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合作

搜索文档
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蒙古国气变支持项目启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7 01:07
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蒙古国气候变化适应性支持项目 - 该项目是基金在东北亚地区的首个气候变化适应性项目,也是基金在蒙古国开展的第二个项目 [1] - 项目由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和蒙古国红十字会合作实施 [1] - 项目聚焦提升蒙古国早期预警能力、牧民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并为蒙古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1] - 项目实施周期为两年,预计将惠及蒙古国约2万民众 [1] 中国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概况 - 基金已同20多个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在6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了160多个项目,惠及3000多万人民 [1] - 中方建立了140亿美元的全球发展资金库,为各类发展项目量身打造融资方案 [1] - 今年是新中国援外75周年,中国对外援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友好、共同发展 [1] 项目意义与展望 - 项目是中方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承诺、践行周边外交政策的一个生动体现 [2] - 项目有望成为中国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打造的气候变化适应性旗舰项目 [2] - 项目将提升蒙古国民生福祉,助力可持续发展 [2] 国际合作方评价 - 蒙古国红十字会秘书长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代表感谢中方对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长期支持 [5] - 中方支持为蒙古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升民众福祉提供了重要帮助 [5] - 各方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5]
印巴冲突,为何加深了中印之间的战略裂痕?
虎嗅· 2025-05-26 02:34
中印与"全球南方"的历史渊源 - "全球南方"诞生于二战后的全球非殖民化浪潮,其发展经历过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数轮高潮 [1] - 1955年万隆会议是"南南合作"作为全球政治运动形成的里程碑,南方国家正式走上世界政治舞台 [3] - 1964年77国集团成立,标志着"全球南方"国家形成集体联盟,至今已拓展至133个成员国 [4] 中印与"全球南方"的早期互动 - 中印与"全球南方"国家的正式接触可追溯到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原则,印度是会议发起国之一 [6] - 中国是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支持77国集团主张;印度是不结盟运动主要领导国和77国集团成员 [6] - 冷战结束后"全球南方"概念一度沉寂,21世纪初随着中印经济崛起重新活跃 [7] 中国与"全球南方"的经济合作 - 2000年中非论坛成立,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 [8] - 2001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共识,自2009年起连续多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7][8] - 2018年中国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与"全球南方"互动的重要实践 [8] 俄乌冲突后的"全球南方"新动态 - "全球南方"国家在俄乌冲突中坚持"新不结盟"立场,冲击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10] - 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合作,如斡旋沙伊和解 [11] - 印度以"全球南方领导者"自居,召开"全球南方之声"峰会并推动非盟加入G20 [11] 中印对"全球南方"的认知差异 - 中国视"全球南方"为非西方但不反西方的架构,寻求建立平等互利的发展平台 [12][13] - 印度倾向将"全球南方"融入西方主导的既有秩序,充当南北方"联络员" [14][15] - 印度"全球南方"政策呈现"去中国化"倾向,如多次国际场合排斥中国参与 [16] 中印之争对"全球南方"的影响 - 削弱"全球南方"内部合作动力,两国在多边机制中的协作减少 [19] - 加剧全球集团对抗趋势,西方可能利用中印分歧分化"全球南方" [19] - 破坏既有中印多边合作机制,如金砖组织和上合组织功能受限 [20] "全球南方"的未来出路 - 中印协同集体领导是可能出路,地位竞争可转化为"俱乐部商品"而非零和博弈 [22][23] - 两国在气候变化、全球金融改革等领域有共同利益 [25] - "共同的亚洲命运"叙事存在合作空间,如G20主题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似 [26]
专访乌拉圭牧农渔业部部长:乌中农业合作为南南合作开辟新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5-24 16:49
