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何以中国 | 凿石耀古今 薪火递千年
新浪财经· 2025-05-29 11:58
龙门石窟概况 - 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拥有2345个大小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70多座石刻佛塔 [1]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1] - 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3] 历史背景 - 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493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累计开凿400多年 [3] 艺术与文化价值 - 每一尊造像、碑刻和装饰均为历史文化教科书,展示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与艺术创造力 [5] - 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承载人类文明记忆 [10] - 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 [11] 保护与修缮 -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 1997年开展奉先寺遗址考古调查与保护工作 [8] - 2001年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归还罗汉像至龙门石窟研究院 [8] - 2007年完成卢舍那大佛面部修缮工程,包括除尘除污、封堵细缝 [8] - 2022年7月奉先寺完成时隔50年的大修,卢舍那大佛再现"真容" [8] 历史地位与影响 - 历经千年流转,承载厚重历史,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13]
“古文明对话促进全球进步”圆桌会在希腊举行,中希文明互鉴启迪未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8 05:42
会议概况 - 古文明对话促进全球进步圆桌会在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举办 来自中希政界 文化界 智库代表共80余人出席活动 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古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1] 中希文明交流 - 中国与希腊作为东西方文明摇篮 虽形式各异但内核共鸣 为双边关系奠定坚实精神基础 [8] - 中希两大文明共通性积淀和凝结人类文明共同价值 能够凝聚共识汲取智慧 [5] - 中希文明交流成果丰硕 包括设立孔子学院 开展文旅活动 深化文物合作等 [8] - 北京与雅典作为世界文明古都 在历史长河中相互辉映彼此借鉴 从古希腊雕塑与犍陀罗艺术交融到马可·波罗笔下元大都 再到一带一路框架下故宫与卫城博物馆合作 互学互鉴历程从未中断 [10] 文化遗产保护合作 - 中希近年已在文物保护 数字化复原等领域展开合作 未来将深化技术共享 学术交流及公众教育 推动文化遗产修复与传播 [13] - 卫城博物馆2009年开放以来以现代建筑融合古典精神 展出跨越2500年珍贵文物包括帕特农神庙浮雕等 展现古希腊民主与艺术成就 [13] - 首都博物馆与20余家世界各地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 结成友好馆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系列是临时展览体系重要一环 [21] - 北京中轴线主题图片展在雅典开幕 展期一个月 精选约100幅摄影作品展现北京中轴线建筑之美 历史之美 文化之美和人文之美 [26] 经济合作成果 - 北京文化论坛自2022年创办以来汇聚70余国2000余名嘉宾 三年来签约项目总金额超150亿元 [19] - 论坛形成中外文化交流报告 新时代·新影像创作计划等成果 常态化开展会客厅活动促进对话持续深化 [19] - 中欧班列不仅促进经贸往来 更推动人文交流 使文明对话从物质层面升华为精神共鸣 [10] 未来合作方向 - 建议中希中欧依托传统智慧弘扬和平精神 充分阐释各国文化遗产体现的和平追求 为消除战争提供思想资源 [6] - 通过交流互鉴应对共同挑战 使不同文明在超越意识形态差别基础上兼收并蓄 为人类进步提供长久保障 [6] - 借助创新手段焕发文明活力 共同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 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 [6] - 深化语言教育合作 扩大文化艺术交流 促进地方民间互动 推动更多城市结好和人员往来 [8] - 北京愿与雅典携手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引 深化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融合 促进不同文化间理解与合作 [10]
透视文物细节  刷新考古认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5-27 22:40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保护 -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发布7项重大成果,包括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等 [1] - 实验室下设18个子实验室和5个联合实验室,涉及碳-14测年、古DNA、同位素分析、文物保护修复等领域,是国内科技考古界涵盖范围最广泛的机构 [5] 中国本土葡萄利用史 - 中国是世界三处野生葡萄集中分布的中心之一,存在约38种葡萄属植物,古人利用本土葡萄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万年左右的农业起源时期 [2] -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的葡萄藤是欧亚种葡萄在中国最早的证据,距今2000多年,西汉时期欧亚种葡萄已被带入内地 [2] - 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葡萄属遗存集中出土,显示先民可能已开始人工栽培葡萄 [3] - 辽金时期城址中发现本土葡萄种子,证明本土葡萄与欧亚种葡萄曾长期并存 [3] 唐代龙首考古发现 - 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个罕见的陶质唐代龙首,为房顶建筑构件中的垂兽或戗兽 [4] - 龙首盐析严重,10号龙首碎裂成上百块,实验室通过超声波清洗、纯净水脱盐等技术进行保护修复 [5] - 龙首制作工艺包括陶胎使用秸秆和碎陶块作为羼和料,烧成温度约686摄氏度,表面使用含铅白色、含锰紫黑色和含铜绿色矿物颜料 [5] - 复原显示龙首所在建筑垂脊宽45厘米、戗脊宽30厘米,龙首形象为此前未见,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新考古依据 [5]
中国社科院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成果
