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当基民为亏损买单时,广发基金管理层正忙着瓜分6亿分红
搜狐财经· 2025-07-07 10:04
在公募基金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广发基金近年来的表现备受争议。曾经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如今却面临着业绩不佳、激励机制失衡以及战略调整风险等多 重困境,引发了投资者和市场的广泛关注。 在业绩表现方面,广发基金的处境也不容乐观。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落地后,广发基金旗下66只主动权益产品近三年跑输业绩基 准超10%,涉及刘格菘、郑澄然等8位百亿级基金经理。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其投资管理能力的不足,也让广发基金成为行业降薪"重灾区"。 从广发基金与控股股东广发证券的关系来看,二者深度绑定。截至2024年末,广发证券持有广发基金54.53%股权,并为易方达基金并列第一大股东。 2025年一季度,广发证券营收72.4亿元,同比大增46.3%,但环比下滑10.2%。其中,经纪业务受市场调整影响,手续费收入环比降15%;投行业务因项目 周期因素收入环比降20%。广发证券一季度归母净利润27.57亿元,同比增79.2%,但环比降10.2%,投资收益环比浮亏30%成主因。其经营状况的波动直 接影响对广发基金的资源支持稳定性。 在行业新规的冲击下,广发基金陷入降薪压力与激励机制失衡的双重困局。根据证监会新规,三年跑输基 ...
非银行金融行业深度研究:高质量发展增量政策对金融行业影响解析
太平洋证券· 2025-07-06 15: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5月7日一揽子金融政策出台有现实意义,央行、金监局、证监会政策紧密协同且各有侧重;汇金类“平准基金”等三级缓冲夯实市场底部,推动资本市场转型;重大资产重组新规打开并购重组蓝海;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行业回归本源;扩大股权投资服务新质生产力,中长期有望带来增量资金[4][5][6][7][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总论:一揽子金融政策出台的背景与解析 - 政策出台时间点考虑内部因素、外部冲击、政策协同和历史镜鉴,内部因素包括内需疲软与风险预防,外部冲击有贸易壁垒和国际资本流动逆转压力,政策协同旨在破解单一政策效能衰减[10][12][13] - 央行延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扩总量、降价格、调结构,降准释放流动性,下调政策利率,增加再贷款额度等[18][21] - 金监局化解存量风险,侧重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房地产融资制度,支持企业发展,扩大险资投资试点,调降风险因子等[22][24] - 证监会巩固市场向好趋势,提高质量和回报,明确类“平准基金”作用,出台重大资产重组新规,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25][27] 类“平准基金”的意义 - 类“平准基金”落地使稳市操作向常态化机制转型,推动资本市场由“政策市”向“制度市”转变,形成三级缓冲夯实市场底部[5][30] - 海外实践案例证明平准基金能在短期内应对突发性冲击,平抑市场恐慌情绪[31] - 中国版类“平准基金”融合优化国际经验,资金来源多元化,操作形式以增持ETF为主,有合适的操作机构和退出机制[35][36] 资产重组新规:打开并购重组蓝海 - 重大资产重组新规完善“并购六条”,四个“首次”和两个“强化”打开业务蓝海,包括分期支付机制、简易审核程序、调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要求和私募基金“反向挂钩”[6][40] - 分期支付机制提高交易灵活性,降低估值风险,类似海外Earn - out协议[41] - 简易审核程序扩大适用面,简化审核流程,提升交易效率[43][46] - 调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要求提高监管容忍度,利于产业资源整合[47] - 私募基金“反向挂钩”优化退出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私募积极布局早期项目[51][55] - 并购“六条”后并购重组市场活跃,案例数和交易额激增,拉动配套融资,“并购 + 承销”联动效果显现[60] - 券商并购重组业务收入占比低但有提升空间,将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和获取增量收入的蓝海业务[65] 公募高质量发展意见:受影响最大的回归本源 - 公募基金行业纲领性文件强调以“投资收益”为核心,强化利益一致性,校正目标偏差[70][72] - 业绩基准缺乏实际约束力,主动权益性基金跑赢基准占比不佳,部分基金存在问题[73][78] - 考核机制突出重回报、长周期,涵盖基金公司、高管和经理三个层次,注重中长期收益[79][80] - 强化业绩基准约束或带来金融股增配,主动权益性基金对金融股持仓缺口大,中期有望改善[81][84] - 浮动费率机制践行长期回报导向,与持有期和超额收益挂钩,影响基金经理薪酬[85][88] - 公募基金费改第三阶段或7月开启,代销业务短期承压,长期有望稳健发展[90][91] - 公募基金新规促进行业回归本源,短期内或加剧行业分化,对券商代销业务有短期压制,投顾业务有望加速发展[92][93] 扩大股权投资: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 - 提升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中长期有望带来约6759亿元增量资金[97] - 扩大AIC设立主体和试点范围,助力科技金融发展,新增多家AIC,聚焦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98][100] - 一揽子金融政策带来政策红利、投行业务机遇和资管转型支持,利好券商经纪、两融、自营等业务,推动资管转向“回报导向”[101][103]
