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头豹研究院
icon
搜索文档
2024年中国汽车减震器行业概览:高端减震国产化替代空间广阔(精华版)
头豹研究院· 2025-03-19 12: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汽车减震器行业国产化进程加快,在中高端产品上与国外技术差距缩小,但在CDC、MRC等高端减震领域国产化替代空间大 [3][4] - 伴随汽车产业发展和可变阻尼减震器应用渗透率提高,行业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658.83亿元增长至2028年的972.2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22% [5] - 行业主要驱动因素为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庞大、自主品牌崛起和空气悬架应用渗透率提升 [4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产业链图谱 - 上游为零部件供给环节,以钢制品为主;中游为减震器生产制造,CDC是主流可变阻尼减震器;下游面向悬架和整车厂商,空悬系统增长空间大 [7] 产业链上游 - 钢材是主要原材料,钢价变动影响制造商成本和盈利,中国钢材供给充足,原材料采购基本可国内自给自足 [13][15][16] - 活塞杆成本占比21.08%,钢管近15%,橡胶及工程塑料10 - 11%,支架类近9%,弹簧盘类近8%,减震器油近6%,其他约30% [9][15] - 钢价周期性波动,2021年中至今震荡下行,近期开启新一轮下行周期 [16] 产业链中游 - CDC减震器领域,国外先进品牌掌握前沿技术且实现规模化生产,中国仅南阳淅减等少数厂商实现规模化,多数厂商处于开发阶段,电磁阀配置差距大 [18][20] - MRC减震器方面,国内厂商加速布局生产线,部分已量产,但核心原材料磁流变液被国外厂商垄断,国产化替代进程慢,成本高 [23][29] 产业链下游 - 现阶段单可变阻尼减震器配置的悬架系统规模化应用程度高于空气悬架,但空气悬架渗透率呈上升趋势,将带动可变阻尼减震器需求扩张 [31][37] - 2022 - 2024年1 - 7月,中国标配空气悬架新车销量和渗透率上升,价格区间下探趋势明显 [36] 市场规模 - 2021 - 2023年市场规模从525.01亿元增长至615.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8.25%,预计2024 - 2028年从658.83亿元增长至972.2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0.22% [40][41] - 市场分为整车配套和售后市场,需求分别取决于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 [40] 驱动因素分析 - 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庞大,2023年保有量达3.36亿辆,产销量创历史新高,预计未来稳定增长 [44] -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崛起,2024年1 - 6月销量和市占率上升,带动减震器需求,高性能减震器潜力大 [44] - 空气悬架应用渗透率提升,2024年单月搭载量和渗透率上升,将带动可变阻尼减震器需求和技术升级 [44]
2025中国金融大模型洞察企业竞争分析金融大模型,铸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头豹研究院· 2025-03-19 12: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聚焦中国金融大模型行业,分析金融机构评估供应商的关键因素,介绍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等代表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服务框架,强调全链路整合能力对稳定性、安全性及性能的重要性,展示各企业在技术、服务、应用等方面优势以满足金融机构多样化需求[8][9][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名词解释 - 金融大模型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大型语言模型,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分析金融数据、识别和预测市场趋势、制定策略、提高金融决策精度和效率 [3] - 金融级AI原生指专为金融行业严格需求设计和优化的AI系统,适用于高复杂性和高风险金融场景 [3] - 生成式AI学习输入数据分布规律并生成类似新数据,广泛用于图像和文本生成等领域 [3] - 判别式AI通过分析输入输出关系进行分类或回归,常用于推荐系统和风险控制等任务 [3] - RAG是结合信息检索与生成技术的系统,用于复杂查询和生成任务 [3] - 大模型规模定律描述大模型参数数量与性能提升关系,强调规模扩大可提升学习和任务处理能力 [3] - 低延时与高并发是大模型处理实时任务和高并发场景的关键能力,依赖模型优化和分布式架构实现 [3] - 模型微调是在预训练模型基础上用特定领域数据调整模型,提升特定任务表现 [3] - 云原生架构通过容器化、微服务等技术实现资源弹性和高效管理,为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提供灵活基础设施 [3] - 金融云专属VPC模式将大模型应用和知识库部署在金融云客户专属虚拟私有云中,确保数据隐私和安全 [3]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企业选择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有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华为云、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火山引擎、智谱AI [7] 金融机构评估供应商的全链路整合能力 - 考察厂商是否有成熟行业应用案例、针对场景的标准化产品,证明全链路方案在金融行业的实战经验 [9] - 