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执法

搜索文档
时隔13年山东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拟修正,增加首违不罚、自动驾驶等规定
齐鲁晚报网· 2025-05-23 06:35
山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草案核心内容 - 时隔13年拟第二次修正《山东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旨在适应新法律法规要求、解决新兴行业监管难题并固化本省管理经验 [2][3] - 修正草案已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公开征求意见截止2025年6月23日 [1][7] 法规衔接与删减调整 - 删除与《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重复的校车停靠点规定,统一执行国家机动车限速标准 [4] - 调整交通事故赔偿责任条款以符合《民法典》,删除非机动车牌证工本费等过时规定 [4] - 取消9项原有条款,包括第二十一条关于自行车销售备案等不符合现状的内容 [10] 非机动车监管强化措施 - 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标的非机动车,明确拼装/改装/加装行为违法,设区市政府需建立联动处理机制 [5][8][9] - 授权县级政府划定动力驱动三轮/四轮车限行区域,违规驾驶将受罚 [5][9][10] - 新增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禁止加装座位等强制性规定,违者罚款20-50元 [9] 新兴行业与科技应用规范 - 明确快递/代驾/外卖企业主体责任,要求定期开展从业人员交通安全教育 [6][9] - 新增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原则性规定,需符合国家和省级标准 [6][9] - 授权交管部门应用信息技术远程执法,要求监控设备记录资料需经审核方可作为证据 [8][9][10] 执法方式优化 - 推行"首违不罚"制度,对轻微违法优先口头警告或限时驶离提醒 [6][9] - 新增交替通行规则,优化交通拥堵路段车辆通行秩序 [9] - 交通技术监控记录未经真实性审核不得作为处罚依据 [10]
规范涉企执法见成效!深圳做法被肯定
深圳商报· 2025-05-22 17:56
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成效 - 截至5月21日整治问题涉案金额达3.35亿元,为企业挽回损失9881.35万元 [1] - 深圳市行政执法监督码系统成效显著,光明区入企检查次数从3323次降至1135次,降幅达65.84% [1] - 深圳龙华区"柔性执法"机制获司法部肯定,建立免罚清单绿色通道 [1][2] 执法方式创新 - 全国推行联合检查、"综合查一次"、"扫码入企"、非现场执法等创新方式 [1] - 应急管理部等部门已制定行业检查标准和频次上限 [1] - 司法部正在研究制定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办法,杜绝无资格人员执法 [2] 涉企收费监管 - 全面清理存量涉企收费政策并更新目录清单 [1] - 严格开展新政策合规审查,防止违规收费政策出台 [1] - 推动《价格法》修订和《涉企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出台 [1] 执法责任落实 -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线索1140条,处理人员1068人 [2] - 多地探索柔性执法方式,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 [2] - 建立免罚/不罚清单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2]
对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动真碰硬”——国新办介绍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最新进展
新华社· 2025-05-22 14:10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进展 - 专项行动自3月在全国全面推开,司法部统筹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同题共答[1] - 行政罚款数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乱检查得到有效遏制[1] - 截至5月21日,共汇集问题线索6232条,督促办理5246条,整治问题涉案金额3.35亿元,为企业挽回损失9881.35万元[3] 专项行动聚焦的突出问题 - 纠治四类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乱收费/罚款/检查/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执法标准不一致加重负担、滥用职权等违反执法规范行为[2] - 重点领域包括食品药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与企业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3] 优化涉企收费与执法监管措施 - 市场监管总局严查政府部门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超标准收费等行为,强化交通物流和水电气暖行业收费监管[3] - 加快涉企收费监测平台建设,出台《涉企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强化制度刚性[3] - 应急管理部推行7项"轻微首违不罚"措施,对严重违法行为实施"一案双罚"(处罚企业和负责人)[4] 执法方式创新与法治保障 - 多地探索柔性执法,出台免罚清单或绿色通道,平衡执法力度与服务温度[6] - 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禁止滥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和趋利性异地执法,为规范执法提供法律支撑[6] - 司法部强调对食品药品等领域坚持"最严谨标准、最严格监管、最严厉处罚、最严肃问责"[6] 下一步行动方向 - 加大对问题查纠整改监督力度,对典型案件重点督办或提级办理[7] - 对纠治不力地区采取约谈、通报、曝光等措施推动落实[7]
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进展如何?司法部最新发声
