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版权

搜索文档
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迎战新强敌
36氪· 2025-08-21 12:04
行业格局与商业模式演变 - 在线音乐服务已成为核心盈利引擎 腾讯音乐2025Q2在线音乐收入占比达80% 网易云音乐占比77.5% 较2018年分别提升51.9个百分点和下降11.9个百分点 [1][2] - 商业模式完成从"社交娱乐驱动"到"订阅服务主导"的转型 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收入占比从2018年28.1%升至2023年58.3% 并首次超越社交娱乐收入 [6] - 分级会员体系形成"三级火箭"变现模式 广告/普通会员/超级会员分层运营 腾讯音乐SVIP用户突破1500万 单个付费用户月均收入同比增长9.35% [6][7] 版权竞争与用户习惯培育 - 2015年国家版权局政策推动盗版率从95%降至5%以下 触发平台版权囤积竞赛 腾讯音乐曾以4.5亿美元代价买断环球音乐三年独家版权 [4] - 版权互授协议保留1%头部内容独家性 周杰伦等成为战略资源 网易云音乐被迫转向小众曲库和原创音乐人扶持 [5] - 版权壁垒间接培育付费习惯 腾讯音乐付费会员达1.24亿 网易云音乐2023年会员收入36.5亿元同比增长20.2% [6][7] 国际对标与战略布局 - Spotify全球付费用户达2.76亿 付费率40% 其推荐算法和歌单资产构建用户粘性 与腾讯音乐2017年股权置换实现战略协同 [8][9] - 腾讯音乐12.6亿美元收购喜马拉雅 合并后覆盖6.5亿月活 占据移动端60%收听时长 补足长音频短板 [11] - Spotify拓展播客生态成效显著 视频播客消费增速达音频20倍 网易云音乐受限于资金未能复制此路径 [10] 新兴竞争威胁 - 短视频平台改变音乐传播逻辑 抖音系"汽水音乐+番茄畅听"组合月活突破1亿 番茄畅听6月月活同比增49.52% [14][15] - 字节采取"算法+低价"侧翼进攻 通过抖音神曲孵化反哺音乐平台 形成"短视频试听→流媒体沉淀"闭环 [16] - 腾讯音乐月活连续15季度下滑至5.53亿 需警惕用户流失至新兴平台 [14]
一首抖音神曲,价值4000万
吴晓波频道· 2025-08-21 00:30
行业趋势与市场格局 - 2024年短视频等流媒体收入占全球录制音乐总收入的69%,实体音乐萎缩至16.4%,下载收入仅占2.8%[2][15] - 中国数字音乐产业规模达1027亿元,其中版权音乐市场超600亿元[8] - 华语新歌数量达135万首/年(日均3700首),但播放量破千万的歌曲仅占0.8%,超90%歌曲播放量低于1000次[39] 爆款歌曲商业价值 - 单曲《跳楼机》综合收入达3000-4000万元[6] - 《大展宏图》在Spotify华语榜超越周杰伦,相关话题播放量最高达17.3亿次[3][4] - 热门歌曲KTV点播版权分摊约0.1元/次,国内主流平台播放单价约1.5元/千次[17] 版权变现模式 - 计价方式从实体时代的"买断制"转向数字时代的"播放量分成制"[14][15] - Spotify每千次播放支付3-7美元,苹果音乐达12-15美元[17] - 商演授权费随热度上涨,单次可达数万元[31] 工业化创作链条 - 标准推歌链路:垂类账号预埋→泛内容测试→真人互动绑定→热点话题引爆[18] - 采用"赛马机制"批量生产同质化歌曲,制作周期缩至3-5天,成本约万元/首[22] - AI辅助生成15秒副歌试水,数据达标后再扩展为完整歌曲[22] 收益分配机制 - 词曲作者买断价低至数百元,顶尖创作者如方文山单字稿费达8000元并参与分成[29] - 编曲等后期服务报价悬殊,知名从业者多采用一次性稿费模式(如3万元/首起步)[28][31] - 分配比例取决于议价能力,艺人换公司常因分成纠纷导致[32] 商业模式演进 - 唱片时代:B2C模式以专辑为核心,"歌带人"传导价值[35] - 网络歌曲时代:C2C模式通过彩铃下载变现[36] - 流量时代:B2B/C2B模式实现"歌火即盈利"的去中介化[36]
市值超百度,净利润增长33%,腾讯音乐Q2财报释放了哪些信号?