考察厂商能否根据金融机构特定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和后续服务,确保模型解决方案快速落地和迭代更新 [9] - 考察厂商是否提供一站式机器学习平台,涵盖数据采集、处理、模型训练、验证和上线,形成完整的ML生命周期管理 [9] - 考察厂商是否拥有金融领域定制的模型库及算法,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支持在线学习或增量训练 [9] - 考察厂商是否提供完善的开发工具包、SDK和API文档,支持模型二次开发、定制化功能扩展与集成商 [9] - 考察厂商是否能与主流开发、监控、日志等工具链无缝对接,为金融机构构建全栈开放平台 [9] - 考察厂商是否拥有自研或自主采购的高性能计算集群、存储设备和网络架构,能否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部署方案 [9] - 考察厂商是否能支持多区域部署、自动故障切换、容灾备份等机制,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9] 全链路保障体系构建稳定性与安全性 全链路整合能力贯穿基础硬件、网络设施、云平台到应用层的全程监控和管理,实现端到端稳定性保障,同时全链路安全措施涵盖物理隔离、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日志审计等层面,应对金融领域严苛安全与合规要求 [10] 端到端流程协同提升准确性及低延时高并发性能 全链路整合能力实现数据采集、预处理、模型训练到在线推理各环节的无缝对接与深度优化,通过统一平台调度与管理,确保数据一致性和高质量,借助硬件加速和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极低延时和高并发处理能力,使金融机构在市场中迅速响应并精准判断 [11] 中国金融大模型代表性企业 阿里云 -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强大技术平台、深厚AI能力、全面解决方案和严格数据安全与合规保障,通过产品标准化和灵活部署模式满足不同规模金融机构需求 [13] - 具有强大技术平台与深厚AI能力,“飞天”云计算平台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结合分布式计算框架支持复杂金融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领域技术积累使其在金融应用场景有显著优势 [15] - 为金融行业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提供标准化产品和服务,也能根据客户特定需求提供高度定制化解决方案,注重数据安全与合规性,有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16] - 具备全栈技术整合、Cloud+AI深度融合、产品标准化等优势 [17] 百度智能云 - 凭借千帆大模型开发与服务平台和“百舸”异构算力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强大定制化模型构建能力和高效算力管理,降低技术成本,推动业务创新和风险管理提升 [18] - 千帆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利用私域数据构建高度定制化金融大模型,提供丰富算法模型和数据处理工具,有灵活部署选项,能实时监控模型性能并提供优化建议 [18] - “百舸”异构算力平台对不同厂商AI芯片统一管理和优化,采用潮汐混部等技术提高计算效能,可将相同大模型任务的资源成本减少一半 [19] - 拥有一站式企业级大模型平台、行业深耕的定制化解决方案、高效的算力管理和成本控制等优势 [20][21] 华为云 - 通过卓越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结合昇腾AI处理器与鲲鹏服务器,为金融机构提供高效稳定计算能力,满足复杂模型训练与数据处理需求 [23] - 依托自研昇腾AI芯片提供强大计算能力,在大模型训练和推理中运算效率高、成本效益好 [24] - 提供从硬件、操作系统到算法框架的全栈技术方案,帮助金融机构进行灵活云服务部署 [24] - 凭借在金融行业的深厚积累与广泛合作,为超过500家金融机构服务,能提供定制化金融大模型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 [24] 科大讯飞 - 凭借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和深度结合行业应用的能力,提供高效、安全解决方案,推动AI技术在金融行业广泛落地 [26] - 技术和平台自主可控,拥有自建AI数据中心,实现百亿参数大模型推理效率显著提升,构建全国产化训练和推理平台“飞星一号”,与华为合作深度优化国产算力 [26] - 金融大模型应用场景广泛,包括智能投顾、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 [26] - 持续投入研发资源,推动金融大模型迭代升级,紧跟市场趋势和技术发展,优化模型算法,提升准确性 [26] 火山引擎 - 金融大模型通过深度融合“模型 - 应用 - 数据”飞轮机制,推动技术与实际业务场景紧密结合,提供高效且定制化解决方案,借助强大技术和灵活服务体系满足不同金融机构多样化需求 [27] - 构建“以模型 - 应用 - 数据为核心、算力为支撑”的大模型飞轮机制,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多个金融应用场景并取得显著成效,如优化海尔消费金融坐席助手功能 [28] - 具备强大技术支持和灵活服务体系,提供混合云veStack智算版等先进算力支持,采用“1 + 1 + N”模型生态策略,为企业提供多样化选择 [28]
结直肠癌药物市场扩容:靶向治疗与免疫疗法重塑百亿美元蓝海
