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

搜索文档
在周原探寻中华文明的光芒
人民日报· 2025-08-18 03:57
考古发现与历史价值 - 周原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垣和城门遗址,实现了聚落考古的重大突破 [1] - 三重城垣的发现丰富了学界对西周城墙结构形制与建筑工艺的认识,使周原西周城市结构和发展过程变得清晰 [2] - 周原遗址陆续发掘的遗迹遗存包括铸铜、制骨、烧陶、道路、院落、水网等,还原了先民生产生活的完整图景 [2] 文明传承与文化基因 - 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组以鼎、簋等食器为主,与商朝青铜器组多觚、爵等酒器形成对比,印证了世风之变 [3] - 周原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先河,崇德尚礼、任人唯贤、厚德载物等优秀品德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 [3] - 凤雏村发现西周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和珍贵甲骨,云塘村发现西周人工蓄水池,村庄名字传递丰富历史信息 [3] 考古意义与文明连续性 - 周原遗址与良渚、二里头、殷墟等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时空坐标,展现中华文明深沉厚重的基座 [4] - 周原是周人灭商前的都邑,灭商后持续发挥影响力,手铲剥落层层黄土还原了周人的"千秋家国梦" [2] - 考古工作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2]
在周原探寻中华文明的光芒(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17 22:01
考古发现 - 周原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垣和城门遗址 实现聚落考古重大突破[1] - 遗址包含铸铜、制骨、烧陶等手工业遗迹及道路、院落、水网等城市基础设施[2] - 凤雏村发现西周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并出土珍贵甲骨 云塘村发现西周人工蓄水池[3] 历史价值 - 三重城垣结构丰富学界对西周城墙形制与建筑工艺的认知 使城市发展过程变得清晰[2] - 青铜器组合从商代酒器转变为周代食器 印证《酒诰》禁酒令带来的世风变革[3] - 遗址展现崇德尚礼、任人唯贤等礼乐文明特质 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基因[3] 文明延续 - 宫城西北角发现平行排列的三条道路遗存 分别属于西周、明清和现代 跨越3000年时光[1] - 村庄命名保留历史信息(如凤雏村对应"凤鸣岐山"典故) 体现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3] - 周原与良渚、二里头、殷墟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时空坐标 展现深厚历史基座[4]
从边疆考古看多元一体(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11 22:01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核心观点 - 考古新发现持续为学术发展提供动力 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涵盖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 夏商周考古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等多领域 [1]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考古成果 - 2021年以来在河泊所村东南约1公里处揭露出建筑基址 道路 水井 河道等遗迹 出土陶器 铜器 铁器 玉石器 漆木器等遗物 [2] - 发现数以万计的简牍和逾千枚封泥 其中"滇池以亭行"简牍表明建有亭 邮的治安信息系统 文字格式与四川 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 [2] - 1956年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现2.4厘米见方的"滇王之印"金印 首次揭开古滇国面纱 但缺少村落遗址 [1] 西南地区考古发现与价值 - 在河泊所遗址启示下实现考古重心转移 陆续发现汉代城址或官署建筑遗址 多与郡 县治所有关 [2] - 云南昭通诸葛营城址为汉代朱提县治所 四川西昌高枧古城遗址为汉代越巂郡(邛都县)治所 [2] - 西南考古对研究秦汉之际的边疆治理及国家化进程具有重大价值 [2] 边疆考古发现与文明特征 -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揭示佛教在古代新疆地区的传播过程 实证新疆是多民族聚居 多元文化荟萃 多种宗教并存之地 [3] - 新疆通天洞遗址填补新疆史前旧石器考古空白 发现距今5000多年的炭化黍和人工栽培炭化小麦 体现"东方的黍与西方的麦5000多年前相遇" [3] - 宁夏苏峪口窑址虽规模不大 但具备完整瓷器烧制链条 其釉色 器形与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景德镇湖田窑相似 审美趣向与南宋官窑接近 [3] - 考古发现不断印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体现多元一体 兼容并蓄的文明特征 [3] 边疆考古意义与展望 - 新发现层出不穷 研究成果日新月异 不断刷新认知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提供实物和理论支撑 [4] - 1995年尼雅遗址出土东汉末至魏晋时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等珍贵文物 [4] - "何以中国 因有边疆"逐渐成为考古学界共识 期待持续带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 [4]
媒体智库峰会代表行走中原大地点赞中国发展奇迹
