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

搜索文档
陕西佛坪:秦岭深处 乘“网”起飞
新华社· 2025-08-09 03:14
核心观点 - 佛坪县通过数字技术、生态保护和产业升级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1][2][8][9] - 中央网信办帮扶下,数字乡村建设带动电商、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崛起,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从2016年2800万元增长至4700万元 [5][6][7] - 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上半年旅游人次突破百万,携程度假农庄营业额达112万元,新增民宿6家、酒店8家 [2][10][17] 数字经济发展 - 互联网企业扎堆入驻,某互联网数字企业客户体验中心员工108人,平均年龄26岁,提供六险一金 [3][5] - 建成数字智慧物流管理系统,配送效率提高50%,实现县到村快递当天送达 [6] - 电商直播带动返乡就业,特产馆团队40人,返乡青年月收入比外出打工高3000元 [6] - 智慧养蜂产业园通过传感器实现远程监控,村民吴彦君通过电商年销售额超百万元 [7] - 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从2016年2800万元增长至4700万元,"佛坪臻品"区域品牌年销售额超200万元 [7] 文旅产业升级 - 上半年旅游人次突破百万,携程度假农庄营业额112万元,在携程同类型民宿中稳居中上游 [2][10] - 王家湾村环幕飞行影院项目通过创新采购方式降低成本,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 [12] - 2024年新增民宿6家、酒店8家,同比增长25%,老街新增餐饮28家,摊主日销售额达1000多元 [17] - 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98.54亿元,建设期预计贡献税收1.26亿元,投产后年发电量14.36亿千瓦时 [14] 生态经济转化 - 森林覆盖率超90%,野生大熊猫密度全国最高(每1.5平方公里1只) [15] - "熊猫村"大古坪村通过生态保护实现人均年收入1.9万元,蜂蜜年产值100万元,山茱萸收入120万元 [15] - 冷水鱼养殖基地年产鲟鱼200余吨,累计出口东南亚395吨,创汇1126.2万元 [16] - 生态旅游带动村民转型,村集体民宿分红增加,村民自发改造院落发展文旅 [16][17]
故乡山水丨只为一泓清水润香江
央广网· 2025-08-09 00:57
林海翻涌,鸟鸣山涧,在三百山风景名胜区里一处供游客休息的公益服务站,来自广东惠州的游客 和66岁的护林员龚隆寿聊了起来。 游客谢海深:水这么清澈,走到泉口的时候捧起来喝一口水,感觉很清甜! 龚隆寿:以前没想过,也不敢想。以前这儿都被砍得一干二净。 也是那时起,一场生态保卫战就此打响。上个世纪90年代,"在山上再造一个高效益赣南"的热潮让 果树漫山遍野,发展果业成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和着力点。2015年,安远县制定并实施了"三 禁、三停、三转"的东江源头生态环保政策,产业结构向绿色转型加速推进。 龚隆寿说,"好生态真的能当饭吃"成为了大伙儿的共识。他也从一个人巡护山林,变成带领一支六 十多人的巡护队伍带头人。 央广网北京8月9日消息(记者范存宝 赣州台记者沈汉华 何华英)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年是东江水供港60周年。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的三百山,护林员龚隆寿 46年来步行12万公里,守护着东江源头的绿水长流。 龚隆寿:感受到了这个纯净水的味道,是吧? 1979年,21岁的龚隆寿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三百山镇虎岗村,在村干部的动员下,他成了一名护林 员。四十六年,一万六千多天,龚 ...
