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

搜索文档
元琛科技: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3.76% 稳步布局AI环保岛智能化改造业务
中证网· 2025-08-29 07:44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52亿元,同比增长10.93%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1.53万元,同比增长23.76% [1] - 除尘过滤材料和烟气脱硝催化剂两大主业稳中有升 [1] 主营业务发展 - 持续整合行业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业务 [1] - 聚焦碳纤维复合材料前沿探索并开展材料适配性研究 [3] - 重点挖掘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装备轻量化模块中的应用潜力 [3] AI智能环保技术突破 - AI智能环保岛系统在唐山港陆钢铁烧结机成功应用 [1] - 系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 [1] - 构建覆盖脱硫、脱硝、除尘全流程的智能调控体系 [1] 智能环保系统特性 - 专为电力、钢铁、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设计 [2] - 通过数据集成、算法开发和硬件改造实现排放稳定 [2] -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 [2] 技术应用效益 - 帮助企业减少人力成本、物料成本和其他运营成本 [2] - 提高生产过程质量、产品质量以及运行效率 [2] - 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客户服务实现商业价值 [2] 未来战略规划 - 稳步布局AI环保岛智能化改造业务板块 [2] - 深化与科研机构及行业头部企业协同攻克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 [3] - 助力业务向高端制造与智能科技领域拓展 [3]
中海达跌2.08%,成交额3.94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28.70万元
新浪证券· 2025-08-29 07:14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8月29日盘中下跌2.08%至11.31元/股 成交3.94亿元 换手率5.66% 总市值84.17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28.70万元 特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4.43%和3.81% 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23.14%和23.83% [1] - 年内股价累计上涨3.67% 近5日/20日/60日分别变动-1.39%/5.31%/10.56% [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93亿元 同比增长15.39% [2] - 归母净利润亏损2368.85万元 但同比收窄35.76% [2]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高精度定位装备及行业解决方案占比83.32% 时空数据及信息化占比16.68% [1]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股东户数7.40万户 较上期微减0.78% [2] - 人均流通股8193股 较上期增加0.79%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291.02万股 较上期大幅减少419.82万股 位列第四大流通股东 [3] 公司基本信息 - 成立于2006年6月21日 2011年2月15日上市 [1] - 专注于高精度定位技术产业链 产品体系包括北斗高精度定位装备和高精度时空信息解决方案 [1] - 核心业务领域为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北斗高精度智能应用 [1] 行业分类与分红记录 - 属于国防军工-军工电子Ⅱ-军工电子Ⅲ行业 [2] - 概念板块涵盖地理信息、一带一路、北斗导航、轨道交通、数字孪生等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02亿元 但近三年未进行分红 [3]
从“数字蓝图”到“城市脉搏”:数博会展示智慧生活新基座
环球网资讯· 2025-08-29 07:03
数字孪生技术发展现状 - 数字孪生技术定义为物理实体在虚拟空间中高精度实时同步的数字化映射 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实时采集数据 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仿真预测与优化[1] - 当前技术正从初级"数化互动"阶段向高阶"先知先觉共智"阶段演进 人工智能大模型显著提升系统的感知分析与决策能力[1] - IDC连续两年发布市场报告 认为该技术提供理解分析实体世界的新视角 并能生成模拟数据用于AI模型训练[1] 飞渡科技市场地位与技术突破 - 公司在2023-2024年中国数字孪生平台市场份额排名第一[1] - 具备空间智能底层技术 推出DTS数字孪生平台推动技术从"可视"走向"可智"[1] - 近期发布自主研发的"峥嵘大模型" 深度融合AI与地理信息技术 具备多模态空间数据理解与智能推理能力[1] 具体应用场景与案例 - 参与绵阳市游仙区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建设 创新构建城市信息模型平台 攻克BIM+GIS+IoT数据实时匹配技术难题 