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上》

搜索文档
多种舞台艺术汇聚史诗气质
北京晚报· 2025-09-04 07:09
晚会核心特点 - 突出剧的特点 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情境戏剧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呈现史诗气质 [1] - 以倒计时开篇 包含5个篇章:怒吼吧黄河 红星照耀中国 不可战胜的力量 共同的黎明 正义永恒 [1] - 总时长约90分钟 [1] - 起用80后90后为主的主创团队 00后演员占比超过50% [1] 音乐创作特色 - 经典与新作比例约为7:3 [3] - 包含《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东方红》《高楼万丈平地起》等经典曲目 [3] - 包含《八路军军歌》《琼崖独立队之歌》《游击队歌》《地道战》等抗战歌曲 [3] - 以新作《势不可挡》《命运与共》作为落幕曲目 [3] - 音乐表达多元层次丰富 糅合对白台词动效等元素 [3] 文学创作特点 - 聚焦人物群像和普通人塑造 [5] - 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讲述刘老庄连82人全部牺牲的事迹 [5] - 采用高度提炼的母亲形象展开叙事 [5] - 现场600名战士参与演出 营造强烈情感冲击 [5] 视觉特效设计 - 使用6条可移动冰屏 4个左右移动轨道平台 4个360度旋转自由移动小平台 [6] - 舞台呈阶梯状向观众铺展 形成视觉纵深感 [6] - 通过投影技术呈现干涸大地和炮火撕裂效果 [6] - 利用移动平台创造南京大屠杀万人坑场景 [6] 表演艺术特色 - 舞蹈《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 讲述战火中失散少年兄妹故事 [7] - 创作团队观看大量南京大屠杀影视资料 追求情感真实表达 [7] - 采用与历史对话的讲述方式 舞台技术作为叙事手段 [6]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史诗性文艺盛典激荡人心
人民日报· 2025-09-04 06:21
晚会主题与历史定位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核心主题为《正义必胜》 突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和平事业的必然性 [1] - 以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叙事主线 兼顾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关联 [1][2] - 强调东方主战场历史地位 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双向关联 以及敌后与正面战场的整体性叙事 [2] 艺术结构与表现形式 - 采用序幕 尾声与五场主题表演的恢宏构制 包括"怒吼吧 黄河""红星照耀中国""不可战胜的力量""共同的黎明""正义永恒" [3] - 融合音乐 舞蹈 戏剧 朗诵 场景等多元艺术元素 实现多时空同构与跨时空对话的立体叙事 [2][3] - 运用虚拟与实景结合 舞台形象与历史影像交互的技术创新 扩展叙事空间 [4] 历史事件与人物刻画 - 从1931年抗战起点展开 通过《松花江上》悲歌 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 赵尚志 赵一曼等情境歌舞还原历史 [1] - 戏剧化呈现刘老庄战斗 铁道游击队袭车 骑兵平原作战 大刀队杀敌等经典战役场景 [3] - 《血战到底》《乘风》等舞蹈节目直观展现战场血肉相搏与英雄冲锋 融合精湛舞蹈与战地情景 [3] 精神内涵与情感表达 - 通过《祭黄帝陵文》发出"亿兆一心 战则必胜"宣言 彰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 [2] - 《不朽的旋律》《无名者勋章》等节目以情境表演结合音乐演唱 致敬先烈殊死搏斗精神 [3] - 《守护正义》以国家仪式仪仗展现国威军威 《势不可挡》合唱凸显民族复兴不可阻挡的主题 [4] 艺术创新与历史教育 - 通过血与火色彩象征 黄河澎湃 太行巍峨 青纱帐锋芒等意象 具象化人民战争与抗战精神 [4] - 影像史实与舞台情景双向转换 延伸展现重要历史节点 强化历史认知深度 [4] - 将抗战史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的文艺创作对象 强调持续书写与创新的必要性 [4]
“国家强盛,是最动人的交响!”
