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治沙工程典范”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出现三只豹猫幼崽
中国新闻网· 2025-08-17 08:23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 - 白芨滩保护区首次清晰捕捉到三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幼崽野外同框影像 体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1] - 保护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近70万亩 构筑南北长约60公里 东西宽20公里至30公里的绿色长城 有效遏制沙地南移西扩 [1] - 来自120余个国家的政要和专家曾到治沙现场参观考察 治沙成果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宝贵经验 [2] 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 - 豹猫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处于食物链上层 其种群稳定是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完整的重要标志 [2] - 三只健康幼崽的出现表明保护区存在稳定成年豹猫种群且成功繁殖 预示物种呈现良好繁衍趋势 [2] - 保护区通过布设红外相机网格 严格巡护管理和持续生态修复等措施提升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 [2] 物种生态特征 - 豹猫体型与家猫相仿但更为精悍 属中小型猫科动物 以美丽斑纹和夜行性闻名 [2] - 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与灌丛 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极高 [2] - 幼崽在林间追逐打闹 探索镜头并练习捕猎技巧 动作敏捷且野性十足 展现顶级捕食者幼年生存状态 [1]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建设国家公园 推进全民共享
央广网· 2025-08-17 03:23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 - 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五大国家公园包括三江源 大熊猫 东北虎豹 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理念[1] - 海南长臂猿作为旗舰物种种群数量从5群35只增长至7群42只 成为全球唯一持续增长的长臂猿种群[1] - 通过扩大保护区 补植乡土树种 建设28条空中廊道等措施提升栖息地连通性[1] 野生动物保护体系 - 国家公园划定了17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 修复生态系统并改善迁徙通道[2] - 设立大熊猫 虎豹 长臂猿等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 推动濒危物种高水平保护[2] - 实施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偿 生态保护补偿综合改革覆盖全区域[5] 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 - 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茶文旅融合带动产业 建设特色文旅项目盘活资源[3]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签订334份合作保护协议 建立81个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4] - 提供6500余个公益性岗位 三江源国家公园居民年均增收1.5万至2.1万元[5] 科研与生态价值转化 -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暑期接待38个研学团队约4000人 开展自然环境教育[3][4] - 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 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价值双赢[5] - 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 黄腹角雉数量稳定在1000只左右[5] 物种恢复成果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1100只恢复至约1900只[5]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5] - 国家公园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恢复 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1]
好评中国|手绘长卷:践行“两山”理念,感受山河绿色蝶变
环球网· 2025-08-17 02:18
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推动中国各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共识形成[3] -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从"石头经济"转型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5][6] - 塞罕坝机械林场从荒漠变为总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82%、林木蓄积量1036.8万立方米的林海[15][16] 区域生态治理成效 - 长江流域关改搬转近万家化工企业,整治90%入河排污口(约578万个)[17][18] - 河南信阳大别山退耕还林使森林覆盖率从50%增至70%,"观鸟经济"带动当地居民年人均增收超2万元[19] - 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完成治沙造林32.35万亩,封育林草44.93万亩,实现"绿进沙退"[20][21] 国际生态合作案例 - 中国在阿联酋承建世界最大单体光伏电站,打造沙漠"能源绿洲"[24] - 埃及引进中国节水梯田模式,助力西奈半岛水源涵养与农业发展[24] - 印度尼西亚推进中国支持的红树林补植修复工程[27] 生态产业化路径 - 秦岭地区通过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延伸绿色发展路径[11] -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通过大规模植树改善生态功能,增强水源涵养能力[13][14] - 中国生态方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经验[23][29]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守望唐古拉 守护江河源
