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搜索文档
《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和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认定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证券时报网· 2025-09-16 10:37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了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的普遍性保护义务,并在 第20条对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和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提出了特殊义务要求。《办 法》落实《条例》要求,细化了具体认定标准、认定流程和相关工作要求,压紧压实网络平台未成年人 网络保护主体责任,更好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人民财讯9月16日电,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保护未 成年人合法权益,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新闻出版、电影部门和国务院教育、电信、公安、文化和旅游、 市场监管、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起草了《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和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 平台服务提供者认定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羞辱、黄腔、性骚扰,被直播公司围猎的未成年人
新京报· 2025-08-27 00:27
公司运营模式 - 利用"高保底""流量扶持""成网红"等承诺诱导未成年人签订五年独家合作协议 若违约需承担不低于50万元赔偿责任 [1][6][8] - 要求未成年主播使用成年人身份信息进行实名认证以规避平台16周岁注册限制 主播日常约40名 维持24小时三班运转 [6][7][17] - 通过内部员工投票决定起诉未成年主播 2021年胜诉获赔19万元 2024年起诉14岁主播索赔16941元 [8][9] 行业监管环境 -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平台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禁止未满16周岁注册直播账号 16-18周岁需监护人同意 [15] - 某直播平台2025年回收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直播权限8441个 372个账号因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被无限期回收权限 [15] - 法院裁判思路趋向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认定公司明知对方未成年仍签约存在过错 损失自行承担 [16][17] 主播工作条件 - 每月需保证27天以上直播 每天播满6小时 直播场景为洗手间大小房间 配备简易设备 [3][4] - 主播需立"纯情小白花"人设 背聊天话术 与其他女主播连线PK 穿性感服装做惩罚动作 [3] - 最佳单日收获706音浪(价值70元打赏) 主要观众为30岁以上男性 常遭遇调戏和年龄质疑 [2][4] 招聘策略 - 针对农村出身 家庭关系不佳的辍学少女 以"低门槛零要求"为诱饵 主动降低招募门槛 [6][10][13] - 招聘话术宣称新人首月可赚2万多元 实际保底6000元 为餐厅服务员收入两倍 [6][11] - 公司解释招聘未成年主播属"企业应对生存压力" 为完成平台公会活跃度和流水增幅指标 [13] 合同法律效力 - 合同条款要求乙方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甲方不承担雇主责任 但运营口头承诺"无违约金想走就走" [7][8] - 法院认定数十页合同存在权利义务失衡内容 超出未成年人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 [16][17] - 多地公司被约谈要求承诺不招未成年人 即使快满18岁也需等待 [17]
豆包上线未成年人模式;电商将成为小红书一级入口|未来商业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6 23:16
小红书电商战略升级 - 小红书启动新版本测试 将电商入口"市集"提升至App底部导航栏一级位置 紧靠"首页"选项[1] - "市集"作为生活方式电商的产品化呈现 上部设置市集直播、买手橱窗和新品首发等频道[1] - 电商入口升级有助于整合内容与电商资源 提升用户购物体验并丰富购物选择[1] 盒马NB业绩与品牌发展 - 盒马NB上半年营业额达80亿元 较去年同期实现双位数增长[2] - 门店数量近300家 半年时间实现翻倍增长 主要集中在华东核心城市市区和郊区[2] - 推出"超盒算"自有品牌 上百款产品已更换品牌名 近期整体将更名为"超盒算NB"[2] 淘宝天猫图书数据合作 - 淘宝天猫图书行业与中国国家版本馆签署合作协议 引入图书在版编目(CIP)标准数据[3] - 合作将改变商家在平台的图书数据录入模式 提供更准确规范的数据支持[3] - 此举有助于推动图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3] 豆包App功能更新 - 豆包App正式上线未成年人模式 默认关闭回答展示视频、浏览第三方网页等功能[4] - 翻译、资料查询与深入研究等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在未成年人模式下保持正常使用[4] - 功能优化体现对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重视 更好满足家长和教育机构需求[4]
24款热门APP未成年模式测评:“过度禁止”不容忽视
虎嗅· 2025-08-18 02:36
