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搜索文档
【新华社】和谐共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新华社· 2025-09-23 02:56
9 月 22 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 9 月 22 日,代表在参观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设置的儿童画国际巡展。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 4 月 2 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横塘村,油菜花田与村庄、公路、群山构成一幅美丽画卷(无 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胡剑欢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阿布雷乌表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日益体现 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愿景,同时在应用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中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 在国际社会分享推广。 九月的杭州,世界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见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启幕。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20世纪中叶,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日益严峻。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 划"(MAB),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跨部门合作,寻找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改善人类生计的平衡之道。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及其全球网络,正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理念落地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是自然保 护地,更是探索人与 ...
合抱之木的“西湖实践”
杭州日报· 2025-09-23 02:05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古树名木保护传承边会在杭州举行,全球专家学者齐聚一 堂,共同探讨古树名木保护传承。 古树名木,是地球馈赠的"活化石",是跨越时空的"绿色史书",是记录自然变迁、承载历史记忆、 凝聚文化乡愁的活态瑰宝。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 杭州西湖景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古树资源。这些年,景区在古树名木保护传承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形成了古树名木保护传承的"西湖实践样板",共同守护人类的生态根脉与文明记忆。 现存古树名木877株 持续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杭州持续推进西湖生态保护工作,守护好这颗明珠。如今,各类植物在此繁茂生长,形成了稳定的 生态群落,不仅涵养着西湖的水土,也成为动物的天然家园。西湖的古树名木,如同这片生态宝地中 的"活化石",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绿色文化遗产。 据统计,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现存古树名木877株,其中一级古树75株、二级古树93株、三级古树 704株,名木5株。全区古树名木共计68种,隶属于30科52属。树种中,樟树数量最多,共356株,枫香 次之,共75株,二球悬铃木排第三,共61株。树龄最大的是五云山顶一株银杏古树,两株杭州市"最 美 ...
【科技日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科技日报· 2025-09-23 02:01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本届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 来"为主题,在展示我国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成就的同时,也将积极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 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比如,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通过推进国家公园与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等,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长江江豚、福建天麻等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稳步恢复,栖息环境 持续改善。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UNESCO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第一。这 些保护区,已成为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维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地与社区协同 发展方面进行前沿探索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MAB理念强调,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核心是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协调好与周边社区的关 系,推动保护区与社区协同发展。它所倡导的保护,并非简单封闭保护区、禁止人类活动,而是追求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王丁认为,"这一理念既先进,也契合我国国情。"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通过聘请周边社区居民担任生态护林员、引导开发特色生态产品、发展林下经 济以及鼓励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等方式,我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实现 ...
和谐共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新华社· 2025-09-22 21:45
九月的杭州,世界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见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启幕。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20世纪中叶,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日益严峻。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跨部门合作, 寻找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改善人类生计的平衡之道。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50多年来,"人与生物圈计划"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及其全球网络,正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理念落地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是自然保护地,更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示范区 域。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跻身这一世界级网络,总数位居亚洲第一。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 生态增绿,科技护绿。中国既放眼国际,也立足本国。1993年,中国创建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为更多本土自然保护地提供学 习交流平台。 4月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横塘村,油菜花田与村庄、公路、群山构成一幅美丽 ...
中国绿色金融的国际叙事创新:从规模领先到话语引领
新华财经· 2025-09-22 15:21
作者:邵珊珊,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突破40万亿元,绿色债券年发行量超过4000亿元,这两项全球第一标志着中国已成 为绿色金融的规模领先者。然而,其国际话语影响力与市场体量仍不匹配。绿色金融不仅是绿色发展的 重要支撑,更是中国向世界讲述可持续发展故事的关键语言。当前,亟需通过系统性叙事创新,将实践 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植根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智慧,这是其国际传播的核心优 势。浙江安吉"竹林碳汇"实践即为例证,当地通过碳汇交易平台和"碳汇贷",将传统文化理念转化为现 实价值,印证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笔者看来,融入文明视角可显著提升国际理解与接受度。解读绿色标准时,可关联《礼记·月令》的 时序观;阐释长期主义时,可引用《孟子》"不违农时"思想。在中非合作中,中国金融机构为肯尼亚保 护区设计"生态保护贷",结合本地理念形成社区参与闭环,实现技术输出与理念共鸣。中国绿色金融需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分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范式,为全球治理贡献文明智慧。 一、从规模叙事转向规则叙事:展现制度构建的系统性智慧 中国绿色金融的国际传播长期以 ...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生态保护成果亮相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环球网· 2025-09-22 07:58
来源:环球网 绿电的脉络早已延伸至生态深处。临安天目山,作为全国距大城市最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其进 出"迎宾大道"天目山镇已完成强弱电"上改下"改造,田间地头的"蜘蛛网"被彻底清除,溪田风光重归清 朗。为保障从主会场到天目未来谷的考察路线供电,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建立"统一指挥、网格管理"体 系,以"一线一案""一岗一案"实现"保电到灯头、插座、话筒"的全场景覆盖,让绿电保障无死角。 昌西溪畔的双溪口水库,藏着绿电与生态共生的密码。这座集防洪、供水、发电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两 台水轮机组年发电量超 1000 万度,相当于培育40万棵绿树。泄洪时预留的生态流量滋养着下游鱼虾, 改造后的堰坝为鱼类开辟洄游通道,当国际专家驻足坝顶,看到的是生态保护融入工程血脉的鲜活样 本。而周边 70 余座小水电站,借助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打造的"水光储"智慧系统,与太湖源的光伏板形 成协同:白日光伏发力时调减水电出力,暮色中储能释放补位供电,"山水共济"的能源图景,为生物圈 保护区提供了可复制的 "杭州经验"。 电网融入的生态智慧 "铁塔穿绿装,飞鸟不慌张。"9月8日的桐庐大奇山生态保护区,云雾中 7 基绿色高压铁塔与樟木、杉木 枝叶相 ...
