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返航,首次在北极冰区实现载人深潜
观察者网· 2025-09-27 23:28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 科学考察。在"雪龙2"号船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了我国在北极冰区的首次载人深潜。张北辰表示,这 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雪龙2"号、"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合考察、载人深潜保障等任务,在冰边缘区多学科 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领队张北辰介绍,本次考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 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为深入理解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张北辰:两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北冰洋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白,为提升海洋环境预测预报能 力提供支撑。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为进一步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首次按 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 ...
我国最大规模北冰洋科考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证券报· 2025-09-26 20:48
这次北极考察统筹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任务,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 认识,为深入理解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新华社图文 9月26日拍摄的停靠在上海国内基地码头的"雪龙2"号(无人机照片)。当日,搭载着100名中国第15次 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顺利返回上海。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本次北冰洋科 考,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北冰洋 科学考察。 ...
“雪龙2”号顺利返沪 我国最大规模北冰洋科考取得重要进展
新华社· 2025-09-26 09:04
这次北极考察统筹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任务,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 响的认识,为深入理解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9月26日,搭载着100名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顺利返回上 海。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本次北冰洋科考,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 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北冰洋科学考察。 ——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为进一步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 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 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素的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 的理解,为深入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了基础。(记者刘诗平、魏弘毅) 其中,"雪龙2"号、"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 合考察、载人深潜保障等任务,在冰边缘区多学科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 进展。 ——两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 ...
“雪龙2”号顺利返航,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取得重要进展
新京报· 2025-09-26 05:30
两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北冰洋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 白,为提升海洋环境预测预报能力提供支撑。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 为进一步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 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多次捕捉到次表 层叶绿素的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深入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 冰消退的响应奠定基础。 据悉,在"雪龙2"号船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 下潜,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 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为揭示极地深海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规 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深海底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9月26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雪龙2"号船返回上 海,标志着此次考察圆满完成任务。本次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人民日报· 2025-09-26 04:34
"雪龙2"号、"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合考察、载 人深潜保障等任务,在冰边缘区多学科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是两 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北冰洋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白, 为提升海洋环境预测预报能力提供支撑。二是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 为进一步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三是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 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多次捕捉到 次表层叶绿素的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深入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 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基础。 在"雪龙2"号船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 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 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为揭示极地深海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评 估气候变化对深海底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9月26日 ...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返航
环球网资讯· 2025-09-26 04:00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在"雪龙2"号船保障支持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 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 性、个体体型在几十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为揭示极地深海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评 估气候变化对深海底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环球时报-环球网 报道 记者 樊巍】9月26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雪龙 2"号船返回上海,标志着此次考察圆满完成任务。本次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 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北冰洋科学考察,统筹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任务。 本次考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为深入理解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 供了重要支撑。 "雪龙2"号、"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合考察、载 人深潜保障等任务,在冰边缘区多学科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是两 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北冰洋高纬 ...
我国科学家成里京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奖
科技日报· 2025-09-21 03:13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当地时间9月19日,该所研究员成里京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 奖,以表彰他在海洋气候变化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为气候风险评估以及人类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据悉,阿勒福赞奖全称为阿勒福赞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21年起设立的国际奖项,旨在表彰 和奖励全球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在推动能力建设、科学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该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 每次授予5名青年工作者。今年,另外4名获奖者分别来自纳米比亚、秘鲁、摩洛哥和塞浦路斯。 (成里京供图) 目前,成里京担任第七次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协调人、第五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综合卷首席作者、国际 海洋质量控制数据集计划联合主席,并担任《国家科学评论》学科编辑工作组成员。 成里京长期致力于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针对海洋基础数据不足的瓶颈问题,他研发了多项海洋数据处理技术,构建了一套被国内外广泛采用的长时 序、多变量海洋观测格点数据集,系统揭示了自19 ...