全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趋势 - 意大利2018年法令要求14岁以下未成年人注册涉及个人数据的在线服务需父母明确同意 [8] - 比利时规定儿童需满18岁才能在父母允许下创建社交媒体账户 [8] - 法国2023年法律要求15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平台需父母许可,并设置防沉迷系统,违规罚款达全球营业额1% [8] - 澳大利亚2024年修正案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主流社交平台 [8][10] - 欧盟GDPR要求处理16岁以下未成年人数据需监护人同意,法国将同意年龄设定为15岁以下 [9] 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现状 - 2022年数据显示11.1%未成年网民工作日上网超2小时,13.1%节假日超5小时 [12] - 67.8%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54.1%看短视频 [12] - 24款热门APP均已上线未成年人模式,但入口普遍嵌套较深 [13][14] - 游戏类APP中仅蛋仔派对可从游戏内切换未成年人模式 [17] 中国APP未成年人模式功能限制 - 抖音、快手未成年人模式关闭评论区及社交页面 [21] - 58%APP具有分龄功能,仅14款实现《指南》要求的分龄推荐 [23] - 短视频APP中抖音/B站内容分龄渐进性明显,快手/视频号内容单一 [24] - 阅读类APP仅晋江/起点实现分龄推荐,但标准不统一 [29][31] - 音乐类APP未成年人模式屏蔽多种音乐类型,以教育内容为主 [37][39] 内容分龄化实施问题 - 视频号5岁阶段内容68%为动植物,缺乏安全教育等多元内容 [24] - 影视类APP0-10岁内容重复度高,如《猫和老鼠》被反复推荐 [34] - 音乐类APP分龄设置忽略未成年人审美需求,过度侧重教育功能 [39] - 阅读类APP分龄逻辑不统一,13岁即可接触言情小说 [30] 行业整体实施现状 - 2024年《指南》发布后APP普遍上线未成年人模式,但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41] - 存在入口不便、限制过度或不足、内容分龄不精准等问题 [41] - 短视频平台内容分龄实施优于其他类别,抖音/B站表现突出 [24][26] - 分龄标准执行不一致导致保护效果参差不齐 [30][41]
修复亲子关系、签订契约,专家建议暑假这样帮孩子管好电子产品
新京报· 2025-07-21 04:30
暑期未成年人电子产品使用问题 - 家长普遍担忧电子产品影响孩子专注度、学习能力及接触不良信息,易引发亲子矛盾 [1] - 专家指出过度使用虚拟世界会导致未成年人现实感缺失,需培养对电子产品的掌控能力而非被奴役 [2] - 学校通过心理课堂、家长课堂等方式培养健康手机使用素养,强调家校共育防沉迷 [2] 未成年人网络风险与法律保障 -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范不良弹窗信息、网络欺凌防治及各方防沉迷责任义务 [3] - 未成年人面临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欺凌、隐私泄露、深度伪造欺骗及电信诈骗等风险 [3] - 部分未成年人被诱骗参与电诈活动,需警惕"低投入高回报"兼职陷阱 [3] 电子产品沉迷的心理诱因 - 亲子关系不睦是孩子沉迷手机的诱因之一,青春期缺乏沟通渠道加剧虚拟世界依赖 [4] - 电子产品使用与厌学、休学形成恶性循环,游戏易获得成就感导致时间投入增加 [4] - 学生出现上课注意力分散、与家长冲突等行为问题,需修复亲子关系而非单纯没收设备 [4][5] 互联网的积极价值 - 互联网可拓展视野,接触专业讲座、自然风光及AI技术,打破时空限制 [5] - 网络社交满足情绪需求,AI同伴角色弥补精神空虚,朋友圈互动提升存在感 [5] - 学生能识别AI内容缺乏人文性,教师借此鼓励真实情感表达 [5] 家长管控策略 - 行为契约教养法建议提前约定使用时长、内容范围及风险应对措施,家长需以身作则 [6] - 充实假期安排(博物馆、运动、旅行攻略)减少电子依赖,奖惩结合培养自控力 [6] - 避免将学习填满全天,需通过亲子运动等"他律"方式提升关系及管控能力 [7] 网络保护与教育观念转变 - 禁止触网不符合数字时代需求,应营造健康网络环境而非简单隔绝 [8] - 威胁打骂式管教会导致亲子破裂甚至法律风险,需以引导关爱方式培养上网习惯 [8]
网信办:重点关注涉未成年人AI不当应用!南都曾曝光乱象
南方都市报· 2025-07-15 13:14
专项行动部署 - 中央网信办部署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 - 专项行动将严肃查处涉暴力迷信、淫秽色情、引诱自杀自残、侵害未成年人隐私等违法信息 [2] - 全面清理低俗庸俗、炫富拜金、极端情绪等不良内容 [2] - 重点关注四方面问题:实施网络侵害行为、隐蔽传播违法不良信息、诱导参与线下危险活动、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 [2] AI功能不当应用风险 - 网信部门重点关注"AI功能在未成年人领域不当应用以及诱导沉迷问题" [2] - AI生图APP可快速生成儿童不雅形象图片 部分突破伦理底线 [3] - AI陪聊应用存在极端人设与软色情内容 青少年模式与正常模式差异较小 [3] - 大模型应用和学习类APP的AI解题功能存在错误、幻觉现象 答案易受质疑影响 [3] 专家建议与行业规范 - 专家强调生成式AI应用需设置"未成年人模式" 防范错误偏见、隐私泄露、沉迷等问题 [4] - 建议未成年人模式需实现便捷使用、分龄原则、身份识别、内容过滤、正向引导等功能 [4] 平台监管与内容安全 - 网信部门将重点关注未成年人模式使用情况、内容建设问题及儿童智能设备安全规范 [5] - 专项行动要求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 加大巡查力度 从严处置违规平台与账号 [5] - 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抵制涉未成年人乱象 营造安全健康网络环境 [5]
让未成年人模式“安全锁”不再沦为摆设
北京青年报· 2025-07-15 06:48