雷峰网· 2025-08-19 00:28
核心观点 -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2025年Q2业绩超预期 在线音乐服务收入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推动总收入同比增长17.9%和调整后净利润增长33.0% [2][3] - SVIP订阅用户突破1500万创历史新高 会员体系升级策略成效显著 通过提高ARPPU值和拓展高阶会员实现深度变现 [6][7][8] - 公司持续构建音乐生态护城河 通过版权垄断(覆盖95%行业版权)、线下演出拓展和韩娱内容合作强化竞争优势 [5][12][13] 财务表现 - 第二季度总收入84.4亿元(同比增长17.9%) 调整后净利润26.4亿元(同比增长33.0%)[2] - 在线音乐服务收入68.5亿元(同比增长26.4%) 其中订阅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17.1%)[2][5] - 社交娱乐服务收入15.9亿元(同比下降8.5%) 营业成本46.9亿元(同比增长13.1%)[11] 用户与变现 - 单个付费用户月均收入(ARPPU)从10.7元提升至11.7元 反映付费意愿与消费能力提升 [3] - 超级会员定价达40元/月(原绿钻豪华版15元/月) 提供演唱会优先购票及周边权益 [6][7] - 付费率约20% 较Spotify的40%仍有提升空间 [14] 战略举措 - 线下演出成为新增长点 主办G-DRAGON澳门演唱会(吸引3.6万观众)及多位歌手体育馆级演出 [5] - 收购懒人听书和喜马拉雅拓展长音频业务 入股韩国SM娱乐并推出Bubble产品(28元/月)增强韩娱互动 [13] - 通过四大平台(QQ音乐、酷我、酷狗、全民K歌)垄断95%音乐版权资源 [12] 市场反应 - 财报发布次日股价上涨17% 市值达3200亿港元(超过百度) [3] - 在线音乐收入占比从2021年36.7%跃升至2023年62.4% 成为核心收入支柱 [9]
权志龙因涉著作权侵权被韩警方调查
36氪· 2025-08-14 03:50
调查事件概述 - 首尔麻浦警察厅对歌手权志龙及YG娱乐创始人梁铉锡展开著作权法违反嫌疑调查 [1][2] - 案件源于2009年演唱会表演及实况专辑发行涉及署名权改编权及现场表演录制版权问题 [2][3] - 作曲家A某2024年11月投诉指控YG娱乐擅自复制其2001年创作歌曲《G-DRAGON》并更名《我的年纪十三岁》且未标注原作者 [2][3] 作品版权归属 - 争议歌曲《G-DRAGON》于2001年在韩国音乐版权协会登记A某为作曲编曲者 [3] - 权志龙13岁时作为演唱者参与录制未参与创作作曲编曲由Perry和Teddy等专业制作人完成 [3] - 警方调查确认涉事歌曲版权归属PERRY和Teddy等制作人权志龙仅为表演者 [3] 专辑发行争议 - YG娱乐2009年将演唱会混编串烧表演收录于《Shine A Light》实况专辑 [3] - 专辑中将第一首《G-DRAGON》改名为《我的年纪十三岁》且未标注A某名字 [3] - 演唱会Live音源未在韩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登记且未产生任何收益缺乏侵权牟利证据 [3] 法律条款适用 - 韩国《著作权法》第5(2)条规定衍生作品保护不影响原作品作者权利 [6] - 第6(2)条规定汇编作品保护不影响构成材料的版权及其他权利 [6] - 涉及改编权与署名权边界受《伯尔尼公约》及韩国著作权法保护 [4] 行业影响与启示 - 案件反映音乐混编串烧创作中原创者权益与后续创作者艺术空间的平衡难题 [6][7] - 中国音乐产业存在类似风险如《歌手》节目改编《烛光里的妈妈》未获授权案例 [6] - 2020年中国著作权法修正明确视听作品类型并加强数字环境版权保护规则 [7] - 区块链等新技术可建立更完善版权追溯机制解决确权监测交易问题 [7]
有没有人管管KTV里的AI生成MV?