定位精度达厘米级[2] - "峥嵘大模型"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自动化融合与语义化理解 大幅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与精度[2] - 应用案例包括城市级数字底座构建 房屋安全监测一张图系统 以及智慧井盖管理系统 形成从监测到处置的闭环管控[2] 政策环境与行业趋势 -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提高空天地海一体化动态感知和国土空间智慧规划水平[3] - 政策要求强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提升AI驱动的监测预测和模拟推演能力[3] - 数博会主题"数聚产业动能 智启发展新篇"体现数字经济在多元场景中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的发展趋势[3]
唐源电气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亿元 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05:4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60.09万元 [1] 战略方向 - 制定以AI技术引领+多行业场景拓展+一带一路布局为战略主线 聚焦机器视觉智能检测装备 深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 [1] - 战略性收缩钒钛资源开发与利用业务 [1] - 通过投资控股孵化设立合资公司开拓智慧应急、智能制造等新业务板块 打造1+N创新发展模式 [3] 主营业务进展 - 智慧交通核心主业和铁路公交化与智慧车站业务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 [2] - 智慧轨交业务研发新一代无人机智能巡检 高原隧道智能检测技术在青藏铁路完成160公里/小时高速采集试验并通过验收 [2] - 固定式自适应站台门在重庆东站落地 升降式站台安全防护装置在黄龙九寨站和成都东站应用 第三代产品研发推进核心电气部件自主化 [2] 新业务突破 - 智慧应急业务实现突破 矿山安全监测预警产品在多区域落地 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在矿山领域广泛应用 [2] - 矿山企业智能化融合管理平台在四川省落地 交通线路环境及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在台州落地 [2] - 完成多项矿山领域新产品研发 智慧工程综合管理平台持续升级 [2] 行业背景 - 工业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 机器视觉在工业领域应用增多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3] - 公司立足于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行业领先地位 利用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嵌入式计算等核心技术持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 [3]
新城发展谋求业务转型升级 正式成立数字资产研究院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05:45
公司战略举措 - 新城发展在香港成立数字资产研究院并发布"新链"业务蓝图 旨在打通线上数字资产与线下实体商业 [1] - 该举措是公司响应国家数字经济政策导向的重要战略转型 以开拓全新增长曲线 [1] - 由执行董事兼总裁吕小平出任研究院院长 组建包含首席经济学家Dr Robert Lee及多位行业专家的全球视野专业团队 [2] 线上数字资产业务布局 - 拟成立数字资产管理公司 重点开展优质IP资源和资产收益代币化(RWA)业务 [2] - 第一类业务为发行基于吾悦广场IP的NFT数字藏品 包括活动纪念/音乐/非遗/明星联名等类型 [3] - 吾悦广场已进驻141个城市 开业174座 年客流17.6亿人次 拥有超5000万会员和3.2万个合作品牌 [2] - 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公司注册、平台建设及首批NFT上链 并探索二级市场交易 [3] - 第二类业务探索基于吾悦广场资产收益发行RWA产品 总资产价值超1200亿元 [3] - 第三类业务探索基于上市公司金融资产权益发行RWA产品 包括可转债/股份/私募债等 [4] 线下实体商业拓展 - 通过"自营孵化"和"全国总代"模式成立品牌公司 孵化超市/珠宝/美食/茶叶/药品等自有品牌 [4] - 代理国内外新入驻品牌 重点拓展网红餐饮/潮玩零售/运动户外/精品服饰等品类 [4] - 预计全部200多座吾悦广场稳定经营后 年商户销售额达1500亿元 [4] - 目标贡献20%商户销售额 约300亿元 将彻底改变现有盈利模式 [4] 业务协同与价值创造 - NFT数字藏品将为消费者/商户/股东创造价值 并增强吾悦广场文化内涵与商业活力 [3] - RWA产品具备7×24小时全球交易/高流动性/安全透明/成本优化等优势 [4] - 线上数字资产与线下实体商业互联互通 预计带来持续稳定现金流并释放传统金融资产潜在价值 [5] - 公司将依托WEB3.0技术浪潮挖掘吾悦广场IP资源和资产收益的数字化价值 [5]
业务突破与资本赋能双协同:“AI+”军工小巨头观想科技上半年业态向好
