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摩尔定律
icon
搜索文档
EUV光刻,有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10 01:20
EUV技术发展现状 - EUV技术已突破10nm及以下制程限制,展现出不可替代优势[1] - 英特尔、imec、美光、三星等公司近期宣布重要进展,加速EUV商用应用[1] - High NA EUV光刻机成为2025年SPIE大会讨论焦点[2] 英特尔High NA EUV应用 - 英特尔首家购买High NA EUV光刻机,每台价值3.5亿欧元[3] - 使用两台ASML High-NA Twinscan EXE:5000实现季度处理30,000片晶圆[3] - 高数值孔径机器仅需一次曝光和"个位数"处理步骤,完成传统三次曝光40步骤工作[3] - 正在测试18A制造技术,计划用于14A(1.4nm级)芯片生产[3] High NA EUV技术优势 - ASML Twinscan EXE工具单次曝光实现8nm分辨率,显著优于低NA EUV的13.5nm[4] - 高NA EUV将曝光场减少一半,需要芯片设计变更[4] - 不同芯片制造商对高NA EUV采用策略存在差异[4] imec技术突破 - imec实现单次High NA EUV曝光20nm间距金属线结构,良率达90%以上[5][6] - 测试结构(蛇形和叉形)显示随机缺陷数量较少[6] - 电子测试验证了High NA EUV光刻扫描仪及其生态系统能力[8] - 预计2025-2026年实现High NA EUV大批量生产[8] 美光EUV应用进展 - 美光首次在1γ DRAM节点采用EUV技术,推出16Gb DDR5设备[11] - 新器件功耗降低20%,位密度提高30%[11] - 1γ工艺结合EUV与多重图案化DUV技术[15] - 计划使用1γ技术制造GDDR7、LPDDR5X等产品[15] - 获得日本政府465亿日元补助,计划投资5000亿日元[16] 存储厂商竞争格局 - 三星最早将EUV应用于DRAM生产,14nm工艺采用5个EUV层[14] - SK海力士2021年将EUV应用于10nm级第四代DRAM[14] - 美光加入EUV竞争,三家存储厂商技术路线差异明显[17] - 三星和SK海力士计划2023年下半年引入High NA EUV机器[17] 三星EUV薄膜技术 - 三星决定采购日本三井化学EUV光罩薄膜,价值数十亿韩元[22] - 三井化学纳米管薄膜年产能将达5,000片[22] - 三星自主研发EUV薄膜透射率达88%,但商用需90%以上[23] - 推动EUV薄膜国产化,开发碳纳米管薄膜技术[25] 新兴光刻技术 - 瑞典AlixLabs开发原子层蚀刻间距分割技术(APS)[26] - APS可在硅片上蚀刻5nm以下特征,无需多重图案化[27] - 技术可降低成本和环境影响,beta工具将于2025年推出[27]
EUV光刻的另一段故事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06 01:28
超新星与EUV光刻技术的联系 - 超新星爆炸与EUV光刻技术中的锡等离子体爆炸存在物理相似性,包括等离子体膨胀、冲击波传播和稀薄氢环境的作用 [1][2][3] - 锡等离子体爆炸的温度达到太阳表面温度的40倍(约200,000°C),以产生13.5纳米的EUV光 [2][8] - 使用天文观测设备(如H-α滤光片和CCD相机)研究锡爆炸冲击波,借鉴了超新星残骸的分析方法 [3][11] EUV光刻技术发展 - EUV光刻是突破芯片制程瓶颈的关键技术,需将波长缩短至13.5纳米(传统紫外光的1/30)以制造更小晶体管 [6][8] - ASML的EUV系统通过激光脉冲轰击锡液滴(每秒50,000次)产生等离子体,每年可生成近1万亿次脉冲 [9][10] - 技术挑战包括锡碎片污染(1纳米厚度即可导致设备停机)和维持稳定能量输出 [10][14] 技术突破与跨学科应用 - 泰勒-冯·诺依曼-谢多夫公式(原用于核爆炸分析)被用于计算锡爆炸能量,验证了与超新星冲击波的统一物理模型 [13][14] - 优化氢气环境参数(流速、密度)以清除锡碎片,提升EUV光源的可靠性和寿命 [11][14] - EUV光源的标准化(类似Ia型超新星的"标准烛光")是实现芯片制造一致性的核心目标 [16] 行业影响与历史背景 - 摩尔定律的延续依赖EUV技术,晶体管数量从1971年的2,000个增至2024年的2,000亿个 [7] - 光刻技术演进:从汞灯(436纳米)到激光(193纳米),再到EUV(13.5纳米),期间采用浸没式光刻等过渡方案 [7][8] - ASML的EUV光刻机被描述为"有史以来技术最先进的工具",推动芯片性能飞跃 [10] 跨领域科学启示 - 天文学与半导体技术的交叉创新:超新星研究为EUV光源开发提供物理模型,量子力学起源同样受益于光谱分析 [15][16] - 实验室等离子体研究与宇宙现象的类比,拓展了工程问题的解决思路 [3][16]