新华社· 2025-05-27 22:21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成果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及冕旒文物实体,见证高原丝路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辉煌 [4] - 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制作工艺及保护修复成果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等技术,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新考古依据 [4] - 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展现中国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转变 [4] 多学科考古研究论文 - 《从聚合到融合: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运用多学科方法论证该地区东周时期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现象 [4] - 《我国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初探》论证中国本土葡萄属植物与西方欧亚种葡萄长期共存,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可能已有栽培管理 [4] - 《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路径》通过对新疆早期铁器时代"蜻蜓眼式"玻璃珠成分分析,提出新疆是地中海玻璃东传关键节点 [5] 青铜冶铸技术研究 -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的再思考》表明二里头先民已掌握发达青铜冶铸技术,具备金属资源控制和生产组织能力 [5] 发布会背景 - 发布会由中国社科院主办,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承办 [5]
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160名高校学子获“雨燕奖学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4 03:53
活动概述 - 2024年度"北京雨燕奖学金"座谈会在北京建筑大学举办 旨在传承古都文脉并培育遗产保护新力量 [1] - 活动由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主办 北京建筑大学承办 [3] 奖学金设立与评选 - 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合作成立北京中轴线文化教育专项基金 并设立"北京雨燕奖学金" [3] - 共有16所高校学生参与评选 最终评选出本科生74人 硕士研究生59人 博士研究生24人 留学生3人 总计160人获奖 [3] 参与方表态与未来规划 -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柴明一表示 通过持续优化评选机制和强化榜样引领作用 形成鲜明育人导向 未来将持续携手高校 以"教育+科技"模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5] - 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指出 学校深度参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和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5] 活动亮点 - 北京建筑大学启骧书画艺术研究院原执行院长张庆春向基金会捐赠印章《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6] -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代表杨语嫣 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代表李宇嘉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代表迟雅元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发言 表示将积极投身国家与北京市中轴线建设 [6]
东方证券十年公益之路:守护文化遗产,培育艺术之苗
券商中国· 2025-05-24 02:11
文化公益展 - 东方证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十周年公益展在上海举办,展示十年公益成果,包括敦煌文化保护与儿童艺术教育项目[1][2] - 展览通过摄影展、书画展、诗歌集等形式呈现"西遇知美|敦煌"五季成果,并设置皮影戏制作、泥板画DIY体验区[2] - 5月20日主题日活动标志着"西遇知美|敦煌"项目新篇章启动[2] 敦煌文化保护 - 基金会2016年联合敦煌研究院发起"西遇知美|敦煌"项目,通过多元创作展现敦煌文化,五季主题分别聚焦玄奘、临摹师、讲解员、研究员及丝路音乐[7][10] - 项目捐赠61窟、96窟、148窟保护设施,并在展览中还原61窟五台山地形图[7] - 未来将从敦煌艺术当代应用与文化代际传承角度深化合作[8] 乡村艺术教育 - 2017年启动"心得益彰艺术教室",在14所乡村小学设立16间教室,覆盖3000余名学生,提供数百节艺术课程[9][12] - 扩展项目包括30个幼儿班、4间梦想中心、10间音乐教室,并举办艺术节、冬夏令营等活动[12] - 云南、喀什等地儿童通过艺术教室创作《九色鹿》《西游记》皮影戏等跨时空艺术对话[13] 非遗传承创新 - 2022年启动"传承非遗·遇见皮影"项目,联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海燕开展儿童皮影戏公益活动[12] - 项目在北京、上海等地推广华县皮影戏,推动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传承[12] 十年成果数据 - 累计制作2000片传统泥板、420秒敦煌动画,团队驻扎270天,开展300余节艺术课程[13] - 基金会通过艺术教室与非遗项目连接敦煌文化与乡村儿童,强化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13][14]
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人民日报· 2025-05-21 21:59
高质量发展与对外开放 - 坚定信心应对复杂外部环境,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 - 河南郑州航空港区构建世界级物流枢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2] - 洛阳轴承集团加强新能源汽车轴承等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路线 [2] - 安徽临泉县粮油全产业链产值达57.8亿元,计划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制造业,如新能源汽车轴承新赛道 [2] - 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如龙门石窟实现预防性保护 [2] - 林下经济(草珊瑚等中草药)和康养旅游成为优质产业方向 [7]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宁夏黄河干流保持Ⅱ类优水质,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3] - 安徽利用引江济淮工程跨区域调水11.64亿立方米缓解旱情 [5][6] 社会治理与基层建设 - 四川眉山提升新兴领域党建质量,引导参与社会治理 [4] - 宁夏同心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4% [4] - 福建加快研究全省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4] 民生服务与基层减负 - 河南郑州金水区便民服务中心升级,实现社保医保高频事项一站办结 [8] - 四川成都推动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明确113项整治措施 [7] - 基层干部更多投入产业发展(如林下经济),形式主义整治见效 [7]
从历史深处走向更远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回访记
