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搜索文档
国家公园法颁布实施有何重要意义?来看专家解读
央视网· 2025-09-14 02:53
国家公园法立法背景与意义 - 国家公园法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是中国首部国家公园专门立法 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2][4] 空间规划与管控机制 - 法律要求编制国家公园总体空间布局 依据生态系统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富集度 自然遗产精华及自然景观独特性确定布局区域 [4] - 将国家公园作为特殊单元开展国土空间规划 根据生物多样性富集程度和人类活动干扰明确边界范围与管控分区 [7] - 划分核心保护区(严格禁止进入)和一般控制区(允许规划人类活动) [7]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 - 法律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按自然生态系统特性与内在规律开展生境保护修复 [9] - 针对保护对象差异化特征(如野生动物 自然遗迹 景观)制定专项保护方案 例如对老虎等物种实施严格保护减少人类接触 [11] - 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 依靠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 通过消除人类干扰和封闭区域实现自然演替 [13] 民生改善与利益分配机制 - 法律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通过纵向与横向多元化补偿使国家公园内居民获得补助收益 [18] - 优先聘用当地居民担任生态管护员 参与生态旅游服务及农特产品售卖以增加收入来源 [20] - 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周边居民生活水平 促进国家公园建设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 [14][20]
表决通过!我国国家公园有了专门法律
新华社· 2025-09-12 08:15
国家公园法立法进展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9月12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1] - 法律共7章63条 包括总则 布局和设立 保护和管理 参与和共享 保障和监督 法律责任 附则[1] - 法律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1] 管理体制要求 - 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1]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原则[1] -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 综合治理[1]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人民日报· 2025-09-11 07:21
自然资源家底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 [1]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09%,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 [1][3] - 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分别达42.53亿亩、39.12亿亩、8.34亿亩 [3] -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7万亿元 [1] 矿产资源突破 - "十四五"期间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 [1][2] - 深层煤层气勘探获重大突破,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年、天然气超2400亿立方米/年 [2] - 发现长达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探获多个大型及超大型锂矿 [2] - 新增大中型矿产地534处,包括甘肃泾川和黑龙江嘉荫特大型铀矿 [1][2]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原油增量占2024年国内原油总增量70%以上 [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超35%,海洋能及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 - 建成"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深海一号"生产储油平台等重大装备 [3] -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居全球第一 [3] 生态保护修复 - 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万亩,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4] - 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4] - 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实现净增长 [4] - "三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实施415个项目 [4] 国土空间优化 - 全国累计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超1000万亩 [4] - 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用海用岛1.12万平方公里 [6] - 处置闲置土地500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6] - 审查环节压缩2/3,审批时长减少1/3 [6] 国家公园建设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120余个自然保护地 [5]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分别增至70只和80只 [5] -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功能强化,大熊猫栖息地实现完整统一 [5] - 通过生态管护带动近5万居民就业 [5] 数字化管理 - 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实现统一底图与规划 [7] - "天地图"日均服务调用量超10亿次 [7] - 不动产登记实现抵押业务"跨省通办",2200余县市推行"交房即交证" [7] - 化解1500万套房屋历史遗留登记问题 [7] 产权制度改革 - 完成5个国家公园及1096个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6] - 新设采矿权5987个,推行资源资产"一站式"办理 [6] - 建立产权明晰、价值实现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6]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1 00:33
自然资源家底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1][2] - 森林覆盖率25.09% 森林蓄积量209.88亿立方米[1][3] - 林地 草地 湿地面积分别达42.53亿亩 39.12亿亩 8.34亿亩[3] 矿产资源突破 -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包括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1][2] - 深层煤层气勘探重大突破 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 天然气产量超2400亿立方米[2] - 发现2800公里"亚洲锂腰带" 探获多个大型超大型锂矿[3] - 甘肃泾川和黑龙江嘉荫探获两个特大型铀矿[2]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生产总值10.5万亿元 较2020年增加2.7万亿元[1] - 海洋原油增量占2024年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3] -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世界第一[3] 生态保护修复 - 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 修复海岸线820公里[4] - 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4] - 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实现净增加[4] 国土空间优化 - 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 用海用岛1.12万平方公里[6] - 处置闲置土地500多万亩 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6] - 审查环节压缩2/3 审批时长压缩1/3[6] 国家公园建设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120多个自然保护地[5]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增至70只和80只左右[5] - 近5万当地居民通过生态管护实现就业[5] 数字化管理 - 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成[7] - "天地图"日均服务调用量超10亿次[7] - 不动产登记实现跨省通办 覆盖2200多个县市[7]
我国持续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家底更厚
人民日报· 2025-09-11 00:09
自然资源家底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 [1][2] - 森林覆盖率25.09% 林地面积42.53亿亩 森林蓄积量209.88亿立方米 [1][3] - 草地面积39.12亿亩 湿地面积8.34亿亩 [3] 矿产资源突破 -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包括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 [1][2] - 深层煤层气勘探重大突破 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 天然气产量超2400亿立方米 [2] - 发现2800公里"亚洲锂腰带" 探获特大型铀矿2处 [2][3]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生产总值10.5万亿元 较2020年增加2.7万亿元 [1] - 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 [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超35%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世界第一 [3] 生态保护修复 - 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 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4] - 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4] - 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实现净增长 [4] 国土空间优化 - 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 用海用岛1.12万平方公里 [6] - 处置闲置土地500多万亩 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6]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超1000万亩 [4] 国家公园建设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120多个自然保护地 [5]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增至70只和80只左右 [5] - 带动近5万当地居民就业 [5] 管理效能提升 -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覆盖5个国家公园和1096个重点区域 [6] - 审批时长压缩1/3 审查环节压缩2/3 [6] - "天地图"日均服务调用量超10亿次 [7] 国际协作与创新 - 推动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中国 [7] - 牵头实施12项国际大科学计划 [7] - "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7]
