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豹研究院

搜索文档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中国锂电池出海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研究院· 2025-04-29 12: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未提及相关内容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锂电池出口额 - 2020 - 2029年出口额分别为159.43、284.37、509.17、650.09、611.1、632、650.19、711.69、826.07、902.94美元,增长率分别为-、78.37%、79.05%、27.68%、-6.00%、3.42%、2.88%、9.46%、16.07%、9.31% [10] 出口美国锂电池情况 - 数量:2020 - 2029年分别为16,945.15、33,554.8、25,401.53、22,415.34、18,907.28、15,125.82、12,856.95、11,571.25、10,645.55、9,793.91个,增长率分别为-、98.02%、-24.30%、-11.76%、-15.65%、-20.00%、-15.00%、-10.00%、-8.00%、-8.00%,2025 - 2029年因贸易保护及中企绕道出口预测数量下降 [15][16] - 均价:2020 - 2029年分别为14.67、14.71、39.82、60.45、81、105.3、131.62、151.37、169.53、186.48美元,增长率分别为-、0.28%、170.71%、51.79%、34.00%、30.00%、25.00%、15.00%、12.00%、10.00%,2025 - 2029年因贸易保护政策预计均价上升 [21][22] - 金额:2020 - 2029年分别为248,585.39、493,624.6、1,011,590.49、1,354,962.23、1,531,470.61、1,592,718.8、1,692,270.2、1,751,506、1,804,751.42、1,826,407.33美元,增长率分别为-、98.57%、104.93%、33.94%、13.03%、4.00%、6.25%、3.50%、3.04%、1.20% [27] - 占比(按金额计):2020 - 2029年分别为15.59%、17.36%、19.87%、20.84%、25.06%、28%、30%、30%、26%、26%,增长率分别为-、11.35%、14.46%、4.88%、20.25%、11.73%、7.14%、0%、-13.33%、0% [102] 出口德国锂电池情况 - 数量:2020 - 2029年分别为6,053.66、16,599.45、21,991.77、29,018.58、26,794.37、22,775.21、19,358.93、17,423.04、15,680.73、15,680.73个,增长率分别为-、174.21%、32.48%、31.95%、-7.66%、-15.00%、-15.00%、-10.00%、-10.00%、0%,2025 - 2029年因欧洲政策及本地工厂放量出口量减少 [32][33] - 均价:2020 - 2029年分别为24.52、21.02、35.08、32.17、38.27、45.92、52.81、58.09、62.74、67.76美元,增长率分别为-、-14.27%、66.88%、-8.29%、18.96%、20.00%、15.00%、10.00%、8.00%、8.00%,2025 - 2029年因欧洲政策预计均价上升 [38][39] - 金额:2020 - 2029年分别为148,429.57、348,920.48、771,449.23、933,527.62、1,025,393.55、1,045,883.19、1,022,364.4、1,012,139.01、983,793.44、1,062,495.04美元,增长率分别为-、135.07%、121.10%、21.01%、9.84%、2.00%、-2.25%、-1.00%、-2.80%、8.00% [43] - 占比(按金额计):2020 - 2029年分别为9.31%、12.27%、15.15%、14.36%、16.78%、15%、15%、14%、13%、13%,增长率分别为-、31.79%、23.47%、-5.21%、16.85%、-10.61%、0%、-6.67%、-7.14%、0%,2025 - 2029年因本地生产厂放量及其他地区需求加大预测比例下降 [106][107] 出口韩国锂电池情况 - 数量:2020 - 2029年分别为10,936.11、22,225.38、35,715.03、40,856.31、35,611.95、32,050.75、29,486.69、28,012.36、28,012.36、28,012.36个,增长率分别为-、103.23%、60.69%、14.40%、-12.84%、-10.00%、-8.00%、-5.00%、0%、0% [48] - 均价:2020 - 2029年分别为13.06、13.51、14.77、19.21、10.64、14.24、14.47、14.67、14.65、13.73美元,增长率分别为-、3.45%、9.33%、30.08%、-44.64%、33.86%、1.65%、1.33%、-0.14%、-6.23%,2025 - 2029年以前四年均值预测 [53][54] - 金额:2020 - 2029年分别为142,825.58、300,287.1、527,546.75、785,013.2、378,804.29、456,370.67、426,790.39、410,857.27、410,269.01、384,693.73美元,增长率分别为-、110.25%、75.68%、48.80%、-51.75%、20.48%、-6.48%、-3.73%、-0.14%、-6.23% [58] - 占比(按金额计):2020 - 2029年分别为8.96%、10.56%、10.36%、12.08%、6.2%、6%、5%、4%、4%、4%,增长率分别为-、17.86%、-1.89%、16.60%、-48.68%、-3.23%、-16.67%、-20%、0%、0%,2025 - 2029年因其他地区需求增长中企布局假设比例下降 [111][112] 出口越南锂电池情况 - 数量:2020 - 2029年分别为40,240.87、64,802.44、70,844.91、59,918.76、85,661.74、119,926.44、161,900.69、210,470.9、273,612.16、355,695.81个,增长率分别为-、61.04%、9.32%、-15.42%、42.96%、40.00%、35.00%、30.00%、30.00%、30.00%,2025 - 2029年因地区储能需求增长假设数据提升 [63][64] - 均价:2020 - 2029年分别为3.6、3.91、3.99、5.48、4.33、4.26、4.39、4.49、4.59、4.41美元,增长率分别为-、8.61%、2.05%、37.37%、-21.00%、-1.57%、3.12%、2.21%、2.23%、-3.88%,2025 - 2029年以前四年数据预测 [69][70] - 金额:2020 - 2029年分别为144,867.11、253,377.53、282,671.2、328,414.71、370,915.33、511,126.47、711,553.52、945,435.26、1,256,427.05、1,570,041.31美元,增长率分别为-、74.90%、11.56%、16.18%、12.94%、37.80%、39.21%、32.87%、32.89%、24.96% [75] - 占比(按金额计):2020 - 2029年分别为9.09%、8.91%、5.55%、5.05%、6.07%、8%、10%、11%、12%、12%,增长率分别为-、-1.98%、-37.71%、-9.01%、20.20%、31.80%、25%、10%、9.09%、0%,2025 - 2029年预测比例稳步上升 [115] 出口印度锂电池情况 - 数量:2020 - 2029年分别为35,119.42、43,911.1、55,832.71、75,052.95、79,811.53、87,792.68、100,961.59、116,105.82、137,004.87、161,665.75个,增长率分别为-、25.03%、27.15%、34.42%、6.34%、10.00%、15.00%、15.00%、18.00%、18.00%,2025 - 2029年因厂商获订单假设数据提升 [80] - 均价:2020 - 2029年分别为2.16、2.6、3.22、2.93、2.7、2.72、2.83、2.88、2.81、2.79美元,增长率分别为-、20.17%、23.86%、-9.01%、-7.65%、0.67%、4.11%、1.66%、-2.33%、-0.82%,2025 - 2029年以前四年价格均值假设 [86][87] - 金额:2020 - 2029年分别为75,928.18、114,081.02、179,669.66、219,755.04、215,810.38、238,971.68、286,125.13、334,500.88、385,531.71、451,209.11美元,增长率分别为-、50.25%、57.49%、22.31%、-1.80%、10.73%、19.73%、16.91%、15.26%、17.04% [91] - 占比(按金额计):2020 - 2029年分别为4.76%、4.01%、3.53%、3.38%、3.53%、3.84%、3.66%、3.59%、3.6%、3.64%,增长率分别为-、-15.76%、-11.97%、-4.25%、4.44%、8.78%、-4.69%、-1.91%、0.28%、1.11%,2025 - 2029年以前四年均值所得 [118] 出口美、德、韩、越、印锂电池总额 - 2020 - 2029年分别为760,635.83、1,510,290.74、2,772,927.33、3,621,672.81、3,522,394.17、3,845,070.82、4,139,103.65、4,454,438.42、4,840,772.63、5,294,846.51美元,增长率分别为-、98.56%、83.60%、30.61%、-2.74%、
肉桂类保健食品行业研究:健康需求驱动下的广阔市场展望
头豹研究院· 2025-04-28 12:2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肉桂类保健食品以肉桂为主要原料,具有多重健康功效 行业原料资源丰富、监管边界清晰、需求持续旺盛 历史规模增长相对平稳,主要受供给新增量有限和消费者认知度待提高影响,价格拉动是主要增长动力 未来,政策支持和老龄化加剧将推动供给增加,消费者需求提升将带动价格上涨,共同促进市场规模扩大和行业持续发展[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定义与分类 - 肉桂类保健食品是以肉桂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有多种功效,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5] - 按剂型可分为酒剂、胶囊及片剂等,酒剂常见,利于肉桂活性成分吸收;胶囊无味易吞咽,吸收高效;片剂便于保存运输,稳定性好;其他剂型还有颗粒剂、口服液等,各有特点[6][7][8][9][10] 行业特征 - 原料资源丰富,全球肉桂种植集中于亚洲部分国家,中国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居首,且注重可持续农业,保障原料供应稳定可靠,利于企业控成本、增竞争力[11][12] - 监管边界清晰,属保健食品范畴,监管要求介于普通食品和药品之间,需遵循特定安全和功能标准,既保护消费者权益,又为企业提供创新空间[13] - 需求持续旺盛,肉桂既是药材又是香料,提高了消费者对其保健食品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其多重功效增强了产品吸引力,结合现代食品科学拓宽了市场空间[14]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96 - 2003年),相关法规出台,首批肉桂类保健食品获批上市,肉桂被列入药食同源物质名单,行业步入规范化轨道并获市场认可[16] - 高速发展期(2004 - 2014年),肉桂保健食品新增注册数量大幅增长,《食品安全法》颁布强化监管,肉桂产量和收割面积增加,推动行业快速发展[16] - 成熟期(2015 - 