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反法西斯
icon
搜索文档
聂鲁达等国际诗人反法西斯诗选在台发布
新华网· 2025-09-07 05:33
新书发布背景 -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及台湾光复80周年 在台北举行《人民的风席卷着我:聂鲁达等国际诗人反法西斯诗选》新书发布会 [1] - 该书为2015年大陆出版《西班牙在心中:反法西斯诗选》的台湾版本 由原乡人文化工作室出版 [1] 书籍内容构成 - 收录5位国际著名诗人反法西斯诗作 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古巴诗人纪廉及西班牙诗人埃尔南德斯 [1] - 所有诗作由著名翻译家赵振江翻译 以文学形式见证并还原历史 [1] - 诗作聚焦1936年7月开始的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 描述国际纵队与西班牙民众共同抗争的历史 [1] 历史关联性 - 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结束后 部分国际纵队成员转赴中国抗日战场 参与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 [1] - 历史事件体现两岸共同精神价值 需要重新求索和寻找 [1] 发布会致辞要点 - 赵振江通过视频致敬全球反法西斯战士 强调公平正义和平的旗帜应永远飘扬 [2] - 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指出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人类文明的伟大使命 [2] - 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认为书籍从文学角度带来对历史与人性的无限启发 [2] - 左翼联盟秘书长黄德北指出台湾社会受"反中"宣传导致历史认知混乱 需扭转"倚美抗中"言论 [2]
日本被爆“搞小动作”,历史真相不容歪曲,中国纪念抗战胜利唤起正义共鸣
环球时报· 2025-08-25 22:46
日本政府外交行动 - 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及亚洲各国不要参加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及阅兵仪式 [1][3] - 日本驻外大使馆向各国说明中方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和"反日色彩浓重" [3] - 日本驻华大使馆在官网发布通告提醒在华日本人注意"反日情绪高涨" [3] 国际社会参与情况 - 来自112个驻华使馆和10个国际组织的160多位外交官参观抗战主题展览 [4] - 巴拿马驻华大使雷鸣表示中国为所有国家树立和平榜样 [1] - 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千岛群岛军事历史纪念馆揭幕仪式并发布731部队解密文件 [5] 日本历史认知问题 - 日本社会右倾和历史修正主义思潮横行 [4] - 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并否认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罪行 [7][8] - 日本政府通过制度性手段歪曲历史 刻意塑造"受害者"立场回避"加害者"身份 [8] 国际媒体反应 - 韩国媒体批评日本为"战犯国家" 要求以道歉和赔偿为基础建立新关系 [8] - 俄罗斯媒体强调必须让世界记住历史真相 [6] - 日本共同社将中国阅兵称为"日本必须应对的历史战争" [3] 纪念活动意义 - 中国举行系列纪念活动彰显二战后国际秩序和正确历史认知 [6] - 阅兵式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军事展示 [3] - 通过展览让国际社会清楚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细节 [4] 专家观点 - 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指出日本未能反省侵略战争 [4] - 中国社科院专家认为日本企图篡改历史叙事侵蚀战后国际秩序基础 [9] - 日本八路军后代代表强调纪念活动具有警醒人们珍视和平的重要性 [6]
演员刘烨在《人民日报》撰文
新华日报· 2025-08-22 12:37
电影行业历史与作品 - 长春电影制片厂自上世纪40年代末推出多部经典国产抗战电影 包括《中华女儿》《平原游击队》《赵一曼》《两个小八路》等作品 深刻影响中国观众[3] - 反法西斯题材译制电影同样具有广泛影响力 例如1966年法国影片《虎口脱险》以惊险紧张与诙谐幽默结合的方式获得观众认可[4] - 全球反法西斯题材电影产量持续增长 1940年至1945年间约300部问世 迄今总数超过1300部 IMDb统计标注该标签的影视作品已超4900部[7] 重要电影作品与成就 - 2009年上映电影《南京!南京!》由陆川执导 以南京大屠杀惨案为主题 通过高度还原的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细节营造真实感[5] - 该片在国际影展获得多项荣誉 2023年被美国《综艺》杂志评选为全球影史30部最佳战争电影之一[6] - 电影通过记录历史事实引发全球共鸣 美国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收到影片光盘后表示愿意更多了解中国历史[6] 行业合作与文化影响 - 中外电影合作深化 美国演员布鲁斯·威利斯参与中国抗战题材电影拍摄 认为该题材属于全世界且每个人都应参与[7] - 国际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台儿庄战役等珍贵抗战史料 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重要窗口[8] - 电影作为文化载体促进国际交流 伊文思遗孀玛瑟林女士家中陈列中国瓷器刺绣画作 并强调记录记忆与互爱的重要性[8]
抗日英雄谱 | 音符为枪炮 乐谱成武器 他是以音乐救国的人民音乐家
央视网· 2025-08-14 02:46
冼星海音乐创作背景 - 冼星海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先后于岭南大学 北大音乐传习所 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 [3] - 1929年赴巴黎深造 期间以杜甫诗句为灵感创作作品《风》 成为法国巴黎电台首首播放的中国人作品 [3] - 1935年回国后投身抗日救亡洪流 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组织群众歌咏运动并创作《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 [5] 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创作历程 - 1939年诗人光未然以黄河壶口瀑布与船工号子为灵感创作长诗《黄河吟》 冼星海于窑洞中6天6夜谱曲完成《黄河大合唱》 [7] - 作品歌颂中国人民战斗意志 痛斥日寇残暴 以音调号召民众保家卫国 被评价为"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7][9] - 