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

搜索文档
周人崛起的文明史意义(博古知今)
人民日报· 2025-09-12 22:16
去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伫立于何尊前,久久凝思。在二〇二五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 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3000多年前,诞生于"西土"的"蕞尔小邦"周族,开启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关中西部地区是周族演绎"旧 邦新命"的大舞台,也是周人"宅兹中国"的根据地。周族和周文化的兴起,历经立族、立朝、立教三大 阶段,具有丰富的文明史意义——立族是生存权,立朝是执政权,立教是文明权。纵观中国古代社会, 唯有周人能够兼顾立族、立朝与立教,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周人立族,拉开了中国漫长农业社会的历史序幕,孕育了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勤劳务实、坚韧不拔的文 明基因。周人的始祖姬弃是姜嫄之子,因为"好耕农",能"相地之宜",被帝尧举为"农师",周人由此立 族。周族发展史上的关键三步"后稷之兴、公刘复兴、古公勃兴"都根植于举族上下"务耕种"的正确抉 择。由此,周人的圣贤早已总结出"民之大事在农"的历史经验,圣人周公更是反复告诫贵族子弟要时时 保持"知稼穑之艰难"的历史警觉。 周人立朝,是励精图治、以弱胜强的成功典范, ...
在周原探寻中华文明的光芒
人民日报· 2025-08-18 03:57
考古发现与历史价值 - 周原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垣和城门遗址,实现了聚落考古的重大突破 [1] - 三重城垣的发现丰富了学界对西周城墙结构形制与建筑工艺的认识,使周原西周城市结构和发展过程变得清晰 [2] - 周原遗址陆续发掘的遗迹遗存包括铸铜、制骨、烧陶、道路、院落、水网等,还原了先民生产生活的完整图景 [2] 文明传承与文化基因 - 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组以鼎、簋等食器为主,与商朝青铜器组多觚、爵等酒器形成对比,印证了世风之变 [3] - 周原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先河,崇德尚礼、任人唯贤、厚德载物等优秀品德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 [3] - 凤雏村发现西周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和珍贵甲骨,云塘村发现西周人工蓄水池,村庄名字传递丰富历史信息 [3] 考古意义与文明连续性 - 周原遗址与良渚、二里头、殷墟等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时空坐标,展现中华文明深沉厚重的基座 [4] - 周原是周人灭商前的都邑,灭商后持续发挥影响力,手铲剥落层层黄土还原了周人的"千秋家国梦" [2] - 考古工作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2]
在周原探寻中华文明的光芒(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17 22:01
考古发现 - 周原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垣和城门遗址 实现聚落考古重大突破[1] - 遗址包含铸铜、制骨、烧陶等手工业遗迹及道路、院落、水网等城市基础设施[2] - 凤雏村发现西周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并出土珍贵甲骨 云塘村发现西周人工蓄水池[3] 历史价值 - 三重城垣结构丰富学界对西周城墙形制与建筑工艺的认知 使城市发展过程变得清晰[2] - 青铜器组合从商代酒器转变为周代食器 印证《酒诰》禁酒令带来的世风变革[3] - 遗址展现崇德尚礼、任人唯贤等礼乐文明特质 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基因[3] 文明延续 - 宫城西北角发现平行排列的三条道路遗存 分别属于西周、明清和现代 跨越3000年时光[1] - 村庄命名保留历史信息(如凤雏村对应"凤鸣岐山"典故) 体现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3] - 周原与良渚、二里头、殷墟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时空坐标 展现深厚历史基座[4]
在威尼斯,中国建筑师诠释和合之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3 04:09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 - 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以"容·智慧(CO-EXIST)"为主题,展示10件(套)作品,探讨中国建筑师如何从"天人合一"世界观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材料更新、城市建设与景观再造 [4] - 作品表现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未来城市等主题,展现中国传统智慧与哲学思想 [4] 《良渚十二律》 - 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策展团队创作,回应"容·智慧"主题,通过"十二分野"将天文时空与人文礼乐对应,体现包罗万象、和而不同的"容" [4] - 