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思政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大连师生赴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辽宁日报· 2025-09-05 01:08
活动概况 - 大连20余名师生远赴新疆石河子开展为期8天的沉浸式研学活动 主题为"追溯军垦峥嵘历程传承烽火抗战精神" [1] - 活动包含参观周总理纪念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兵团军垦博物馆专题展览及"军垦第一连"劳动体验 [1] - 两地师生通过红领巾宣讲团交流东北抗联事迹与新疆抗战支援历史 并参与石河子大学非遗泥塑创作活动 [1][2] 教育实践创新 - 大连市委教育工委聚焦"大思政课"建设 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路径 推动思政教育从传统课堂转向社会"大课堂" [2] - 通过跨省研学实践实现山海相连的思政教育落地 促进民族文化融合与家国情怀培养 [1][2] 文化互动成果 - 大连师生携带版画 书法等文化礼物开展交流 并与大连援疆教师互动聆听边疆教育奉献故事 [1] - 两地学生在历史交融中形成共识:"东北黑土地与新疆红山嘴均为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2]
南通:产业工人大轮训 激活发展新动能
新华日报· 2025-08-28 00:06
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 南通市采用分众化链上化思政教育新模式 将课堂延伸至生产车间和班组 使用工人熟悉语言和案例进行教学[1] - 开展产业工人大轮训示范活动 采用脱口秀潮流形式实现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教学效果[1] - 构建1+N行走的思政课堂 整合红色工运资源 链接劳模工匠馆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点位[2] 培训体系构建 - 建立市级竞赛-行业比武-企业练兵三级赛事体系 将技能竞赛作为检验培训成效核心载体[3] - 创新师资支撑+线上学习+线下实训立体化培训格局 破解基层资源不足难题[4] - 以江海工匠学院为龙头 联合县区工匠学院和职业院校 打造理论教学实操训练技能鉴定一站式服务[4] 数字化平台建设 - 开发通工惠智慧服务平台线上课程预约系统 实现培训内容按企所需和资源精准配送[3] - 搭建云端课堂+智慧服务线上平台 通过市县联动实现理论+普惠相结合[4] - 如皋市总工会开通技能强国微信公众号专栏 接入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4] 特色活动开展 - 连续45年开展濠滨夏夜走基层活动 连续20年组织百场电影进基层活动[2] - 海门区总工会成立读具匠心职工阅读联盟 开展阅享学堂等读书活动[2] - 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开展全国化工医药行业安全生产线上知识竞赛 打造指尖安全课堂[2] 师资与评估机制 - 建立统一专业师资库 涵盖劳模工匠专家学者和党校教师等优质师资力量[4] - 通过问卷调查掌握轮训成效一手情况 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3] - 南通市总工会建立大轮训宣讲师资库 成员包括海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专业人士[3]
行走赣鄱大地 感受文化魅力
人民日报· 2025-08-18 22:31
今年暑期,江西中医药大学开展"文化赣鄱行"活动,师生们组建了38支队伍,在赣鄱大地同上一堂大思 政课。"青春乡音"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队走进"药都"樟树市,现场观看老药工炮制中药的精湛技艺;人 文学院"心灵乐梦团"大思政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走进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古桥村中草药种植基地,跟随 药农学习黄精、茯苓等药材的种植技术。 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长江的粼粼碧波,从于都县的红色渡口到景德镇的千年瓷窑……2025年,江西省 精心设计"文化赣鄱行"主题实践活动,动员百所高校万名师生,沿着"红色、书院、陶瓷、药业、农 耕、戏曲、矿冶、客家、茶叶、赣商"10条文化路线开展调研,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 江西上饶师范学院举行"朱子文化寻踪之旅"研学,队员循朱熹足迹,探理学之源;宜春学院"瓷韵农耕· 青春筑梦"团队在洪州窑遗址现场研学,感受古窑文化的魅力。在南昌市小平小道陈列馆,南昌大学马 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卢艳齐现场授课,学生们听得认真,讨论热烈。 江西省已经连续3年实施"一年一主题"的实践育人模式,精心打造大思政品牌,引导青年学子在知行合 一中厚植家国情怀。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9日 11 版) (责编:赵 ...