公募一哥8月底或易主?上半年华夏基金规模增速14%猛追易方达,规模差距仅剩654亿元
新浪基金· 2025-07-03 09:01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非货规模排名出炉,华夏基金以14.02%的半年增长率位居行业首位,规模大幅提升至19526.19亿元,与行业龙头易方达基金的差距缩小至不足654亿元 [2] - 易方达基金以20180.10亿元的规模蝉联第一,但增速仅为3.04%,增长绝对值不足华夏基金的四分之一 [2] - 华夏基金以2400.43亿元的增量遥遥领先,相当于日均净流入13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易方达、招商和南方三家巨头的增量总和 [5] - 招商基金与华泰柏瑞基金分别以4.76%和3.80%的增速位列第二梯队,博时基金规模缩水394.68亿元,以-3.62%的增速垫底 [5] ETF市场表现 - 华夏基金ETF管理规模达到7513.36亿元,今年以来增长931.7亿元,而易方达基金ETF管理规模为6666.48亿元,今年以来增长648.07亿元 [6] - 宽基ETF成为华夏基金的核心优势,华夏沪深300ETF单只产品上半年规模增加326.95亿元,上证50ETF增加139.32亿元 [9] - 易方达沪深300ETF规模为2659亿元,但增量196.11亿元不及华夏同类产品,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年内规模仅增长150.73亿元 [9] 公司策略与人事变动 - 华夏基金采用"人力扩容+老将坐镇"策略,128人的基金经理团队为14%的增速提供人力保障,人均管理规模和产品数较低 [15] - 易方达采用"精兵路线",人均管理193.96亿元资产和4.35只产品,依赖成熟团队经验但高负荷可能制约规模扩张弹性 [15] - 易方达近年人事变动频繁,包括陈皓、萧楠卸任副总经理,冯波离任部分基金职务,张坤不再担任高管职务,"权益四大天王"时代落幕 [13] 业绩与回报 - 华夏基金今年以来回报率为3.15%,超过基准3.12%,超出易方达基金0.24%,2024年回报率为12.53%,超出易方达基金3.42% [11] - 易方达基金增速疲软与其产品收益承压有关,主动管理能力表现较弱 [11] 行业新规与未来挑战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推动行业从"规模崇拜"向"价值创造"转变 [17] - 易方达精兵模式面临重构挑战,华夏基金ETF规模与市场热度紧密相关,若A股行情变化可能面临大规模赎回 [17] - 华夏基金规模有望在8月底超越易方达基金,成为行业新的领军者,这将是2021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首次头部易主 [2][17]
★首批创新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上报
证券时报· 2025-07-03 01:56
行业动态 - 首批26家基金管理人于5月16日上报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创新浮动费率产品,包括21家头部管理人、4家中小管理人和1家外商独资管理人 [1] - 产品设计围绕《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强化投资者利益导向 [2] - 行业头部机构需在未来一年内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 [3] 参与机构 - 26家上报机构包括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广发基金、中欧基金等头部公募 [1] - 相关管理人表示派出长期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经理管理新产品 [1] - 多家公募基金人士认为这类产品实现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共担 [3] 产品特点 - 收费方式按投资者每笔基金份额的持有时间和年化收益率分档收取 [1] - 持有时间少于365天仅收取基础管理费,超过365天则与年化收益率挂钩 [1] - 管理费率升降档采用非对称设计,降档幅度大于升档幅度 [2] - 首批产品均为全市场选股基金,对标沪深300、中证500等主流宽基指数 [2] 市场影响 - 产品意在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提升长期投资回报 [2] - 行业不会过于看重募集规模,将强化首发重实量的销售导向 [2] - 实施路径采取新老划断方式,不影响存量产品正常运作 [3]
基金业首家运营子公司,获批!
