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

搜索文档
李正华:放下教鞭扛钢枪 为国捐躯父子兵(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19 22:46
李正华画像。 新华社发 泰山脚下,泰安革命烈士陵园松柏常青,紫薇盛开。陵园北侧,10座大型花岗岩墓一字排开,抗日英雄 李正华就长眠于此。 李正华原名李连秀,1905年出生于泰安县漕河涯村(现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漕河村)一个富裕家庭。他 自幼性情耿直,富有正义感,勇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民群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李正华悲愤难抑,他自筹经费在村里创办民众 小学,免费让贫困学生上学;开办普济中药店,为乡亲治病。其间,他团结了一批热血青年,在群众中 播撒革命火种。1937年,李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济南、泰安相继沦陷。国难当头,李正华毅然将苦心经营的民众小 学和中药店托付给他人,脱下长衫拿起武器,组织抗日武装,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元旦清晨,李正华、张杰率领50多名游击队员在漕河涯大桥桥头集结,参加东向起义。十几天 后,队伍抵达夏张香水寺加入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从此踏上党领导下的武装抗日征程。 加入自卫团后,李正华展现出良好的指挥和战斗才能,指挥和参加了肥城之战、夜袭界首、无梁殿设伏 等数十次战斗,极大鼓舞了泰西军民的抗战斗志。自卫团打出了 ...
五指山腹地,黎苗儿女书写不屈抗争史
海南日报· 2025-08-19 01:37
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 - 五指山地区是海南黎族苗族世代聚居地 1935年建置白沙县[1] - 1939年2月日军登陆海南岛 相继占领海口 府城 三亚等城镇和交通要道[1] - 定安 儋县 保亭 昌江 乐东相继失守 国民党军政机构撤至白沙县[1] 抗日组织建立与发展 - 1938年儋县海头党支部派吴日辉以鱼贩身份潜入七坊 建立高石交通站及党支部[3] - 构建"英显—高石—儋县—琼崖特委"情报输送渠道[3] - 1940年琼崖独立总队第四大队进入七坊 光雅地区组织抗日力量[3] - 1941年1月七坊乡和光雅乡成立人民抗日救国指挥部 周唐镇任总指挥[4] - 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在七坊 光雅地区兴起[4] 武装起义与军事行动 - 1943年8月12日白沙 元门 牙叉等乡4000多名黎族苗族群众提前起义[6] - 起义军使用粉枪 弓箭 大刀等武器进攻国民党政府驻地[6] - 至8月26日起义群众达2万多人次 将国民党军政机关几乎赶出白沙县[6] - 1944年琼崖抗日独立纵队第四支队开辟革命根据地[8] - 1945年1月琼崖特委机关迁至阜龙乡文头山 组建挺进支队[9] - 1945年7月琼崖独立纵队对国民党军队发动连续军事进攻[9] 政权建设与根据地巩固 - 1944年8月成立阜龙乡抗日民主政府[8] - 1945年8月全县三分之二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9] - 成立中共白沙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和抗日民主政府[9] -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组织生产运动 清剿国民党残余武装[9] - 为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建立及海南解放创造条件[7] 纪念设施与历史传承 - 高石交通站支部遗址为白沙县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3] - 2020年建成"白沙起义第一枪"旧址纪念园[7] - 阜龙乡白准村保留1944年开凿的"红军井"[8]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彭泰农:热血青年身先士卒
新华社· 2025-08-16 08:16