亚马孙雨林为何旱季降雨减少?最新研究称近75%归因于森林砍伐
中国新闻网· 2025-09-03 10:27
亚马孙雨林为何旱季降雨减少?最新研究称近75%归因于森林砍伐 中新网北京9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热带森林,亚马孙雨林对维持区域和全球气候稳 定发挥着关键作用,其近几十年来旱季降雨减少颇受关注。 该论文介绍,近几十年来,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温上升与森林砍伐的叠加效应,已被证实改变了 亚马孙等自然环境的水循环、碳循环和能量循环,但此前研究尚未理清这些因素及其在驱动亚马孙雨林 转变中的相对作用。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巴西圣保罗大学Marco A. Franco与同事及合作者一起, 通过分析1985-2020年覆盖亚马孙雨林约260万平方公里的卫星数据,量化了森林砍伐和全球气候变化对 该地区气候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森林砍伐导致每个旱季的雨量减少15.8毫米,约占总雨量减少量的 近75%。森林砍伐还导致了地表最高气温上升2℃中的16.5%,其余则归因于全球气候变化。 他们开展进一步研究发现,亚马孙的地区气候对森林砍伐呈非线性响应,最显著的气候影响发生在砍伐 初期,即森林覆盖率损失最初10%-40%的阶段。最后,研究者通过外推这些结果(假定现有砍伐率持续) 预测了亚马孙气候 ...
传统旱区暴雨、北方现暖湿趋势,如何应对?国家发改委回应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01:02
李超表示,今年入汛以来,北京、甘肃、内蒙古等多地遭遇强降水天气,国家发展改革委迅速响 应,全力支持有关地方做好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先后13次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1.4亿元,重 点支持灾区受损道路桥梁、水利堤防、学校医院等灾后应急恢复建设,推动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 序。重点开展了3项工作。 二是补齐防洪排涝能力短板,系统梳理全国防洪排涝能力建设短板弱项,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增 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持续推动全国江河堤防、蓄滞洪区、水库水闸等工程建设,加快 实施城市老化管网更新改造工程。 三是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着眼全国灾害特点,按照就近调配、快速出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在 黑龙江大庆、甘肃兰州、河北张家口、湖北武汉、四川成都、广东潮州支持建设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 中心。截至目前,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基础设施已全部建成,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已全面进 驻。 一是提升气象预报预警能力,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制定实施《极端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能力提升实施 方案(2025—2026年)》,计划用2年时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8.67亿元,提高极端灾害性天气短时临 近预报预警能力,力争在重点区域实现不漏 ...
天太热运动员猝死,运动会还能在夏天办吗?
36氪· 2025-08-20 08:48
奥运会、温网、田径世锦赛、环法自行车赛、足球世界杯,夏季是运动迷狂欢的时节,但全球气候变化让这些历史悠久的赛事面临危机——气温太热,选 手们的表现甚至生命已经受到了威胁。 8月8日,在成都举办的世运会上,29岁的意大利定向越野运动员马蒂亚·德贝托利斯在30℃的高温高湿比赛中昏迷,之后因抢救无效于8月12日离世。6月 30日,温网(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首个比赛日气温飙升至32.3°C,多名选手因高温退赛。 高温的影响不是这两年才产生的。 2019年,多哈田径世锦赛把马拉松比赛安排在午夜进行,但即使如此,开赛时的气温依然高达32℃,湿度到达73%,接近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女子马拉 松比赛中将近一半选手不得不中途退出,多位选手虚脱倒地。 之后,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和2023年的布达佩斯田径世锦赛上,选手成绩出现普遍下滑——东京奥运会被称为史上最炎热的奥运会之一,比赛期间, 当地气温一度攀升到35℃以上,湿度也居高不下,就算主办方设置了各种防暑措施,也无法解决在户外举办的比赛面临的气候问题。 多哈马拉松比赛中,意大利选手乔凡娜·埃皮斯(Giovanna Epis)因高温出现身体不适 | Grigory Sys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