财富在线· 2025-08-29 03:3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期营业收入4104.83万元 同比增长9.19% [1] - 归母净利润142.67万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112.26万元 同比大幅增长372.29% [1] AI+战略布局 - 构建"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 数字孪生 智能装备 人工智能"四大生态体系 [1] - 形成"AI+军工=(AI+全寿命周期业务系统)+(AI+数字孪生+智能装备)"核心业务模型 [2] - 实现从"AI+军工"向"AI+军民"业务布局拓展 [1] 产品研发突破 - 研制六款小型涡喷发动机 推力覆盖40daN~200daN 预计年内完成定型及小批量试产 [3] - 产品可应用于无人机 智能D EVtol等智能装备领域 [3] - 通过中试平台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有效降低批产成本 [3] 订单获取情况 - 2025年4月与客户B签订9350万元载荷订单 系前期7000万订单的延续 [3] - 以联合体身份签署4904万元数字孪生试验平台建设项目合同 [4] 算力业务发展 - 中国智能算力规模2025年预计达259亿美元 同比增长36.2% [4] - 2023-2028年智能算力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46.2% [4] - 中标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9416.40万元数据赋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 技术研发体系 - 基于异构计算架构设计自主可控算力底座 支持专用领域模型训练与推理 [4] - 建设集研发 测试 总装一体化的小型涡喷发动机现代化生产基地 [3] 资本运作进展 - 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引入致远资本作为持股5%以上机构投资者 [7] - 公司股价年初至今涨幅超50% [7] - 变更募集资金用途实施"数智化能力提升项目" [6] 子公司布局 - 设立四川盛世融创科技 四川观想智建科技 云网智算(新疆)科技等人工智能领域子公司 [6] 行业发展趋势 - 国防科技创新底层逻辑重塑 军工信息化智能化领域加速发展 [2] - 军工板块处于业绩增速底部区间 信息化智能化特征显著 [8]
上半年参股公司泰凌微、海博思创等股价走高,带动华胜天成业绩扭亏为盈
中国基金报· 2025-08-29 01:03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2.62亿元,同比增长5.11% [1] - 归母净利润1.40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8331.05万元,核心主业持续亏损 [8] 投资收益贡献 - 投资收益达2.38亿元,主要来自参股公司股价上涨 [1][2] - 直接持有泰凌微1786.19万股(占总股本7.42%),期末参考市值8.56亿元 [2][4] - 泰凌微上半年股价涨幅约45%,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仅0.71% [3][4] - 通过产业投资基金间接投资海博思创、优优绿能、屹唐股份等企业 [6] 参股公司上市动态 - 海博思创(储能系统集成商)于1月27日科创板上市,总市值202亿元 [6] - 优优绿能(充电模块供应商)于6月5日创业板上市,总市值72亿元 [6] - 屹唐股份(半导体设备商)于7月8日科创板上市,总市值958亿元 [6] - 上半年实现投资回款9431万元,部分基金进入退出回收期 [7] 主营业务状况 - 数字化服务业务连续5年亏损(2020-2024年扣非净亏损累计超11亿元) [8] - 业务聚焦生成式AI、云原生、数字孪生等技术,服务政府、金融、运营商等行业客户 [8] - 传统云计算服务受头部企业挤压,高研发投入导致短期盈利困难 [8] 战略协同与市场表现 - 投资硬科技领域(芯片/储能/半导体设备)与数字化升级战略形成产业协同 [8] - 截至8月28日公司总市值286亿元,年内股价涨幅达260% [9]
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见成效,中国制造重塑生产范式
证券时报· 2025-08-29 00:27
智能工厂建设进展 - 全国建成基础级智能工厂超3万家、先进级1200余家、卓越级230余家 分布在31个省区市 覆盖超80%制造业行业大类 [1] - 卓越级智能工厂建设近2000个优秀场景 包括智能仓储、在线检测、数字化研发设计等 [7] 生产效率提升成效 - 中集环科智能工厂通过27个智能场景实现交期缩短30%、一次性装配合格率提升10%、检验效率提升50% [3] - 行业层面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提升22.3%、不良品率下降50.2%、碳排放减少20.4% [7] 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 - 中集环科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产线布局 实现生产效率最优化 并通过AI辅助检测使细微缺陷无所遁形 [3][7] - 亚威股份历经四阶段数字化跃迁:2005年PLM系统提升图纸管理效率40% 2010年ERP提升存货周转36% 2016年MES使不良率下降22% 2019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1500家企业设备上云 [4] 技术应用与解决方案 - 综合应用AI、5G、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形成行业示范性场景解决方案 [3][7] -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6500余家 服务范围覆盖全部制造业领域 [10] 商业模式创新 - 亚威股份从销售机床转型为提供"硬件+软件+云服务+集成+咨询规划"全方位解决方案 服务超百家企业 [9] - 智能工厂推动产业从规模红利向价值红利转变 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3][9] 标准化与生态建设 - 累计发布469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50项国际标准 但在国际标准制定权和专利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10] - 通过应用端先发优势加快主导国际标准制定 以智能化转型争夺全球价值链话语权 [10]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工信部强调要强化技术融合 打造自学习、自决策能力的行业解决方案 推动全流程智能化转型 [6] - 制造业需加快高端技术研发投入 向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转型 [4]
