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搜索文档
国务院部署七大财政重点工作
第一财经· 2025-09-16 13:11
财政政策基调 - 实施更加积极财政政策 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 较上年增加2.9万亿元 [3] - 财政宏观调控灵活主动 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3] - 继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落实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4] 就业与外贸支持 - 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 支持公共就业服务与职业技能培训 [5] - 前7个月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21亿元 同比增长9.8% 规模和增速均居支出科目首位 [5] - 支持企业稳订单转内销拓市场保运营 [5] 新兴产业培育 - 强化产业创新科技供给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5] -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5] 民生保障措施 -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 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 [5] - 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 3岁以下孩子每月补贴300元 最高可领10800元 [6] - 学前教育免费政策为家长一学期减负200亿元 [6] 债务风险防控 - 实施一揽子化债政策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降至10.5万亿元(2024年末) [6] - 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 隐性债务清零 [6] - 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6] 财税制度改革 - 推动零基预算改革打破财政支出固化格局 [7][8] - 取消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8] -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与消费税改革 [7] 财政资金优化 - 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控制重大项目与财力水平匹配度 [8] - 有限财政资金优先用于发展所需和民生所盼领域 [8]
国务院部署七大财政重点工作
第一财经· 2025-09-16 11:43
财政政策基调 - 实施更加积极财政政策 政策力度较大 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 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 [1] - 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灵活主动 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 [1] 消费刺激措施 - 实施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激发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潜力 [2] - 继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落实落细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2] 就业与外贸支持 - 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 支持公共就业服务 职业技能培训 稳岗扩岗等工作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2] - 支持企业稳订单 转内销 拓市场 保运营 前7个月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21亿元 同比增长9.8% [2] 产业创新与升级 - 强化产业创新科技供给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2] 民生保障投入 -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 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 实施育儿补贴 学前教育免费政策 [3] - 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 3岁以下孩子每月补贴300元 最高可领10800元 幼儿园大班免保教费 一学期减负200亿元 [3] 风险防控措施 - 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包括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兜牢三保底线 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3] - 实施总额12万亿元一揽子化债政策 截至2024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 [4] - 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 60%以上平台隐性债务清零 财政部年内两次披露隐性债务问责案例 [4] 财税制度改革 - 推动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 零基预算改革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消费税改革 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4] - 地方推动零基预算改革 取消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4] 财政支出管理 - 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推动政策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财力水平相适应 力戒大手大脚寅吃卯粮 [4]
国务院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全力支持稳就业稳外贸
人民日报· 2025-09-11 04:33
财政收支状况 - 前7个月全国税收收入110933亿元同比下降0.3% 其中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6.1% 关税下降6.5% [1] - 前7个月全国非税收入24906亿元同比增长2% 增幅持续回落 [1] - 前7个月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72626亿元同比增长8.4% 支出63196亿元同比增长4.2% 累计结余154373亿元增长12.8% [1] 财政政策重点方向 - 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全力支持稳就业稳外贸 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1] - 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 支持公共就业服务与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2] - 支持企业稳订单转内销拓市场保运营 用好多双边财经合作机制推动商签自贸协定 [2] 风险防控与财政管理 - 稳步推进隐性债务置换 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2] - 从严控制政府采购差旅活动因公出国等支出 推动重大项目与财力水平相适应 [2] - 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节约型机关建设 财政资金优先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2]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全力支持稳就业稳外贸;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和水平;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新华社)
华尔街见闻· 2025-09-10 15:39
财政政策方向 - 全力支持稳就业稳外贸 [1] - 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1] -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1] - 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1] - 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和水平 [1] - 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1]
国务院报告:将全力支持稳就业稳外贸
中国新闻网· 2025-09-10 13:44
财政政策方向 -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且接续发力 预算执行和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2] - 压实预算执行责任链条 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保障资金安全结合 [2] 稳就业措施 - 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 支持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稳岗扩岗等工作 [2] -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岗位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2] 稳外贸措施 - 支持企业稳订单、转内销、拓市场、保运营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1][2] 民生保障举措 -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 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 [2] - 实施育儿补贴、学前教育免费等政策 [2] 风险防控重点 - 继续实施一揽子化债政策 稳步推进隐性债务置换 [2] - 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2]
国务院报告: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等指标进展顺利
中国新闻网· 2025-09-10 12:05
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报告提出,大力稳就业促增收,落实稳岗返还提标、社保补贴扩围等稳就业政 策,深入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澍楠 国务院报告: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等指标进展顺利 中新社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 李晓喻 谢雁冰)《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 报告》10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称,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经济增长、就业、消 费、外贸进出口、居民收入等指标进展顺利。 根据报告,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及时发力显效,国内需求全方位扩大,产业发展优 化升级,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扎实有力。 报告称,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但外部冲击掣肘和内部风险挑战交织影响持续加深,中国发展环 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支 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 针对下半年经济工作,报告提出九个方面:实施好党中央部署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释放内需潜力;进 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 ...