中国基金报· 2025-06-28 08:16
基金行业首家运营子公司获批 - 华夏基金获批设立行业首家运营子公司北京华夏金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 业务范围包括向商业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提供理财产品份额登记 估值 核算等运营服务 [1][3] - 子公司设立是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后首家获批的运营服务子公司 也是华夏基金继股权子公司后在专业子公司领域的新探索 [2][5] - 创金合信基金2023年2月已递交运营服务子公司申请 目前处于第一次反馈意见阶段 [5] 监管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2年4月证监会提出支持公募基金设立专业子公司开展REITs 股权投资 投顾等业务 2024年5月行动方案明确支持设立科技及运营服务子公司 [3] - 2024年12月监管部门要求银行理财公司不得自行平滑估值 需采用第三方估值机构数据 推动估值服务需求提升 [6][7] - 2013年新《基金法》允许基金管理人外包非核心业务 2024年11月基金业协会发布外包服务指引 推动行业专业化分工 [8] 业务机会与行业趋势 - 银行理财估值整改面临"年中大考" 公募基金凭借净值化管理经验可提供估值核算 风险管理 绩效分析等增值服务 [2][7] - 华夏 创金合信 广发等多家基金公司及券商 银行已进入私募基金外包服务机构名单 行业积极探索运营能力输出 [8] - 基金公司差异化发展加速 在财富管理 股权投资 科技投资等领域布局 未来将围绕大财富管理生态拓展业务 [8] 子公司筹建要求 - 华夏基金需6个月内完成子公司筹建 包括缴付出资 组建团队 通过北京证监局现场检查后方可展业 [5] - 需建立风险隔离机制 防范利益冲突 禁止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关联交易 [5]
基金业首家运营子公司,获批!
中国基金报· 2025-06-28 07:54
基金行业首家运营子公司获批 - 华夏基金获批设立全资子公司北京华夏金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业务范围包括向商业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提供份额登记、估值、核算等运营服务[1][3] - 这是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以来首家获批的基金公司运营服务子公司[4] - 创金合信基金也在2023年2月递交了设立运营服务子公司的申请,目前处于第一次反馈意见阶段[4] 政策背景与行业趋势 - 2022年4月证监会提出支持公募基金设立子公司从事公募REITs、股权投资等业务[3] - 2024年5月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基金公司设立科技及运营服务子公司[3] - 2024年12月监管部门要求银行理财公司采用第三方估值,不得自行调整或平滑估值[6] 业务机会与市场需求 - 银行理财估值整改面临"年中大考",相关估值服务需求提升[1][6] - 公募基金作为净值化管理标杆,可凭借成熟运营经验为银行理财提供估值等增值服务[1][6] - 基金行业积极探索对外输出运营能力,2013年新《基金法》明确支持非核心业务外包[6] 行业发展与战略布局 - 基金行业已在财富管理、股权投资、海外投资等领域相继布局[7] - 未来将围绕大财富管理生态,聚焦客户理财全生命周期发展业务[7] - 多家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已进入私募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机构名单[7]
接近34万亿元!公募基金规模再创新高
搜狐财经· 2025-06-27 06:32
公募基金规模增长 - 2025年5月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37406.65亿元,较4月增长5233.84亿元 [2] - 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是规模增长主力:债券基金5月规模67798.05亿元(4-5月增长3620.58亿元),货币基金5月规模143987.93亿元(4-5月增长10719.69亿元) [2] - 股票型基金5月规模45816.15亿元,混合型基金35676.12亿元,QDII基金6542.78亿元,这三类产品规模变动较小且混合型基金出现下滑 [2] 政策环境与行业趋势 - 2025年6月六部委联合发文提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创新家庭财富管理产品,旨在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3] - 证监会5月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出浮动费率基金和科创债ETF等创新产品 [3] - 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公募基金因低门槛、高透明度成为居民理财重要工具,行业预计将持续受益于财富管理需求上升 [3] 市场动态 - 2025年境内公募基金规模经历波动后稳定在33万亿元以上,4-5月连续创历史新高 [3] - 开放式基金占绝对主导地位:5月规模299821.03亿元(占比88.86%),封闭式基金规模37585.62亿元 [2] - 股票基金数量达2939只,混合基金5142只,债券基金2667只,货币基金371只,QDII基金317只,显示产品结构多元化 [2]
招商基金年内再提第四位副总,险资老将于立勇升任高管