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见成效,中国制造重塑生产范式
证券时报· 2025-08-28 23:59
智能工厂建设现状 - 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1] - 卓越级智能工厂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超过80%制造业行业大类 [1][7] - 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碳排放平均减少20.4% [7] 企业智能化转型案例 - 中集环科智能工厂通过27个智能场景实现交期缩短30%、一次性装配合格率提升10%、检验效率提升50% [3] - 亚威股份通过四阶段数字化跃迁:PLM系统提升图纸管理效率40%、ERP系统提升存货周转效率36%、MES系统降低产品不良率22%、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1500家企业设备上云 [4] - 亚威股份从机床销售转型为"硬件+软件+云服务+集成+咨询规划"全方位解决方案提供商 [9] 技术应用与创新 - 中集环科综合应用AI/5G/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数字孪生仿真优化产线工艺布局 [6] - AI辅助系统实现焊缝无损检测智能评片,AI安全系统实现24小时高危区域监控 [3] - 全国累计发布469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50项国际标准,6500余家解决方案供应商覆盖全部制造业领域 [10] 产业升级路径 - 智能工厂推动制造业从"规模红利"向"价值红利"转型,成为观察中国制造升级的重要窗口 [3] - 单个企业技术突破通过生态网络形成"点上突破、面上扩散"的产业升级路径 [6] - 智能制造需要高端研发人才与数字工匠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双重支撑 [9] 国际化发展与挑战 - 中国在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制定、国际组织话语权和国际专利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11] - 需依靠应用端先发优势加快主导国际标准制定,以智能化转型争夺全球价值链话语权 [11] - 数字化转型是长期系统性过程,需实现装备/工艺/软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突破 [9]
明年底完工!深圳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将打造数字产业智创高地
南方都市报· 2025-08-28 20:50
项目规模与工程特点 - 玉龙填埋场环境修复工程为全国体量最大全量开挖搬迁治理工程 治理总量255.15万立方米 开挖堆体总量相当于1000个国际竞赛游泳池体积[1][5] - 项目采用6000立方米/天开挖规模及5000吨/天筛分规模 日运输车次达500-600车次[4] - 工程条件异常复杂 三面环山地形高差达70米 最大开挖深度52.4米 毗邻城市中心区域施工要求极高[5] 技术工艺创新 - 首次系统化采用"快速好氧预处理+天幕遮蔽开挖+多维复合除臭+筛分资源化利用"总体工艺路线 好氧预处理周期为7-15天[7] - 建设国内最大天幕系统 跨度280米覆盖11.69万平方米作业面积 配备除臭喷淋系统实现降尘除臭与可燃气体防控[4] - 运用"数字孪生"构建全过程智慧管控系统 涵盖环境、边坡稳定、堆体稳定等六大子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8] 资源化处理方案 - 垃圾组分包括渣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泥及库底污染土 其中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污泥掺烧 生活垃圾轻质物进行焚烧处理[5] - 渗滤液通过18座抽排井集中至调节池 经专用管道输送至下坪二厂净化处置 其他液体废弃物处理达标后回用[8] - 腐殖土进入下坪环境园填埋 无机骨料综合利用 库底污染土经稳定化处理检测合格后外运[5] 产业规划与空间价值 - 项目总投资21.7亿元 计划2026年底完工 形成30公顷政府持有连片产业净地 为深圳市中心最大连片产业用地[10] - 规划开发规模超百万平方米 预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超150亿元 定位"山水云台数创智谷"落实深圳市"20+8"产业集群部署[10] - 未来布局研发、中试、数字服务产业链 打造数字产业聚集智创高地与生态绿谷[1][10] 区域发展意义 - 项目作为清水河数字新城核心拓展区 推动环境负资产向生态正资产转化 实现中心城区"环境治理+开发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模式[8][9] - 彻底解决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 为罗湖及深圳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成为全国中心城区发展样本[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