省政府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周乃翔主持并讲话
大众日报· 2025-09-02 00:58
经济形势与政策部署 - 经济运行呈现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态势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1] - 面临困难和挑战 需着力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 巩固经济向好势头[1] - 努力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1] 产业发展重点 - 更大力度抓好政策落实 巩固工业良好增势[1] - 不断提振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1] -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 民生保障与风险防控 - 扎实保障改善民生 落实好惠民政策[1] - 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和防范自然灾害各项工作[1] - 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坚决守牢安全底线[1] 政府效能建设 - 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 -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大力提升行政效能[1] - 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稳扎稳打做好政府各项工作[1]
研究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民生实事推进办理等工作
郑州日报· 2025-08-08 01:05
政府工作会议精神传达 -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强调要统一思想行动 用好发展机遇和优势 着力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 [1] - 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1] - 稳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 [1] -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落实防汛关键期措施 [1] -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 完善临灾预警机制 及时转移涉险群众 排查消除风险隐患 [1] - 预置救援力量 备足救灾物资 加强值班值守和实战演练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 民生问题整治与推进 - 研究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以脱贫攻坚精神推进整治 坚持"查改治"一体推进 [2] - 紧盯"蝇贪蚁腐"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 完善长效制度 [2] - 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拓展 [2] - 研究重点民生实事推进办理工作 完善机制打通堵点 加快进度提升质效 [2] 其他事项 - 学习《河南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条例》 [3] - 研究其他事项 [3]
经济学家宋清辉:政治局会议四大“新提法” 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8-02 23:32
经济政策方向 - 未来五年是各项改革和发展任务集中攻坚、全面推进的关键期,中国不会简单追求GDP增速,而是更注重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1][3][4] - 政策制定和执行将更敏锐洞察趋势、及时调整,以应对不确定性,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 [1][3][4] - 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5][6] 资本市场发展 - 中央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未来可能在上市、退市、交易机制、投资者保护等方面推出更多改革举措 [1][3][4] -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1][3][4] 企业家与创新 - 鼓励企业家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赢得市场 [1][3][4] - 该表述与「治理企业无序竞争」相呼应 [1][3][4] 财政与货币政策 - 下半年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有望提速,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 [9] - 人民银行料确保流动性充裕,通过多种工具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 [5][9] - 近期人民银行或积极考虑小幅降息,以促进楼市预期的趋稳 [6] 房地产市场 - 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依然可控,较高的居民储蓄及强劲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是有力的风险缓释因素 [10] - 中资银行地产开发贷款在其信贷总额中的占比已从2020年6月末的7 2%降至今年3月末的5 2% [10] - 中资银行正积极响应国家「白名单」计划,在向地产行业发放新贷款时仍会持审慎态度 [10] 经济展望 - 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料围绕「稳中求进」总基调,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将注重精准发力、结构优化和风险防范 [11] - 宏观政策将更注重精准施策、结构性调整,并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 [11]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4年省本级决算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
辽宁日报· 2025-08-01 01:12
2024年辽宁省本级财政决算核心数据 - 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8亿元 完成预算98.1% 收入总计5031.3亿元 支出总计5031.3亿元 实现收支平衡 [1] -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5亿元 完成预算110.8% 收入总计1350亿元 支出总计1350亿元 [1]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亿元 完成预算113.1% 收入总计5.6亿元 支出总计5.6亿元 [2] -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3413.3亿元 完成预算96.7% 支出3467.2亿元 当年收支结余-53.9亿元 年末滚存结余614.8亿元 [2] - 全省政府债务余额14019.5亿元 其中省本级政府债务余额932.3亿元(一般债务463.6亿元 专项债务468.7亿元) [2] 财政政策与资金管理 - 统筹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 超长期特别国债及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 科学安排"两重""两新"资金 [5] - 加强财政和金融政策协同 促进重大建设项目配套融资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5] - 强化"四本"预算统筹 加强一般公共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有机衔接 [7] - 依法依规组织收入 严禁征收"过头税费" 强化预算约束 杜绝无预算支出 [7] 财税体制改革方向 - 健全现代预算制度 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 强化各类收入管理 [6] - 加快实施零基预算改革 打破支出固化格局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6] -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 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匹配程度 [6] - 持续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培植壮大财源 推动高质量发展 [6] 预算绩效管理 - 将绩效评价贯穿事前评估 事中执行和事后运用全过程 [8] - 强化绩效指标设置与财政支出标准衔接 科学设置绩效目标 [8] - 健全新政策新项目事前评估机制 加强绩效运行监控和分析 [8] - 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作为优化预算安排和完善财政政策的重要参考 [8] 风险防控措施 - 全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完善资金足额优先保障机制 [9] - 严格财政暂付款管理 落实"只减不增"要求 [9] - 统筹财政资源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坚决杜绝新增政府隐性债务 [9] - 加快融资平台数量压降和转型发展 健全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 [9] 监督机制强化 - 加强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同 规范权力运行 [11] - 围绕重大战略落实 重大政策实施 重大项目推进开展审计监督 [11] - 聚焦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暂付款管理 债务管理等方面开展重点监督 [11] - 对违法违规问题严肃追责问责 形成财经监督威慑效应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