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券商合并
icon
搜索文档
原董事长吴礼顺升迁后离任,第一创业等待新“掌门人”
搜狐财经· 2025-07-22 10:15
人事变动 - 第一创业证券董事长吴礼顺因工作调动辞职 将回归北京国资委担任党委书记、主任 [2] - 吴礼顺在北京国资系统任职17年 曾担任首创证券和第一创业两家券商董事长 [2] - 公司副董事长青美平措暂代董事长职责 其背景为北京国管 2024年6月起任副董事长 [6] 股东结构 - 第一创业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前三大股东均为北京国资企业 [4] - 2023年12月吴礼顺担任北京国管党委书记、董事长 同年第一创业第一大股东变更为北京国管 [3] 合并传闻 - 2020年8月第一创业与首创证券因同属北京国资体系引发合并传闻 双方均否认 [4] - 2025年3月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再次回应称无应披露未披露的合并信息 [4] 财务表现 - 2020-2023年营业收入从31.2亿元下滑至24.89亿元 2024年大幅增长41.9%至35.32亿元 [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6.61亿元(同比降1.87%) 净利润1.18亿元(同比降17.59%) 为42家上市券商中4家双降企业之一 [9] 管理层背景 - 吴礼顺1975年出生 2008年进入北京国资系统 曾任职首创集团副总经理等职 [3] - 青美平措1987年出生 2018-2024年在北京国管工作 2025年4月起任第一创业常务副总裁 [6]
开源证券IPO终止背后:民生证券单方面撤单 与西部证券有无整合可能?
新浪证券· 2025-07-04 08:24
开源证券IPO终止事件 - 深交所公告终止开源证券IPO审核,因保荐人民生证券撤回发行上市申请,公司长达三年的上市征程终结 [1] - 公司2022年6月提交深市主板IPO申请,2023年3月项目平移至深交所,但未回复第一轮审核问询,最终2025年6月终止审核 [1] - 审核期间遭遇财务数据过期、保荐机构更名(民生证券→国联民生证券)等波折,叠加2023年8月证监会收紧IPO节奏政策影响 [1] 业绩表现分析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27亿元、26.37亿元、30.61亿元,2024年营收28.59亿元(同比下滑6.61%) [2] - 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5.3亿元、5.1亿元、6.17亿元,2024年净利润6.95亿元(同比增长12.78%) [2] - 投行业务2021-2023年净收入7.17亿元、7.2亿元、8.57亿元,2024年骤降至4.64亿元(同比降46%) [2] - 经纪业务逐年递减,自营业务波动大,资管业务稳健但规模小 [2] 合规与监管问题 - 2024年10月被证监会暂停债券承销业务6个月,因募集说明书误导性陈述、绿色债券核查不严、项目质控把关不严 [3] - 罚单导致22个债券项目(涉及339亿元募资额)停滞,包括中信证券60亿元债券、湖南洞庭资源15亿元债券等 [4] - 陕西证监局指出公司存在"治理不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问题 [4] 与西部证券合并可能性 - 股权基础:两者实控人均为陕西省国资委(开源证券控股股东陕煤集团持股58.8%) [6] - 业务互补:开源证券新三板业务领先(2018-2021年行业第一),西部证券传统经纪与自营业务占优 [6] - 整合挑战:企业文化差异、投行团队内部竞争、人员安置等复杂问题 [6] 未来发展方向 - IPO终止主因包括业绩波动、投行业务下滑、合规漏洞等 [7] - 潜在路径包括独立发展再战IPO或与西部证券等合并实现战略转型 [7]
A股IPO受理量超去年全年!国泰海通26家夺冠,合并效应重塑券商格局
搜狐财经· 2025-07-02 01:42
A股IPO受理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沪深北交易所累计受理177家企业的IPO申请 受理数量已超越去年全年水平 [1] - 37家保荐机构承担了这177家企业的保荐业务 市场竞争格局出现重要调整 [1] 保荐机构竞争格局 - 国泰海通以26家保荐量超越中信证券的22家位居榜首 中信建投以14家紧随其后 中金公司以10家位列第四 [3] - 国联民生与华泰联合并列第五 各有9家保荐量 6家头部券商保荐量合计占比超50% [3] - 国泰海通通过合并实现资源整合 在客户资源拓展和项目执行能力方面显著提升 [3] - 国联民生通过合并实现业务互补 整合财富管理与投行业务优势 投行实力迅速增强 [3] IPO发行与承销表现 - 2025年上半年IPO项目数量总计48家 较去年同期增加5家 融资规模达380.02亿元 同比增长25.53% [4] - 中信建投以84.31亿元承销金额排名第一 国泰海通以47.97亿元位列第二 华泰证券以31.86亿元排名第三 [4] - 科创板领域国泰海通以26.37亿元承销金额领先 创业板赛道国泰海通以21.60亿元再次夺魁 [4] - 北交所市场华泰证券以11.69亿元承销金额领跑 申万宏源与东兴证券分别以2.72亿元和2.30亿元位列第二、第三 [4] 承销数量与市场展望 - 国泰海通以7家承销数量位居榜首 中信证券以6家位列第二 申万宏源以5家排名第三 [5] - 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措施持续推进 北交所制度不断完善 IPO市场有望保持活跃 [5] - 港股上市浪潮为券商投行业务持续贡献增量 [5]