36氪· 2025-08-13 13:35
KTV行业现状与挑战 - KTV行业不再是年轻人的社交主场,消费动机从"唱歌社交"转变为"团购便宜买个安静空间",部分消费者在包间内进行桌游、自习等活动[19][20] - 线下门店数量减少,连锁品牌关店潮推动行业向"无人自助KTV"转型[22] - 线上K歌软件、短视频平台、餐厅/酒馆增设的唱歌服务及车企车载K歌系统形成多元化替代方案[23][25] AI技术对KTV行业的影响 - 全国KTV普遍采用AI生成MV,但存在画面生硬、内容与歌曲脱节等问题,被消费者形容为"毒蘑菇幻觉"[9][12][15] - AI生成MV的核心驱动力是成本节约:传统MV需支付词曲著作权/邻接权/录像制品权(比例1:1:1),热门金曲MV授权费用高昂且谈判复杂,而AI生成成本可忽略[28][29][34] - 行业存在版权模糊地带:多数AI视频平台禁止商用内容,但KTV未标注生成来源[39] 消费者体验变化 - 原版MV的情绪传递功能丧失,AI生成内容导致画面与歌曲情感割裂,例如《小幸运》配汉服舞蹈、《后来》配猫狗持枪对峙[41][42][44] - KTV引入AI评分/智能修音等技术压缩情绪空间,部分消费者认为标准化流程破坏真实唱歌体验[52][53][54] - 年轻消费者形成"活人感"需求共识,排斥模板化内容,追求真实情感共鸣[55][56]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KTV尝试通过AI歌单推荐、自动调音等技术提升差异化体验,但可能加剧情绪表达的同质化[59][60] - 行业需探索新技术与情感连接的平衡点,寻找重新激活用户情绪的新服务模式[63][64]
2025年网易云音乐研究报告:音乐社交年轻社区,原创音乐领先平台(附下载)
搜狐财经· 2025-08-10 15:57
公司概况 - 网易云音乐是网易旗下专注于音乐发现与分享的平台,2013年4月上线,以社区化服务为核心,创新推出歌单、评论、推荐等功能,引领行业从"播放器时代"进入"在线社区时代" [2] - 2018年拓展直播业务,2019年推出"云村"社交功能,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全球音乐社区第一股 [2] - 截至2024年底平台月活用户超2亿,拥有1.5亿高音质歌曲和有声内容,90后00后用户占比超90%,用户增速及留存率行业领先 [2] - 平台入驻原创音乐人超77.4万,持续领先行业,并首创原创音乐扶持计划 [2] 股权结构 - 网易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创始人丁磊间接持有近三成股份 [3] - 网易旗下多元业务板块(游戏、教育、电商、传媒等)覆盖超10亿用户,各业务在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用户服务方面具有协同优势 [3] 财务表现 - 2024年毛利率同比提升7.0个百分点至33.7%,内容授权费一次性调整贡献1.3个百分点 [8] - 内容服务成本占营收比重从2020年的98%持续下降至2024年的50%,主要因版权竞争缓和、规模增长及社交娱乐收入分成费减少 [8] - 2024年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至7.7%,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至9.8% [8] 行业现状 - 2024年全球录制音乐市场中北美以119亿美元收入占比40.3%位居第一,中国以同比9.6%增速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跃升为全球第五大市场 [9] - 在线音乐月活规模稳定,收听场景(通勤、运动、学习等)难以被短视频替代,与短视频形成互补 [9] - 中国音乐产业链结构复杂,版权分散,流媒体平台通过自制歌曲和扶持独立音乐人降低对传统版权曲库依赖 [10] - 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环球、索尼、华纳)市占率达70%,而国内CR10仅35%格局分散 [10] 版权竞争 - 2015年国家版权局整治盗版使正版率从1%跃升至96%,腾讯音乐通过并购整合超80%主流版权 [12] - 2021年反垄断处罚后腾讯音乐转授99%独家曲库,网易云音乐曲库从2021年8000万提升至2023年1.5亿 [12]