中乌农业合作核心观点 - 乌拉圭与中国农业合作具有高度互补性,为双方互利共赢提供机遇,并成为全球南南合作新路径的典范 [1] - 2023年11月中乌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农业领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中国是乌拉圭农牧产品最大出口市场 [1] - 合作涵盖传统农业(畜牧业、大豆种植)与前瞻性领域(可持续农业、竹产业),并推动示范农场、联合实验室等具体项目 [2] - 乌拉圭作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定位为高质量食品供应国 [2] 合作领域与具体项目 传统农业 - 乌拉圭在养牛领域优势显著:拥有优良牛种、100%牛群覆盖的追溯系统、领先的牛用兽医药品技术,牛肉是中国市场的明星产品 [2] - 两国共建乌中示范农场和肉牛可持续生产与育种联合实验室 [2] - 中国在大豆种植技术成熟,已合作建立乌中大豆联合实验室,研发适应两国需求的新品种 [2] 可持续农业与新兴领域 - 双方在可持续农业领域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乌拉圭加入中国国际竹藤组织,推动竹子规模化生产及"以竹代塑"倡议 [2] - 竹子碳汇能力突出,合作聚焦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应用 [2] 合作机制与平台 - 乌拉圭代表团访华期间参加"中国—乌拉圭农业联委会第三次会议",并与中国涉农部门会谈强化合作 [1] - 通过上海SIAL国际食品展推广乌拉圭农牧产品 [1] - "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农业合作成为重点,乌拉圭发挥食品供应国作用 [2] 未来合作愿景 - 乌方期待农业合作成为推动两国其他领域交流的引擎,并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典范 [3]
共谱中拉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经济日报· 2025-05-20 22:26
中拉合作战略升级 - 双方关系从资源互补转向制度共建 实现由互利伙伴向发展共同体的跨越式转型 [1][2] - 通过《中国—拉共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等文件 将"一带一路"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性安排 [1] - 构建覆盖贸易便利化 技术标准互认 产能合作等领域的制度框架 彰显发展中国家自主设计合作规则的能力 [2] 数字经济与基建合作 - 重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标准互认 跨境支付系统对接等制度性基建 [3] - 秘鲁钱凯港智慧码头管理系统 阿根廷锂矿区无人运输网络等项目展现"硬基建数字化 软基建实体化"趋势 [3] - 推动中拉电商平台数据互通 物流网络共享 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关键节点 [3] 新兴产业与价值链升级 - 建立中拉新兴产业合作园区 聚焦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形成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合作 [3] - 探索主权财富基金联合投资 跨境产业链金融等工具 突破高技术产业资本瓶颈 [3] - 未来可设立中拉技术转移基金 支持联合实验室建设 促进中国应用创新与拉美资源禀赋结合 [3] 多边机制与全球治理 - 设立发展中国家政策协调常设论坛 在世贸改革 气候融资等议题形成统一立场 [4] - 制定数字货币监管区域标准 创新绿色债券认证体系 打造国际规则试验田 [4] - 联合发起热带农业创新联盟 构建种子研发至仓储物流全链条协作体系 [4]
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主题讨论五丨绿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19 10:30
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主题讨论 绿色发展机遇与挑战 - 全球气温升幅已突破1.5℃,若延续现有趋势,2060年或面临升温4℃的灾难性后果 [4] - 需通过南南合作对冲发达国家绿色需求下滑,中国应成为引领力量 [4] - 政府需以担保机制确保绿色项目年化3%-4%的投资回报率,吸引国际资本参与 [4] - 推动多边开发银行与新兴市场协作,解决绿色能源供需错配问题,聚焦电网建设等"卡脖子"环节 [4] - 建议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世界银行协作,创新"主权担保+多边兜底"融资工具,将非洲自然资源转化为可持续抵押品 [4] 国际绿色融资框架 - 国际清算银行应量化全球气候转型资金缺口,并通过多边担保框架降低新兴市场融资门槛 [7] - 绿色债券若获多边开发银行资产负债表背书,融资规模可提升30% [7] - 利用AI与区块链技术优化中小银行绿色贷款审批流程,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支持社区级光伏项目 [7] - 巴塞尔协议应将碳排放作为绿色贷款审批硬性门槛,ESG评级纳入债券发行架构 [7] ESG理念与实践 -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十大原则覆盖全球180个国家、2.5万家企业 [10] - 中国政策激励与绿色贷款双轮驱动模式成功,建议将循环经济纳入ESG考核体系 [10] - 中国企业RPET塑料循环利用项目需贴息贷款降低转型成本 [10] - 上海试点"负责任金属定价"机制,对锂、钴等50种关键矿产实施ESG溢价 [10] - 中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准则应与欧盟"全球门户"计划互补,共同制定气候韧性基础设施标准 [10] 非洲绿色转型挑战 - 非洲面临基础设施滞后与债务高企双重挑战,如马里太阳能项目因电网建设滞后沦为孤岛 [13] - 呼吁国际社会以"跳过式发展"思维支持非洲,引入中国智能电网技术,布局绿氢、储能等前沿领域 [13] - 建议将塞内加尔河流域水坝碳减排收益证券化,发行"气候韧性债券" [13] - 西非四国通过资源整合五年内建成四座水坝,减排效果相当于停驶百万辆燃油车 [13] 全球协作路径 - 需平衡效率与公平,激活私营资本活力并强化国际政策协同 [16] - 中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准则与欧洲"全球门户"计划具有互补性,可化解南北分歧 [16] - 跨区域联盟可将自然资本转化为可定价金融资产 [16]
中拉合作跑出“加速度”(国际论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8 22:02