2025年),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双通道机制开启,简化市场准入流程,肉桂种植规模扩大,保障原料供应稳定,促进行业发展[17][18] 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上游环节 - 种植与原料供应是产业基础,广西、广东等地是肉桂核心产区,政府与企业加大投资,提升原料产量与质量,建立采购和储备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但肉桂原料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影响产业链企业利润和产业可持续发展[20] - 2023年中国肉桂产量达9.19万吨,同比2022年增长1.86%,同比2021年减少1.50%,产量增长缓解原料供应紧张,企业有采购选择余地,也促使企业注重库存管理和供应链优化[23] - 2025年1月肉桂原料价格同比2024年增长6.18%,同比2023年减少4.44%,价格增长使企业采购成本上升,企业需关注价格走势应对风险[24] 产业链中游环节 - 中游生产加工环节技术要求高,需先进设备和工艺,加工技术与设备革新推动行业进步,智能化生产提高效率和质量稳定性,企业还需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多渠道销售扩大市场覆盖面[21] - 截至2025年2月,中国肉桂类保健食品剂型构成中,酒剂占43.92%领先,其次是胶囊、片剂等,不同剂型各有优势,反映市场需求和企业策略[26] - 截至2025年2月,中国肉桂类保健食品功能声称集中,缓解体力疲劳占46.62%,增强免疫力占35.14%,与肉桂药理作用相关,为产品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7][28] 产业链下游环节 - 线上直营渠道重要性提升,电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便捷购物方式,利于企业规范发展、控制质量和品牌形象、降低成本,大数据分析可助企业了解需求、优化产品和营销[30] - 线下传统药店在销售中仍具重要性,作为专业销售场所,有权威性和可信度,药师和销售人员可提供咨询服务,实体店面让消费者直观接触产品[31] 行业规模 - 2020 - 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由14.02亿元增长至15.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00%;预计2025 - 2029年,由16.26亿元增长至19.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99%[32] - 历史规模增长平稳,供给新增量有限和消费者认知度待提高导致规模增长不显著,主要依赖价格拉动,2023 - 2024年产品均价从198.61元升至202.58元,受原料价格、企业投入和市场供需影响[33][34] - 未来规模增长在量上受政策支持和老龄化加剧推动,产品供给有望增加;价格预计从205.01元升至215.03元,受消费者需求和企业投入影响,价格增长将促进市场规模扩大[35][36] 政策梳理 -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人参 西洋参 灵芝》《保健食品标志规范标注指南》《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 实施细则(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均为规范类政策,从原料、标志、功能评价、质量监管、广告审查等方面对保健食品行业进行规范[39] 竞争格局 - 行业属中药材保健食品细分赛道,规模小,产品同质化严重,呈现三梯队格局,第一梯队有威士雅健康等,第二梯队有雷允上药业等,第三梯队有烟台张裕等[41] - 威士雅健康领先得益于保健食品注册优势,截至2025年2月,获批注册产品达96个,产品线丰富,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42] - 业内领先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竞争格局分散,行业规模小、增长慢,难以吸引大型上市公司投资[43] - 未来,研发非决定竞争力关键因素,企业可通过品牌与渠道建设提升份额;行业规模小、对上市公司依赖低,小型企业有望通过差异化竞争崭露头角[44][45] 上市公司速览 - 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市值未提及,营收规模1.2亿元,同比增长3.2%,毛利率39.1%;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市值未提及,营收规模464.8亿元,同比增长18.0%,毛利率92.6%;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市值未提及,营收规模701.5亿元,同比增长5.9%,毛利率11.4%[48][49] 企业分析(以海南椰岛为例) - 公司存续,注册资本44820万元,总部在海口,属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经营范围包括食品销售、生产等[50] -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近年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资产负债率、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等指标有波动[51] - 竞争优势在于品牌在全国享有盛誉,品牌价值位列保健酒行业前茅,核心产业为保健酒、养生酒,主导产品“椰岛鹿龟酒”和“椰岛海王酒”定位明确[52]
2025年发膜品牌推荐:深层滋养,焕现秀发新生
