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搜索文档
在周原探寻中华文明的光芒(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17 22:01
考古发现 - 周原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垣和城门遗址 实现聚落考古重大突破[1] - 遗址包含铸铜、制骨、烧陶等手工业遗迹及道路、院落、水网等城市基础设施[2] - 凤雏村发现西周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并出土珍贵甲骨 云塘村发现西周人工蓄水池[3] 历史价值 - 三重城垣结构丰富学界对西周城墙形制与建筑工艺的认知 使城市发展过程变得清晰[2] - 青铜器组合从商代酒器转变为周代食器 印证《酒诰》禁酒令带来的世风变革[3] - 遗址展现崇德尚礼、任人唯贤等礼乐文明特质 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基因[3] 文明延续 - 宫城西北角发现平行排列的三条道路遗存 分别属于西周、明清和现代 跨越3000年时光[1] - 村庄命名保留历史信息(如凤雏村对应"凤鸣岐山"典故) 体现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3] - 周原与良渚、二里头、殷墟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时空坐标 展现深厚历史基座[4]
看汉代幽燕大地的日常烟火(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7-07 22:28
汉代考古发现与展览 - 河南洛阳偃师区中州大渠出土汉代陶井 [2] - 陕西西安西北郊出土新莽钱范 [4] - 北京地区以路县故城遗址为代表的汉代考古发现日益丰富,出土文物包括陶仓、陶畜、陶井等反映农耕生活的器物 [5] 汉代社会经济与手工业 - 两汉时期农业迅猛发展带动手工业进步,生产规模扩大且分工细密,例如马王堆汉墓丝麻衣物、上林三官五铢钱范等 [6] - 汉代手工业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冶铁、纺织、制陶等行业均有显著发展 [6] 汉代社会生活与文化 - 展览通过"一日"时间线索分5个单元(晨光熹微、日中而劳、暮色四合、星夜长眠、古迹新生)展示汉代北京地区社会图景 [7] - 文物包括铁器、铜镜、耳杯等,还原农耕、宴饮、墓葬等场景,体现汉代人对"安居乐业"的追求 [5][7] 展览合作模式与意义 - 展览采用"校地协同""馆院合作"模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师生策划,展品主要来自通州校区建设工地 [7] - 展览兼具学术与公众教育价值,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向社会展示汉代文化 [7]
在青藏高原腹地,探寻千年文明印记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04:25
考古发现与人类文明研究 - 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理解高原人类适应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提供早期人类"极地"生存样本[1] - 遗址发现鱼骨头、碎陶片等生活"垃圾",证实4000多年前高原先民已利用湖泊资源通过渔猎生存[2] - 遗址中发现粟、黍种子及红玉髓、象牙等外来遗存,推测4000年前已与周边地区建立贸易网络[2] - 遗址年代跨度为4500年至2000年,地层可建立连续年代序列,聚落布局显示早期人类有意识规划[2][4] 文物普查工作进展 - 羌塘女子普查队由5名藏族女孩组成,负责那曲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走遍11个县(区)[6] - 普查队平均海拔超4500米工作,单日工作时长超12小时,曾连续工作4个月普查300多处文物点[6][8] - 普查队已完成8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实地普查,包含新发现文物点460余处[8] - 在岩画探查中发现"车轮"图案,可能印证早期民族交往[7] 文物保护技术突破 - 布达拉宫现存465函约29380叶贝叶经,保护修复面临纤维脱层、虫蛀等难题[10] - 开发以传统藏药材为主的植物性贝叶经修复材料,专注粘结剂研究3年[10] - 研制藏文经书OCR识别系统,实现经文内容数字化扫描和电子文本检索[10] - 萨迦南寺大雄宝殿立柱矫正加固工程使建筑在6.8级地震中免受损毁[11][12] 考古研究价值 - 玛不错遗址填补高海拔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策略研究空白[4] - 揭示人类在4400米以上生态位活动的高原适应性、复杂性和连续性[4] - 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提供独特高原视角[4] - 西藏考古发现实证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1]