网易云音乐起诉韩国SM娱乐
中国新闻网· 2025-07-31 12:23
法律诉讼事件 - 网易云音乐及其关联公司杭州乐读科技起诉SM娱乐等三家公司 案由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纠纷 案件将于8月6日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1] 版权合作历史 - 网易云音乐与SM娱乐合作始于2018年 通过阿里音乐转授权获得版权 [4] - 2019年SM娱乐与腾讯音乐签署战略合作后 网易云音乐平台SM歌曲大面积下架 [4] - 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叫停独家版权模式 [5] - 2022年6月网易云音乐重新获得SM娱乐全量音乐版权授权 [5] 公司业务表现 - 2024年在线音乐服务收入达53.5亿元 较2023年43.5亿元增长23.1% [6] - 会员订阅收入44.6亿元 同比增长22.2% [6] - 内容服务成本从2023年46亿元降至2024年40亿元 [6] 行业竞争格局 - 腾讯音乐于2024年5月通过场外交易收购HYBE所持SM娱乐股份 成为SM娱乐第二大股东 [5] - 网易云音乐2024年与JYP娱乐、Kakao娱乐、CJ娱乐等韩国主要音乐公司签署版权协议 [6] - SM娱乐作为韩国三大娱乐公司之一 拥有东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时代等知名偶像团体 [5]
网易云音乐版权风波后,起诉韩国SM娱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新浪财经· 2025-07-31 09:51
法律纠纷事件 - 网易云音乐关联公司起诉SM娱乐等主体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纠纷 案件计划于8月6日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1] 版权合作历程 - 2024年1月SM娱乐单方面通知不续约 网易云音乐面临1月31日下架全部SM歌曲内容的风险 [6] - 2018年通过阿里音乐转授权首次获得SM版权 2019年因SM与腾讯音乐战略合作导致歌曲大面积下架 [8] - 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叫停独家版权后 2022年6月网易云音乐重新获得SM全量音乐版权授权 [8] 公司业务动态 - 网易云音乐2024年在线音乐服务收入53.5亿元 较2023年43.5亿元增长23.1% 会员订阅收入达44.6亿元同比增长22.2% [9] - 内容服务成本从2023年46亿元降至2024年40亿元 2024年新签约JYP娱乐/Kakao娱乐/CJ娱乐等韩国音乐公司版权 [9] - 腾讯音乐2024年5月通过大宗交易收购HYBE所持SM股份 成为SM娱乐第二大股东 [9] 行业背景 - SM娱乐作为韩国三大娱乐公司之一 旗下拥有东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时代等知名偶像团体 [9] - 公司成立于1995年 是推动K-POP潮流的综合性娱乐集团 被誉为"亚洲第一造星工厂" [9]