头豹研究院· 2025-04-28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发膜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者对发膜产品需求升级推动市场发展,未来行业预计保持增长态势,朝着高端化、功能性和天然成分方向发展,各品牌需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 [5][9][2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背景 - 发膜含丰富营养成分可深层护理头发,当前市场规模扩大,国际知名品牌占重要份额,本土品牌竞争力提升,消费者需求升级推动市场发展 [5] - 发膜行业在亚太地区增长快速,未来对天然有机成分需求增长,技术创新优化配方,专业产品线扩展,线上销售和社交媒体营销受重视 [6] - 中国发膜市场经历萌芽期、启动期、高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聚焦健康环保及高品质产品 [7] 市场现状 - 2023年中国发膜行业市场规模达80.28亿元,未来五年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20.17%,2029年有望达239.04亿元,需求增长、品牌创新和电商发展促进市场扩展 [9] - 发膜市场供给多样化,国际品牌占较大份额,亚太地区是最大市场,未来供给将随技术进步和需求细分保持增长 [10] - 发膜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高端、专业和个性化产品需求增加,电商推动线上销售增长,环保产品受青睐,未来市场预计稳健增长 [12] 市场竞争 - 评估发膜市场需考虑成分与配方技术、品牌影响力与市场份额、适应市场需求能力等维度,为了解市场和企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13] - 发膜市场竞争格局多元化,国际大牌主导高端市场,本土新兴品牌崛起,线上渠道加剧竞争,各品牌需优化产品服务适应市场变化 [15] - 推荐卡诗、欧莱雅、施华蔻等十大发膜品牌,并介绍各品牌技术核心 [16][17][18] 发展趋势 - 发膜行业朝高端化、功能性和天然成分方向发展,品牌采用先进技术推出高效产品,竞争激烈,电商和社交媒体推动线上销售,政策支持利于市场发展,未来有望迎来更多机遇 [26]
中国宫颈癌早筛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4-28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供行业投资评级信息 [1][2][4] 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宫颈癌早筛行业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预计从2018年56.74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8年117.56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约6.8% [8] - 市场规模增长主要受政策推动筛查渗透率提升和检测技术升级影响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适龄妇女筛查率达到50% 2030年达到70% [36] - 行业由初筛市场和分流筛查市场构成 其中初筛市场是主要增长动力 占比超过95% [8][10][11] 市场规模测算 - 宫颈癌早筛总市场规模从2018年56.74亿元增长至2023年84.97亿元 预计2028年达117.56亿元 [8] - 初筛市场规模从2018年52.32亿元增长至2023年80.51亿元 预计2028年达113.09亿元 2022年因检测方法升级出现18.03%高增长 [10] - 分流筛查市场规模保持稳定 约4.4-4.5亿元 增长幅度微小 [11] 人口基础数据 - 中国总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2023年为14.10亿人 预计2028年微降至14.05亿人 [13] - 女性人口比例持续缓慢上升 从2018年48.87%预计提升至2028年49.70% [19] - 35-64岁女性比例在44%左右波动 2023年为44.49% 2024-2028年预计稳定在44.11% [25] 筛查目标人群 - 目标人群数(35-64岁女性)2023年为3070.59万人 预计2028年增长至3080.22万人 [31] - 目标人群增长率受人口结构和比例影响 2021年曾出现1.52%负增长 [31] 筛查渗透率与价格 - 筛查渗透率快速提升 从2018年31.22%预计提升至2028年61.19% 年增长率约6.96% [35] - 初筛均价2022年从275元/人提升至300元/人 因HPV核酸检测逐步替代TCT检测 [40] - 筛查周期保持5年不变 符合国际筛查指南建议 [45] 分流筛查市场 - 初筛后阳性率稳定在5.6% [56] - 分流筛查渗透率保持43.2% [62] - 分流筛查价格保持300元/人 [68] - 分流筛查周期与初筛一致为5年 [73] 数据来源与方法论 - 人口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IMF预测 [15] - 筛查渗透率目标依据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 [36] - 价格数据依据临床检测价格范围和专家共识 [40][69] - 阳性率和分流渗透率依据临床研究数据 [57][63]