河南日报· 2025-07-27 23:29
中华文明与文旅融合 -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展示甲骨文和青铜器,代表们对中国延绵不绝的文明表示震撼[2] - 洛阳龙门石窟和开封清明上河园通过沉浸式体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2][4] - 河南博物院、定鼎门遗址等历史古迹展示中华文明璀璨成就[4] - 清明上河园以北宋名画为蓝本,通过表演和场景再现吸引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4] 工业与科技发展 -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从首台"东方红"拖拉机发展到无人驾驶和自动辅助驾驶系统[7] - 一拖产品已出口至东欧、中亚和东南亚,并有为特定国家定制的型号[7] - 开封奇瑞汽车工厂每7分钟生产一辆汽车[7] - 郑州宇通客车公司展示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成果[8] 农业现代化 - 中国一拖研发大型农场重负荷作业拖拉机,适配旱田作业需求[7] - 农业机械产品提供更清洁排放,满足现代农业需求[7] - 非洲国家与中国在农业领域存在广阔合作前景[7]
“三兔共耳”的文化启示(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13 22:20
文化传承与交流 - "三兔共耳"图案跨越地域出现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阿富汗金属盘、埃及陶瓷及英国瓷砖画中 体现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1] - 敦煌文化通过"数字敦煌"全球开放、艺术展出国门、保护模式被国际借鉴等方式持续扩大影响力[1] - 莫高窟壁画融合希腊爱奥尼柱式、犍陀罗及笈多艺术风格 文献记载波斯粟特印度等多国人员往来 体现中华文明包容性[2] 一带一路与外交理念 - 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共建"一带一路" 以钢铁运输、航运及空中通道取代古代驼队帆影 复兴丝绸之路[2] - 外交理念继承"合则强孤则弱"智慧 结合"天下为公""亲仁善邻"思想 形成大国外交文化逻辑[2] 文明互鉴案例 - "三兔共耳"在不同国家呈现差异化艺术风格 如莫高窟的灵动飞天与德国哥特式彩窗[3] - 石榴作为象征物 从2000年前张骞引入到现代中国-中亚友谊林种植 延续文明交融主题[3]
新华鲜报 | 感知中华文明!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嘉宾中国行
新华社· 2025-07-09 14:02
文化展示与交流 -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嘉宾参观中国多地文化遗址和现代文化设施,体验中华文明的古老与现代交融 [1] - 良渚博物院展示五千年前良渚文化的玉器、石器等文物,体现古代中国的组织和管理系统 [2] -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展出西汉纸张残片,展现中国古代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 - 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佛像吸引外宾,体现佛教艺术的生命力 [3] - 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通过传统音乐演奏《诗经》乐章,展现儒家文化氛围 [3] - 上海民族乐团在黄浦江演出,融合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风格 [3] 文化创新与科技应用 - 甘肃敦煌推出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外宾参与仿壁画场景互动 [4] -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通过二维码扫描实现三维立体展示,提供数字化文化体验 [5] - 陕西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唐食和礼仪体验,再现盛唐气象 [5] - 浙江杭州《最忆是杭州》演出结合西湖实景与水舞光影,打造视听盛宴 [5] 国际合作与桥梁建设 - 克罗地亚社会民主党副主席提到由中国公司建造的佩列沙茨大桥,象征中克合作 [5] - 外宾期待通过文明对话搭建更多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之"桥" [5]
中国的成功是文明的成功——访伊朗中东战略研究中心专家阿米娜·苏莱曼尼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09 02:20
中华文明与中国发展 - 中国的成功根植于人类历史的文明成功,而不仅仅是经济或技术 [1]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至今且未曾中断的文明,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1] - 中华文化历史上与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交流,并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呈现新特点 [1] 中华文化的外交体现 - 中华文化讲究"和为贵""天下大同",中方外交政策强调相互尊重、不干涉内政,反对霸权主义 [1] - 中方的外交智慧和斡旋促成了伊朗和沙特战略和解,为地区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1] 中伊文化与文学交流 - 伊朗和中国传统友好,古丝绸之路连接双方,如今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1] - 中国文学作品蕴含丰富哲理,反映个人与社会关系、人性与自然等思考,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2] - 中国文学翻译促进各国读者理解中华文化,重新审视人类共同挑战和应对之道 [2]