《年轮》“双输”背后,在线音乐进入“原唱之争”
36氪· 2025-07-31 01:51
核心观点 - 歌曲《年轮》的"双原唱"版权争议暴露了音乐行业在影视OST多版本演绎背景下版权判定体系的不足 需建立更细致透明的标注和沟通机制 [3][4][19] 版权争议事件 - 网络歌手旺仔小乔2021年直播言论引发《年轮》"双原唱"之争 创作者汪苏泷与演唱者张碧晨陷入版权归属争议 [3] - QQ音乐于7月23日移除张碧晨版"原唱"标识后又恢复 网易云音乐7月28日出现50分钟标识异常变动 最终两家平台均标注双原唱 [4] - 汪苏泷工作室7月25日宣布收回《年轮》授权并暂停任何演唱授权 张碧晨工作室同日声明强调"唯一原唱"事实并提及作品告别 [5][7][9] 行业版权发展背景 - 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的通知》 开启音乐版权"剑网行动" 一个月内清理大量未授权作品 [3] - 音乐版权争议经历天价版权费、平台圈地、音综维权等阶段 现已进入影视OST"原唱所属"细分领域 [3] - 音乐产品形态多样化导致传统单一版权归属判定思路不再适用 原唱标签归属复杂化 [3][19] 原唱判定标准争议 - 张碧晨版本《年轮》于2015年6月15日作为《花千骨》插曲首发 男声版本6月30日以单曲形式上架 两版本7月16日被共同收录至原声带专辑 [10] - 根据《著作权法》及行业惯例 "原唱"指首次公开发行或表演的歌手 张碧晨版本为首个公开发行并广泛传播的录音版本 [10] - 平台缺乏完善的多版本、多演绎主体版权符号体系和沟通机制 "唯一原唱"行业惯性难以适应多主体创作-演绎关系 [8][19] OST多版本模式分析 - 《花千骨》原声带中《年轮》张碧晨版QQ音乐收藏数超1400万 为专辑热度最高作品 [14] - OST多版本演绎分为两类:专业歌手演唱多个版本(如《知否知否》三个版本仅胡夏/郁可唯合唱版标原唱) 演员与歌手分唱版本(如《陈情令》《长相思》《临江仙》) [15][17] - 演员演唱版本通常热度更高:《陈情令》肖战/王一博合唱版QQ音乐收藏数超200万 远超其他三版本之和;《长相思》杨紫/檀健次版收藏数高于另一版本;《临江仙》白鹿版收藏数高于陆虎版 [17][18] - 多版本设置目的:增加视听多样性 演员版用于剧集宣传强化沉浸感 专业歌手版确保音乐长效生命力 吸引不同受众群体 [18] 行业影响与挑战 - 影视OST市场迭代使版权保护维度多元化 需兼顾原创者、演绎者与平台三方权益 [20] - 传统"唯一原唱"判定体系难以适应多版本、多主体的全新音乐生态 需建立细致透明且兼顾情感价值与商业利益的版权机制 [19][20] - 平台对同一歌曲不同演绎版本进行分类标注 虽帮助消费者识别原始创作与演绎 但也引发原唱之争风波 [13]
新闻有观点丨原唱、原创,你还分不清吗?
央广网· 2025-07-30 13:17
音乐行业原唱争议分析 原唱概念的本质 - 原唱仅为商业概念 不涉及音乐版权相关权利 也不必然带来更高商业价值 [2] - 争议本质是粉丝情绪裹挟的结果 业内人士认为双方仅为争一口气 [2] 版权归属核心 - 词曲作者作为版权方拥有完整权利 可收回歌曲演唱授权 [2] - 著作权法规定使用第三方版权演唱必须获得权利人授权 演唱者仅获得表演者权 [2] - 歌曲词曲具有唯一性 但允许多个演唱版本共存 [2] 合同规范缺失 - OST制作方合同条款不统一 导致对"原唱"定义存在理解差异 [3] - 当前合同缺乏"原唱"条款明确约定 引发双原唱与唯一原唱认知冲突 [3] - 建议未来商业合作中明确写入原唱条款 可从根本上避免争议 [3] 行业影响 - 争议暴露音乐产业合同标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 [3] - 事件可能推动行业建立更清晰的授权规则与合同规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