头豹研究院· 2025-03-19 12: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中国患者众多且中晚期和转移患者多,药物市场规模受发病率上升推动增长;国产药企出海趋势显著,在研管线丰富,未来创新疗法将驱动市场扩容;产业链各环节有不同发展特点,政策对行业发展有积极影响,市场竞争格局将随创新疗法获批更激烈 [1][7][26][27][34] 各部分总结 行业分类 - 结直肠癌药物种类多,按作用机制分化疗、靶向、免疫治疗药物等,医生会综合考虑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 [2][3] 化疗药物 - 传统化疗药干扰肿瘤细胞DNA合成或复制,如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口服化疗药卡培他滨是氟尿嘧啶衍生物 [4] 靶向治疗药物 - 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的结直肠癌患者 [5] 免疫治疗药物 - 通过调节患者免疫系统对抗肿瘤 [6] 行业特征 - 疾病负担重,2023年全球患者200万人,中国53.7万人,中晚期和转移患者多;国产药企出海意愿强,呋喹替尼成出海标杆;在研管线丰富,超10种创新疗法获批,超15种免疫肿瘤联合疗法在临床管线 [7][8][9] 发展历程 - 经历萌芽期(1950 - 2000年)、启动期(2000 - 2010年)、高速发展期(2010 - 2025年),各阶段有不同药物和疗法出现,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 [10][11][12][13]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提供原材料,中游为研发生产商,下游是终端销售场所;技术水平制约中游发展,完备基因载体制备平台可推动重组抗体药物研发;中游企业加速研发,更多创新疗法进入临床试验;中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重,治疗需求迫切,但诊疗仍面临挑战 [14][15][16][23] 行业规模 - 2019 - 2023年市场规模由223亿人民币增长至297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7.43%;预计2024 - 2028年由314亿人民币增长至390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5.57%;历史增长因发病率上升、中晚期和转移患者多、基因检测率和精准治疗率低;未来增长因创新疗法获批上市 [25][26][27] 政策梳理 - 多项政策出台,包括《抗体偶联药物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等,对规范药物研发、应用,推动产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30][31] 竞争格局 - 行业呈梯队情况,第一梯队有复宏汉霖等,第二梯队有迈博药业、和黄医药等,第三梯队有加科思、劲方医药等;国产抗体药物出海增强企业市场影响力;未来创新疗法获批将使竞争更激烈 [32][33][34] 上市公司速览 - 展示迈博药业、上海复宏汉霖、深圳微芯生物、先声药业、加科思药业、和黄医药等公司总市值、营收规模、同比增长、毛利率等信息 [35][36][37][38] 企业分析 - 泰州迈博太科药业专注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新药及生物类似药研发生产,药物管线丰富;海西新药创制是全产业链制药企业;上海复宏汉霖是国际化创新生物制药公司,产品覆盖多领域,有多个产品获批上市或申请受理,建立了一体化生物制药平台 [39][42][45]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中国MEMS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研究院· 2025-03-19 12:1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通过最小二乘法预测中国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走势,并结合增长影响率对市场规模进行优化测算,认为MEMS传感器行业整体发展较为乐观,增长影响率将助推行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政策支持等因素也将促进中国MEMS传感器行业发展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18 - 2027年中国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 - 市场规模测算公式为结论=A*(1 + 20%*E)*74%,其中A为MEMS产业市场规模(最小二乘法),E为增长影响率 [6] - 2018 - 2022年市场规模分别为448.71、530.85、654.19、740.41、872.1元,增长率分别为18.31%、23.24%、13.18%、17.79%;预计2023 - 2027年市场规模分别为805.72、893.41、981.74、1,071.05、1,158.13元,增长率分别为 - 7.61%、10.88%、9.89%、9.10%、8.13% [6] MEMS产业市场规模(最小二乘法) - 使用最小二乘法在已有数据上测算,计算公式为y = 118.96x - 239568.06(y表示规模,x表示年份) [11] - 2018 - 2022年市场规模分别为505.3、597.8、736.7、833.8、982.1元,增长率分别为18.31%、23.24%、13.18%、17.79%;预计2023 - 2027年市场规模分别为1,088.02、1,206.98、1,325.94、1,444.9、1,563.86元,增长率分别为10.79%、10.93%、9.86%、8.97%、8.23% [7][11] 消费者信心指数影响指标 - 该指标表示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形式的预期程度,分值在100 - 200分之间,目前宏观经济下行,消费者信心指数普遍低于100分,预计未来5年经济恢复,指数将恢复至乐观水平 [14] - 2018 - 2022年影响指标数据均为0%,预计2023 - 2027年分别为 - 20%、 - 10%、10%、30%、55% [14]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数量影响指标 - 该指标展现国内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对MEMS传感器这类高技术行业影响较大,我国每年授权专利数迅猛增加,2017 - 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18.1%,预计未来国产MEMS技术将突破,促进产业发展 [17] - 2018 - 2022年影响指标数据均为0%,预计2023 - 2027年分别为23.4%、28.08%、35.35%、45.6%、60.97% [17] 政策发布情况 - 政策发布情况指政策支持的影响程度,每年提及传感器的政策均在300份以上,预计未来政策影响率会逐步加速提升 [21] - 2018 - 2022年影响指标数据均为0%,预计2023 - 2027年分别为22.4%、25.54%、29.88%、36.15%、45.19% [20][21] 增长影响率 - 引入增长影响率对市场规模增长进行补充,通过加权平均整合消费者信心指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数量和政策发布情况三个指标,指代现实因素对实际增长率的影响,对市场规模是正面影响 [24] - 计算公式为E = 20%B + 50%C + 30%D,2018 - 2022年数据均为100%,预计2023 - 2027年分别为0.37%、0.14%、0.28%、0.85%、0.38% [8][24]
结直肠癌药物市场扩容:靶向治疗与免疫疗法重塑百亿美元蓝海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3-19 12:0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中国患者众多且中晚期和转移患者多,药物市场规模受发病率上升推动增长;国产药企出海趋势显著,在研管线丰富,未来更多创新疗法将驱动市场扩容 [1]。 各部分总结 行业分类 - 结直肠癌药物种类繁多,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药物疗效、安全性等因素综合考虑,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 - 结直肠癌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药物等,为患者提供多种治疗选择 [3] 各类药物介绍 - 化疗药物通过干扰肿瘤细胞DNA合成或复制抑制其生长分裂,如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口服化疗药卡培他滨是氟尿嘧啶衍生物,可在体内转化为5 - FU发挥作用 [4] - 靶向治疗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如西妥昔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呋喹替尼),分别通过阻断相应信号通路或抑制血管生成来抗肿瘤 [5] - 免疫治疗药物通过调节患者免疫系统对抗肿瘤 [6] 行业特征 - 疾病负担重,治疗需求急迫,2023年全球结直肠癌患者发病人数达200万人,中国达53.7万人,中国中晚期和转移患者数量多,给治疗和预后带来巨大压力 [7] - 国产药企出海趋势显著,2023年11月9日,和黄医药/武田的呋喹替尼用于治疗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获FDA批准,成为国产创新药出海标杆 [8] - 在研管线丰富,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已有超10种创新疗法获批用于治疗结直肠癌,另有超15种免疫肿瘤联合疗法正在进行Ⅱ期及进一步的临床管线 [9]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50 - 2000年):1957年5 - 氟尿嘧啶用于肠癌治疗,1978年发现CF可增强5 - FU活性,20世纪以前晚期结直肠癌主要是单药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中位生存期约为5个月 [11] - 启动期(2000 - 2010年):新化疗药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及卡培他滨相继应用,联合化疗方案使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1.5个月;2004年靶向药开始用于晚期结直肠癌治疗,2008年贝伐珠单抗上市,2010年mFOLFOX6成为标准用法 [12] - 高速发展期(2010 - 2025年):进入免疫治疗时代,PD - 1单抗等免疫疗法为dMMR/MSI - H型CRC患者提供新治疗选择;靶向治疗使mCRC患者生存期延长到近30个月,但只有dMMR型CRC患者能从免疫疗法获益且占比不高 [13]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是提供研发原材料的企业,包括化学试剂、药物载体、耗材和研发设备等;中游为结直肠癌药物研发生产商;下游主体是终端销售场所,如各省市肿瘤医院和零售药店等 [14] - 技术水平制约中游行业发展,完备的基因载体制备平台可推动重组抗体药物创新研发进程,如代表企业云舟生物已建成多种规模的基因载体制备平台 [15] - 中游企业加速研发,更多创新疗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2024年7月15日恩立妥正式进入临床应用,7月23日微芯生物相关Ⅲ临床试验申请获批准 [16] 产业链各环节分析 - 产业链上游:抗体药物研发生产化学试剂中培养基是关键原料,成本占比约10% - 15%,产能影响生物制品生产效率和成本,以上海奥浦迈生物为例,其培养基产品使用的研发管线数量增长幅度达53.2% [19] - 产业链中游:企业加大创新药物研发,在研产品管线丰富,截至2024年12月有超10种创新疗法获批,超15种免疫肿瘤联合疗法在临床管线,2024年7月15日恩立妥正式进入临床应用 [21] - 产业链下游:中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重,治疗需求迫切,2023年全球患者200万人,中国53.7万人,中国中晚期和转移患者多,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诊疗仍面临挑战 [23] 行业规模 - 2019 - 2023年,结直肠癌药物行业市场规模由223亿人民币增长至297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7.43%;预计2024 - 2028年,由314亿人民币增长至390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5.57% [25] - 