山东女子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学子跨越4000公里支教边疆课堂
齐鲁晚报· 2025-08-11 08:37
支教活动概况 - 山东女子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10名师生组成"鲁喀同心 E起逐光"志愿支教团,赴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开展14天支教活动[1] - 活动以"思想铸魂、科技启智、青春接力"为三大行动坐标,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代际传承[1][11] - 团队跨越4000公里从济南至疏勒,携带3D打印教具等教学资源开展实践[1][5][11] 思想教育板块 - 开设红色课堂作为每日必修课,包括红歌教学、手势舞及《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3] - 创新设计"场馆里的思政课"和"青春党课"两大系列,利用张骞纪念馆雕像、平安社区老故事等本土资源作为活教材[3] - 团队深度挖掘史料,通过"凿空西域"历史故事和山东援疆干部事迹强化课程感染力[3] 科技教育实践 - 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10套可拆卸无人机教具,配合图文PPT开展科普教学[5] - 科技课程设计注重互动体验,让边疆学生直接触摸前沿科技模型[5][6] - 实践过程中系统采集教学数据,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竞赛(国创赛)积累研究素材[6] 校友资源联动 - 支教团专程走访学院20届、24届西部计划志愿者校友,实现"鲁喀专项"与"西部计划"的青春接力[8][10] - 校友分享扎根西部的亲身经历,包括朱明轩等志愿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实践案例[10] - 新老志愿者通过思想碰撞强化使命传承,为边疆建设注入持续青春力量[8][10][11] 教育协同效应 - 活动实现支教服务与学院发展的双向赋能,为优化学科建设提供实践案例[6] - 科技支教成果展现学院在产教融合、社会服务方面的特色潜力[6] - 教育互动形成"双向奔赴"效应,既助力边疆学子成长,也深化志愿者对"国之大者"的认知[11]
AI的回答,您怎么看?(师说)
人民日报· 2025-07-28 22:51
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影响 -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影响传统实体课堂,学生频繁使用AI工具完成作业和搜索答案[1] - 人工智能与教师在"知识传授者"角色上形成竞争,同时挑战教师作为"价值引导者"的角色[1] - 学生常将AI提供的答案与教师讲授内容对比,反映出对新技术的好奇与困惑[1] 教育行业的应对策略 - 教师需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导学生辨别AI信息的真伪和来源[1] - 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建构,深入了解青年学生的需求和困惑[2] - 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世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被算法和信息茧房影响[2] 教育行业的发展机遇 - 数智技术为思政教育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新契机[2] - 关键在于将人工智能转化为教学辅助工具而非课程主导[2] - 教育目标应聚焦培养具有明辨是非能力和使命感的时代新人[1][2]
用青春守护把爱粮节粮意识“植入”心田
央广网· 2025-07-22 13:57
农业科技应用 - 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效率达人工30倍,每分钟可完成半亩地作业[1] - 智能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配合传统插秧工具与智能育种箱展示技术迭代[1][3] - 稻米加工需经28道科技关卡,包括种子12项检测、色谱仪分析直链淀粉含量等精密流程[5] 粮食生产与产业升级 - 当前亩产达1200斤稻谷,较粮食短缺年代产量翻倍[3] - "津川1号"稻米收购价高出普通品种30%,体现优质稻米附加值[4] - 中国以全球7%耕地养活22%人口,但优质稻米自给率仍需提升[4] 教育与实践融合 - 大中小学通过田间管理、除草施肥等劳动实践理解农业全产业链[4][5] - 三级实践体系(田间课堂-劳动实践-科研创新)覆盖育种至加工环节,学生记录"生态价值""产业链延伸"等关键词[4][5][9] - 大学实验室与智能化无人机室展示测绘无人机、土壤水质检测等农业科技设备[5] 品种与技术创新 - 种子检验涵盖发芽率、纯度等指标,决定后续种植方案[5] - 糙米通过去壳、抛光、色选转化为精米,技术提升成品品质[5] - 不同稻穗品种标本对比及生长数据采集支撑品种优化[1][4]
数智时代背景下 “沧州师范学院七色文化 + 双创” 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央视网· 2025-07-01 03:47
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 以"七色文化"为精神载体构建可视化思政教育阵地,涵盖青色文博馆、红色齐越教育馆、蓝色洪昌美术馆、绿色生物标本馆、橙色体育馆、紫色校史馆、金色图书馆七大场景 [1] - 通过"思政引领筑基-AI技术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多方协同共生"递进式路径推动思政教育智慧化转型 [1] -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七色文化活动,如在生物标本馆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体育馆强化集体主义精神 [3] AI技术赋能教育 - 在生物标本馆数字化过程中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构建"物种演化-生态责任"思政教学模型 [4] - 基于学生阅读数据和双创实践轨迹生成"文化认同度-创新潜力值"立体画像,实现智能匹配教育 [4] - 将体育馆运动场景虚拟化为"团队协作VR实训舱",通过模拟创业项目同步提升商业能力与家国情怀 [4] 跨学科融合实践 - 开发《智能技术伦理与红色文化传播》交叉课程,将AI算法学习与齐越播音作品情感计算模型分析结合 [5] - 在虚拟创业仿真平台中,学生需在"生物标本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同时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和设计生态保护思政微课堂 [5] - 将洪昌美术馆艺术作品转化为数字文创产品开发素材,实现技术工具、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三重赋能 [5] 产教协同生态建设 - 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文化启迪+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赛事组织+项目孵化"一体化双创教育路径 [8] - 在众创空间设立"有声之言录音室"等创业项目,由企业导师与思政教师共同指导转化为地方生产力 [8] - 形成"高校文化输出-社会资源反哺"良性循环机制 [8] 教育成果总结 - 七色文化象征忠诚、创新、责任、和谐、进取、奉献、卓越,成为校园文化核心支柱 [10] - 通过沉浸式"剧本杀"廉政教育、"有声之言录音室"创业项目实现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10] - 运用AI、大数据、VR等技术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校园走向社会 [10]
以“用心教”换“用心悟”
人民日报· 2025-06-26 22:00
高校思政课发展现状 - 2012年至2024年全国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从3.7万人增至11.7万人,增幅达216% [1] - 同期高校辅导员从14.2万人增至27.9万人,增长96% [1] - 教师队伍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质量提升,为课程质量提供保障 [1] 教学理念与方法创新 - 强调"讲深、讲透、讲活"的教学本质,注重师生双向互动 [1] - 采用歼-10战机研发、华为技术突破等本土案例增强课程吸引力 [2]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推行"第一导师制",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学生社区 [2] 课程内容优化方向 - 注重价值引领与实际问题结合,避免空泛说教 [3] - 通过解决学生具体困难建立信任基础,提升沟通有效性 [3] - 要求教师以"绣花功夫"提升课程思想性、亲和力与针对性 [3] 教育体系建设 - 构建全天候思政教育体系,突破课堂时间限制 [2] - 将师生关系触点从课堂扩展到生活场景,强化情感联结 [2][3] - 目标定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
【青春华章·向西而歌】燕连福:上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的思政课
中国青年报· 2025-06-12 13:29
教学创新 - 构建立体多维教学体系,包括本硕博贯通的课程设计和横跨教室、田野与网络的多元课堂 [3] - 设计"阶梯式"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分层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 [5] - 提出"四微一体"教学模式,将50分钟长课拆解为"15+15+15"分钟的微视频,配套微文献、微话题、微案例、微故事 [9] 课程内容 - 本科生课程注重将抽象理论与校园生活紧密连接,以具象场景为切入点 [5] - 博士生课程聚焦前沿议题,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化认知 [5] - 课程内容不仅立足本土,更着眼于世界,配备中、英、西三语字幕的慕课吸引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20万名学习者 [7] 教学形式 -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革命纪念馆、企业生产一线、广袤农村等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7][9] -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虚拟仿真课堂,让百年前的革命场景"重现"眼前 [9] - 在线慕课"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成为美国加州大学课程共享平台"最受全球中文学习者欢迎的八门课程之一" [7] 教学成果 - 学生调研成果获得省级奖项 [9] - 课程被学生评价为"中国大学的良心好课" [7] - 获评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荣誉称号 [2]
青春华章 | 追光一路“声”花 逐梦“船”承百年
央广网· 2025-06-08 08:03
活动概述 - 东丽湖畔第二届大学生音乐节开幕式暨"从前有条船"青春思政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正式启幕,活动由天津市东丽区委宣传部、东丽区委网信办联合主办 [1] - 活动以"船"为叙事纽带,通过四大篇章串联百年红色基因与青春奋进力量,融合音乐艺术、红色话剧、数据可视化展演等创新形式 [1] - 作为全国首个"音乐节+思政"跨界融合品牌,活动以"船"为意象载体,构建贯穿百年的"思政航路" [4] 活动内容 - 第一篇章《漕运启航》通过快板《东丽湖畔话漕魂》和舞蹈《鼓韵薪传》展现"船"作为文化基因载体的历史传承 [4] - 第二篇章《铁轨铿锵》通过原创歌曲《铁轨上的誓言》和摇滚歌曲《火车开往云外,梦安魂于九霄》展现青年推动历史车轮向前的决心 [4] - 第三篇章《鹰击长空》通过原创话剧《两航起义》和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展现历史壮举与当代青春的使命担当 [5] - 第四篇章《青春领航》通过歌曲《我的天空》和数据可视化展演《数说东丽》展现青年在基层工作中的成果与初心 [5] 活动特色 - 突破传统宣讲模式,打造"年轻态"思政育人范式,融合音乐、曲艺、话剧、朗诵等多元载体 [7] - 以"漕运船-工业轨-航空梦"为脉络,实现奋斗精神一脉相承的时空对话 [7] - 联动政府青年、高校学子、专业院团、多媒体平台跨界合作,形成"大思政"育人合力 [7] 后续安排 - 音乐节后续将于每周末举办天津高校乐队展演,活动持续至6月底 [7] 地区背景 - 天津市东丽区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7] - 东丽区获批天津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区培育项目,聚焦思政课改革,优化师资力量和创新课程内容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