车的150 倍,缺乏经济竞争力。 针对传统低空工具的局限,曲小波团队提出,现代飞行汽车需采用电力新能源驱动,通过分布式电 驱配置(如8个或12个旋翼)形成冗余设计,即使关闭1-2个电机仍能安全降落,同时具备垂直起降能力与 自主驾驶功能,兼顾安全性与城市适配性。 此外,为破解当前全球近300款载人飞行汽车"多而杂" ...
聚合智能融合发展 成新能源产业壮大关键路径
新浪财经· 2025-09-17 22:42
本报记者 刘 钊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智能汽车、低空出行、具身机器人等产业已成为人工智 能应用的重要载体。由于感知、决策及控制等环节技术同源、底层相通,通过智能汽车零部件的规模化 应用赋能低空出行和机器人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激活产业增长新动能 技术同源与产业链互通 构筑聚合智能发展基石 张永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三大领域存在显著的"同源性":底 层技术均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支撑,形成了基于AI的终端产业链;供应链重合度超60%,部分企业测算已 达70%,智能汽车的电驱动、通信部件等上游环节,可直接为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提供支持;应用场景 更呈现"天地一体"的融合趋势,催生出跨领域的融合终端及基础设施。 这一"同源性"在技术落地中得到充分印证。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团 队深耕双足机器人研究二十余年,其带领的清华火神队凭借自主研发的端到端强化学习技术,夺得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5V5足球赛冠军。"机器人踢足球看似是趣味场景,实则是验证具身智能的'标准 平台',涵盖感知、决策、运动控制等全链路技术,而这些技术与智能汽车的智驾系统底 ...
聚合智能融合发展成新能源产业壮大关键路径
证券日报· 2025-09-17 16:09
技术同源与产业链互通 构筑聚合智能发展基石 张永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三大领域存在显著的"同源性":底 层技术均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支撑,形成了基于AI的终端产业链;供应链重合度超60%,部分企业测算已 达70%,智能汽车的电驱动、通信部件等上游环节,可直接为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提供支持;应用场景 更呈现"天地一体"的融合趋势,催生出跨领域的融合终端及基础设施。 这一"同源性"在技术落地中得到充分印证。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团 队深耕双足机器人研究二十余年,其带领的清华火神队凭借自主研发的端到端强化学习技术,夺得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5V5足球赛冠军。"机器人踢足球看似是趣味场景,实则是验证具身智能的'标准 平台',涵盖感知、决策、运动控制等全链路技术,而这些技术与智能汽车的智驾系统底层逻辑相 通。"赵明国表示。 产业链的"互通性"则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以激光雷达为例,2019年车用激光雷达采购价高达10万元, 一线束成本达1万元。如今在智能汽车规模化应用推动下,同款产品价格降至800元,一线束成本仅4 元,实现从"天价"到"平价"的跨越。"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