又有卖方顶级大咖离职!荀玉根不再担任国泰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本月发布《宁做乌龟,不做兔子》公开文章
新浪证券· 2025-06-25 05:10
人事变动 - 荀玉根将不再担任国泰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等职务 [1] - 荀玉根离职后的去向暂不明朗 国泰海通证券未发布公开声明回应 [2] - 原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已于今年5月加盟东方证券 担任研究所所长 [2] 合并影响 -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完成"世纪合并"后 核心业务条线持续经历整合阵痛 [2] - 荀玉根4月履新国泰海通首席经济学家 仅两个月后闪电离任 [2] - 合并后荀玉根职位不升反降 从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调整为首席经济学家 [3] -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由富通基金董事长路颖出任 [3] 人才流失 - 国泰海通证券虽拥有286名分析师团队 规模仅次于中金公司 但核心人才持续出走 [3] - 海通证券银行团队首席林加力及团队成员徐凝碧 董栋梁相继加盟国海证券 [3] - 海通证券煤炭团队首席李淼及团队成员王涛 朱彤转投东方财富证券 [4] - 海通证券化工团队联席首席孙维容及分析师张恒晅 郭好格加入西部证券 [5] 行业趋势 - 券商合并带来规模优势 如投行 资管等领域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但也导致文化冲突 薪酬差异和职位重叠等问题 [3] - 核心人才离职常带动团队成员集体流动 形成"定向输血"现象 为中小券商带来研究实力跃升 [5] - 荀玉根下一站选择可能成为行业风向标 若加盟中小券商或加剧人才争夺 若转向买方则反映卖方研究式微 [5] 个人背景 - 荀玉根2011年加入海通证券 从策略分析师晋升至研究所所长 成为业内"全满贯"得主 [2] - 2023年底接任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并兼任首席经济学家 上任不到一年因合并调整职位 [3] - 在告别文章中表达"宁做乌龟 慢慢变富"的职业理念 [5]
国泰海通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即将离职;信用债ETF刷新历史,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 | 券商基金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5 00:44
国泰海通首席经济学家离职 - 国泰海通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即将离职 公司内部已发出通知 [1] - 荀玉根今年4月以原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身份履新国泰海通 现去向不明 [1] - 原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两位研究所所长在合并后相继离职 [1] 浮动费率基金动态 - 首批26只浮动费率基金中13只已成立 合计募集规模超126亿元 [2] - 东方红核心价值 易方达成长进取 平安价值优享三只产品募集规模均超10亿元 [2] - 新型基金采用分档计提规则 实施"奖优罚劣"机制 强化基金经理回撤控制和选股能力 [2] 信用债ETF市场发展 - 全市场信用债ETF总规模达2046.82亿元 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 占债券ETF市场57% [3] - 年初上市的8只信用债ETF初始发行217.1亿元 现单只规模均超100亿 合计破千亿 [3] - 华夏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规模从30亿增至逾200亿 成为核心增量产品 [3] 华泰证券发债获批 - 华泰证券获准发行不超过1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有效期至2027年6月19日 [4] - 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投融资 [4]