历史规模增长原因: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患者中晚期和转移患者多,且国内基因检测率和精准治疗率低 [26] - 未来规模增长原因:更多创新疗法获批上市将驱动市场扩容,如ADC药物受关注,结直肠癌领域也有很多创新疗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7] 政策梳理 - 《抗体偶联药物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规范ADC药物研发及申报过程,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升中国ADC药物研发水平和质量 [30] -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推动合理应用,提升治疗效率与安全性标准 [30] - 《双特异性抗体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为双特异性抗体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提供技术指导和规范,减少无序竞争,推动创新研发 [30] - 《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试行)(修订稿征求意见稿)》:加快创新药物或急需药物上市速度,满足患者需求,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30] - 《“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强调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提出发展目标和任务,鼓励药品创新,促进企业加强管理与合规性 [31]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梯队情况,第一梯队有复宏汉霖等;第二梯队有迈博药业、和黄医药等;第三梯队有加科思、劲方医药等 [32] - 历史竞争格局形成原因:国产抗体药物出海兑现,创新药企凭借产品出海增强市场影响力,如和黄医药呋喹替尼获FDA批准 [33] - 未来竞争格局变化原因:更多创新疗法获批上市将推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如斯鲁利单抗联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34] 上市公司速览 - 迈博药业有限公司:总市值61.9亿,营收规模1.1亿,同比增长146.4%,毛利率87.0% [35] - 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市值267.4亿,营收规模53.9亿 [35] -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收规模4.8亿元,同比增长38.0%,毛利率87.6% [36] - 先声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营收规模31.1亿,同比增长 - 7.9%,毛利率79.1% [37] - 加科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市值106.3亿,营收规模4033.5万,同比增长 - 26.2% [38] - 和黄医药(中国)有限公司:总市值340.3亿,营收规模8.4亿,同比增长96.5%,毛利率61.1% [38] 企业分析 - 泰州迈博太科药业有限公司:企业状态存续,注册资本21000万美元,专注于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新药及生物类似药研发生产,药物管线包括10种单克隆抗体药物及1个强抗体药物 [39] - 海西新药创制(福州)有限公司:企业状态存续,注册资本16000万人民币,是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为核心架构,贯穿全产业链的制药企业 [41][42] - 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状态存续,注册资本54349.4853万人民币,是国际化创新生物制药公司,已有6款产品在中国获批上市,3款在国际获批上市,4个上市申请获受理,建成一体化生物制药平台 [44][45]
中国MEMS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3-19 12:0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通过最小二乘法预测中国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走势,并结合增长影响率对市场规模进行优化,认为MEMS传感器行业整体发展较为乐观,增长影响率将助推行业发展,预计2018 - 2027年市场规模呈增长趋势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18 - 2027年中国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 - 2018 - 2027年市场规模计算公式为结论 = A * (1 + 20% * E) * 74%,2018 - 2022年数据分别为448.71、530.85、654.19、740.41、872.1元,2023E - 2027E数据分别为805.72、893.41、981.74、1,071.05、1,158.13元,增长率分别为 - 7.61%、10.88%、9.89%、9.10%、8.13% [6]。 - 通过芯动联科招股书中前五年数据用最小二乘法预测后五年规模走势,增长影响率助推增速在0 - 20%区间,MEMS传感器占MEMS产业的74% [6]。 MEMS产业市场规模(最小二乘法) - 2018 - 2027年数据分别为505.3、597.8、736.7、833.8、982.1、1,088.02、1,206.98、1,325.94、1,444.9、1,563.86元,增长率分别为18.31%、23.24%、13.18%、17.79%、10.79%、10.93%、9.86%、8.97%、8.23% [7][11]。 - 使用最小二乘法测算,计算公式为y = 118.96x - 239568.06(y表示规模,x表示年份) [11]。 