肉桂类保健食品行业研究:健康需求驱动下的广阔市场展望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4-28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肉桂类保健食品以肉桂为主要原料,有多重健康功效 行业原料资源丰富、监管边界清晰、消费者需求旺盛 历史规模增长平稳,主要靠价格拉动,未来政策支持、老龄化加剧和消费者需求提升将推动市场规模扩大和行业持续发展[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定义与分类 - 肉桂类保健食品以肉桂为主要原料,肉桂是樟科植物干燥树皮,是常用中草药,有多种功效,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5] - 按剂型分为酒剂、胶囊、片剂等,酒剂常见,利于活性成分吸收;胶囊无味易吞咽,吸收高效;片剂便于保存运输,稳定性好;其他剂型如颗粒剂、口服液等也各有特点[6][7][8] 行业特征 - 原料资源丰富,中国肉桂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注重可持续农业实践,为行业提供坚实原料基础,保障供应稳定可靠,助企业控制成本[11] - 监管边界清晰,属保健食品范畴,监管比普通食品严、比药品宽松,需遵循特定标准,准确标注成分含量,不得夸大医疗效果,保护消费者权益,鼓励企业创新[13] - 需求持续旺盛,肉桂既是药材又是香料,消费者认可度和接受度高,其多重功效增强产品吸引力,结合传统与现代科学,满足健康追求和食用体验[14]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96 - 2003年),相关法规出台,首批肉桂类保健食品获批上市,肉桂被列入药食同源物质名单,行业步入规范化轨道[16] - 高速发展期(2004 - 2014年),肉桂保健食品新增注册数量大幅增长,《食品安全法》颁布,肉桂产量和收割面积增加,市场需求上升,推动行业快速发展[16] - 成熟期(2015 - 2025年),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双通道机制开启,简化市场准入流程,肉桂种植规模扩大,保障原料供应,提升企业竞争力[17][18] 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上游 - 种植与原料供应是产业基础,广西、广东等地是核心产区,政府和企业加大投资,提升原料产量和质量,建立采购和储备体系保障供应稳定,但原料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影响产业链利润和可持续发展[20] - 上游厂商众多,如平南县平山镇陈桂香辛料种植专业合作社等,2023年中国肉桂产量达9.19万吨,同比2022年增长1.86%,同比2021年减少1.50%,产量变化影响中游生产,价格波动影响企业成本和利润[20][22][23] 产业链中游 - 中游生产加工环节技术要求高,需先进设备和工艺,加工技术与设备革新推动行业进步,智能化生产提高效率和质量稳定性,企业还需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多渠道销售扩大市场份额[21] - 中游厂商包括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等,截至2025年2月,中国肉桂类保健食品剂型构成中,酒剂占43.92%领先,其次是胶囊、片剂等,不同剂型有不同特点和优势,反映市场需求和企业策略[25][26] - 中国肉桂类保健食品功能声称集中,缓解体力疲劳占46.62%领先,其次是增强免疫力等,与肉桂药理作用相关[27] 产业链下游 - 下游包括药店、超市等销售终端及消费者,线上直营渠道重要性不断提升,为消费者提供便捷购物方式,利于企业规范发展,控制质量和品牌形象,降低成本,利用大数据了解需求[30] - 线下传统药店仍不可忽视,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药师和销售人员可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实体店面让消费者直观接触产品[31] 行业规模 - 2020 - 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由14.02亿人民币增长至15.78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3.00%,预计2025 - 2029年,将由16.26亿人民币增长至19.02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3.99%[32] - 历史规模增长平稳,供给新增量有限和消费者认知度待提高导致规模增长不显著,主要靠价格拉动,2023 - 2024年产品均价从198.61元升至202.58元,受原料价格、企业投入和市场供需影响[33][34] - 未来政策支持和老龄化加剧将推动产品供给增加,消费者需求提升将带动价格上涨,预计2025 - 2029年均价从205.01元升至215.03元,共同促进市场规模扩大[35][36] 政策梳理 -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人参 西洋参 灵芝》《保健食品标志规范标注指南》等多项政策,规范保健食品原料、标志、功能声称、广告等方面,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39] 竞争格局 - 行业属中药材保健食品细分赛道,规模小,产品同质化严重,呈现三梯队格局,第一梯队有威士雅健康等,第二梯队有雷允上药业等,第三梯队有烟台张裕等[41] - 威士雅健康领先得益于保健食品注册优势,截至2025年2月,获批注册数量达96个,产品线丰富,响应市场需求能力强[42] - 业内领先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竞争格局分散,行业规模小,对上市公司吸引力有限,上市公司进入也难占显著份额[43] - 未来研发非决定竞争力关键因素,企业可通过品牌与渠道建设提升市场份额,小型企业有望凭借灵活性和创新能力,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崭露头角[44][45] 企业分析(以海南椰岛为例) - 企业存续,注册资本44820万人民币,总部在海口,属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经营范围包括食品、保健食品销售等[50] - 2015 - 2023年财务数据显示,营业总收入、归属净利润等指标有较大波动,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毛利率有一定变化[51] - 品牌在全国享有盛誉,品牌价值位列保健酒行业前茅,主导产品“椰岛鹿龟酒”定位滋补保健酒,“椰岛海王酒”定位健康小酒[52]
2025年中国CT医用影像行业:国产CT采购商44.4%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军高端之路还有多久?