生态优先:如何守护盐城的“高颜值”
新浪财经· 2025-09-21 00:56
生态保护成就 - 盐城湿地作为全球珍稀候鸟关键栖息地 支持17种IUCN红色名录物种生存 尤其对鸻鹬类鸟类迁徙至关重要[11] - 东方白鹳繁殖成效显著 2025年5月发现193处巢穴 孵化622只雏鸟 533只成功离巢 繁殖成功率85.69% 96.3%巢穴建于电网铁塔[6] - 大丰麋鹿种群从1986年39头增至2025年8502头 成为全球最大麋鹿种群 其中3673头为野生麋鹿[17] - 建设人工候鸟栖息地包括国内首个"720高地"及1万亩高潮位栖息地 其中4500亩专用于黑嘴鸥繁殖[13] - 实施退渔还湿政策 停止千亿级经济收益的湿地围垦项目 专项投入湿地保护与修复[11] 绿色能源发展 - 风电机组规模化部署于沿海地区 输送持续绿色动能[1] - 零碳产业园创新实践绿电直连 构建"新能源+新制造"产业生态[1] 国际合作与认证 - 2019年黄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年第二期成功申遗[19] - 全球滨海论坛前身为黄海湿地国际会议 2023年吸引34国近千名代表参与 2025年论坛聚焦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20][21] 企业参与生态治理 - 国家电网实施"候鸟生命线"公益项目 2022年起为铁塔鸟巢建档立卡 运用电力大数据分析筑巢可能性[6] - 供电部门与观鸟协会合作开展东方白鹳繁殖种群拉网式调查 实现电网设施与候鸟保护协同[5][6] 生态修复工程 - 条子泥湿地修复工程清理互花米草入侵物种 安装围网保护繁殖地 提升底栖生物多样性[14] - 野鹿荡滩涂通过民间资本近6000万元投入改造 形成80公顷浅水湾 支撑上万只大型鸟类栖息[9]
余应福: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人权进步与世界现代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13:10
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 - 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化关键动力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特征[1] - 中国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成效显著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以24个科技集群数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1] - 中国与外国政府签署110多项科技合作协定 持续扩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1] 人力资源开发成果 - 中国通过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能人才超2亿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2] - 运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开展远程教育助力偏远地区发展[2] - 新能源产业为社会提供数千万就业岗位[2] 可持续发展实践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 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能源转型和产业优化加快全面绿色转型[2] - 中国已与42个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项目[2] - 提供并动员资金超1770亿元人民币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2] 国际合作与传播 - 国际社会应携手推动科技创新 反对技术封锁和产业链脱钩[1] - 中国外文局将打造新质生产力主题国际传播矩阵 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解[2] - 呼吁深化生态文明交流 借鉴绿色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2]
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
人民日报· 2025-09-17 04:48
指引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致力于建设 美丽中国,而且致力于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共 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今年7月出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 卷,系统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中指出:"面对生态环境 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 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深 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 觉、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中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 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18世纪以来,发端于美欧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前 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西方主导的工业文明过度依赖 ...
汇聚治理智慧,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9-16 22:10
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有关情况。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何宏平介绍,由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 承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这是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 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介绍,"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 治理擘画了蓝图。中国积极推动该框架任务的落实,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持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工作,如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多尺度、多层次 强化数据采集,建立健全监督性调查观测网络。 农业农村部秉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生产与生态同行"的发展理念,全方位科学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开展 调查监测评估、建设管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休禁渔制度、规范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发展 生态渔业、强化执法监管,推动实现生态保护、渔业发展和渔民增收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