央广网· 2025-08-17 01:38
生态环境保护 - 西藏那曲市安多县平均海拔5200米 近年来将唐古拉山脉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头等大事 [1] - 安多县被称为"中华水塔"的塔尖 生态保护志愿者定期提取水样监测长江源 [1] - 设立公益性生态岗位超过2500人 每户家庭至少一名成员参与生态保护 [1] - 划出20多万亩草场进行维护保养 其中8万亩实施人工种草和长期围栏禁牧 [1] - 草原植被盖度达75%以上 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 水土流失明显改善 [2] 经济发展 - 畜牧和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带动当地经济增长 [2] - 2022年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6% [2] - 计划将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2] 民生改善 - 群众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民生福祉得到充分保障 [2] - 通过生态保护措施提升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
“两山”理念·江苏实践|从“临江不见江”到“拥江又亲江”——南通编织贯通江海的生态锦绣
新华日报· 2025-08-16 23:13
生态修复成效 - 南通沿江地区从"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态绿地 清理54艘船只 取缔18家散乱污小作坊 [1] - 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203家 清理小杂船162条 拆除违建6.5万平方米 腾出修复岸线12公里 [2] - 新增森林面积6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城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3.3% [2][3] 产业转型升级 - 狼山港区集装箱作业区整体搬迁至通海港区 腾出2626米生产岸线和1980亩陆域土地 [2] - 通海港区2019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 2023年上半年完成81.96万TEU 达年度计划51.23% [5] - 沿江生态景观带催生生态旅游 狼山国家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 旅游收入超5000万元 [5] 生态经济价值 - 五山滨江片区嵌入文旅功能 开展160多场活动 包括轮滑马拉松和滨江啤酒节 [5] - 生态环境改善吸引人才 上海交大博士等高端人才被"大美南通"吸引落户 [5] - 全市物种数量较2019年增加475种 2022年以来新增194种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4] 城市功能重塑 - 打造430公里贯通江海的生态廊道 实现可车览 可骑行 可漫步的多功能景观带 [3] - 军山生态岛试验区通过人工干预形成生物栖息地 工作重点从种植转向保护养护 [3] - 布设江豚声学监测设备 编撰动植物图谱 启动"江豚湾"保护项目 [3][4]
以水兴业描绘发展新图景
经济日报· 2025-08-16 21:47
水产养殖产业发展 -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坎乡库勒特克其村建成36个特色水产养殖池塘 养殖面积达360亩[2] - 投放南美白对虾苗1000万尾 罗氏沼虾苗200万尾 螃蟹苗20吨 预计年收入超300万元[2] - 养殖基地为19位村民提供务工机会 通过技术培训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收入[2] 生态旅游开发成效 -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通过彩稻稻田画打造热门景点 去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3] - 赛里木湖景区投入生态保护资金7.23亿元 实施45项环境整治工程[5] - 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标准 部分水域透明度达16米 年均净入湖水量0.16亿立方米[5] 水利工程建设进展 - 大石峡水利枢纽最大坝高247米 创造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世界纪录[8] - 工程总库容11.7亿立方米 2026年完工后向塔里木河生态输水34.2亿立方米[8] - 配套电站装机容量75万千瓦 预计年发电量18.93亿千瓦时[8] 生态环境改善成果 - 赛里木湖实施抛石固岸工程35公里 缓解湖岸冲刷问题[5] - 湖区现有浮游植物65种 浮游动物19种 底栖动物7种[6] - 生态旅游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带动就业与增收的"金山银山"[6]
生态保护显成效:多个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持续扩大
央视网· 2025-08-15 10:05
央视网消息:近日,宁夏部分地区拍摄到野生马鹿成群活动和豹猫幼崽嬉戏的生动画面,这也标志着当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 镜头中,一个精巧的碗状鸟巢镶嵌在葱郁的灌木丛里。巢内,两只羽翼渐丰的海南画眉雏鸟不时张大嘴巴,急切等待着亲鸟的归来。不 久,亲鸟轻盈地落在巢边,将精心捕捉的蚂蚱、螳螂等昆虫送入雏鸟口中。在喂食后离开时,亲鸟还会细心地叼走雏鸟排出的白色粪囊,保持 巢内清洁。据了解,海南画眉属于中等体型鸟类,从头顶至上背呈现棕褐色,并拥有一道极为醒目的白色眉纹。作为海南岛的特有物种,海南 画眉生性机敏胆怯,却以婉转悦耳、富于变化的鸣唱声著称,主要以昆虫为食,同时也会啄食野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马鹿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镜头中,40余只马鹿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或漫步觅食,或跳跃嬉戏。近年来,宁夏持续加大生态保护 力度,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在此背景下,当地马鹿种群数量显著增长,从原先不足千只稳步增加至目前的2600余只。 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红外相机捕捉到了三只豹猫幼崽同框嬉戏的珍贵影像。画面中,三只毛茸茸的豹猫幼崽,在林 间追逐嬉戏,模样十分可爱。豹猫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是 ...