人民日报· 2025-09-03 23:32
核心人物背景 - 于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 曾担任六次阅兵活动的重要指挥职务 包括1984年分指挥 1999年和2009年总指挥 2015年合唱团团长兼总指挥 2019年及此次阅兵艺术指导 [1] - 于海15岁考入解放军军乐团 从单簧管演奏员成长为一级指挥 退休后仍从事宣讲活动 [1] 阅兵仪式内容 - 此次阅兵由3000多名大学生组成合唱团 演唱《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抗战经典歌曲 [1] - 2019年阅兵出现的《钢铁洪流进行曲》再次奏响 采用15种乐器和11个声部 展现新时代中国气派 [2] - 2009年国庆阅兵首次在天安门广场演奏《红旗颂》 实现作曲者吕其明的心愿 [2] 专业标准与技术改进 - 于海坚持军乐必须现场演奏 反对使用录音 曾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方队因距离差异导致的节拍感知问题 [2] - 强调国家仪式精度要求 国歌包含84个字 37小节和46秒的严格标准 [1] 精神传承与社会影响 - 于海与学生在排练中披星戴月全力以赴 阅兵结束后获得年轻人致敬与合影要求 [1][2] - 于海认为国家强盛是最动人的交响 继续循着时代节拍奏响动人乐章 [2]
4首阅兵新曲目将上线 联合军乐团演奏乐曲最新揭秘
央视新闻· 2025-09-03 00:20
活动规模与组织 - 联合军乐团由1300多人组成 分成14个排面以呼应14年抗战历程 前排设置80名礼号手象征抗战胜利80周年[1][3] - 联合合唱团由北京40所高校的3000多名大学生组成 在军乐团伴奏下演唱抗战经典曲目[4][5] 演出内容设计 - 联合军乐团演奏29首乐曲 其中4首为全新创作 包括点明大会主题的《胜利进行曲》作为压轴曲目[1] - 合唱团演唱《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广为流传的抗战经典歌曲 旨在重温历史并展现民族精神[5] 仪式执行细节 - 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清晨6点即开始面向天安门进行准备工作 这是其第18次执行阅兵任务 全程保持立定姿态演奏[1] - 国旗护卫队于纪念碑附近集结 将在第一声礼炮鸣响后开始行进 并于80声礼炮结束后正式举行升旗仪式[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中的文艺】《在太行山上》:军民同心铸就铜墙铁壁
央视网· 2025-08-27 12:13
历史背景 -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 [3] - 平型关大捷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 - 1937年八路军渡黄河赴山西参加抗战时兵力仅3万多人 [7] 军民抗战参与度 - 武乡县当时仅14万人口中有9万多人参加各种抗日团体 [5] - 武乡县有14600人参加八路军 [5] - 武乡县有2万多人献出生命 [5] 军事力量发展 - 三年后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已能调集105个团20万兵力 [7] - 兵力从3万人发展到20万人实现显著壮大 [7] 文化象征 - 《在太行山上》旋律镌刻民族气节和抗战热血 [1][7] - 冼星海将太行军民同仇敌忾的决绝融入乐曲创作 [7] - 歌曲见证抗战烽烟并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密码 [7]
从《在太行山上》到《游击队歌》 这是血火淬炼的民族强音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3 06:21
抗战历史背景 -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取得平型关大捷 [1] - 八路军从1937年3万多人发展到1940年105个团20万兵力 [5] - 日本防卫厅著作形容与八路军游击战陷入完全被动局面 [18] 军民抗战参与度 - 武乡县14万人口中9万多人参加抗日团体 14600人参加八路军 2万多人牺牲 [3] - 百姓支援前线表现为提供军粮军装和送亲骨肉上战场 [3] - 军民同心形成铜墙铁壁般的抗战力量 [3] 抗战文艺创作 - 《在太行山上》创作灵感来自词作者目睹热血青年参军和战士奋勇杀敌 [6] - 歌曲凝聚军民同仇敌忾的决绝与坚韧不屈的意志 [5] - 《游击队歌》创作基于八路军三不打作战原则和物资匮乏现状 [14][12] 抗战战术特点 - 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使日军陷入泥潭式战争 [18] - 战士遵循瞄不准不打、距离远不打、看不清目标不打的三不打原则 [14] - 通过缴获敌军装备组建炮兵团实现没有枪炮敌人造的战术特色 [12][16]
抗日英雄谱 | 音符为枪炮 乐谱成武器 他是以音乐救国的人民音乐家
央视网· 2025-08-14 02:46
冼星海音乐创作背景 - 冼星海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先后于岭南大学 北大音乐传习所 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 [3] - 1929年赴巴黎深造 期间以杜甫诗句为灵感创作作品《风》 成为法国巴黎电台首首播放的中国人作品 [3] - 1935年回国后投身抗日救亡洪流 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组织群众歌咏运动并创作《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 [5] 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创作历程 - 1939年诗人光未然以黄河壶口瀑布与船工号子为灵感创作长诗《黄河吟》 冼星海于窑洞中6天6夜谱曲完成《黄河大合唱》 [7] - 作品歌颂中国人民战斗意志 痛斥日寇残暴 以音调号召民众保家卫国 被评价为"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7][9] - 1939年4月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 5月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公演 随后传唱全中国 鼓舞一代人走向抗日最前线 [9] 国际反法西斯音乐贡献 - 1940年化名"黄训"赴莫斯科参与纪录片配乐 苏德战争期间流落阿拉木图 获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援助 [11] - 将哈萨克民族音乐融入创作 完成《民族解放》《满江红》等作品 与拜卡达莫夫共同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11] - 音乐创作升华为反法西斯联盟精神号角 体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意识形态高度 [11] 历史影响与纪念 - 冼星海1945年因劳累与营养不良于莫斯科病逝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13] -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命名"冼星海大街" 成为中哈两国共同历史记忆与友谊象征 [13] - 《黄河大合唱》至今仍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写照 其创作历程体现音乐作为抗战武器的历史价值 [3][9]