新浪基金· 2025-06-27 04:25
高管团队重构 - 招商基金在半年内晋升四名高管,包括于立勇、王景、朱红裕、陈方元,均为副总经理级别 [1] - 于立勇拥有21年金融从业经验,曾在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作18年,2022年3月加入招商基金 [1][2] - 此次人事调整发生在总经理更迭38天后,新任总经理钟文岳上任后迅速启动高管团队调整 [5] 新任高管背景 - 于立勇具有深厚险资背景,曾担任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擅长大类资产配置和养老金管理 [2][4] - 王景、朱红裕为权益投资领军人物,陈方元在机构业务方面经验丰富 [7] - 四位新晋副总中,于立勇与朱红裕均于2022年加盟公司,显示公司在平衡内部人才与外部引进的策略 [6] 公司战略调整 - 钟文岳提出三大改革方向:夯实投研底蕴、深化多元业务布局、聚焦客户需求优化体验 [7] - 新任副总的专业背景对应战略重点:王景、朱红裕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于立勇负责养老FOF及资产配置,陈方元专注机构客户服务 [7] - 公司管理规模从2022年三季度末的7924.65亿元增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9151.84亿元,首次突破9000亿元 [5] 业务表现与挑战 - 公司非货币规模从5935亿元降至5510亿元,行业排名从第5滑落至第9,权益类产品占比从29.26%降至19.30% [5] - 于立勇管理的招商盛鑫优选3个月持有期混合FOF自任职以来回报为-12.42%,跑输同类平均6个百分点 [4] - 公司养老金管理规模近4400亿元,是国内少数具备全牌照养老金管理资格的机构 [4]
益民基金再现高管变动 副总经理高喜阳任职7个月离任
新浪基金· 2025-06-27 03:16
高管变动 - 益民基金半年内流失四位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副总经理高喜阳、总经理王明德、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李静、首席信息官樊振华[1][6][7] - 高喜阳2022年6月加入公司,担任权益投资总监兼权益投资部总经理,2025年6月离任副总经理职务[1][4] - 王明德2024年11月离任总经理,由1984年出生的王健接任,王健此前担任副总经理兼固定收益投资总监[6] 公司经营状况 - 资产管理规模从2024年底的21.2亿元骤降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8.2亿元,缩水幅度达61%[9] - 在199家公募基金公司中规模排名第164位,旗下仅有6只混合型基金[9] - 股东为重庆国际信托(65%)和中国新纪元有限公司(35%),成立近20年管理规模仍不足10亿元[12] 产品业绩表现 - 代表产品益民创新优势混合自2007年成立以来总回报22.63%,跑输业绩基准18.38个百分点[13] - 益民红利成长混合自2006年成立以来总回报79.26%,跑输业绩基准75.8个百分点[13] - 2025年5月证监会要求基金公司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14] 人力资源管理 - 因执行"限薪令"调整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岗位并取消1.9万元月津贴,导致工资降幅44%,最终被判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赔偿101.33万元[11] - 案件引发市场对小型公募机构在薪酬制度改革背景下人才保留难题的关注[11] 行业环境 - 公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小型基金公司面临高管稳定、业绩提升和规模增长三重挑战[15] - 在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困境与转型路径值得关注[15]
业绩欠佳的梁永强,因何离任汇泉基金总经理?
搜狐财经· 2025-06-25 08:43
高管变动 - 汇泉基金原总经理梁永强因工作调整离任,新任总经理为陈洪斌,同时柴玏履新副总经理 [1][4][6] - 梁永强为公募行业投资老将,曾任职华商基金副总经理,2020年作为发起股东加入汇泉基金并担任总经理,任期五年 [6] - 陈洪斌具有保险、券商、基金从业背景,曾任鹏扬基金首席经济学家,2025年4月加入汇泉基金 [6] - 柴玏历任多家公募基金机构业务负责人,2024年8月加入汇泉基金任总经理助理 [6][7] - 2025年以来汇泉基金高管变动频繁,包括督察长寻卫国转任副总经理后离职等 [7][9] 行业动态 - 2025年公募行业已有199位高管发生职位变动,涉及93家基金管理机构 [3] 公司股权结构 - 汇泉基金为"个人系"公募,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为杨宇55.3%、梁永强30%、三家有限合伙企业各4.9% [9] 基金业绩表现 - 梁永强管理的三只基金总规模10.4亿元,占公司公募规模的42.75%,但成立以来总回报均为负值 [4][10] - 截至2025年6月23日,汇泉策略优选A、汇泉臻心致远A、汇泉兴至未来一年持有A过去三年收益率分别为-40.84%、-45.62%、-35.27%,均跑输基准超35个百分点 [10] - 三只基金自成立由梁永强管理,任职回报分别为-51.14%、-56.01%、-35.06% [11] 监管政策影响 - 证监会要求对三年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实施绩效薪酬明显下降措施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