国网山东电科院用创新探索电网与东方白鹳的共生之道
齐鲁晚报· 2025-08-15 08:10
文章核心观点 - 国网山东电科院研发复合绝缘防鸟罩("小红伞")成功解决输电线路涉鸟故障问题 实现鸟线共生和谐 [1][3][5][6] - 该装置通过技术创新平衡生态保护与电网安全 推广后显著降低跳闸率并提升东方白鹳繁殖成功率 [5][6][7] 技术研发与创新 - 研发历时5年 包含17项技术创新 最终定型复合绝缘防鸟罩 [1][5] - 灵感来自雨伞遮挡原理 经过4次风洞试验和6种材料比对 [5] - 装置具备800-1600毫米超大伞径 防护范围提高50%以上 [5] - 表面采用高性能憎水抗老化RTV涂料 预期使用寿命大于15年 [5] - 流场结构优化可抗11级台风 采用通用型半伞连接方式适配不同双串结构 [5] 应用成效与数据 - 全国电网系统推广应用超20万套 [1] - 山东电网220千伏及以上线路涉鸟故障跳闸2022年减少60% [6] - 东方白鹳巢穴数量同期增长40% 2022年发现152巢繁殖个体(2021年新增32巢) [6] - 孵化雏鸟470只(2021年新增146只) 全部栖息于输电杆塔 [6] - 山东近十年110千伏及以上线路涉鸟故障300余次 鸟粪导电性堪比铜线导致70%故障 [3] - 传统防鸟刺使东方白鹳繁殖成功率下降12% 而铁塔繁殖后代迁徙成功率达89%(较自然巢穴高7个百分点) [3] 行业认可与社会价值 - 项目入选国家电网公司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6] - 2023年从259项行动中获"金钥匙•国家电网"主题赛冠军奖 [6] - 为解决全国性"线鸟之争"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山东经验 [6] - 未来将持续优化结构提升防护范围与安装便利性 [7]
“两山”理念在河南丨中原大地“绿”更浓
河南日报· 2025-08-14 23:50
生态战略地位 - 河南省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带,是国家"三区四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战略地位突出 [1] - 省内形成大河大山大平原交相辉映的生态体系,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其中490多条流域面积超100平方公里 [3][5] - 作为全国唯一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承担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 [5][10] 重点生态工程进展 - 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即将竣工验收,成为省内首条系统治理河道,总投资规模未披露但采用"系统治理、全域达标"模式 [3] - 袁湾水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0.61亿元,占总投资55.16亿元的91.75%,建成后将强化淮河流域防洪体系 [5]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河南供水255.37亿立方米(含生态补水42.71亿立方米),安全运行超3800天 [11] - 丹江口库区完成石漠化土地治理100.95万亩,湿地修复1.8万亩 [11] 生态治理体系构建 -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万平方公里,形成"一带三屏四廊多绿芯"生态空间格局 [10] - 实施《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一带两屏、一圈多点"开发保护新格局,累计修复黄河流域生态248万亩 [10] - 沿黄九省区率先开展黄河左右岸协同治理,获国家专项资金40亿元修复南太行、秦岭东段180万亩 [10] 产业绿色转型 - 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22%,但传统高耗能产业占比仍高,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缺口 [7] - 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实现豆立方植物蛋白产品零排放生产,通过绿色技术提升竞争力 [8] - 省内正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绿色技术革新与消费升级 [7][8] 生态保护成效 - 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黄河中下游生态修复成效位列流域前列 [10] - 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区域出现白鹭等野生动物种群恢复迹象 [11] - 龙子湖、贾鲁河等水域呈现人水和谐景观,成为城市生态名片 [3][7][10]
河南省黄河干流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实现全覆盖
河南日报· 2025-08-14 23:24
司法机构设置 - 河南黄河流域环境资源第九巡回审判法庭在灵宝揭牌 标志着黄河干流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实现省辖市全覆盖 [1] - 郑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自2021年4月起沿黄河干流建设9个巡回审判法庭 累计开展巡回审判及调解近700案次 [1] 司法实践成效 - 巡回审判法庭在黄河岸边及田间地头开展庭审 实现就地解决争议和矛盾化解 [1] - 巡回审判使群众直观理解"环境有价 损害担责"的生态保护内涵 有效提升黄河保护治理效能 [1] 未来发展计划 - 司法机构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持续加大巡回审判力度并拓展法治宣传方式 [2] - 通过创新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机制 提高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实现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