作品以"乐"为媒,12组声音装置对应十二月份和十二时辰的"自然周天",联动良渚遗址全域的"景区—村区—园区—社区—校区",形成文化生态圈 [6] - 自2023年起,中国美术学院组建12个跨学科师生团队,对应自然和社会科学的12个方向,展开全球文明互鉴行动 [6] - 12组声音装置分别以地问、林泉、扶桑等为题,将"自然周天"与"人文周天"相对应,物化为良渚全域的礼乐风景 [7] 《苍穹》 - 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子耕创作,以绿色防护网为主材,融合非遗竹编工艺,构建当代"藻井",诠释"天人合一"思想 [8] - 借鉴费纳奇镜原理,通过旋转圆盘和镜面反射形成动态影像,展现"天、地、人、神"4个章节的循环叙事 [9] - 使用回收施工绿网作为材料,保留使用痕迹和自然褪色,通过手工缝制强化真实质感,形成具有人类学价值的中国建造现场样本 [9] - 设置东、西、南、北4个方位音箱,代表"天、地、人、神",四轨音频循环播放形成交织声场 [10] 《敦煌·共熠》 - 由时境建筑建筑师张继元、卜骁骏创作,聚焦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展现希腊、波斯、印度与中国文明的交融 [10] - 敦煌莫高窟绵延约1600米,融合印度佛教造像、中亚粟特乐舞、波斯拜火教意象与希腊犍陀罗雕塑艺术 [11] - 以12×8×6.5米空间结构呈现三维星图场域,使用金属球体、金属网与多色亚克力,营造抽象星云世界,象征文明交融 [12] - 装置映射全球文化流动,体现文明交融并非风格叠加,而是文化基因在时空中的有机重组 [12]
多少年轻人,被这座湖北小城“菇的拉客”拿捏了
36氪· 2025-06-06 02:50
随州香菇产业 - 随州香菇产量占全国10%,享有"中国香菇之乡"和"中国花菇之乡"美誉[1][4] - 2023年香菇出口创汇10.1亿美元,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5] - 产业历经40余年发展,从1978年椴木香菇试种到袋料技术革新,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种植加工出口基地[5] - 开发出香菇脆、酱、饼干、口服液等衍生制品,形成完整产业链[5] - 2025年成功挑战"最多种类香菇宴"吉尼斯世界纪录[1] 随州历史文化 - 作为炎帝神农故里和曾侯乙编钟出土地,是华夏农耕文明与礼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1][6] - 西周时期随(曾)国为"汉阳诸姬"最大诸侯国,掌握青铜铸造核心技术[6] - 曾侯乙编钟证实中国早在2400年前已掌握七声音阶和"一钟双音"铸造技艺[6] - 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复原古代祭祀仪式[6] 随州地理与农业 - 地处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随枣走廊是湖北南北交通要道,水系发达土壤肥沃[3][4] - 独特气候条件(霜期短、光照足)造就香菇菌盖厚实、花菇率高的品质优势[4][5] - 培育出泡泡青、黑蒜、马坪猪脚等特色农产品,形成地域性饮食文化[7] 随州文旅发展 - 2022年通过文旅局长"白衣侠客"短视频实现破圈传播[8][9] - 核心文旅资源包括: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千年银杏谷(308株千年古树)、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区[10][11] - 开发西游记公园、非遗体验等创新业态,结合马拉松等赛事提升城市活力[11]
“弦歌不辍”略说(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5-24 21:52
诗礼教化的历史渊源 - 孔子在武城听到弦歌之声后,用"杀鸡何必用牛刀"比喻,后肯定言偃"君子学道则爱护百姓,百姓学道则易于管理"的观点 [1] - 古代《诗》学传授均配以弦乐歌咏,《史记》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后以"弦歌"代指礼乐教化和学习诵读 [1] - "武城弦歌"和"弦歌不辍"成为崇文重教、向化文明的代称 [1] 诗礼教化的精神内涵 - 诗是心灵的吟唱和情感的流淌,以优美韵律和深邃意境滋养心灵,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 礼是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以庄重仪式和严谨秩序维系人际和谐,塑造社会文明 [1] - 孔子提出"富而教之"主张,强调经济发展后更需要充实人民精神世界,使人们富而知礼、富而守义、富而能仁 [2] 弦歌精神的历史体现 - 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后仍"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在陈蔡被围困时依然坚持 [2] - 孔门弟子如原宪"家徒四壁却匡坐而弦歌",颜回、曾参等人也体现这种精神 [2] - 明末黄宗羲在抗清时写下"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展现不屈精神 [3] 弦歌精神的现代意义 - 弦歌代表礼乐文明和价值观信仰,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追求 [3]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念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3] - 新时代"弦歌不辍"意味着传承五千年未中断的文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