未成年人模式失效现状 - 未成年人通过卸载软件后用老人身份信息重新注册或租用成年人账号等方式轻易绕过限制 [1] - 实名认证敷衍宽松 应用分身等简单操作即可破解 多重验证机制缺失导致支付行为无风险提示 [3] - 围绕未成年人模式破解已形成完整灰色产业链 包括电商平台租号服务 社交平台代破解广告及"异地过人脸"等手法 [3] 行业监管与技术漏洞 - 平台作为技术防线第一责任人需堵住卸载重装等低级漏洞 动态监控破解交易社群 [3] - 相关部门需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执行刚性 对防护不力平台追责并开展专项整治 [3] 内容生态与家庭防护 - 当前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池"被诟病幼稚单调 难以满足青少年多元化需求 [4] - 平台应建立"白名单"机制 联合权威机构扩充各年龄段精品内容 [5] - 家庭需以身作则履行监护职责 为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网络使用观念 [5]
中央网信办专项整治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新华社· 2025-07-15 06:38
专项行动部署 - 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旨在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并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1] - 专项行动进一步拓展治理深度和范围 持续深入整治网上危害和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乱象 严厉打击涉嫌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1] 整治重点内容 - 聚焦四方面问题:整治实施网络侵害行为 隐蔽传播违法不良信息 诱导参与线下危险活动 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 [1] - 具体包括以未成年人为对象借绝版"谷子"、明星周边、免费学习搭子等名义实施网络欺凌等恶性违法行为 [1] - 借卡牌、故事、动漫等新载体新手法炮制网络黑话烂梗 包装美化不良亚文化 鼓吹不良价值观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1] 重点关注领域 - 网信部门将重点关注未成年人模式使用情况及内容建设存在的问题 [1] - 关注儿童智能设备的内容安全以及功能规范 [1] - 关注AI功能在未成年人领域不当应用以及诱导沉迷问题 [1] 执行与协作机制 - 各地网信部门需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 加大巡查力度 从严处置处罚存在突出问题的平台、账号和MCN机构 [2] - 通过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作用 [2] - 呼吁社会各界及广大网民共同抵制网上涉未成年人乱象问题 共建安全健康网络环境 [2]
整治借谷子、明星周边侵扰未成年人,中央网信办暑期出重拳
南方都市报· 2025-07-15 05:11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 中央网信办部署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旨在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1] - 专项行动将严肃查处涉暴力迷信、淫秽色情、引诱自杀自残、侵害未成年人隐私等违法信息[1] - 全面清理低俗庸俗、炫富拜金、极端情绪等不良内容,严厉打击涉嫌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1] "谷子经济"相关问题 - 专项行动聚焦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谷子"问题,包括借绝版"谷子"、明星周边等名义实施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等违法行为[1] - 借卡牌、故事、动漫等未成年人喜爱的新载体传播违法不良信息,包装美化不良亚文化[1] - "海龟汤"卡牌以"重度恐怖""悬疑""惊悚"为卖点,在幼龄儿童中流行,但未限制购买年龄[2] 行业监管现状 - 购物平台和实体门店均未对卡牌购买和游戏服务设置年龄限制[2] - 网友和家长呼吁做好年龄分级,减少对未成年人影响[2]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快讯· 2025-07-15 01:52
专项行动核心内容 - 中央网信办部署为期2个月的全国性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1] - 专项行动旨在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并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1] 重点整治领域 - 持续深入整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信息 包括涉暴力迷信 淫秽色情 引诱自杀自残 侵害隐私等内容 [2] - 全面清理低俗庸俗 炫富拜金 极端情绪等不良内容 [2] - 严厉打击涉嫌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2] 四类新型问题整治 - 实施网络侵害行为 包括以绝版"谷子" 明星周边等名义实施网络欺凌 隔空猥亵 [2] - 隐蔽传播违法不良信息 借卡牌 故事等载体炮制网络黑话烂梗 虚构暴力情节 [2] - 诱导参与线下危险活动 包括引诱陪聊陪玩服务 教授制作危险物品 鼓动模仿危险动作 [2] - 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 包括发布不良出镜内容 炒作儿童CP 摆拍虚假剧情 [2] 重点关注方向 - 未成年人模式使用情况及内容建设问题 [3] - 儿童智能设备的内容安全与功能规范 [3] - AI功能在未成年人领域的不当应用及诱导沉迷问题 [3] 执行与监管措施 - 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并加大巡查力度 [3] - 从严处置处罚存在突出问题的平台 账号和MCN机构 [3] - 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以强化警示震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