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族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平陆运河风物志㊸ | 碧水长歌下黎里
广西日报· 2025-09-07 02:56
伫立楼台,凭栏远眺,但见龙母江面碧波如绸。 "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龙母江,正是下黎里的根脉所系。相传先秦时期,人文始祖龙母率领众人开凿岳水渠,根治水患,百姓感念其恩德,将这 段江水命名为"龙母江"。1958年,十万群众在上游筑坝修建六蓝水库,千年水渠焕发新生,滋润万顷良田。下黎里也因此成为六蓝水库和西津水电站移民安 置区,各族群众在此共建家园,续写"团结之福"。 江上,龙母青石桥静谧横卧。桥始建于西汉,设24拱,暗合二十四节气,全长48.3米。据史料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邓圩村为合浦郡平 山县治,此桥是连通合浦郡与郁林郡的唯一陆路通道。两千多年来,桥体历经无数次洪水冲击、4次重修,斑驳的桥面已由原双石条变为单石条。 游客在下黎里铜鼓台游玩。周军 摄 古城墙傲然耸立,点将台奇崛巍然,巨石阵古朴神秘,龙母江潺潺流淌,青石桥静卧其间——步入横州市云表镇邓圩村委下黎里村,宛如走进了一幅流 动的历史长卷,似闯进异域古城,似误入桃源仙境。8月28日,天朗气清,我们沿龙母江畔一路前行,探访这座依水而生、因歌而灵的千年古村落。 作为广西民族特色村寨,下黎里步步是景,引人触景生情。村口的仿古城墙墙体以古城区 ...
从边疆考古看多元一体(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11 22:01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核心观点 - 考古新发现持续为学术发展提供动力 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涵盖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 夏商周考古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等多领域 [1]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考古成果 - 2021年以来在河泊所村东南约1公里处揭露出建筑基址 道路 水井 河道等遗迹 出土陶器 铜器 铁器 玉石器 漆木器等遗物 [2] - 发现数以万计的简牍和逾千枚封泥 其中"滇池以亭行"简牍表明建有亭 邮的治安信息系统 文字格式与四川 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 [2] - 1956年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现2.4厘米见方的"滇王之印"金印 首次揭开古滇国面纱 但缺少村落遗址 [1] 西南地区考古发现与价值 - 在河泊所遗址启示下实现考古重心转移 陆续发现汉代城址或官署建筑遗址 多与郡 县治所有关 [2] - 云南昭通诸葛营城址为汉代朱提县治所 四川西昌高枧古城遗址为汉代越巂郡(邛都县)治所 [2] - 西南考古对研究秦汉之际的边疆治理及国家化进程具有重大价值 [2] 边疆考古发现与文明特征 -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揭示佛教在古代新疆地区的传播过程 实证新疆是多民族聚居 多元文化荟萃 多种宗教并存之地 [3] - 新疆通天洞遗址填补新疆史前旧石器考古空白 发现距今5000多年的炭化黍和人工栽培炭化小麦 体现"东方的黍与西方的麦5000多年前相遇" [3] - 宁夏苏峪口窑址虽规模不大 但具备完整瓷器烧制链条 其釉色 器形与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景德镇湖田窑相似 审美趣向与南宋官窑接近 [3] - 考古发现不断印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体现多元一体 兼容并蓄的文明特征 [3] 边疆考古意义与展望 - 新发现层出不穷 研究成果日新月异 不断刷新认知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提供实物和理论支撑 [4] - 1995年尼雅遗址出土东汉末至魏晋时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等珍贵文物 [4] - "何以中国 因有边疆"逐渐成为考古学界共识 期待持续带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 [4]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
中国新闻网· 2025-07-17 01:01
博物馆概况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展出1300余件(套)各类文物 [1] - 博物馆占地面积219亩,东侧紧临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西侧与白马寺相望 [1] - 以汉魏时期历史文化为核心,系统展示60多年来的重要考古发掘研究成果 [1] 建筑与布局 - 建筑群沿中轴线展开,包括汉阙广场、候车廊、拱桥、核心展馆等 [2] - 主体建筑取法汉魏传统高台规制,宫墙环绕中心大殿,整体宛若微缩都城模型 [2] - 展厅面积约8200平方米,设置"中""合""同"三大主题展厅 [2] 历史意义 - 北魏洛阳城的"中轴线"理念影响后世长安城、东京城、金中都、元大都、北京城等 [2] - 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西周,作为城市延续1600多年,作为都城达600余年 [3] - 城址面积最大时接近100平方千米 [3] 文化价值 - 通过东罗马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琉璃耳珰等文物展现丝路多元文化交融 [2] - 汉魏洛阳故城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2] - 三大展厅从"中国"概念、民族融合、东西交流三个维度构建理解框架 [2]
旅游有感:同行的大爷大妈个个比我朝气蓬勃
虎嗅· 2025-07-05 07:02