第一财经· 2025-05-22 06:34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 - 专项行动聚焦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四类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4] - 截至5月21日,工作平台共汇集问题线索6232条,督促办理5246条,涉案金额3.35亿元,为企业挽回损失9881.35万元 [1][6] - 专项行动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纠治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执法标准不一致、滥用职权等行为 [4] - 司法部设立工作专班,开发工作平台实时汇总分送问题线索,对罚没收入同比增长超20%的地区进行预警 [5] 执法方式创新 - 各地区探索联合检查、"综合查一次"、"扫码入企"、非现场执法等创新做法 [7] - 上海出台《市场监管领域不予行政处罚和减轻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细化轻微违法不予立案程序 [8] - 深圳市龙华区建立"柔性执法"机制,对主动自查自纠的轻微违法企业开通免罚清单绿色通道 [8] - 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在法律框架内实施轻微不罚、首违不罚等包容审慎原则 [8] 长效机制建设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实施半年来成效明显 [7] - 下一步将重点制定行政执法监督条例,针对执法突出问题制定具体规则 [9] - 通过强化执法监督推动制度执行,长效化遏制执法乱象 [9] - 将分期分批赴各地调研指导,适时进行阶段性评估,完善常态化监督机制 [6] 专项行动成效 - 行政罚款数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乱检查得到有效遏制 [6] - 专项行动以企业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优化营商环境 [2] - 《民营经济促进法》为规范涉企执法提供了法治原则和制度基础 [4] - 对纠治不力地区采取约谈、通报、曝光等措施推动工作落实 [6]
司法部:规范执法不是执法越宽越好,而是依法该严则严、当宽则宽
快讯· 2025-05-22 03:20
行政执法方式优化 - 多地积极探索柔性执法方式,优化执法理念,坚持执法和服务相结合 [1] - 上海出台《市场监管领域不予行政处罚和减轻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细化轻微违法不予立案程序 [1] - 深圳龙华区建立"柔性执法"机制,对主动自查自纠的轻微违法企业开通免罚清单绿色通道 [1] 执法原则与底线 - 严格依法依规是专项行动坚持的原则,轻微不罚、首违不罚需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执行 [1] - 行政执法要体现对各类主体的平等保护,不能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2] - 规范执法不是越宽越好,而是依法该严则严、当宽则宽 [2] 重点领域监管 - 对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 [2] - "四个最严"包括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2] - 行政执法要做到"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2]
镇原县市场监管局“春雷行动”筑牢安全防线 护航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着
中国食品网· 2025-05-16 02:10
专项整治行动概述 - 镇原县市场监管局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春雷行动"专项整治,聚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六大民生重点领域 [1] - 通过优化执法流程、强化局所联动与股队协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安全防护网 [1] - 行动目标是打造安全放心、规范有序的市场消费环境 [1] 智慧监管体系建设 - 依托"1+19"智慧监管体系,实现全县235所中小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全覆盖 [1] - 累计开展食品快检211批次,查处违法案件6起 [1] - 药品领域实现智慧监管平台100%入驻授权,查办"两品一械"案件11件,罚没款2.61万元 [1] - 特种设备建立三级责任体系覆盖78.1%使用单位,提前预警140台临检设备,隐患整改率达100% [1] 农村市场监管 - 针对农村市场开展"清源固本"行动,打造规范化示范经营店10家 [1] - 查缴问题食品7公斤 [1] 农资市场监管 - 在春耕备耕关键期开展"护农保耕"专项行动,重点监管化肥、农膜等大宗农资商品 [2] - 建立"源头管控+流通追溯+终端抽查"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实现农资产品全链条监管 [2] - 累计抽检40批次,查处不合格化肥1973袋,移送涉刑案件1起 [2] 知识产权保护 - 查处商标侵权案件2起 [2] - 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维权网络,24小时受理处置投诉举报461件,挽回经济损失7.28万元 [2] - 开展"清网扫雷"行动,下架问题产品3958包,整改违规商户23家 [2] 执法方式创新 - 全面推行"服务型执法",运用柔性执法手段处置案件96起,占比达89% [2] - 累计减免罚金39万元 [2] - 建立"监管+服务"工作机制,指导100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2] 后续工作计划 - 建立55项重点任务整改台账 [3] - 开展执法人员全员轮训 [3] - 推动监管模式向"预防为主"转型 [3]
从单一执法者到“监管+服务”双重角色,需要提升哪些能力?
中国环境报· 2025-04-30 05:40
执法理念升级 - 生态环境部提出"执法+服务"理念,强调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实现宽严相济,既优化营商环境又守住生态红线 [1] - 执法从"一刀切"向"精准化"转变,要求执法人员具备更强的法律素养和技术能力,如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和差异化监管 [1] - 非现场执法推广要求运用在线监测、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化监管 [1] 柔性执法与严格监管 - 界定"轻微违法"与"恶意违法"是关键,执法人员需精准把握法律边界,避免执法不公或纵容违法 [2] - 推行"包容审慎"监管需平衡温度与力度,通过普法宣传帮助企业整改,同时对触碰红线行为果断处罚 [2] - 全过程执法服务强调"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整改"全链条,执法人员需兼具监管和服务双重角色 [2] 执法能力要求 - 执法人员需从"简单执行者"转型为"法治守护者"与"发展服务者",提升专业能力、程序意识和服务理念 [3] - "综合查一次"机制要求打破部门壁垒,统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多领域知识,提升综合执法效能 [2] - 执法人员需具备更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持续跟踪管理能力和跨领域协作能力 [2][3] 环境治理现代化 - 规范涉企执法检查是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要求执法更精细化、智能化 [3] - 目标是在严守生态底线的同时,护航企业绿色发展,实现"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