中拉论坛成果与五大工程 - 中拉论坛成立10周年,已成为深化双边关系和战略协作的高效机制,吸引多位拉美国家领导人和官员参与[1] - 中方宣布启动"团结工程""发展工程""文明工程""和平工程""民心工程"五大工程,共同落实三大全球倡议[1][3] - 会议通过多份成果文件,涵盖科技创新、经贸投资、人工智能、金融、基础设施、农业粮食等领域的合作举措[1][3] 贸易与投资合作 - 中拉贸易额2024年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创历史新高,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农产品是主要贸易商品[6][7] - 中国向拉美提供660亿元人民币信贷资金额度以支持当地发展,表明加强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意愿[3] - 中国是巴西、秘鲁和智利等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多个拉美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7] 基础设施与科技合作 - 中国制造的300辆电动公交车抵达智利,未来将增至1800辆,使智利首都大区RED公交系统中电动车比例达68%[4] - 首届中拉科学日活动在北京举行,聚焦生命健康、农业科技、数字技术、生物育种等领域合作[5] - 秘鲁钱凯港有望成为南美洲太平洋一侧最大的深水港,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7] 多领域合作深化 - 中资企业在拉美投资领域从传统矿业、农业扩展到电信、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等新兴行业[5] - 拉美国家参与中国主导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培训项目,促进知识传播与技术合作[5] - 中拉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加强协调,提升全球南方国家话语权和影响力[8]
新华时评丨道义相通 命运与共
新华社· 2025-05-18 08:28
中阿关系发展 -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阿盟峰会致贺信,高度评价阿盟成立80年来推动阿拉伯世界联合自强的贡献 [1] - 中阿关系近年来蓬勃发展,政治互信加深,经贸往来稳步增长,人文交流活跃,国际协作水平提升 [1] - 2022年12月首届中阿峰会在沙特利雅得举行,擘画中阿关系发展蓝图,一致同意构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 [1] - 第二届中阿峰会已确定2026年在中国举办,将成为中阿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 经济与科技合作 - 中阿能源合作稳中有进,中资企业积极参与阿拉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区发展转型 [2] - 中阿在5G通信、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高新技术和绿色发展领域合作逐步深入 [2] - 中阿经贸往来稳步增长,为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2] 人文交流与理念共鸣 - "汉语热"在阿拉伯世界持续升温,中医药文化广受欢迎,青年、教育、旅游等交流项目频频落地 [2] - 和平、真知、诚信、包容是中阿人民共同追求,双方在理念上深度共鸣 [2] - 中阿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在多边框架下协调立场 [2] 政治立场与国际协作 - 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主张落实"两国方案",支持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3] - 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上秉持劝和促谈立场,推动地区和平与安全 [3] - 中国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战略自主,倡导多边主义和包容性全球治理,赢得阿拉伯国家尊重 [3] 未来展望 - 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将为中东和平增添稳定性,为双方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4] - 中阿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双方需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释放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正能量 [3][4]
第二十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5-16 16:28
菌草技术发展现状 - 菌草技术是中国特有技术,已持续创新40年,拓展到六大领域,形成综合配套的科学技术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并开创菌草新型产业[1] - 菌草技术从2017年5月开始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1] - 菌草技术已为全球多个国家在减贫、粮食安全和生态治理等方面提供有效助力[1] 国际合作与推广 - 第二十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福建福州举办,39个国家300余名代表参会,分享菌草技术经验[1] -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表示菌草技术全球推广是南南合作典范,通过技术本土化、农民培训等为各国提供多维度解决方案[1] -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内外11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涵盖菌草减贫、矿区修复等领域[2] 各国本土化实践 - 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将菌草技术纳入当地发展战略,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技术已在当地扎根28年[2] - 斯里兰卡正在筹建"菌草种植者协会",计划全国推广菌草项目,认为该技术将为农业和畜牧业带来发展机遇[2] 未来发展倡议 -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呼吁发展中国家将菌草产业纳入绿色发展规划和产业扶贫计划[2] - 倡议成立国际菌草组织,促进菌草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共享与产业融合[2] 研讨会后续安排 - 研讨会为期3天,将前往福州市永泰县、南平市延平区和顺昌县现场观摩菌草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情况[3]