为什么开渔节多选在处暑(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人民日报· 2025-08-08 22:01
节气与生态周期 - 处暑是秋季第二个节气,2025年始于8月23日,标志着暑热终结和昼夜温差加大[2][3] - 处暑后农作物干物质积累加速,呈现"处暑禾田连夜变"的快速成熟现象[3] 渔业生产与生态保护 - 处暑时节沿海地区举行开渔节,标志着伏季休渔结束,精准衔接海洋生态周期[3][4] - 伏季休渔政策始于上世纪末,保护夏季海洋生物繁殖期,幼鱼体长在处暑时达保护标准[4] - 处暑前后海水表层温度下降但热量仍存,近海成为鱼虾贝类成熟栖息的"金鱼汛"期[4] 文化与产业融合 - 开渔节融合传统祭海习俗与现代政令,包含千舟竞发、渔灯展示等非遗活动[5] - 活动既作为渔业生产号令,也发展为沿海地区特色文旅资源,体现海洋文化传承[5] - 开渔节成为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生态时钟,标注可持续捕捞的文明实践[5][6]
生物多样性不是自然保护区的“特产”,城市也要融入自然
中国环境报· 2025-08-08 03:11
城市发展目标与主题 -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1] - 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 动能转换 品质提升 绿色转型 文脉赓续 治理增效 [1] 当前城市发展问题 - 部分城市过度追求规模扩张与经济增长 忽略自然生态保护与融合 [1] - 生产和生活空间扩大挤压生态空间 导致热岛效应 空气污染 内涝频发等城市病 [1] 空间规划策略 -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形成三类空间合理结构 [2] - 将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纳入城市规划刚性约束 采用先划生态底线再落城市布局的逆向规划方法 [2] - 推进留白增绿 适度保留生态空间 倡导组团式发展而非摊大饼式扩张 [2] 生态融合措施 - 通过生态廊道 通风廊道 城市绿道 景观廊道 蓝绿网络将城市空间嵌入自然基底 [2] - 将城市周边绿水青山引入城市 打造推窗望绿 行路见荫 街角遇绿的宜居空间 [2] - 为重要物种和特殊生境实施精细化保护管理 为动物预留栖息空间 [3] 生态保护目标 - 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使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 [3] - 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与生态美感 减少对自然干扰 实现城市与自然美美与共 [1][3]
临夏州持续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8:30
注重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临夏州坚持"南养水源、北保水土、中建廊道"的工作思路和总体 布局,科学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分级分类分区域采取预防保护和治理措施,系统实 施植树造林、山洪沟治理、坡耕地改造、淤地坝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 保护治理。严格落实林长制和河湖长制,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争取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 国家储备林等项目,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2023年以来,共实施水土保持项目42个,治理水 土流失面积129.6平方公里,全州水土保持率达到67.14%,森林覆盖率达到14.27%,河道治理率达到 42.9%。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开展"大棚房"、违建别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耕地违规转 为林地园地专项治理,确保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 突出源头治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临夏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2019年以来,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34家,关停砖瓦窑厂155 家,淘汰老旧机动车4.8万余辆,建成一级煤炭交易市场12个、二级配送网点223个。全面实 ...
故乡山水丨江畔有青绿
央广网· 2025-08-07 00:57
南通五山生态修复工程 - 南通启动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引入当地城建史上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投资 [2] - 2016年至2018年累计投入超过86亿元,新增31.4万亩成片造林面积,城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约43.3% [3] - 搬走集装箱和散货码头,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203家,拆除违建6.5万平方米,腾出修复岸线12公里,新增超过6平方公里森林绿地 [2] 生态环境改善 - 通过绿化移植、河道梳理和水系环境改造,狼山地区生态修复雏形显现 [2] - 站在啬园路、工农路路口能看到山,生态景观得到极大改善 [4] - 长江边鱼越来越多,空气好,市民与山的关系更加亲近 [4] 历史变迁对比 -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码头和企业沿江密布,江边风景消失 [2] - 五山周边曾老旧厂房、民宅与菜地交织,河道漂着油花 [2] - 记忆中堆满纺织机的河岸,如今有芦苇轻摇,有白鹭掠水 [4]
破坏耕地,非法采矿,毁林毁草——两部门通报违法违规典型问题
经济日报· 2025-08-07 00:26
有8起违规占用耕地或基本农田:包括内蒙古恺鑫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绿化装饰草皮违规占用永久 基本农田459.20亩;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对占用破坏69.63亩耕地问题监管不力;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天 王镇政府及市相关部门未如实上报种植绿化装饰草皮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问题;湖北省荆州市绿普绿 化工程有限公司种植绿化装饰草皮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340.49亩;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深德旅游发展 有限公司侵占耕地47.24亩挖湖造景等。 有5起违法开采矿产:包括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达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设施农业为名违法开采砂石37 万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委、市政府主导推动以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名义违法开采砂石土等。另有2 起提交虚假证明材料等违法违规行为。 自然资源部近日召开发布会称,2025年二季度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督察和执法监督发现,部 分地方仍存在违法占地破坏耕地、非法采矿、毁林毁草破坏生态,甚至弄虚作假逃避监管等违法违规行 为,并联合通报了21起违法违规典型问题。 其中有6起擅自占用林地毁林毁草:包括山西省浑源县文化和旅游局擅自占用林地86.6亩;辽宁省葫芦 岛市首航冶金科技有限公司擅自占用林草地等155. ...