头豹研究院· 2025-04-28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CT医用影像设备覆盖全系列产品,国产CT性能和质量提升,与国际品牌差距缩小,基层医疗机构对CT需求预计增加,国家政策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 - 进口品牌垄断高端市场,国产品牌主导基层普惠市场,国产高端CT竞争力有提升空间 [4] - “AI+”CT可提升诊断效率与精准性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CT医用影像行业概述 - CT医用影像定义:利用X线穿透人体组织,从不同角度扫描后经计算机处理重建人体内部横截面图像,优点是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低对比度分辨力高、可定量分析及图像后处理,局限性是极限空间分辨力低于普通X射线、定位定性诊断受多种因素影响、较少显示生化信息 [3][15] - 历代CT设备结构特点:经历多次迭代,从初代旋转 - 平移扫描的头颅专用机,到后续各代在扫描方式、射线束、探测器数量、扫描时间等方面不断改进,现阶段螺旋CT能进行人体多器官扫描 [20][21] - 常规CT扫描临床应用:可扫描颅脑、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与脊柱等部位,不同部位扫描体位与范围有差异 [25] - 螺旋CT扫描临床应用:以多层螺旋CT为主,可扫描颅脑与颈部、胸部、腹部及四肢,有广泛适应证 [27] - CT设备发展历程:从1983年第五代CT应用于临床,到后续滑环技术、螺旋扫描方式、多层螺旋CT等技术不断发展,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显著提升 [31] - 近年中国CT行业相关政策:包括《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检查要点及判定原则的公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政策关注度提高,监管措施严格 [33] 中国CT医用影像行业的市场规模 - 市场规模分析:医疗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驱动CT设备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0 - 2024年市场规模从154.1亿元增长至262.6亿元,CAGR为14.3%,预计2029年达386.0亿元,二级及以上医院贡献主要比重 [36][38] - 发展趋势:形成“高端进口主导、基层国产渗透”格局,后续需关注国产品牌技术突破与进口品牌产品策略 [41][44] 中国CT医用影像的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分析:CT设备上游核心元器件占整机成本60%,国产X射线管数量有优势,但高端技术不及进口品牌 [47][54] - 产业链中游分析:中国CT国产替代进程显著,2023年国产化率(中标量计)达50%,(中标金额计)达35%以上,头部国产厂商通过技术提升与基层市场渗透挑战国际品牌 [64] - 产业链下游分析:下游医疗机构呈“金字塔”特征,三级医院引领高端市场扩容,二级医院带来稳定增量,其他医疗机构潜在市场不容忽视 [67][69] 中国CT医用影像的竞争格局 报告未单独对竞争格局进行详细阐述,相关内容在产业链中游分析中有所体现,如中国CT设备市场高度集中,主要品牌竞争激烈,GE以高端产品维持领先,国产替代压力显现,联影医疗冲击高端市场,东软医疗渗透基层市场 [64] 中国CT医用影像的代表企业分析 报告提及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医疗、联影医疗等代表企业,但未对各企业进行详细分析,仅在市场竞争格局和国产化率等内容中体现了部分企业的市场表现,如2023年GE中标金额占比26.9%,联影医疗占22.6%且同比增长12.6% [63][64]
中国人形机器人腱绳材料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4-27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未提及 各目录总结 中国人形机器人腱绳材料市场规模 - 2024 - 2029E市场规模分别为552元、1325元、3252.63元、8000元、19350元、47368.42元,由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与单台人形机器人腱绳价值量相乘得出 [9] 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 - 2024 - 2029E市场规模分别为27.6元、53元、103元、200元、387元、750元 [12] 人形机器人市场均价 - 2024 - 2029E市场均价分别为60元、48元、38元、30元、24元、19元 [16] 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 - 2024 - 2029E市场销量分别为4600台、11041.67台、27105.26台、66666.67台、161250台、394736.84台,由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除以人形机器人市场均价得出 [21] 单台人形机器人用腱绳根数 - 2024 - 2029E单台用腱绳根数均为20根,从特斯拉灵巧手结构看,预计一个人形机器人需20根腱绳 [26] 腱绳价格/根 - 2024 - 2029E腱绳价格/根均为60元 [30] 单台人形机器人腱绳价值量 - 2024 - 2029E单台腱绳价值量均为1200元,由单台人形机器人用腱绳根数乘以腱绳价格/根得出 [35]
