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艺术
icon
搜索文档
天工开物·数字艺术暨“沄影”数字文旅专题发布会在京举行
北京商报· 2025-08-23 03:35
公司活动与发布 - 沄影平台联合新华网承办数字艺术暨数字文旅专题发布会 展示数字文旅专业服务平台技术成果 [1] - 活动联动上海白日梦科技和布比科技等协办单位 呈现AR交互 区块链确权及数字艺术品拍卖等创新应用场景 [1] - 通过五大主题演绎单元多维展现科技赋能的文化遗产活化 艺术表达升级及文旅体验重构 [1] 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融合 - 艺术家李恒将现实工程元素如桥梁 高铁和城市天际线融入重彩山水画 用数字技术呈现工程建设等文化遗产 [1] - 数字艺术作品突破静态表达边界 实现艺术语言延展与再生 同时延续传统中国画审美意蕴 [1] 项目启动与合作 - 沄影平台携手艺术家李恒启动天工开物艺术作品AR数字艺术进校园项目 [1] - 同时启动天工开物艺术作品文化和旅游专题研学项目 [1] - 文化和旅游专题研学项目拓展艺术与工程 文化与旅行对话维度 包含实地探访港珠澳大桥和高铁枢纽等超级工程 [2] - 项目让观众在慢旅行中体味古城烟火气与非遗传技艺传承 [2]
百万童画上云端!中国人寿美育活动十五年孵化“美学信使”
金融时报· 2025-08-08 08:01
活动概述 - 中国人寿于7月24日启动第十五届"国寿小画家"美育活动 面向全国3至16周岁青少年儿童 主题为"牵手国寿 创绘未来" 致力于打造覆盖百万家庭的美育生态盛宴 [1] 项目历史与规模 - "国寿小画家"为2011年发起的少儿社会美育公益项目 以绘画比赛为核心 融合艺术课程、研学实践与公益行动等多元形式 [2] - 15年累计吸引数百万儿童参与 近五年画作征集数量年均增长32.7% 2023年及2024年连续突破百万幅 [2] 美育发展模式 - 2025年推行"1+2+3"美育发展模式:1个美育普及导向 2个数字化创新与多元体验驱动 3条美育赋能、艺术传播与公益实践主线 [3] 创作主题设计 - 设置四大创作主题:星际冒险创绘宇宙奇旅 梦想剧场创绘成长之路 未来万象创绘智慧生活 时光穿梭创绘历史新影 [4] 数字化创新 - 全国级赛事支持线上报名及数字作品组别 包含电子绘画与AI辅助创作新形式 [5] - 配套"艺术云课堂"直播课程 2024年场均观看15万人次 2025年推出八期课程涵盖艺术陪伴、玩转创意与AI畅想三大系列 [6] 公益实践拓展 - "艺术回山"公益项目自2020年连接优质美育资源到乡村地区 邀请艺术家深入乡村学校开展沉浸式课程 [7] - 2025年新增城市社区"艺启行动"美育微公益 招募城市小画家志愿者 将艺术与环境保护、敬老关爱等社会议题结合 [7] - 试点"艺路同行"城乡联动公益计划 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 促进城乡孩子跨界艺术对话 [8] 赛事安排与评审 - 全国级赛事线上报名通道通过APP及小程序开放 线下可通过员工及销售人员提交作品 赛事于9月6日结束 [5] - 设立4200名月度佳作奖与300名年度最佳作品奖 由六位权威专家组成评委团提供全程专业指导 [5] 线上线下融合 - 同步落地户外写生、博物馆研学及AI科技研学等线下活动 实现线上创作与线下体验全链路美育服务 [6]
蚂蚁集团:鲸探开启数字艺术线上展览与销售
新浪科技· 2025-08-04 09:27
平台业务模式 - 数字资产平台推出个人创作者数字艺术线上展览和售卖功能 区别于传统B2C发行模式[3] - 采用"预售+公售"模式 根据预售市场反馈确定发行量及价格 再定量铸造并开放公售[3] - 每个数字艺术品拥有独一无二的区块链编号 可以永久珍藏[3] 市场表现 - 数字艺术品主力价格区间为8-28元人民币[3] - 展览上线三小时内 已有4088幅数字文创作品被网友预定[3] - 创作者戴敦邦作品《齐天大圣花果山》已售1785份 单价68元[1] - 创作者爰主旨作品《滴动仪》已售783份 单价28元[1] 创作者生态 - 平台已吸引知名画家戴敦邦及美院优秀毕业生等多位艺术家成为首批个人创作者[3] - 创作者戴敦邦拥有1405名粉丝 作为鲸探创作者评委 是中国人物画大家[1] - 创作者钟风华是中国知名插画艺术家 漫威签约艺术家 拥有203名粉丝[1] 平台支持措施 - 平台将投入站内站外流量扶持数字艺术展及创作者个人店铺 助力吸纳和运营粉丝[3] - 建立数字艺术家生态 促进艺术家思想碰撞 线上线下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3] - 作品需完成平台审核和版权声明后才能在线上展出和售卖[3]