消费者信心指数影响指标 - 2018 - 2022年数据均为0%,2023E - 2027E数据分别为 - 20%、 - 10%、10%、30%、55%,增长率分别为 - Infinity%、 - 50%、 - 200%、200%、83.33% [14]。 - 目前宏观经济下行,消费者信心指数普遍低于100分,预计未来5年经济恢复,信心指数恢复至乐观水平,恢复阶段影响率为负,后三年持续加速提升 [14]。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数量影响指标 - 2018 - 2022年数据均为0%,2023E - 2027E数据分别为23.4%、28.08%、35.35%、45.6%、60.97%,增长率分别为20%、25.89%、29.00%、33.71% [17]。 - 我国每年授权专利数迅猛增加,2017 - 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18.1%,预计国产MEMS技术将突破,促进中国MEMS传感器行业发展,创新力影响力以每年15%速度增长,且影响力以18%速度增长 [17]。 政策发布情况 - 2018 - 2022年数据均为0%,2023E - 2027E数据分别为22.4%、25.54%、29.88%、36.15%、45.19%,增长率分别为14.02%、16.99%、20.98%、25.01% [20]。 - 每年提及传感器政策超300份,政策支持力度高,预计未来政策影响率逐步加速提升,以20%影响率为起始指标,未来影响率以10%增速扩大影响,且增速以每年20%速度提升 [21]。 增长影响率 - 2018 - 2022年数据均为100%,2023E - 2027E数据分别为0.37%、0.14%、0.28%、0.85%、0.38%,增长率分别为 - 99.63%、 - 62.90%、103.61%、208.50%、 - 55.55% [8][24]。 - 引入增长影响率补充市场规模增长因素,通过加权平均整合消费者信心指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数量和政策发布情况三个指标,指代现实因素对实际增长率的影响,助力市场规模加速增长 [24]。
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研究院· 2025-03-18 12:3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对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进行测算,通过分析中国总人口数量、中老年人口比例、保健食品渗透率等多个因子,得出2019 - 2028E年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的市场规模、销售数量、平均价格等数据,并呈现出市场规模整体呈增长趋势 [7][8][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的市场规模 - 2019 - 2028E年市场规模从4.34亿元增长到6.79亿元,市场规模=销售数量×平均价格 [7] 中国总人口数量 - 2019 - 2028E年中国总人口数量呈负增长趋势,2024 - 2028E的CAGR稍低于2020 - 2021YOY [11][12] 中国中老年人口比例 - 2019 - 2028E年中国中老年人口(40岁及以上)比例从48.68%增长到54.83%,20年与23年数据缺失,采用推算值,24E至28E数据根据历史增速推算 [16][17] 中国保健食品渗透率 - 2019 - 2028E年中国保健食品渗透率从75.29%缓慢增长到75.36%,年增幅变化缓慢,2021年数据源于知网披露,其他年份根据低增速推得,未来增速设为0.01pct [20][21] 中国白芍保健食品与整体保健食品渗透率的相对乘数 - 2019 - 2028E年该相对乘数从0.85%增长到0.93%,采用细分品类保健食品注册量占整体比重指标,历年数据源于市监局,2024E采用1 - 8月累计值占比,未来预计年均增长0.001pct [23][24] 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渗透率 - 2019 - 2028E年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渗透率=中国保健食品渗透率×中国白芍保健食品与整体保健食品渗透率的相对乘数×100,从0.64%增长到0.7% [27] 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的消费客群数量 - 2019 - 2028E年消费客群数量=中国总人口数量×中国中老年人口比例×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渗透率,从438.82人增长到542.73人 [29] 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人均消费频次 - 2019 - 2028E年人均消费频次从1.96人次增长到2.1人次,考虑国民对中药材保健食品接受度,23年定为2次,历年按增速0.01次推,未来按0.02次预测 [34][35] 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的销售数量 - 2019 - 2028E年销售数量=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的消费客群数量×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人均消费频次,从0.09个增长到0.11个 [39] 中国白芍类保健食品的平均价格 - 2019 - 2028E年平均价格从50.45元增长到59.61元,2024E数据源自2024年8月淘宝平台销量靠前产品价格,历年数据根据CPI推,未来根据稳定通胀率2%预测 [44][45]
企业竞争图谱:2025年超快激光器