抗日英雄谱丨他以音乐为武器 为人民发出抗战的怒吼
央视新闻· 2025-08-14 02:40
冼星海生平与教育背景 - 原籍广东番禺县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3] - 先后就读岭南大学 北大音乐传习所 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 [3] - 1929年赴巴黎深造 期间创作作品《风》成为法国巴黎电台播放的首首中国人作品 [6] 音乐创作理念与思想转变 - 青年时期阅读进步书籍 提出"中国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而非贵族式私人音乐 [4] - 巴黎求学期间受社会政治思潮影响 埋下革命种子 [6] - 1935年回国后投身抗日救亡洪流 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6] - 1938年赴延安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政治觉醒为创作提供新方向 [13] - 学习马列主义 参加生产劳动与组织生活会 将党性锻炼融入音乐创作 [15] 抗日作品与社会影响 - 组织大规模抗日群众歌咏运动 创作《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歌曲 [8] - 受《论持久战》战略思想启发 创作以敌后抗日为主题的系列歌曲 [8] - 《到敌人后方去》传唱度最高 激励无数青年奔赴抗日最前线 [10][11] - 1939年创作《黄河大合唱》 六天六夜完成曲谱 歌颂战斗意志并号召保家卫国 [15][17] - 作品首演后被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唱响全中国并鼓舞一代人浴血奋战 [25] 国际视野与晚期创作 - 1940年化名"黄训"赴莫斯科参与纪录片配乐 [27] - 流落哈萨克斯坦期间将民族音乐气韵融入创作 完成《民族解放》《满江红》等作品 [27] - 与拜卡达莫夫共同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精神号角 [27] - 音乐创作升华为反法西斯联盟的武器 体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理念 [29] 历史地位与纪念 - 1945年因劳累与营养不良于莫斯科病逝 [31] -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31] - 《黄河大合唱》手稿为1939年首演时指挥邬析零亲抄第一版简谱总谱 [21] - 作品展现民族宝贵精神 具有团结全民的共鸣力量 [23]
不朽的战歌(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11 22:11
太行山剧团历史背景 - 太行山剧团组建于87年前的5月,寓意像太行山一样雄伟坚强,与军民团结抗日[2] - 剧团由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组建,旨在争取抗日最后胜利[2] 《在太行山上》创作历程 - 冼星海在汉口火车站送学生阮章竞加入桂涛声的投笔从戎小队,目的地华北前线[3] - 1938年6月桂涛声完成《在太行山上》歌词创作,冼星海在武昌为其谱曲[4] - 歌曲于1938年7月7日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首演[4] 歌曲传播与影响 - 阮章竞立即在太行山剧团教唱该曲,8月编入正式演出节目[5] - 1938年10月剧团开展3个月2500里巡回演出,覆盖11县30多个城镇[6] - 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泛传唱,成为八路军战士的精神动力[6][7] 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 歌曲凝聚全民族抗战钢铁意志,发出时代强音[7] - 成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要音乐标志[7] - 至今仍被视为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7]
五月的鲜花(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09 22:29
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 - 阎述诗先生1905年生于沈阳,毕业于燕京大学,1936年为爱国话剧《阿银姑娘》序曲《五月的鲜花》谱曲,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并激励抗战志士 [10] - 歌曲《五月的鲜花》于1959年被选为电影《青春之歌》插曲,成为追怀志士仁人的经典曲目 [10] - 阎述诗长期在沈阳、北京学校执教数学,淡泊名利,其音乐家身份鲜为人知,直至1963年逝世后学校纪念板报披露其作曲者身份 [10] 抗战时期的社会影响 - 1938年冀中抗日根据地10岁少年通过战地宣传唱救亡歌曲(如《五月的鲜花》《歌八百壮士》),显著提升军民士气,动员群众参与挖战壕、参军等支援行动 [3][5][6] - 歌曲演唱场景描述:无伴奏真嗓演唱引发战士与群众情感共鸣,直接推动抗战动员效果,如老乡携带牲口、农具支援前线 [5] - 八路军第二十九团政治处主任证实少年宣传员(文中父亲)的勇敢事迹,其教唱行为对鼓舞战士斗志起到关键作用 [7] 艺术与文化传承 - 《五月的鲜花》词作者为著名诗人光未然,曲作者阎述诗的贡献长期未被广泛知晓,近年才确认其创作身份 [8][10] - 阎述诗墓碑铭文"卅年辛苦育英才堪为师表,《五月》歌声鼓斗志永留人间"概括其教育贡献与音乐影响力 [11] - 作家肖复兴回忆阎述诗数学授课声音"如音乐流淌",凸显其艺术气质与教育者形象的融合 [10] 时代精神象征 - 《五月的鲜花》通过抒情悲壮的旋律成为抗战时期精神符号,持续传唱至2025年仍被用于纪念民族抗争历史 [5][14] - 文章以父辈抗战经历与阎述诗事迹并列,强调普通人在民族存亡关头的不屈抗争共同铸就历史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