彭泰农革命事迹 - 1915年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白芒花瓦塘村(今惠州市惠东县白花镇黄塘村)[1] - 1931年考入坪山青龙潭乡村师范学校 九一八事变后组织抗日宣传队赴多地宣传抗日[1] - 193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发表《告东江父老兄弟姐妹同胞书》号召抗日[2] - 1938年5月任中共惠州中心支部书记 6月任中共广东省东江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2] - 1938年暑期发起惠阳儿童抗日救亡干部训练班 主持"潘小飞抗战漫展"展出100余幅作品[2] - 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后撤往博罗 改造黄麻陂抗日自卫团大队为中共抗日武装[3] - 1938年12月协助建立惠阳抗先队和惠州办事处 出版壁报《大家看》宣传抗日[3] - 1940年春转移至紫金新智小学开办夜校 同年12月化名彭泰东赴和平县负责中共和东区委工作[3] - 1941年7月调任中共东江后东特委宣传干事 次年调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工作[3] - 1943年3月3日因奸细告密被日军包围 为掩护同志突围中弹牺牲 年仅28岁[3] 当代纪念与传承 -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4] - 黄塘村通过走访座谈收集事迹 党员大会年度重温并组建"小小讲解员"队伍传承精神[4] - 白花镇黄塘村筹备资金修缮彭泰农故居 计划以革命精神赋能红色村建设[4]
抗日烽火的墨香见证
新华社· 2025-08-15 09:12
报纸媒体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 - 报纸作为战时信息传递和民众动员的关键媒介 及时报道战争进展并激发爱国热情 [15] - 多家报纸在极端困难环境下坚持出版 甚至采用桑皮纸替代纸张并在空袭时转移至防空洞编印 [4] - 抗战期间报纸发行量显著增长 如《救亡日报》因独家战报内容使发行量激增至5万份 [20] 重要历史节点的报道突破 - 1945年8月10日《大公报》提前制作5个超大铅字和感叹号 在日本正式投降后立即刊出"日本投降矣"头版标题 [5] - 新华社于1945年8月10日最早接收日本投降消息 当晚通过《新华日报》连发三期号外报道 [7][12] - 1937年7月8日《世界晚报》成为首家报道七七事变当日新闻的事发地报纸 揭露"卢沟桥日军炮击"事件 [15][17] 国际舆论影响与外媒协作 - 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于1937年12月15日头版刊登首篇揭露南京大屠杀的英文报道《日军杀人盈万》 被《译报》编译转载后引发上海租界群情激愤 [26] - 美国记者John Gunther在《译报》发表"第八路军具有第一流战斗力"的报道 肯定中共军队作战能力 [23] - 埃德加·斯诺将毛泽东《论持久战》称为"窑洞里的预言" 该文献通过新华社播发产生全球影响 [29] 中共领导下的红色报刊贡献 - 《解放日报》和新华社被毛泽东视为中央了解国内外情况的主要来源 发挥"人民喉舌、抗战号角"作用 [29] - 《晋察冀日报》采用"八匹骡子办报"模式在游击战中坚持出版10年 全文刊载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等重要文献 [33] - 《新华日报》在重庆期间遭日军轰炸仍坚持斗争 1939年被迫参与《重庆各报联合版》后于8月13日恢复独立发行 [34] 标志性报道与历史记录 - 1931年9月21日《中华画报》发表社论《我们做不做亡国奴呢》 成为九一八事变后最早唤醒民众的文本之一 [14] - 1937年11月8日《救亡日报》刊登《松江被炸目击记》 记载平民死伤逾千的惨状并成为南京大屠杀的前期证据 [19] - 朱启平在《大公报》发表长篇通讯《落日》 完整记录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35] 文化界与跨党派合作 - 1937年8月24日《救亡日报》创刊号由郭沫若题写报头 编委会包含巴金 王芸生 茅盾等200余位文化界人士 [17][19] - 文化界联名发布《文化界一致抗战宣言》 要求开放言论并主张"文学艺术必须成为抗战的号角" [19] - 《大公报》在抗战期间六迁报馆 明确宣告"一不投降 二不受辱"并拒绝日伪新闻检查 [22]
抗日英雄谱 | 音符为枪炮 乐谱成武器 他是以音乐救国的人民音乐家
央视网· 2025-08-14 02:46
冼星海音乐创作背景 - 冼星海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先后于岭南大学 北大音乐传习所 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 [3] - 1929年赴巴黎深造 期间以杜甫诗句为灵感创作作品《风》 成为法国巴黎电台首首播放的中国人作品 [3] - 1935年回国后投身抗日救亡洪流 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组织群众歌咏运动并创作《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 [5] 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创作历程 - 1939年诗人光未然以黄河壶口瀑布与船工号子为灵感创作长诗《黄河吟》 冼星海于窑洞中6天6夜谱曲完成《黄河大合唱》 [7] - 作品歌颂中国人民战斗意志 痛斥日寇残暴 以音调号召民众保家卫国 被评价为"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7][9] - 1939年4月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 