1939年4月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 5月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公演 随后传唱全中国 鼓舞一代人走向抗日最前线 [9] 国际反法西斯音乐贡献 - 1940年化名"黄训"赴莫斯科参与纪录片配乐 苏德战争期间流落阿拉木图 获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援助 [11] - 将哈萨克民族音乐融入创作 完成《民族解放》《满江红》等作品 与拜卡达莫夫共同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11] - 音乐创作升华为反法西斯联盟精神号角 体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意识形态高度 [11] 历史影响与纪念 - 冼星海1945年因劳累与营养不良于莫斯科病逝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13] -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命名"冼星海大街" 成为中哈两国共同历史记忆与友谊象征 [13] - 《黄河大合唱》至今仍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写照 其创作历程体现音乐作为抗战武器的历史价值 [3][9]
让历史真相不被掩盖和遗忘
人民日报· 2025-08-06 22:49
电影主题与创作背景 -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为载体 聚焦文化掠夺和舆论争夺的历史视角 [1][2] - 创作团队搜集大量出版物 纪录片和相片等历史资料 并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采集素材 [1] - 影片通过孙中山先生题字牌匾被涂抹 抢夺古玩字画等情节揭示文化侵略意图 [2] 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处理 - 电影要求高度使命感和严肃专业态度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和细节纰漏 [2] - 创作团队依赖文献 纪录片 回忆录和采访等资料确保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平衡 [1][2] - 影片作为影像见证和活历史教科书 承担让更多人了解真实历史的崇高使命 [2] 影片发行与国际传播 - 电影将于2025年8月7日起在澳大利亚 新西兰 美国 加拿大等国家上映 后续扩展至马来西亚 新加坡 俄罗斯和韩国 [3] - 通过国际发行传递反法西斯是人类共同期待和平的理念 强调和平成果需要共同守护 [3] - 影片主题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 突出14年抗战中人民团结一致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 [3]
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反法西斯及红色题材系列演出
人民日报· 2025-07-01 22:51
演出安排与内容 - 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反法西斯题材及红色题材系列演出,包括《红色的起点》《三湾,那一夜》《铁流东进》《抗战中的文艺》《直播开国大典》等剧目,演出时间为6月到10月 [1] - 《红色的起点》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程 [1] - 《三湾,那一夜》艺术化再现"三湾改编"历史事件,阐释"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理念 [1] - 《铁流东进》改编自小说《最后的电波》,展现新四军通信兵战斗史 [1] - 《抗战中的文艺》通过投影技术融入历史影像资料,再现文艺家们寻找文艺救国路径的历程 [1] - 《直播开国大典》运用简洁视觉装置与即时拍摄技术,讲述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1] 经典剧目与市场反响 - 经典剧作《哥本哈根》以独特逻辑构思和优秀表演刻画人性,20多年来常演常新 [2] - 《死无葬身之地》呈现二战胜利前夕被俘法国游击队队员的抉择,今年以全新阵容复排 [2] - 红色题材演出受到观众欢迎,《铁流东进》演出全部售罄,《红色的起点》基本售空 [2] - 《哥本哈根》在湖南长沙演出后,年轻观众纷纷在社交媒体分享观后感 [2] 公司战略与行业影响 -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表示此次系列演出题材多样、风格各异,让英雄故事在当代剧场焕发生命力 [2] - 公司希望通过艺术创造,让峥嵘岁月中的民族精神照亮新时代前行的道路 [2]
国话八部反法西斯题材和红色题材剧目将陆续上演
中国新闻网· 2025-06-28 01:22
中国国家话剧院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演出 - 中国国家话剧院将在6月至10月推出8部话剧,包括《铁流东进》《红色的起点》《哥本哈根》《物理学家》《三湾,那一夜》《死无葬身之地》《直播开国大典》《抗战中的文艺》[1] - 系列演出涵盖抗战题材、红色题材、科学思辨等多种类型,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2] 重点剧目介绍 《抗战中的文艺》 - 国话首部文献话剧,记录文艺名家14年抗战之路,由段奕宏、田雨、李光洁等演员出演[1] - 通过文艺形式展现民族自尊和抗争精神[1] 《哥本哈根》 - 由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导演,探讨科学、战争、人性的多面性[1] - 已演出22年,深受思辨型和科学爱好者观众喜爱[1] 《死无葬身之地》 - 原副院长査明哲导演作品,全新阵容呈现[1] - 展现二战胜利前夕法国游击队员在酷刑中的灵魂抉择[1] 《物理学家》 - 2008年首演,17年后复排,由青年导演王剑男执导[1] - 保留原作荒诞气质,融入当代舞台美术和灯光设计[1] 《铁流东进》 - "90后"青年导演查文浩作品,聚焦新四军通信兵的浴血奋战[2] - 通过"红色青春密码"串联通信战士的壮烈史诗[2] 《红色的起点》 - 改编自叶永烈纪实作品,展现191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2] - 突破线性叙事,以当代审美重构历史现场[2] 《三湾,那一夜》 - 艺术化再现"三湾改编"这一建军史里程碑事件[2] - 阐释"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建军原则[2] 《直播开国大典》 - 田沁鑫导演的红色谍战话剧,聚焦开国大典幕后电台广播战线[2] - 融合"谍战+悬疑"元素,运用即时拍摄技术创新舞美设计[2] 演出意义 - 系列演出是对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崇高致敬[2] - 展现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家的文化责任和时代回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