河南日报· 2025-05-21 00:06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1] - 洛阳龙门石窟作为文化遗产,通过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升级 [2] - 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如数字化档案、三维扫描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 [13][14]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龙门石窟拥有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展现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 [3][5] - 文化遗产保护需科学专业,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手段,如X射线荧光仪分析颜料成分 [10][11] - 研究院针对石窟围岩崩塌、雕刻品风化和渗漏水三大病害进行保护修缮,基本解决主要问题 [10] 数字化与科技应用 - 2005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建立数字化档案,利用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留存文物数据 [13] - 三维数字化扫描技术为文物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实现文物可移动展示 [14] - "云上龙门"小程序和"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提供360度文化沉浸体验,吸引年轻游客 [16] 历史文化价值与传播 - 龙门石窟造像风格体现中原文化与大丝绸之路文化交融,如"秀骨清像"和"大唐风范" [15] - 洛阳拥有3项世界文化遗产和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明重要地标 [15] - 通过文化产品挖掘景点历史价值,提升游客学习体验,增强文化自信 [16]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石刻瑰宝一脉传承话古今(文化中国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5-20 21:44
文化遗产保护 -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宝库,拥有2345个窟龛、近11万尊造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1] - 龙门石窟面临围岩崩塌、石窟风化、洞窟渗漏等病害挑战,1971年首次大规模修复历时15年,2021年再次启动修复工程,采用悬挑架杆、数字化监测等新技术 [3][4] - 修复过程中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并在佛像表面发现彩绘颜料残留,200余天的修复实现了岩体稳固和预防性保护 [4] 数字化技术应用 - 龙门石窟研究院启动"数字寻亲"项目,联合多所高校对全球散落的石窟碎片进行数字化扫描,2023年《文昭皇后礼佛图》通过AR技术实现"数字复活" [6] - 自2005年起建立"数字档案",采用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采集文物信息,对回归文物进行虚拟"嵌回",实现佛首等造像的"身首合一、复位合璧" [6] - 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等比例数字复位像,相比传统模具翻制方式实现了无损复制,更利于保护研究 [6][7] 文旅融合发展 - 2024年龙门石窟游客接待量达7705万人次,同比增长31%,创历史新高,2024年前4个月接待游客3169万人次,同比增长12%,国(境)外游客增长46倍 [9] - 推出夜游体验、文创产品等新业态,龙门石窟博物馆计划于2025年完工,将展示更多馆藏文物 [8][9] - 开发10门研学课程和特色夏令营,包括泥塑、彩绘、拓印等体验活动,常态化开展"龙门诗韵""石刻里的中国"等教育活动 [9] 中国代表性石窟概况 - 中国现存近6000处石窟寺,以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为代表,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艺术于一体 [11] -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18万余平方米,造像59万余尊 [12] - 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 [13] - 麦积山石窟现存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 [14] - 大足石刻有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著称 [16]
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践行者
新华网· 2025-05-20 16:15
制造业与科技创新 -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从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的跃升 [2] - 湖南智电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正在布局建设中试基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破解转化梗阻,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 - 河南省将紧抓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推动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3] 农业与粮食安全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辉隆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将运用无人机飞防作业、"一喷多促"等手段,精细开展田间管理,为丰产丰收筑牢根基 [3]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 - 龙门石窟研究院将把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转为预防性保护,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和材料,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再上新台阶 [4] - 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将发扬工匠精神,努力把出土文物以最好状态呈现给观众,让中外游客更好感受中华文明 [4] - 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瞿塘峡景区通过打造诗词文化聚集地、推出"重走诗人足迹之旅"等活动,增强游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5] - 山西应县木塔将积极探索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通过设置展板、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吸引游客,探索保护与发展双赢的路子 [5] 基层治理与民营经济 - 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东彰仪村组织党员带领村民积极发展蔬菜、制种等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6] - 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为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6] - 荣程集团将守法善经营,加强风险防范,推动企业健康成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