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独立性

搜索文档
海外专家:警惕独立运营的中央银行
搜狐财经· 2025-09-23 12:53
因此,通过传统手段抑制通胀反而加剧了经济收缩的压力。许多政府如今面临"滞胀"威胁 —— 即经济衰退伴随通货膨胀。央行深知这种权衡关系:通胀下 降需以经济增长的相应收缩为代价。 作者:Jomo Kwame Sundaram,联合国前官员、马来西亚经济学家、亚太智库研究员 南非约翰内斯堡,国际新闻社。2025年9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的尖刻抨击,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央行独立性的支持 —— 这种 独立性长期以来被强大的金融利益集团所滥用,损害了经济增长与公平性。 独立的中央银行本应提升货币政策的质量、公平性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但如今,它们主要服务于强大的金融利益集团,其紧缩性和倒退性政策导致经 济缓慢且不均衡的增长。 独立于谁? 中央银行的设立旨在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塑造金融环境,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目标。近几十年来,新的政策共识认为独立的中央银行应制定货币政策。因此, 在较小规模的开放型发展中国家,这些银行往往受到强大金融利益集团(通常是外国势力)的裹挟。 过去半个世纪里,许多政府在国际金融势力影响下修改法律,确立中央银行独立于行政和立法部门与政府地位平等。与此同时,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成 ...
近代中国财政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影响|金融人文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21 11:02
文/ 瑞淼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孟郁聪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其有效履行职能的关键。近代中国战乱频仍,政府财 政始终十分窘迫。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银行艰难前行,其独立性从晚清 成立伊始就受到财政影响,在北洋时期尚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在南京国 民政府时期则逐渐完全沦为财政附庸。这一史实表明,政府财政过度影响 中央银行独立性会产生严重问题,值得警醒。 近代中国战乱频仍,政府财政始终十分窘迫。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银行艰难前行,其独立性从晚清成立伊始就受到财政影响,在北洋时期尚能保持一定 的独立性,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逐渐完全沦为财政附庸。近代中国中央银行面临的问题与当前有很大不同。然而,研究近代中国财政对中央银行独立性 的影响,仍能有所启示。 清末,中央财政在战争赔款、地方财政失控、传统农业税收入锐减等多重压力下入不敷出。为了挽救财政危机,清政府除采取盐斤加价、发行公债、成立 地方清理财政局等措施以外,还决定借鉴西方金融制度设立中央银行。1905年清政府设立的大清户部银行,被视为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1908年,该行改 名大清银行。大清银行统一发行货币,取代地方和民间金融机构滥发的纸币, ...
【UNFX课堂】政治干预的阴影:美联储独立性保卫战与全球经济的潜在震荡
搜狐财经· 2025-09-02 02:22
美联储独立性挑战 - 欧洲央行行长警告美国总统干预美联储独立性威胁全球金融稳定 央行独立性为现代中央银行体系基石 政治干预可能导致通胀飙升 货币贬值和股价下跌 [1] - 特朗普试图解雇美联储理事库克创历史先例 法律争议围绕"因故"罢免标准 若成功将实质性削弱美联储独立性 [2] 货币政策决策环境 - 美联储面临通胀压力与就业市场疲软的双重挑战 CPI和PCE数据仍高于2%目标 特朗普关税政策可能加剧通胀 而7月就业报告显示劳动力市场恶化 [2] - 美联储主席暗示可能降息以平衡双重使命 市场对9月降息预期达近90% 反映对经济放缓的担忧 [2] 政策决策的政治化风险 - 美联储任何利率决策都可能被政治化解读 降息被视为屈服政治压力 维持高利率则被指责阻碍经济增长 这种环境严重损害央行公信力 [2][3] - 政治干预使货币政策制定和市场预期引导复杂化 增加央行实施有效政策的难度 [2][3] 全球金融影响 - 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依赖稳健独立的货币政策 独立性削弱可能动摇国际投资者信心 引发资本外流 美元贬值和全球金融市场连锁反应 [3] - 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将冲击全球贸易 投资和汇率体系 影响美国借贷成本和金融稳定 [3] 历史教训与核心原则 - 政治干预央行决策偏离长期经济稳定目标 如为刺激增长过早降息或为迎合选民放任通胀 [1] - 央行独立性是经过历史验证的有效机制 维护该原则对确保长期经济繁荣和金融稳定不可或缺 [1][3]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谈特朗普施压)拥有独立的中央银行对公众有益,只要有利于公众利益,独立性就应得到尊重并继续下去。
快讯· 2025-07-30 19:07
美联储独立性原则 - 中央银行独立性对公众利益具有积极影响 [1] - 独立性应得到尊重并持续维护 前提是符合公众利益 [1]
日本财务省官员:二十国集团支持中央银行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
快讯· 2025-07-18 14:27
二十国集团支持中央银行独立性 - 日本财务省官员表示二十国集团支持中央银行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 [1]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公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于实现价格稳定目标至关重要。
快讯· 2025-07-18 12:59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公报 -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实现价格稳定目标的关键因素 [1]
德国央行行长:(就特朗普攻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的基因,随意干预非常危险。
快讯· 2025-07-17 10:49
央行独立性 - 德国央行行长强调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的基因 [1] - 认为对央行的随意干预行为非常危险 [1]
坚守还是让步?美联储在特朗普施压下的政策抉择
搜狐财经· 2025-07-12 10:23
研究背景 -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任期内多次公开批评美联储货币政策,要求降息以刺激经济,例如2019年8月19日呼吁联邦基金利率"至少下调100个基点"[2] - 政治干预美联储并非特例,历史上杜鲁门、约翰逊和尼克松政府均有类似行为,近年参议员曼钦和保罗也持续施压[2] - 美联储虽设计独立(如14年理事任期),但法定监督机制仍构成政治压力,国会可通过修法调整其职责,总统可通过提名影响FOMC投票结构[3] 理论框架 - 央行独立性受质疑时,最优货币政策需纳入"信念管理",通过激进政策(如超预期加息)向公众传递独立性信号[1][4] - 模型显示公众对央行独立性的主观概率直接影响政策效果:信任度低时,即使央行独立,政策效果也会因预期恶化而受损[11] - 央行需权衡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声誉,例如面对生产率冲击时可能故意偏离政府偏好,以牺牲短期稳定换取长期可信度[9][10] 实证发现 - 特朗普批评推文导致公众通胀预期显著上升,证明口头声明无法建立信任,必须通过"有代价的行为"传递信号[5] - 法律独立性指标与通胀负相关,但发展中经济体或近年数据中关系减弱,实际干预更易推升通胀预期[6] - 当公众认为央行可能受控时,独立央行会主动加大政策力度(如加息幅度超过常规最优水平),形成"声誉投资"策略[11][12] 模型机制 - 基于新凯恩斯框架构建四主体模型,关键假设是家庭无法直接观察央行类型,需通过利率决策贝叶斯更新独立性信念[8] - 央行政策具有双重目标:调控通胀/产出+管理公众信念,形成动态博弈(如刻意偏离政府偏好以抑制信任恶化)[9][10] - 数值解显示激进政策虽短期增加波动,但能降低长期"声誉成本",改善未来政策空间[11][12] 政策启示 - 独立性声誉需通过"代价高昂"的政策行动建立,单纯透明沟通或声明无效,因受控央行也会模仿独立行为[5][14] - 现代货币政策核心挑战是平衡宏观稳定与信念管理,需将公众认知纳入动态决策框架[12][13] - 基于信念的独立性度量(公众主观概率)比法律指标更能反映实际政策约束,影响通胀预期形成机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