华安海富通整合迷局:留大or保牌?天平两端“生死”博弈 三重考验待解
新浪基金· 2025-06-23 06:13
合并进程与监管背景 -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并向证监会提交关键申请,涉及多项核心业务牌照整合[2] - 公募基金子公司整合成为关键,需符合"一参一控"监管框架[4] - 国泰君安已控股华安基金(51%)并拟收购国联安基金49%股权,海通证券控股海富通基金(51%)并参股富国基金(27 77%)[4] 基金公司规模与盈利对比 - 华安基金管理总规模7217 46亿元(非货基4189 09亿元),海富通管理总规模1719 23亿元(非货基1249 31亿元)[5][6] - 2024年上半年华安净利润5 19亿元,海富通1 34亿元(仅为前者25%);2023年华安净利润9 35亿元,海富通4 17亿元(占前者44%)[6][7] - 华安非货基行业排名第13位,海富通第37位[5] 牌照价值与整合策略 - 海富通持有社保基金境内管理人、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人、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三项稀缺牌照[8] - 社保牌照主体名称不可变更,若保留需沿用"海富通"品牌[8] - 海富通管理企业年金组合107个(规模771 1亿元)并运作4个社保组合[8] - 市场推测国泰君安倾向"双基合并+保留海富通主体"方案以最大化牌照价值[9] 合并后潜在影响与挑战 - 合并后总管理规模将达8936 69亿元(非货基5908 32亿元),行业排名跃升至第8位[13] - 品牌整合成本高:华安7000多亿元资产需更名,283只产品更名流程或超1年[10] - 人事架构存变数:华安总经理张霄岭(全球化背景)与海富通总经理任志强(固收专长)风格差异显著[10] - 人员冗余问题:华安员工529人,海富通354人,业务重合导致部门合并压力[10][11] - 业务协同挑战:华安强于权益投资,海富通固收业务突出,需平衡风格差异[12]
兴业证券官宣换帅,同日澄清合并传闻,业绩靠投资驱动实现增长
北京商报· 2025-06-12 13:51
人事变动 - 苏军良接任兴业证券党委书记,原党委书记杨华辉因任职年龄原因卸任 [1][3] - 杨华辉在任8年期间推动"建设一流证券金融集团"战略,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09亿元、利润总额272亿元 [3] - 苏军良具有长期银行背景,曾任兴业银行多家分行行长及华福证券董事长,市场预期其将引入银行管理经验 [1][4] 合并传闻与股价波动 - 市场猜测兴业证券与华福证券可能合并,因两者实际控制人均为福建省财政厅 [5] - 公司澄清未收到任何合并相关信息,控股股东确认无应披露事项 [5] - 合并预期导致股价剧烈波动:6月11日盘中涨停、收盘涨9.29%,次日预期落空后下跌4.79% [5][6]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123.54亿元(+16.25%),归母净利润21.64亿元(+10.16%) [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27.92亿元(+17.48%),归母净利润5.16亿元(+57.32%) [7] - 业务分化明显: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滑14.26%,其中投行业务缩水超30%,但资管业务增长7.6% [7] - 2025年一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回暖(+19.13%),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增长82.18% [7] 长期业绩趋势 - 20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27.13%至超40亿元,但2022-2023年连续两年下滑(-44.4%、-25.51%) [8] - 行业共性:券商手续费收入下降,自营投资业务成为主要增长点,2024年三季度政策利好推动自营收入提升 [8][9] 行业观点 - 券商需平衡发展,强化经纪、投行、资管等传统服务能力,避免过度依赖自营业务 [9] - 人事变动短期影响情绪,但长期发展仍取决于业绩基本面 [1][6]
合并传闻再起,同一实控人下的券商整合预期升温
第一财经· 2025-06-12 11:45