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今天的西藏 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8-05 22:03
经济发展 - 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5亿元,是1965年的155倍 [1] - 第一个千亿GDP用了50年,第二个千亿仅用6年 [1] - 2021年以来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高原轻工业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1] -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GDP有望突破3000亿元 [1] 基础设施建设 - 2024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12.49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1359公里 [2] - 国际国内航线达183条,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区、市) [2] - 青藏、川藏、藏中、阿里4条电网建成投用 [2] 文化旅游产业 - 2024年文化产业产值增长23.8% [2] - 202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389万人次,增长15.8%,其中入境游客增长188.2% [2] - 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218.48万人次,同比增长11.7% [2] 民生改善 - 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 [3] - 2024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 [3] - 实施15年公费教育,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5岁 [3] - "十四五"时期安排28类社会事业项目,规划总投资246.5亿元,已落实236.78亿元 [4] 生态保护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50%以上 [7] - 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37.95% [7] - 2024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总数达404个 [7] - 2021-2024年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绿色工业园区1家 [7] 清洁能源 - 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99%,全国最高 [7]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55%,位居全国前列 [7] - 2021-2024年累计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136.8亿元,惠及226.22万农牧民 [8] - 年均提供生态岗位44万个 [8]
雪域高原上的人间奇迹——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新华社· 2025-08-05 14:50
经济发展成就 - 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长8.9% [2] - 第一个千亿生产总值用时50年,第二个千亿仅用6年,2025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达到第三个千亿目标 [2] - 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高原轻工业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2] - 累计落实规划投资4000亿元以上,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 -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自我造血和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2] 居民收入与民生改善 - 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44元,农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8元 [3] - 2024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5%以上 [3] - 国家和自治区在"十四五"期间安排28类社会事业项目,规划总投资246.5亿元,已落实投资236.78亿元 [3] - 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解决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信难问题 [3] - 新建一批中小学提升教育水平,文化及体育基础设施建成投运 [3] 清洁能源与生态环境 - 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99%以上,基本实现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地区 [4]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31%,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 [4] - 设立生态岗位44万余个,推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结合 [4]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 [4][5] - 严格执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 [4] 社会治理与制度发展 - 7个市(地)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 [6] - 2024年党员人数从1.48万人增加到47.04万人,2011年以来选派14批次共29.7万余名干部驻村 [6] - 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实施171件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6] - 设立9个民族乡,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6]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长足发展 [6]
甘肃科源电力集团:碧水青山间的绿色答卷
中国能源网· 2025-08-05 02:07
在能源转型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时代背景下,甘肃科源电力集团明珠公司通过一系列创新 实践,将小水电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成果。 从增殖放流到碳减排,从库区绿化到流域治理,每一度清洁电力都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 与回馈。这些举措不仅守护了白龙江、大通河、大夏河等流域的生态平衡,更探索出一条清 洁能源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一度水电的诞生,是一场无声的生态革命。 增殖放流:为江河注入生命活力 水轮飞转间,电流点亮陇原万家灯火,清流滋养江河万千生命;每一度清洁电能都丈量 着发展步伐,每一尾洄游鱼苗都见证着生态初心。 2025年7月中旬以来,明珠公司下属多个水电站相继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九龙峡、锁儿 头电站投放3万尾裂腹鱼苗守护白龙江生态;铁城、头道河水电站联合多部门在大通河、大 夏河流域放流2万尾黄河裸裂尻鱼苗。这些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是该公司六年来累计30余 万尾鱼苗的生态坚守。 "我们选择的都是本土鱼种,比如白龙江裂腹鱼、黄河裸裂尻鱼等,这些物种对维持当 地水域生态平衡具有关键作用。"明珠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科学严谨是明珠公司所有增 殖放流活动的共同特征。 每批鱼苗都经过地方水务局、环保局等部门的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