山东移动全球通“AI在未来,共创美好”亲子活动落地青岛
齐鲁晚报· 2025-07-15 07:52
活动概述 - 山东移动联合凤凰网在青岛举办"AI在未来,共创美好"主题亲子活动,以数字艺术为切入点,通过趣味分享与家庭互动连接科技与人文[1] - 活动邀请23组全球通用户家庭参与,包含家电博物馆参观、AI艺术讲座及亲子互动拍照等环节[4] 科技与家庭融合 - 山东移动通过"全球通"品牌打破沟通边界,将优质资源转化为生活助力,强调科技对家庭成长的赋能[3] - 家电博物馆展示科技从"沉默工具"到"智能伙伴"的演变,帮助亲子家庭理解科技服务生活的理念[7][10] 数字艺术教育实践 - 清华大学艺科院专家进行《从画笔到像素》主题讲座,涵盖VR绘画、AIGC等前沿数字艺术方向[11][13] - VR绘画案例展示三维空间创作优势,清华大学已开设相关课程探索虚拟与现实艺术表达[13] - AIGC应用案例包括传统文化融合、未来交通工具设计等,激发儿童创作灵感但需警惕过度依赖AI[13][14] 用户反馈与社会价值 - 家长评价活动让孩子认识AI的生活化应用,高中生开始思考AI与未来职业的关联[15] - 专家认为企业支持对推动社会美育至关重要,活动体现科技与家庭共生的新图景[15][16] 品牌理念延伸 - 活动强化"全球通"连接无界、品质赋能的核心理念,将科技转化为温暖生活的力量[10][16] - 山东移动通过科技美育实践履行社会责任,与"用科技架起心桥"的品牌追求相契合[16]
视谷产业社区:“数字艺术”成为新坐标
杭州日报· 2025-07-15 02:48
双橙艺术中心战略转型 - 公司从场地运营商转型为内容制作商,计划深耕原创沉浸式IP并孵化综艺新物种 [7][8] - 依托1900平方米A厅和2100平方米B厅两大国际标准演播厅,已服务《天赐的声音》《妙墨中国心》等文化IP及抖音跨年盛典等顶流舞台 [7][8] - 定位"文化+科技",锚定XR虚拟制片巨屏和影视剧场景棚,目标打造集内容孵化、国际协作、数字艺术于一体的三江文化新地标 [8] 中国视谷产业社区发展 - 社区占地4 7平方公里,重点建设视谷创新中心、三江汇创谷及"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形成视觉智能产业引领的集聚区 [9] - 三江汇创谷由黄山五金工业园区改造,涵盖古董车博物馆、双橙艺术中心等业态,构建智慧科技、绿色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9] - 推出"便民15分钟服务圈"和"暖心24小时生活圈",通过"烦恼指数"量化企业需求,转化为定制化服务 [10]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案例 - 先临三维科技为英国Amelia博物馆提供高精度3D扫描技术,创建文物"数字孪生"实现全球化展示 [9] - 数字技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如双橙艺术中心的内容孵化与先临三维的文物数字化形成文化传承新范式 [11] 产业社区生态融合 - 社区采用"产社联动"模式,促进视觉智能产业与中小科技智造企业集聚,探索新质生产力社区典范 [9] - 通过产业生态圈与幸福共同体建设,实现艺术、产业与生活深度融合,吸引人才扎根 [10][11]
《数字世界的生命体》艺术展览落幕
环球网资讯· 2025-06-24 05:24
展览概述 - 全球首展「数字世界的生命体The Digital Wild」于6月初落幕 主题聚焦数字艺术与科技交融 探索数字生命形态 [1] - 展览设置五大展区 通过沉浸式体验呈现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吸引院校及媒体机构组织学生研学 [3][9] 核心展品与技术亮点 - 黄炜《矿野之息》以机械水母影像装置虚构AI生命体终结场景 探讨算法取代自然有机体的伦理命题 [3] - Philipp Artus《水生物》通过交互动画构建生成式水下生态 观众可设计生物行为参数 呈现人工生态的多样性 [3] - 吴子薇团队《拟态》交互装置结合摄像头捕捉与算法生成 支持新闻文字输入干预演化机制 链接技术与社会议题 [5] - Genetic Moo《微世界》包含动作捕捉投影与游戏模块 全球超50万人次互动 观众可调节生物行为参数 [5] - fuse*《梦境》视听装置将28,748个真实梦境转化为影像流 通过机器学习解析睡眠阶段视觉叙事 [7] 教育与行业影响 - 深圳技术大学 深圳国际预科书院 嘉兴大学等院校学生参与研学 研究作品技术理念并记录创新思路 [9][11][13] - 深圳国际预科书院同步展出学生艺术展《春醒计划》 融合传统材料与数码像素进行艺术表达 [11] - 广东嘉佳卡通卫视小记者团队以媒体视角探访展览 采访艺术家及观众 [16] 行业意义 - 展览展现数字艺术在深圳的创新土壤 揭示其无限潜力与广阔前景 [15][18]