5月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公演 随后传唱全中国 鼓舞一代人走向抗日最前线 [9] 国际反法西斯音乐贡献 - 1940年化名"黄训"赴莫斯科参与纪录片配乐 苏德战争期间流落阿拉木图 获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援助 [11] - 将哈萨克民族音乐融入创作 完成《民族解放》《满江红》等作品 与拜卡达莫夫共同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11] - 音乐创作升华为反法西斯联盟精神号角 体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意识形态高度 [11] 历史影响与纪念 - 冼星海1945年因劳累与营养不良于莫斯科病逝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13] -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命名"冼星海大街" 成为中哈两国共同历史记忆与友谊象征 [13] - 《黄河大合唱》至今仍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写照 其创作历程体现音乐作为抗战武器的历史价值 [3][9]
抗日英雄谱丨他以音乐为武器 为人民发出抗战的怒吼
央视新闻· 2025-08-14 02:40
冼星海生平与教育背景 - 原籍广东番禺县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3] - 先后就读岭南大学 北大音乐传习所 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 [3] - 1929年赴巴黎深造 期间创作作品《风》成为法国巴黎电台播放的首首中国人作品 [6] 音乐创作理念与思想转变 - 青年时期阅读进步书籍 提出"中国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而非贵族式私人音乐 [4] - 巴黎求学期间受社会政治思潮影响 埋下革命种子 [6] - 1935年回国后投身抗日救亡洪流 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6] - 1938年赴延安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政治觉醒为创作提供新方向 [13] - 学习马列主义 参加生产劳动与组织生活会 将党性锻炼融入音乐创作 [15] 抗日作品与社会影响 - 组织大规模抗日群众歌咏运动 创作《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歌曲 [8] - 受《论持久战》战略思想启发 创作以敌后抗日为主题的系列歌曲 [8] - 《到敌人后方去》传唱度最高 激励无数青年奔赴抗日最前线 [10][11] - 1939年创作《黄河大合唱》 六天六夜完成曲谱 歌颂战斗意志并号召保家卫国 [15][17] - 作品首演后被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唱响全中国并鼓舞一代人浴血奋战 [25] 国际视野与晚期创作 - 1940年化名"黄训"赴莫斯科参与纪录片配乐 [27] - 流落哈萨克斯坦期间将民族音乐气韵融入创作 完成《民族解放》《满江红》等作品 [27] - 与拜卡达莫夫共同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精神号角 [27] - 音乐创作升华为反法西斯联盟的武器 体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理念 [29] 历史地位与纪念 - 1945年因劳累与营养不良于莫斯科病逝 [31] -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31] - 《黄河大合唱》手稿为1939年首演时指挥邬析零亲抄第一版简谱总谱 [21] - 作品展现民族宝贵精神 具有团结全民的共鸣力量 [23]
抗日英雄谱丨每个音符都是射向侵略者的子弹!他为“新的长城”奉献生命绝唱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30 02:13
聂耳生平与创作背景 - 聂耳1912年生于昆明中医家庭 自幼展现音乐天赋 [5] - 1927年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影响 思想觉醒并立志改造社会 [5][7] - 1928年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人生与革命事业紧密关联 [7] 音乐创作理念形成 - 1930年因学生运动被通缉 逃难至上海后加入明月歌舞剧社 [9][11] - 批判剧社脱离现实的靡靡之音 主张创作抗战革命音乐 [11][13] -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新音乐开路先锋和反法西斯文艺斗士 [15] 代表性作品与影响 - 