智利总统博里奇任内第二次访华,开启中智合作新篇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6 06:07
中智双边贸易发展 - 中国连续多年是智利最大贸易伙伴,智利是中国在拉美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智利铜、锂、樱桃、葡萄酒的最大出口市场 [1] - 2024年中智双边贸易额达616.9亿美元,是自贸协定生效前的8.6倍,企业家委员会成立前的18倍 [2] - 今年前4个月中国对智利进出口1631.9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中国整体进出口高3个百分点 [3] 农产品贸易表现 - 2023年智利农食产品对华出口超56亿美元,车厘子占中国自智利进口总值的16.2% [1][3] - 智利已连续十多年成为中国进口车厘子第一大来源地,前4个月进口额达175.4亿元 [3] - 智利车厘子受中国消费者喜爱主要因品质和风味,尤其在中国春节受欢迎 [4] 自贸协定与政策红利 - 智利是首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拉美国家,协定2006年实施并已升级 [2] - 两国企业可叠加RCEP等政策红利,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开拓亚太市场 [2] - 中智建交55周年和签署自贸协定20周年为深化合作奠定基础 [3] 新兴领域合作 - 机械电子、运输设备等高科技产品成为双边贸易新增长点 [5] -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智利基础设施、能源电力、农业、矿业等领域投资,截至2023年底直接投资存量约16亿美元 [5] - 双方将拓展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 [5][6] 产业升级与转型 - 需推动双边合作从传统贸易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挖掘矿业、农业、制造业潜力 [5] - 智利在绿色矿业、氢能产业有资源优势,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先,合作可实现战略互补 [6] - 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生产,需加强农业韧性合作保持农产品竞争力 [4][6] 企业参与模式 - 除大型企业外,期待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 [6] - 智利工业促进会希望深化能源转型、科技发展等领域合作,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全球竞争力 [6]
巴中合作促进全球南方发展(国际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5-15 22:01
巴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 巴西总统卢拉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旨在加强巴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稳固基础 [1] - 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与卢拉总统会晤取得里程碑式成果,双边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1] - 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巴中关系擘画了宏伟蓝图 [1] 国际合作与多边主义 - 巴西主张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通过南南合作增强发展中国家声音与影响力 [2] - 巴中在联合国框架内保持密切沟通,在世贸组织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代表性等议题上相互支持 [3] - 卢拉总统访华传递巴西希望与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深化合作,构建更公平、包容、多元的国际体系 [3] 巴中合作领域 - 巴中合作已拓展至农业、能源、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航天技术等领域,构建覆盖广泛的战略合作体系 [2] - 自2009年起中国稳居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2] - 两国在气候变化应对、绿色能源开发、碳市场机制建设等领域合作基础深厚 [2] 全球南方合作平台 - 巴中在拉中论坛、新开发银行等平台上深化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常态化、机制化 [3] - 巴西作为拉美最大经济体,积极参与拉共体机制,推动拉中论坛发挥更大作用 [3] - 卢拉总统访华期间出席拉中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3] 气候与绿色能源合作 - 2024年下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将在巴西召开 [2] -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与绿色转型方面成果显著,巴西拥有丰富绿色能源资源 [2] - 巴中有能力共同推动全球南方绿色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2] 中国全球治理倡议 - 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响应 [3] - 中国全球治理理念吸引力显著提升国际话语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