三国名将今又见:访朱然家族墓地|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6-13 00:35
朱然家族墓地考古发现 - 朱然墓为东吴时期大型墓葬 由封土、墓道、墓坑、砖砌墓室组成 墓室长8.6米 宽3.5米 采用"四隅券进式"穹隆顶技术 包含前后双室结构 [9][11] - 墓葬使用定制文字砖 砖侧模印"富且贵 至万世"篆书吉语 单砖规格达40×20×5.5厘米 显示墓主显赫地位 [13] - 出土黑漆木棺两具 1号棺长2.93米 宽0.92米 采用凸榫凹槽结构 内外贴麻布涂漆 体现三国时期精湛木作工艺 [11] 出土文物价值 - 发现140余件随葬品 包括漆木器80件 瓷器33件 陶器铜器若干 以及6000多枚西汉至三国钱币 [15] - 三件文物入选国家禁止出境名录:漆木屐证实中国2世纪已有成熟漆工艺 打破日本最早发明说 [8] 贵族生活图漆盘展现三国彩绘技艺 盘面分三层绘制12人宴饮对弈场景 [14][15] 犀皮黄口羽觞将犀皮漆器实物记载提前600余年 [17][19] - 出土14枚木刺和3枚木谒 为判定墓主关键证据 木谒记载"持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等职官信息 [22][24] 重点文物工艺特征 - 宫闱宴乐图漆案长82厘米 宽56.5厘米 绘制55人宴乐场景 鎏金铜叶包边 画面分四层表现汉成帝宫闱故事 具劝谏主题 [25][26] - 青瓷器含越窑系精品 卣形壶饰联珠纹 釉色蟹青 盘壶类为本地产豆青釉 [20] - 漆器采用木胎彩绘 羽觞镶鎏金铜扣 锥刻戗金漆盒盖展现精细刀工 耳杯运用红黑黄三色云气纹 [16][17][18] 墓葬历史背景 - 朱然为东吴左大司马 与孙权关系密切 其死后孙权素服举哀 可能将自用漆案等贵重物品赐葬 [28] - 1996年发现周边4座家族墓 推测为朱治、朱才等人墓葬 形成完整家族墓群 [6] - 墓葬规制突破三国薄葬风气 反映孙权对老臣的特殊礼遇 [28]
被埋没的宝藏古城:访寿春古城|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5-20 00:56
寿春古城历史沿革 - 寿春古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存城墙为北宋熙宁年间重建,周长7147米,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城墙[2] - 战国晚期(公元前241年)成为楚国都城,公元前223年被秦军攻占灭楚[3] - 古城防御体系完整,包含瓮城、护城河、角楼等,被誉为"铁打寿州城"[2] 考古发现与城址结构 - 楚都寿春城遗址总面积约26.35平方千米,南北长6200米,东西宽4250米[5] - 发现"寿滨古城"遗址面积56.9万平方米,西南小城面积10.4万平方米(含护城河25.3万平方米)[4][5] - 城内发现20多座夯土台基,最大建筑群基址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30米,单体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8] 重要文物与墓葬 - 出土青铜礼器包括9件升鼎、7件卧牛钮鼎、8件铜方座簋等最高规格葬制器物[11] - 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铸客大鼎"重400公斤,武王墩大墓新出土鼎口径88厘米(超越前者)[9][11] - 发现楚国黄金货币"郢爰"纯度达85%-99%,鄂君启节铭文记载商队通行路线及关税制度[12][13] 水系与城市布局 - 城址西临淝水,东依芍陂(安丰塘),发现人工水道系统及水门遗址[6] - 西南小城护城河宽40-50米,通过人工河道与寿春城连接,最终汇入淮河[6] 文化特征与技术交流 - 出土漆瑟绘有狩猎乐舞场景,体现楚人"信巫鬼"的审美[13] - 发现仿青铜器造型的原始青瓷编钟,反映楚越技术融合[13] - 墓中出土鎏金鸟形铜饰牌等草原风格器物,显示文化交流[11]
探寻文明之光
人民日报· 2025-04-28 22:36
北京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 - 出土5件青铜礼器(尊、卣、爵、觯、鼎),器身共铸7次相同铭文[2] - 铭文"太保墉燕"四字实证北京3000年建城史,为最早出土文献记载[2] - "太保"指西周召公奭,"墉燕"意为召公在燕地(今琉璃河)筑城建都[2] 陕西周原遗址甲骨文研究 - 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13片,辨识刻辞295字[4] - 刻辞内容涵盖天文历法、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元领域[4] - 发现"王呼并召"等王卜辞,揭示西周天子与诸侯的互动关系[4] 云南河泊所遗址汉代简牍 - 出土"滇国相印"封泥、"益州"铭文瓦当,确认西汉益州郡治位置[6] - 发现始元四年简牍及财产申报文书,填补汉代边疆治理研究空白[6] - 简牍证明中央王朝对滇国实行郡县制与册封并行的灵活管理[6] 考古文字资料价值 - 2024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中,多遗址文字资料起关键论证作用[5] - 出土文字作为"第一手资料",对确认遗址性质和研究古代社会具不可替代价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