头豹研究院· 2025-03-18 12:1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超快激光器行业向高功率、窄脉宽、短波长方向发展,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17][18] - 下游激光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中国超快激光器市场发展 [31][3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定义与分类 - 超快激光器指激光脉冲持续时间更短的激光器,主要包括皮秒和飞秒激光器 [1][2] - 按输出激光脉宽不同,分为皮秒(脉冲持续时间为 10 的 -12 次方秒)和飞秒(脉冲持续时间为 10 的 -15 次方秒)激光器 [3][4][5] 行业特征 - 技术壁垒高,涉及多学科领域,需掌握多种生产技术和应用工艺 [6][7] - 品牌及客户资源壁垒高,下游对激光器要求高,新对手难替代现有合作关系 [6][8][9] - 市场需求广泛,在精细微加工领域应用将增多 [6][10] 发展历程 - 1960 - 1979 年为萌芽期,中国首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开启皮秒现象研究 [11][12] - 1980 - 2002 年为启动期,CPA 技术发明使脉冲激光进入超快时代 [11][13] - 2003 - 2019 年为高速发展期,超快激光开始技术应用,中国产业迅速发展 [11][14] - 2020 年至今为成熟期,2020 年出货量增长近一倍,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 [11][15][16] 产业链分析 - 上游为原材料环节,包括光学、电子元器件等,核心部件逐步国产化,少数企业掌握种子源技术 [16][19][21] - 中游为超快激光器制造环节,皮秒激光器占 85%市场份额,飞秒份额逐渐提升,国产销量占比上升但高端仍被国外占据 [16][24][25] - 下游应用于光伏、医疗、消费电子等领域,超快激光器在精细微加工领域应用将增多,预计 2024 年全球市场容量达 128.2 亿美元 [16][26][27] 行业规模 - 2018 - 2023 年市场规模由 22.6 亿人民币增长至 40.2 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 12.21% [28] - 预计 2024 - 2028 年由 42.58 亿人民币增长至 56.61 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 7.38% [28] - 历史规模增长因政策扶持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29][30] - 未来规模增长因下游应用领域扩大和配套产业发展 [31][32] 政策梳理 - 《加强"从 0 到 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多项政策支持激光制造产业发展 [29][35][36] 竞争格局 - 国际上大型激光企业有美国相干、美国 IPG 等,行业分三个梯队 [37] - 竞争格局形成因国际企业先发优势和中国企业起步晚、技术等受限 [38][39][40] - 格局变化因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带动超快激光企业发展 [41] 上市公司速览 - 展示大族激光、德龙激光等多家公司营收规模、同比增长和毛利率等财务数据 [42][43][44] 企业分析 - **大族激光**:1996 年创立,2004 年上市,自研多款紫外、超快激光器,有营销和服务优势 [49][52] - **德龙激光**:存续企业,主营高端激光加工设备及激光器,拥有固体超快激光器核心技术和产品,打破欧美垄断 [53][56] - **锐科激光**:专业从事光纤激光器研发等,有创新团队和工程研究中心,超快激光器应用领域广泛 [57][61]
2024年制药产业全球化的路径与机遇(下):全球临床需求广阔,医保控费压力与海外定价优势共同驱动中国制药企业加速出海
头豹研究院· 2025-03-18 12: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制药产业在全球商业化进程中潜力大、优势显著,医保控费与海外定价优势促使企业出海,全球临床需求提供发展空间 [5][9] - 创新药出海逻辑转向细胞治疗为主,抗癌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是重点布局领域,Biotech和Biopharma模式各有利弊 [7][17][18] - CXO企业迎来全球合作新机遇,助力创新药海外渗透,企业可借鉴海外经验应对医保控费压力,拓展海外市场 [24][27][4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制药产业全球商业化现状 创新药全球商业化现状—出海类型分析 - 21世纪以来抗体药物发展成熟,中国生物制剂紧跟步伐,2020年后出海逻辑转向细胞治疗为主,2023年细胞治疗出海占比达8%,较2019年上涨2个百分点,单抗出海速度放缓 [17] - 药企将临床试验工作让渡至海外,出海项目中临床早期管线占比显著增加,2023年34%的出海项目处于临床前阶段,较2019年增长25.9%,临床Ⅱ期和Ⅲ期管线占比分别下滑80.0%和42.9% [17] 创新药全球商业化现状—覆盖领域分析 - 抗癌药物因癌症高致死率需求高,国产抗癌药凭借精准度和有效性提升全球影响力,2018 - 2023年出海占比均超三成 [18]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成为需求重心,国产品牌在2020 - 2022年爆发式出海,海外交易数量占比超10% [18] 创新药全球商业化现状—商业模式分析 - Biotech和Biopharma商业模式为国产制药产业创新转化提供路径,但各有利弊,Biotech转型面临利润压缩和市场渗透率低的挑战,Biopharma面临开发成本和财务风险 [23] - 医保谈判压价和新药市场渗透慢为研发驱动型企业带来压力,选择合适销售模式和推广策略是破局关键 [23] 中药产业全球商业化现状 未提及相关内容 CXO产业全球商业化现状 - 中国各部门鼓励医药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体系,为CXO企业带来全球合作新机遇 [24][28] - 本土CXO企业从适配中国药企生产模式出发,覆盖海外市场,保障创新药海外渗透,推动海外合作拓展 [27] 中国制药产业出海内在逻辑及优势 海外医疗市场空间 - 全球居民生命周期延长,提示关注老龄化用药,欠发达地区传染病患病为抗菌药物发展提供空间,中国在老龄人口疾病防控和大规模用药方面成熟,品牌商业化有吸引力 [33] - 先进市场医疗资源可及性高、用药保守、增速缓,同质药品生存空间小;新兴市场人口密集、医疗体系不完善,国产品牌发展空间大 [37] 