旅游行业消费者行为分析 - 年轻消费者更注重旅游的社交属性而非景点本身,偏好与朋友聚会并选择优美景区作为背景[1] - 部分年轻消费者出于理性考虑选择跟团游,看重导游规划带来的便利性和低决策成本[2] - 教师群体是旅游团重要客源,因其假期多且消费能力强[4] - 退休人员构成淡季旅游团主力客群,60后占比最高且55年出生者可享免票优惠[5] 旅游产品与服务特点 - 西北地区跟团游产品设计包含多省联游线路,如一次性打卡三个省份[2] - 景区基础设施存在地区差异,青海旅游设施水平明显落后于云南[8] - 团餐呈现民族融合特点,包含川菜、湘菜、东北菜等多种菜系[6] - 部分景区仍存在旱厕等落后卫生设施,影响游客体验[8] 不同年龄层游客特征 - 老年游客普遍精力充沛,高原适应能力强于年轻人[6] - 老年游客具有早起习惯,与年轻游客形成鲜明对比[7] - 老年游客在旅途中表现出对军事、时政话题的浓厚兴趣[7] - 年轻游客更偏好自然景观而非人文景点,对寺庙等场所兴趣较低[8] 旅游目的地表现 - 青海湖、茶卡盐湖、翡翠湖等自然景观获得游客较高评价[8] - 洱海作为参照目的地被提及,显示云南旅游资源的竞争力[8] - 景区商业存在价格欺诈现象,如十元牦牛肉饼被质疑真实性[6] 旅游市场细分 - 特定地区旅游团呈现民族构成特点,如满族、蒙古族聚居区的旅行团[6] - 游客对导游的民族身份存在特定期待,如希望见到藏族导游[6] - 淡旺季客群结构差异明显,教师群体集中在假期出游[4]
“道中华·黔江行”活动在重庆顺利启动
央视网· 2025-06-25 01:35
活动背景 - "道中华·黔江行"文旅推介活动于6月24日在重庆黔江启动,由中国民族报社、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道中华"文宣平台、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1][3] - "道中华"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打造的民族文宣品牌,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活动内容 - 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采访,挖掘黔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展现黔江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图景 [3] - 活动将走进濯水古镇、土家十三寨,体验巴楚文化、土家文化、苗族文化的交融,包括南溪号子、西兰卡普、摆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4] - 探访蒲花暗河、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展示黔江生态建设的成果 [4] - 邀请网络大V参与,全方位体验黔江的文化与自然魅力 [4] 黔江文化特色 - 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是国家定位的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也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区 [3] - 黔江自秦朝起便为民族融合贡献力量,具有厚重的历史纵深感和鲜明的文化标识度,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样本 [3] - 历史学者纪连海指出,黔江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历史上是多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活跃区域 [3]
文化中国行|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在这里“遇见”北朝
新华社· 2025-06-02 02:29
展览概况 - 展览汇集了来自8个省区市14家文博单位的220余件(套)北朝文物 [1] - 展示拓跋鲜卑与周边族群的交融共生及融入中原文明的过程 [1] - 再现北方多民族对中原文明的影响及域外文化与北朝社会的交流碰撞 [1] 文物与历史背景 - 双鹿纹金饰牌展示两鹿相对而立,鹿身弧形凸出,鹿角相连 [3] - 早期拓跋鲜卑墓葬中的鹿纹饰牌可能受其他族群文化影响 [4] - 北魏通过汉化改革完成社会转型并融入中原文明 [4] 服饰与文化融合 - 《侍从图》展示墓主夫妇郊外出行场景,人物服饰凸显北方气候寒冷及骑射生活特性 [6][7] - 北朝服饰风格对隋唐及后世服饰演变产生深远影响 [7] - 《仪卫武士图》中武士身着汉服,体现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措施 [9][10] 社会变迁与制度 - 北朝晚期带具成为身份象征,以玉带最为名贵 [11][12] - 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互动频繁,佛教传播及丝绸之路畅通带来社会思想信仰等巨大变化 [12] - 玻璃半球形泡饰采用西方吹制技术,是中外交流的重要见证物 [14][15] 历史影响 - 北朝制度和文化为隋朝所继承,最终实现中国统一 [15] - 北周宇文邕改革府兵制、整顿吏治、推行儒学、统一北方 [10]
澹台、独孤……历史上那些罕见的复姓,都去哪了?
虎嗅· 2025-05-23 16:02
姓氏起源与分类 - 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古代少数民族复姓,上古时期姓多为单字如姬、姜、姚等[1] - 先秦时期姓与氏不同,姓代表母系血缘,氏代表父系贵族身份[2] - 复姓来源包括封地(令狐)、居住地(澹台)、官职(司徒)等[3] 少数民族复姓特点 - 少数民族复姓多来自音译如宇文、拓跋,部分含特定含义如慕容意为崇尚天地[4][5] - 鲜卑族宇文氏因拾获玉玺而取"天子"之意命名[5] 复姓简化原因 - 汉语单音节特点导致复姓吞音现象,如"夏侯"简化为"夏"[6][7] - 诗词格律限制促使复姓缩写,如"东方朔"变为"方朔"[8] - 官僚制度变革和郡县制推行使官职/封地类复姓(如亓官、公车)失去存在基础[11][12][13] 民族融合与改姓 -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117个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如拓跋改元、丘穆陵改穆[14][15][16][17][18] - 辽金时期契丹族耶律改刘/王,女真族完颜改王/完/颜[20][21] - 明代朱元璋禁止"胡姓",强制复姓简化如诸葛改葛[23] 现代复姓现状 - 2020年全国现存81个复姓,欧阳人口最多达111.2万,上官8.8万次之[23] - 皇甫、令狐、诸葛等复姓人口超万,漆雕等复姓已罕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