2025,半导体更难
投资界· 2025-01-03 06:53
技术发展趋势 - 晶体管通道和软硬件次元壁持续缩小,但国家间技术壁垒扩大[5][6] - 半导体成为全球第三大交易商品,价值仅次于石油和汽车[8] - 摩尔定律面临挑战,性能提升代价高昂:英伟达Blackwell芯片速度提升5倍但功耗增加70%[9] - AI训练耗能激增:OpenAI训练GPT-4消耗50吉瓦时,全球数据中心2022年耗电460太瓦时(占全球需求2%),2026年预计翻倍[9] - 软硬件协同优化成为新趋势,苹果/谷歌/微软等用自研软件优化定制芯片[11] 地缘政治与产业格局 - 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升级,2022年芯片法案禁止尖端芯片及设备出口[13] - 中国半导体制造占全球产能超75%,2024年进口400亿美元设备(占全球销售额2/5)[13] - 中国企业突破技术限制:华为2023年推出7纳米芯片并攻关5纳米,利用成熟节点(28纳米及以上)制造家用设备芯片[13] - 东南亚成供应链转移受益者,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积极吸引外资建厂[15] - 日本扶持Rapidus计划2027年量产2纳米芯片,韩国通过K-CHIPS法案提供税收减免[15] - 非洲新兴市场加入竞争:2024年7月美国与肯尼亚合作推动半导体制造[15] 企业战略与市场动态 - 英伟达通过GPU与CUDA软件捆绑成为AI芯片领域最大赢家[11] - 六大科技公司(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英伟达)2018-2023年市值占科技行业60%[11] - 台积电/三星赴美建厂获取政治保障,但晶圆厂劳动密集度低[13] - 印度2024年新建4家半导体厂及3台超级计算机,推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15] - 欧盟目标实现绿色技术40%及全球芯片20%在本土制造[15]
台积电的晶圆厂 2.0:试图包揽先进芯片生产的一切|TECH TUESDAY
晚点LatePost· 2024-09-03 14:58
台积电的行业主导地位 - 台积电生产全球60%的逻辑芯片和90%的5纳米以内先进芯片 [3] - 在先进芯片制造领域仅剩三星和英特尔两个对手,但三星面临3纳米良率问题和劳工罢工,英特尔则因巨额亏损收缩业务并裁员1.5万人 [5] - 台积电提出"Foundry 2.0"概念,业务范围覆盖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全流程,预计将行业规模从1150亿美元倍增至2500亿美元 [3][6] 芯片行业商业模式演变 - 早期芯片公司如英特尔、德州仪器采用IDM模式控制全流程 [4] - 随着制程技术迭代成本飙升,行业转向专业化分工,封测业务率先外包 [4] -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预见到芯片设计公司(Fabless)的兴起,从成熟芯片代工切入并积累规模优势 [6] 台积电的技术与业务拓展 - 从"Foundry 1.0"纯制造扩展到掩膜版和先进封装环节 [6] - 掩膜版市场规模近百亿美元,台积电已是全球最大制造商 [8] - 先进封装技术CoWoS和InFO获得市场认可,H100芯片中封装费用(723美元)远超代工费用(155美元) [8] - 先进封装毛利率已达53%,是头部封测厂商的三倍 [9] 台积电的商业循环模式 - 通过高额资本投入建立技术优势(近三年每年超300亿美元) [12] - 吸引苹果等大客户形成规模效应,2010年借款70亿美元为苹果建厂 [12] - 摩尔定律衰退下转向先进封装作为新增长点,计划今明两年CoWoS产能翻倍 [18] 行业竞争格局与挑战 - 制程进步成本激增:3纳米厂需投资近200亿美元,但性能收益递减 [12] - 芯片单位成本在20纳米后不降反升,每1亿逻辑门费用从0.29美元(65nm)增至4.01美元(3nm) [15][16] - 台积电成为供应链"单点故障",美国通过《芯片法案》提供66亿美元补贴吸引其建厂 [22] - 台积电美国工厂建设成本是台湾的四倍,面临人才和文化适应挑战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