医保控费压力传导 - 医保控费是中国医疗体系长期政策,通过支付价格和支付方式调控优化收支结构,集采使西药和中成药降价,DRG/DIP改革挖掘诊疗费用压缩空间 [40] - 医保改革冲击企业利润空间,拓展海外市场是企业缓解成本压力和提升利润的选择,可借鉴武田制药出海经验 [40] 海外市场定价优势 - 发达国家药品价格高于其他地区,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市场销售额有望大幅提升,海外高利润回报率吸引药企布局 [46] - 全球创新药销售集中在美欧等先进市场,中国创新药通过License - out模式出海,全球销售比例逐年提升,未来有望拓展国际市场 [46] 中国制药产业出海代表性案例解读 百济神州 - 基于癌症领域探索,泽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成拳头产品,与现有解决方案相比优势显著,供方市场雏形助力再次出海 [51] 以岭药业 - 凭借研发和质量管理体系,在海内外市场快速发展,生产基地通过国际GMP认证,确保产品质量和合规性 [56] - 在海外推进药品注册和上市,获12个美国ANDA产品批文,在全球50多国递交注册申请;在中国推进中药研发,利用政策转报ANDA产品巩固竞争优势 [56]
企业竞争图谱:2025年超快激光器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3-18 12:0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超快激光器行业技术和品牌及客户资源壁垒高,市场需求广泛,未来下游应用领域拓展和配套产业发展将助推产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有望扩大 [1] - 中国超快激光器行业向高功率、窄脉宽、短波长方向发展,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17][18] - 中国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带动超快激光企业发展 [41] 各部分总结 行业定义与分类 - 超快激光器指激光脉冲持续时间更短的激光器,主要包括皮秒和飞秒激光器,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多个下游行业 [2] - 按输出激光脉宽不同,可分为皮秒激光器(脉冲持续时间为10的 -12次方秒)和飞秒激光器(脉冲持续时间为10的 -15次方秒) [3][4][5] 行业特征 - 技术壁垒高,激光器系统综合多学科领域,属高端光电技术产品,且需掌握多种生产技术和应用工艺才有竞争力 [7] - 品牌及客户资源壁垒高,下游对激光器性能等要求高,良好品牌形象和稳定客户资源难短期内获得,新对手难替代 [8][9] - 市场需求广泛,随着微加工场景扩展,超快激光器将在精细微加工领域获更多应用 [10]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60 - 1979年):1960年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期间多项激光脉冲输出技术实现突破 [11][12] - 启动期(1980 - 2002年):1985年CPA(啁啾)技术发明,脉冲激光进入超快时代 [13] - 高速发展期(2003 - 2019年):2003年超快激光开始技术应用,中国相关科研成果和产业化推进 [14] - 成熟期(2020年至今):2020年超快激光器出货量增长近一倍,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 [15]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环节,包括光学元器件等,核心部件逐步实现国产化,种子源技术是核心难点,少数中国企业掌握 [16][21][22] - 产业链中游为超快激光器制造环节,中国皮秒激光器占85%市场份额,飞秒份额逐渐提升,国产销量占比上升但市场仍主要被国外企业占领 [23][24][25] - 产业链下游应用于光伏能源等领域,超快激光器将在精细微加工领域获更多应用,预计2024年全球超快激光市场容量达128.2亿美元 [26][27] 行业规模 - 2018 - 2023年市场规模由22.6亿人民币增长至40.2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12.21%,预计2024 - 2028年由42.58亿人民币增长至56.61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7.38% [28] - 历史规模增长原因:中国出台产业政策扶持,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四大产业集群 [29][30] - 未来规模增长原因:下游应用领域扩大,配套产业发展助推 [31][32] 政策梳理 - 《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多项政策从国家战略层面支持激光制造等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29][35] 竞争格局 - 国际大型激光企业有美国相干等,行业呈梯队分布,第一梯队为外资企业,第二梯队为中国代表厂商,第三梯队有虹拓激光等 [37] - 竞争格局形成原因:国际企业进入市场早,有先发优势;中国企业起步晚,在高端产品上与国际企业有差距 [38][40] - 竞争格局变化原因: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带动超快激光企业发展 [41] 上市公司速览 - 展示了大族激光等多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营收规模、同比增长、毛利率等财务数据 [42][43][44] 企业分析 - 大族激光:1996年创立,2004年上市,自研多款紫外及超快激光器,有强大营销网络和服务优势 [52] - 苏州德龙激光:深耕激光精细微加工领域,拥有超快激光器核心技术和成熟产品,部分产品性能领先,打破欧美垄断 [56] -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是专业光纤激光器企业,有创新团队和工程研究中心,超快激光器应用领域广泛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