科技赋能艺术创作,华为天生会画数字艺术展亮相文博会
搜狐财经· 2025-05-29 07:07
文博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5月22日开幕,是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展会之一 [1] - 展会吸引了来自上千家文化企业和机构参展,涵盖数字文化、创意设计、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 [1] 华为数字艺术展 - 华为天生会画数字艺术展在文博会核心展区亮相,展出2024 GoPaint天生会画数字创作大赛优秀作品,成为观众焦点 [2] - 展区热度空前,文化界嘉宾、科技爱好者及普通民众纷至沓来,排起长队打卡参观 [4] - 数字艺术作品用独特绘画语言诠释自然之美,例如融合东方美学的《春潮》作品细腻还原宋代美学和山河层峦叠嶂 [5] - 新华社对展览进行直播报道,文博会官方账号复播线上数字艺术展直播,知名演员万茜担任导览嘉宾 [5] 天生会画赛事生态 - GoPaint天生会画数字创作大赛已连续举办多年,2024年主题为"共绘自然",鼓励从自然万物汲取灵感 [7] - 2024年大赛由华为联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中国动画学会及多所高校共同举办,评委包括贾樟柯、韩璐等知名人士 [7] - 赛事累计收到超6000件投稿作品,彰显创作群体热情参与和行业辐射力 [7] - 2025年大赛即将展开,将持续推动数字艺术变革 [10] 技术支撑与产品 - 天生会画App搭载方天绘画引擎2.0,支持8K超大画布与超多图层操作,提供专业画笔引擎和拟真画布效果 [7] - App提供快捷操作手势、S曲线修正、魔棒选区等高效编辑工具,帮助创作者提升效率 [9] - 华为MatePad Pro 13.2英寸柔光版配备柔性OLED云晰柔光屏,通过纳米蚀刻技术模拟纸张纹理,机身仅5.5毫米厚、580克重 [9] - 平板支持鸿蒙5系统,提供自由多窗、全景多窗、隔空传送等交互功能,小艺助手可快速完成信息提取等任务 [9] 行业影响 - 华为数字艺术展为文博会注入数字活力,展示科技与艺术深度交融的创新范式 [9] - 展览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新思路,推动数字文化新图景构建 [10]
首届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开幕
中国经济网· 2025-05-27 06:41
博览会概况 - 首届"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于5月26日在横琴文化艺术中心开幕,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指导,南光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阳光媒体集团和摩境数字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1] - 博览会为期8日,包含主题展区、高端演讲、圆桌论坛、艺术课堂等活动 [1]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聂新平指出数字艺术是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在改变人们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方式,横琴致力于打造数字艺术新高地 [1] 主办方战略意图 - 南光集团以推动"文化数字化"为己任,携手阳光媒体集团打造国际级数字艺术盛会,旨在搭建连接艺术与科技、传统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平台 [2] - 南光集团计划以本届博览会为开端,持续深化琴澳合作,推动数字艺术成为大湾区文化IP新名片,探索中国文化全球化表达新路径 [2] 展览内容与规模 - 博览会设置"重施魔法"、"超级联想"、"艺术未来式"、"科技重构艺术"四大主题展区,覆盖6000平方米展出面积 [3] - 吸引十余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故宫博物院及20余家科技企业参与 [3] - "艺术未来式"展区展示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观众可沉浸式游览故宫博物院 [3] - "科技重构艺术"展区通过联想、华为、京东方等企业展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虚拟现实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3] - "超级联想"展区呈现2025DASHOW国际数字艺术联想大赛获奖作品,展示科技对青年先锋艺术家的支持 [3]
华为天生会画数字艺术展亮相文博会 人在画中“坐” 心在屏中“游”
深圳商报· 2025-05-26 17:18
数字艺术展览亮点 - 华为天生会画数字艺术展在文博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亮相,展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1] - 展览通过沉浸式大屏呈现传统文化与神话故事,打造兼具创意与科技色彩的视觉体验 [1] - 《春潮》系列作品运用华为平板拟真笔触还原传统水墨风格,展现北宋南宋女性群体的跨时代想象 [1] - 《三星堆·轮回之韵》以数字艺术重构古蜀文明,通过星际背景和青铜器元素实现古今对话 [1] 科技赋能艺术表现力 - 《航天印象&共绘自然》通过动态光影效果展现宇宙探索主题,凸显数字艺术在宏大叙事中的优势 [2] - 华为平板精准压感技术与色彩还原能力使数字笔触与传统毛笔气韵相通,推动中国艺术语言的当代延续 [2] 行业趋势与展望 - 数字艺术展的呈现加速了该领域向大众传播的进程 [2] - 科技与艺术融合创新有望为数字艺术带来更多突破,拓展其表现边界 [2]
黄建南:在视象与心象之间重构东方美学
经济观察报· 2025-05-23 08:01
艺术创作理念 - 艺术家通过长达10年的行走累计三万八千公里,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心灵图式,完成从"目视"到"心观"的蜕变 [1] - 艺术创作哲学强调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生命意志的显影,融合东西方文化精髓形成独特风格 [1][2] - 作品突破传统程式,尝试将水墨技法融入油彩,重构文化意象,如《大漠孤魂》结合敦煌壁画与梵高风格 [1] 作品风格与技法 - 作品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找到平衡,如《璀璨星河》系列融合天体物理与《周易》哲思,《生命之树》用268种过渡色描绘年轮 [2] - 打破媒材与技法疆界,用油画刀模仿宋代山水"斧劈皴",以钛白颜料营造宣纸"屋漏痕"效果 [4] - 水墨表现拜占庭镶嵌画的金色光辉,如《敦煌遗韵》系列让飞天在生宣上呈现抽象之舞 [4] 市场表现与价值 - 202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宇宙密码·创世纪》以1380万港元成交,反映市场对其作品的认可 [4] - 早期写生作品如1978年《天山雪线》年均增值率达27%,远超同期艺术品市场12%的均值 [5] - 跨界作品如与NASA合作的《星际穿越》系列三年内价格翻涨4倍,纯抽象作品在西方拍场溢价35% [5] 文化影响与全球化 - 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举办"心象自然"特展,策展人评价其解答了后机械复制时代绘画如何保持灵晕的问题 [6] - 艺术发展对应中国艺术全球化三阶段:技术突围、语言重构、价值输出,如《人类命运共同体》装置在威尼斯双年展确立话语权 [6] - 艺术家通过虚实相生的价值体系,如NFT平台同步发售实体画作的数字孪生,构建新的艺术生态 [5][6] 代表作品系列 - 大地系列:如《大地的乐章》《大地密码》《大地情怀》等,展现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1][8] - 星空与宇宙系列:如《璀璨星河》《宇宙密码·创世纪》等,融合科学与哲学思考 [2][4][6] - 跨界合作系列:如《星际穿越》与NASA合作,结合科学影像与禅宗美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