我国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还有1500吨大金矿和延绵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自然资源部重磅公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0 16:09
自然资源总量与结构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1] - 水资源总量3.11万亿立方米 其中地下水资源量8679.2亿立方米 [1] - 林地 草地 湿地 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42.53亿亩 39.12亿亩 8.34亿亩 25.09亿亩 [1]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09% 较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1] 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治理 -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实施 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格局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格局 "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 [3] - 累计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积超1000万亩 建成宜居宜业乡村 [4] - 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 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滨海湿地76万亩 [4] - 珊瑚礁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4] - "三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 实施27个"山水工程"保护修复面积8000多万亩 [4] 能源矿产勘查突破 -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累计投入资金近4500亿元 [5] - 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 19个大型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超3000亿方 [5] - 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 天然气年产量超2400亿方 [5] - 甘肃泾川 黑龙江嘉荫探获特大型铀矿 夯实5个大型铀矿基地资源基础 [5] 大宗矿产与新兴战略矿产 - 山西孝义铝土矿 山东胶东金矿 辽宁鞍本铁矿等老资源基地新增可观储量 [6] - 云南镇雄富磷矿 青海茫崖深层卤水钾盐矿等新资源基地崛起 [6] - 辽宁大东沟金矿初步评审金资源量近1500吨 [6] - 发现横跨四川 青海 西藏 新疆的2800公里"亚洲锂腰带" 探获多个大型超大型锂矿 [7] - 突破钾盐卤水提锂 低品位锂云母提锂技术 实现氦气从天然气中提取的技术突破 [7]
国家林草局与中国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培育林草特色产业
快讯· 2025-07-24 00:12
战略合作框架 - 国家林草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 [1] - 合作围绕"三北"工程、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 - 双方将共同支持创建林草科研平台,开展国土绿化、有害生物防治、种苗培育等核心技术攻关 [1] 科研与技术创新 - 合作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积极培育林草特色产业 [1] - 双方将加大草原科技人才培育,建立人才交流机制,打造草原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1] - 合作旨在为草原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1] 合作机制 - 双方建立定期会商工作机制,研究草原科技重大问题 [1] - 将共同制定重大政策和技术研究清单,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1] - 合作目标是为实现草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
全国土地日:严守耕地红线 共筑粮食安全与生态根基(视频)
中国经济网· 2025-06-25 00:10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 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强调耕地保护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1]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持续下降,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净增加[1] -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1] - "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950万亩,比"十三五"压减约300万亩[2] 耕地保护措施 - 自然资源部强调耕地保护需要硬措施与社会共同意识相结合[1] - 开展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目标是让每寸耕地成为丰收沃土[2] - "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2] - 自然资源部组织东北83个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持[2] 生态系统治理 - 耕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受到重视[1] - 坚持"以水定地"原则,根据不同条件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1] -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强调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
镜观·回响|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北疆实践
新华社· 2025-06-16 03:23
中国荒漠化防治进展 - 中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注防沙治沙工作 强调筑牢"三北"屏障 [1] - 内蒙古作为全国防治荒漠化主战场 横跨西北华北东北三大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生态建设指明方向 [5] - 内蒙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加强综合防治 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基础 [9] 生态修复项目成果 - 贺兰山保护区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加 现有7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包括13种一级和62种二级保护物种 [10] -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 水质净化功能增强 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成为260多种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11] - 新华林场经过60年治理实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 为周边区域筑起生态防护"绿墙" [13] 创新治沙模式 - 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80% 林草植被覆盖率达58% 光伏治沙模式被广泛应用 [17] - 达拉特光伏基地由19.6万块光伏板组成 年发电20亿度 节约标准煤68万吨 同时治理5万亩沙漠 [18] - 磴口县光伏+生态治理项目2024年底并网发电 计划2025年6月完成工程固沙 [15] 生物多样性保护 - 柴河口林场作为大兴安岭南麓重要生态区 拥有9种国家一级和17种二级保护动物 以及多种珍稀植物 [20] - 保护区实施定期巡查和病虫害监测 精准防控生态风险 [20] 农业水利建设 - 河套灌区引黄灌溉面积达1100多万亩 作为全国三大特大型灌区之一 2019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2]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大美长沙
长沙晚报· 2025-04-23 02:30
核心观点 - 长沙市通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资源保护利用 系统推进生态修复 旨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3][4]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83.82平方千米 主要分布在东部浏阳大围山 连云山系 北部黑麋峰 西部宁乡沩山山系 [2] - 构建"一江六河 东西两屏 南心北垸"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依托自然地理特征强化生态支撑作用 [2] 生态资源保护利用 - 山水林田总面积占市域总面积70%以上 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资源格局 [3] - 重点保护绿心 湘江 自然保护地及野生动物栖息地 推进东部西部山地生物多样性区域和水系生态廊道保护 [3] - 严格保护公益林和天然林 加强23个江心洲岛保护 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3] 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 划定9处重点修复区包括绿心 湘江北部 沩水中上游等区域 布局10大重点修复工程 [4] -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统筹农业空间整治和城镇空间品质提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