1934年深入工厂码头采风 创作《大路歌》《开路先锋》等反映工人阶级的歌曲 [17][19] - 《毕业歌》激励青年投身革命 《卖报歌》反映底层民众生活 [19] - 1935年为电影《风云儿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 音符蕴含抗日救亡精神 [1][21] 历史地位与传承 - 《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唱全国 成为民族危亡时期的精神象征 [1][21] - 1949年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首次在天安门广场奏响 [1][22] - 作品被评价为"射向侵略者的子弹" 奠定新中国朝气蓬勃的精神基调 [22]
一首大刀曲,一生报国情(寻访)
人民日报· 2025-07-29 23:03
音乐创作背景 - 麦新23岁时受19岁大刀队员陈永德事迹启发创作《大刀进行曲》[2] - 歌词初稿"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以扩大号召范围[3] - 创作过程中融入萧红《生死场》的阅读体验和"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灵感爆发[2] 歌曲传播与影响 - 1937年8月8日首次在千人集会上公开教唱引发强烈反响[3] - 群众自发在结尾加入"冲啊——杀"的呐喊成为固定表演形式[4] - 歌曲通过战地服务队从上海传播至武汉重庆等地覆盖3000多里[5] 相关历史团体 - 孩子剧团20多名9-19岁成员通过3000里巡演传播抗日歌曲[1] - 麦新与冼星海张曙等音乐家共同指导孩子剧团演唱[1] - 1938年麦新在江山县入党后与孩子剧团在武汉重逢[5] 创作者生平 - 1940年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批准前往延安鲁艺工作[5] - 1947年在科尔沁草原遭遇匪袭牺牲年仅33岁[6] - 创作轨迹覆盖上海武汉重庆延安等多地具有全国性影响[5][6]
那声“起来”振聋发聩
辽宁日报· 2025-07-25 01:18
历史背景 - 孙铭武和孙耀祖兄弟在1931年10月19日于清原起兵反抗日寇,变卖家产换取百来支枪和万发子弹 [1] - 兄弟俩组织400余名战士,高唱《血盟救国军军歌》,歌词包含"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等激昂内容 [1] - 这支队伍是辽东地区最早高举抗日义旗的武装力量,但3个月后孙铭武和孙耀祖相继殉国 [2] 文化影响 - 《血盟救国军军歌》的歌词元素后来融入《义勇军进行曲》,如"用我们的血肉去唤醒全国民众"演变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2] - "起来"的重复呐喊成为凝聚民族反抗意志的核心表述,具有强烈示范效应 [1]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评价孙氏兄弟为"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奠基人" [2] 当代传承 - 南三家村每年定期祭扫烈士墓,村史馆设有孙铭武半身雕像和抗战事迹展板 [1][2] - 当地通过保护墓园、整理史料等方式延续红色记忆,村支书单井鑫强调要让后人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 [1] - 抗日英烈的精神被视作"扎根土地"的信念,歌词"起来"成为民族奋斗的象征 [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杨学诚:从清华学子到抗日先锋
新华社· 2025-07-14 10:54
他是清华学子,当民族危亡悬于一线时,他走上街头,发出抗日救亡的怒吼;他是抗日将领,当抗战形 势焦灼、国土相继沦陷时,他毅然奔赴鄂中农村,以"八条枪"为基础发展敌后游击武装,屡挫日伪气 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南麓,抗日英烈杨学诚长眠于此。"读书时就听闻老学长的故事,如今来到他的 故乡工作,更能体会他那份抉择之重。"在黄陂参与基层工作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孙欣頔说。 "那时条件艰苦,二伯穿着生满跳蚤的旧衣服,和战士们挤在一间土房里工作。"杨学诚的侄子杨冬明讲 述,1939年,祖母得知儿子在应城驻防,带着子女步行6天前去探望。部队首长见其家贫,悄悄塞给杨 母两块银元。杨学诚得知后,恳请母亲退还:"现在队伍困难,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紧对华北的争夺。然而,国民政府却一再妥协退让,极力压制抗日救亡运 动,刺痛了无数爱国青年的心。 1942年8月,杨学诚兼任新四军第五师鄂皖兵团政治委员,率部开辟鄂南抗日根据地。途经家乡黄陂 时,他动员青年参军。留宿家中当晚,母亲劝他早日娶妻,他却说:"全国尚未解放,我哪有心思成 家?"并向家人许诺"等胜利了,一定接你们到武汉团聚"。然而,长期艰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