2025年虎皮凤爪品牌推荐:特色虎皮凤爪抢占休闲零食市场,引领消费新潮流
头豹研究院· 2025-04-27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虎皮凤爪作为中国传统美食,近年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未来将朝着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方向发展;行业竞争激烈,集中度较低,企业注重品牌建设、产品研发和供应链优化;线下渠道下沉、多渠道融合和副牌战略成为新增长点,销售渠道正经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5][14][2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背景 - 虎皮凤爪是中国传统美食,在广东地区受欢迎,近年来市场规模扩大,年复合增长率较高,未来将朝着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方向发展 [5] - 虎皮凤爪以鸡爪为主要原料,通过独特烹饪工艺使外皮呈现类似虎皮斑纹,是粤菜系经典菜品,具有皮脆肉嫩、色泽金黄、味道鲜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6] - 虎皮凤爪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80 - 2010 年)、启动期(2010 年后)和高速发展期(2020 年后),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 [7][8] 市场现状 - 2018 - 2023 年,中国虎皮凤爪行业市场规模由 121.92 亿人民币增长至 209.21 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 11.40%;预计 2024 - 2028 年,市场规模由 219.29 亿人民币增长至 267.70 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 5.11% [9] - 市场供给方面,2023 年中国卤味市场规模预计达 3180 亿元,2018 - 2023 年 CAGR 为 6.42%,虎皮凤爪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行业从分散竞争向集中竞争转变,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升级 [10][11] - 市场需求方面,中国人年消费凤爪达 336 亿只,占全球产量八成以上,零食化凤爪以双位数增速扩容;卤制零食为千亿级赛道,增速达 18%,年轻群体成主力,线上渠道表现突出,季节限定风味扩大消费场景 [12] 市场竞争 - 十大代表品牌评选遵循多维度量化评估模型,核心指标包括企业营收规模、线下门店数量、凤爪零食产品多样性 [13] - 中国凤爪行业竞争激烈,集中度较低,市场规模扩大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消费者要求提高促使企业创新和推广 [14] - 十大品牌推荐包括良品铺子、周黑鸭、三只松鼠、百草味、王小卤、来伊份、华味亨、金厨娘、小胡鸭、夜伴小卤,各品牌具有不同优势 [15][16][17] 发展趋势 - 虎皮凤爪线下渠道从商业中心向社区、低线城市下沉,多渠道融合和副牌战略成为新增长点,如绝味食品跨界经营、紫燕食品发展副牌 [26][27] - 虎皮凤爪销售渠道正经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部分品牌通过线上预约、线下自提转化流量,线上为线下提供数据支持,如王小卤采用 O2O 模式取得销售额增长 [28]
2025年中国金属注射成型行业概览:精密制造新引擎,MIM打开增量市场(精华版)
头豹研究院· 2025-04-27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MIM工艺优势显著,下游应用广泛,具备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等优势,广泛应用于3C电子、汽车、医疗等领域 [3][7] - MIM的关键工艺技术包括金属粉末和粘结剂的选择、喂料制备、脱脂与烧结及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 [4] - 中国厂商在MIM基本原料和设备上的国产化程度较高,但在等离子体雾化以及计算机数值模拟等高端设备和技术领域发展缓慢 [5] - 中国MIM行业竞争格局较分散,市场规模未来增长空间较大,预计2025 - 2030年市场规模从124.32亿元增长至220.8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18%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金属注射成型的工艺特征 - MIM综合粉末冶金和塑料注塑成型优点,具备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表面粗糙度低、尺寸精度高、零件复杂性高、适合大规模生产、致密性和设计灵活性高、应用范围广泛等优势 [7][13] 金属注射成型的工艺流程 - 包括混炼/喂料制备、注射成型、脱脂、烧结、后处理等步骤,各步骤需控制好工艺参数,否则易产生缺陷 [14][17] 金属注射成型的关键工艺技术 - 