兴业证券与华福证券合并传闻 - 兴业证券与华福证券因高管变动引发合并传闻 苏军良从华福证券董事长转任兴业证券党委书记 [1][2] - 两家券商均属福建国资体系 实控人均为福建省财政厅 分别持股兴业证券20.49%和华福证券46.27% [2][3] - 合并传闻澄清后兴业证券股价下跌4.79% 成交额24.01亿元 换手率4.50% [1] 公司财务与业务对比 - 兴业证券2024年末总资产3010.16亿元 净资产629.19亿元 归母净资产578.15亿元 [3] - 华福证券2024年末合并总资产915.17亿元 净资产189.54亿元 归母净资产186.55亿元 [3] - 兴业证券2024年营收123.54亿元(同比+16.25%) 归母净利润21.64亿元(同比+10.16%) [3] - 华福证券2024年合并营收33.21亿元(同比+49.50%) 归母净利润6.90亿元(同比+58.16%) [3] - 两家券商2023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计划深化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4] 券商行业整合趋势 - 行业并购重组加速 同一实控人旗下券商整合预期强烈 [1][5] - 近期案例包括国泰君安+海通证券 国联证券+民生证券 浙商证券+国都证券 国信证券+万和证券 [5] - 中央汇金成为多家券商实控人 引发"汇金系"券商牌照整合预期 [6] - 中金公司与中国银河因高管交叉变动多次传出合并传闻 [6] - 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因总经理互换引发市场合并猜测 [6] 行业竞争与发展 - 头部券商市占率持续提升 行业集中度提高倒逼并购重组 [7] - 同一实控人背景券商合并阻力较小 符合政策鼓励方向 [7] - 并购需实现业务与治理整合 产生协同效应才有效 [7]
苏军良连续掌舵福建两家券商兴业证券及时澄清合并传闻
证券时报· 2025-06-11 17:22
兴业证券人事变动与战略发展 - 兴业证券党委书记变更,苏军良接替杨华辉担任党委书记 [2] - 杨华辉执掌兴业证券近八年,提出"建设一流证券金融集团"战略目标,推动集团协同、分公司改革、财富与机构双轮联动等改革 [3] - 兴业证券总资产从2017年末1531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3010亿元,净资产从359亿元增长至629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09亿元、利润总额272亿元 [3] 苏军良履历与华福证券业绩 - 苏军良曾任兴业银行多地分行行长,2023年1月起担任福建省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及华福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 [4] - 苏军良在华福证券推动"四点一面"发展格局和"1335"战略,2024年华福证券总资产915亿元(同比+37%)、净资产190亿元(同比+41%)、营业收入33.21亿元(同比+50%)、净利润7.15亿元(同比+50%) [4] - 华福证券2024年完成47.5亿元增资扩股,创证券行业年度最大规模股权融资,计划加强财富、资管、投资等业务领域投入 [5] 兴业证券与华福证券市场传闻与合作 - 市场传闻兴业证券与华福证券合并,兴业证券澄清未获任何相关信息,控股股东福建省财政厅未筹划相关事项 [6] - 两家券商均为福建省属国有券商,兴业证券大股东为福建省财政厅(持股20.49%),华福证券大股东为福建金投(持股56%) [6] - 2024年6月两家券商签署战略协议,计划在投行、债券融资、投资和研究服务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服务福建实体经济 [7]
兴业证券“换帅”!华福董事长苏军良接棒,公司回应合并传闻
贝壳财经· 2025-06-11 11:22
兴业证券与华福证券合并传闻及人事变动 - 兴业证券与华福证券可能合并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兴业证券股价当日收涨9 29% [1][2] - 兴业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华辉因年龄原因卸任,华福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军良接任党委书记一职,按惯例将接任董事长 [1][3][7] 杨华辉的任职经历与业绩 - 杨华辉生于1966年2月,曾历任兴业银行多个分行及信托公司高管,2017年10月起担任兴业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 [4][5] - 在任期间提出"建设一流证券金融集团"战略目标,推动集团协同、分公司改革、合规内控等改革,成效显著 [5] - 2017年末至2024年末,兴业证券总资产从1531亿元增长至3010亿元,净资产从359亿元增长至629亿元,累计营业收入909亿元,利润总额272亿元 [6] 苏军良的任职背景与华福证券业绩 - 苏军良长期在兴业银行任职,近两年任福建金投副总经理、华福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 [8] - 苏军良带领华福证券走差异化发展路线,2024年末华福证券总资产915亿元(同比+37%),营业收入33 21亿元,净利润7 15亿元(同比均+50%) [9] 合并传闻的市场背景与公司回应 - 兴业证券与华福证券同属闽系券商,分别由福建省政府及财政厅控股30%和70% [10] - 公司澄清未收到任何关于合并的官方信息,控股股东福建省财政厅确认不存在筹划相关事项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