《盛世长安》重磅上市,解码千年古都的文明基因
36氪· 2025-07-01 07:26
考古巨著《盛世长安》出版 -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庆柱撰写的《盛世长安》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凝聚60余年考古成果与40年三次精修 [1] - 该书以汉唐长安城为脉络,全景式重建中华文明黄金时代的恢宏图景,涵盖未央宫、大明宫、坊市烟火与丝路繁华等场景 [1] - 作品兼具城市复原图谱与文化研究价值,被视为解答"何以中国"之问的重要载体 [1] 长安城的文明意义 - 长安作为汉唐都城,是中华文明在空间中的具象表达,体现"家国一体"礼制雏形与"万国衣冠"开放气度 [2] - 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三重礼制布局,奠定"大一统"王朝秩序根基;唐长安城以大明宫为象征成为古代"国际都市样本" [2] - 长安的砖瓦街坊均为中华秩序、礼制与精神的鲜活注脚,堪称东方世界中轴线 [2] 考古成果与历史复原 - 全书依托汉唐长安城重大遗址发掘成果,结合文献、考古现场图、实景航拍、复原手绘及出土文物高清彩图 [3] - 通过未央宫前殿地基布局、含光门遗址实景照片等资料,重现古代都城规划智慧与社会风貌 [3] - 从1988年《长安春秋》到2016年《地下长安》再到本书,历经半个多世纪考古积累完成文明修复 [3] 图文呈现与历史细节 - 书中收录上百张精选插图,包括文物、壁画、遗址及建筑复原图,形成"纸上长安城" [4] - 张骞出使西域壁画、汉画像砖酒肆图、鎏金银盘等文物展现长安工艺精湛与审美多元 [4] - 大雁塔影像与宗庙瓦当揭示唐长安城建筑美学及佛教中国化轨迹 [4] 学术价值与历史解读 - 作者刘庆柱为古代都城考古泰斗,通过解答汉长安城耕地保留、唐长安城新址选择等谜题揭示古代治理智慧 [5] - 长安被视为中国秩序诞生与扩展原点,其变迁过程定义了"中国"内涵,涵盖宗法礼制、科举制度、丝绸之路等要素 [6] - 该书跨越学术与大众阅读边界,成为探索中华文明精神的重要窗口 [6]
曾经跃然纸上 此刻映入眼帘(文化中国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23 22:10
课本游兴起 - "课本游"悄然兴起 许多人打卡课本里的古迹 体验从纸上到眼前的奇妙变化 [8] - 暑假来临前 人们走进熟悉的古迹 实地寻溯中华文化 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8] 良渚古城遗址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南城墙遗址用120万立方米夯土堆出 充满先人智慧 [9] - 莫角山演出再现5000多年前先民生活片段 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9] - 公众考古活动吸引数千名志愿者 通过考古体验和研学课程与5000多年文明史相逢 [12] - 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范例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2] - 浙江上山遗址的炭化"万年米"见证世界稻作文化起源 桥头遗址发现9000年前的米酒 [12] 都江堰水利工程 - 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火烧水浇法开凿玉垒山 形成宝瓶口引水通道 历时8年 [13] - 工程解决岷江水患 实现江水自动分流、排沙和控制流量 至今灌溉1000多万亩农田 [13][16] - "深淘滩 低作堰"等治水理念传承至今 具有现实价值和启发意义 [13] - 是活态文化遗产 惠及上千万人 展现历史文脉延续 [16] 玉门关遗址 - 玉门关是汉代边郡关隘和防御体系代表 文明交流互鉴的地理标志 [17] - 遗址出土1200余枚汉简 涵盖诏书、律令、书信等 展现当时经济社会发展 [18] -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吸引中外游客 讲述中国故事 展示丝路文明 [18] - 历史上丝路商旅不绝 中原与西域物资在此交汇 佛教等文化经此传播 [18]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新华社· 2025-06-23 02:47
文化考察与文物保护 -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7月26日考察四川德阳市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 并与现场工作人员交流 [3][6] -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 展示古蜀文明 馆内陈列"通天神树" 青铜纵目面具等珍贵文物 [6] -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其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有力实证 [6] 文物修复进展 - 近两年时间已有4000多件三星堆出土文物得到修复 由约200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完成 [7] - 青铜神坛底座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AI智能计算模拟还原 其相对完整形态已展露 [7] - 四川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相继在三星堆博物馆挂牌 [7] 考古新发现 - 在三星堆月亮湾燕家院子附近发现高等级建筑基址等400多处 出土陶器 玉器等4000多件 [8] - 该区域被确认为三星堆玉石器的"生产车间" 年代比祭祀坑更早 [8] - 新发现为实证中华文明的灿烂悠久 多元一体增加了新证据 [8] 未来工作方向 - 六个祭祀坑出土的一万多件文物有待修复 新确认的三星堆古城水门 城门等遗存逐步勾勒古城布局 [9] - 世界遗产主题馆 "都广之野"沉浸式空间等新展馆 新展陈正在建设中 [9] - 考古工作者将继续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 整理 阐释工作 努力让三星堆讲好中国故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