金属粉末制备主流工艺是水气联合雾化法,中国应用比例约60%,但在部分方面与国外先进工艺有差距,不同金属粉末制成的MIM产品应用领域有差异,不锈钢是主流应用粉末 [18][21][28] - 粘结剂是保证喂料充型和生坯固化的关键材料,聚甲醛基粘结剂因强度和脱脂效率高成为主流粘结剂体系 [29][31] - 喂料品质与金属粉末和粘结剂比例及性能相关,国内外喂料性能指标无显著差异,国产化价格优势显著 [32][39] - 不同脱脂与烧结方法在工作效率、设备成本、资源消耗等方面差异大,行业一般采用二步脱脂法,中国厂商在烧结设备领域国产化程度超80% [40][43] - 模具设计是影响MIM成品良率的关键环节,部分中国厂商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成效显著,但在高端软件和核心算法方面对外依赖高 [44][49] 金属注射成型行业下游应用场景分析 - MIM工艺广泛应用于3C电子、汽车、医疗等领域,折叠屏手机、汽车轻量化和高精度医疗器械需求为行业带来机遇 [50][53] - 中国MIM下游应用以3C电子为主,未来预计向汽车和医疗领域倾斜 [53] 金属注射成型行业市场规模 - 2021 - 2024年,受折叠屏手机市场需求扩张驱动,中国MIM市场规模从80.82亿元增长至107.5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98% [57] - 2025 - 2030年,受材料和工艺创新、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等因素驱动,预计市场规模从124.32亿元增长至220.8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18% [54][57] 金属注射成型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MIM行业按业务规模分为三大竞争梯队,第一梯队的精研科技和富驰高科占据25 - 35%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格局分散 [58][64]
2024年中国绿色甲醇行业概览:双碳战略驱动千亿级清洁能源赛道,产业链爆发式增长前瞻
头豹研究院· 2025-04-25 12:3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绿色甲醇行业正加速发展,以生物质气化、电制甲醇等技术为核心,覆盖航运、化工、储能及工业锅炉四大领域,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270亿元,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支撑 [3] - 电制甲醇因绿电成本下降和碳捕集技术突破,成为主流方向;生物质气化制甲醇依赖农林秸秆等原料,成本随原料价格波动,受限于资源分布;电制路线更具技术优势,生物质路线依赖区位资源整合 [3] - 绿色甲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低,常温液态储运成本低、安全性高,兼容现有船舶动力系统改造,成为航运脱碳过渡首选 [4] - 市场形成新能源企业、绿电央企、建筑类企业、传统能源企业四类主体,各方协同推动行业发展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驱动因素——航运减碳 - IMO减排战略分阶段目标强力驱动绿色甲醇行业,倒逼航运业寻求低碳/零碳燃料,绿色甲醇适配其实施路径,成为航运减排过渡首选,促使资本向相关技术倾斜,推动产业链完善 [11] - 使用替代燃料减排潜力值高,是航运减排主要方向,绿色甲醇是中长期主要的航运替代燃料,在平衡减碳需求、技术可行性与改造成本上更具综合优势 [13][15] 驱动因素——行业政策 - 中国政府围绕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发布系列政策,推动绿色甲醇行业发展,包括指明技术研发方向、促进产业升级、拓展市场应用场景等 [18] 绿色甲醇成本分析——电制甲醇 - 电制甲醇当前成本约为4,500元/吨,绿氢成本占比82%,未来伴随绿电降价、二氧化碳捕集成本优化及工艺技术革新,成本有望降至2,100 - 2,200元/吨 [22] 绿色甲醇成本分析——生物质气化&生物质甲烷 - 生物质气化制甲醇当前成本约3,800元/吨,生物质原料成本占比79%,若原料价格降至600元/吨,成本可压缩至2,300元/吨;生物质制甲烷再制甲醇成本高且产能受限,远期发展优势不足 [25] 绿色甲醇成本分析——各技术路线对比 - 煤制甲醇高能耗、重污染,成本随煤价、碳价上涨将攀升,将逐步被电制甲醇、生物质耦合绿氢制甲醇等绿色路线取代 [31] - 电制甲醇与生物质耦合绿氢制甲醇凭借降本潜力与资源优势,成为绿色甲醇发展核心方向 [34] 绿色甲醇产业进展——全球 - 全球绿色甲醇项目尚处规划布局期,电制甲醇成主流方向,多数项目处于研究筹备阶段,后续产能将逐步释放 [42] 绿色甲醇产业进展——中国 - 中国绿色甲醇规划规模大,多处于筹备阶段,2024年加速投产,技术以电制甲醇为主,落地速度与技术成熟度需追赶国际进程 [44][49] 生物甲醇市场规模 - 目前绿色甲醇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产能低,但发展潜力高,中国规划项目53个,规划总产能超2,000万吨,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270亿元,2024 - 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超185%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