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豹研究院

搜索文档
中国安防镜头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4-30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对全球安防镜头市场规模、平均单价和出货量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指出全球安防镜头90%由中国企业供给,市场规模受平均单价和出货量影响,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呈增长趋势,平均单价将维持在一定水平,出货量也将逐步增加 [9][10][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全球安防镜头市场规模 - 2018 - 2027年市场规模数据分别为75亿元、83.7亿元、102.5亿元、103.2亿元、85.1亿元、85.8亿元(2023E)、92.4亿元(2024E)、96.8亿元(2025E)、103.4亿元(2026E)、110亿元(2027E),增长率分别为11.60%、22.46%、0.68%、 - 17.54%、0.82%、7.69%、4.76%、6.82%、6.38% [9] 全球安防镜头平均单价 - 2018 - 2027年平均单价数据分别为30元、27元、25元、24元、23元、22元(2023E - 2027E),增长率分别为 - 10%、 - 7.41%、 - 4%、 - 4.17%、 - 4.35%、0% [10][15] - 安防定焦镜头价格基本不变,变焦镜头有望量升价降,2023 - 2025年平均价格预计为22元 [16] 全球安防镜头出货量 - 2018 - 2027年出货量数据分别为2.5亿颗、3.1亿颗、4.1亿颗、4.3亿颗、3.7亿颗、3.9亿颗(2023E)、4.2亿颗(2024E)、4.4亿颗(2025E)、4.7亿颗(2026E)、5亿颗(2027E),增长率分别为24.00%、32.26%、4.88%、 - 13.95%、5.41%、7.69%、4.76%、6.82%、6.38% [11][20]
数码相机:记录生活的艺术家,像素与便携性的完美结合
头豹研究院· 2025-04-30 12:0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数码相机是凭借传感器捕捉影像的现代照相设备,在多领域广泛应用,未来将趋向智能化;行业呈现市场细分多样化、用户群体广泛、品牌竞争格局高度集中等特征;产业链上,中国光学镜头制造优势明显,微单相机正取代单反相机,消费主力群体向年轻化演变;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未来有望因摄影专业人才需求增加进一步拓展;行业被日本企业垄断,但中国企业有望凭借影像技术融合打破格局 [4][5][7][16][23][3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定义与分类 - 数码相机通过电子传感器记录影像,包含成像感光器件等部件,利用电子传感器将光学影像转换为电子信号存储,广泛应用于多领域,市场由佳能等品牌主导,未来将更智能化 [4][5] - 按传感器类型分为CCD相机和CMOS相机,按光学结构分为单反数码相机和无反数码相机 [5][6] 行业特征 - 市场细分多样化,可按功能、价格、用途等维度细分,如家用型、专业型和便携型等 [8] - 用户群体广泛,涵盖摄影爱好者、家庭用户、旅游者和专业人士等,需求各异 [9] - 品牌竞争格局高度集中,由佳能、尼康、索尼等知名品牌主导,凭借技术研发等优势占据大部分份额 [10]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70 - 1998年)由技术创新驱动,如柯达和索尼的技术成果为行业奠定基础 [11][12] - 启动期(1999 - 2009年)企业创新技术,产品种类逐渐丰富,微单相机品类兴起 [11][13] - 高速发展期(2010 - 2017年)技术迭代迅速,产品线不断拓展,索尼等推动市场竞争与繁荣 [11][14] - 成熟期(2018年至今)技术精细化和智能化,竞争焦点转向软硬件结合的综合性能提升,2024年索尼等推出集成AI技术的相机新品 [11][15]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供应环节,中国光学镜头制造占据主导地位,产量持续攀升,企业在技术上取得进展 [16][18] - 产业链中游为数码相机制造环节,微单相机正取代单反相机,制造商缩减单反相机生产规模,微单相机出货量和产量增长显著 [16][20] - 产业链下游为销售渠道与终端用户环节,消费主力群体向年轻化演变,厂商需关注年轻消费者需求 [16][22] 行业规模 - 2019 - 2024年市场规模由101.65亿人民币增长至218.70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16.56%;预计2025 - 2029年由289.47亿人民币增长至658.91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22.83% [23] - 历史规模增长原因是短视频兴起助推Vlog创作热潮,激发对高质量便携摄影设备的需求 [24] - 未来规模增长原因是中国摄影专业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人才缺口预示行业发展机遇 [25][26] 政策梳理 - 《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推动行业提升产品质量与稳定性,增强竞争力 [28] - 《关于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 — 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为行业带来市场扩容和产品升级机会 [30] - 《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刺激市场需求,带动销售回暖 [30] - 《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促进数码相机作为记录生活工具的需求增长 [30] - 《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为行业带来技术升级与消费拓展机遇,推动创新发展 [30] 竞争格局 - 市场集中度高,被日本企业垄断,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有索尼、尼康、佳能等 [31] - 历史原因是日本企业在核心组件掌握大量专利,技术优势明显,产品品质和性能受消费者信赖 [32][33] - 未来中国企业凭借影像技术融合创新力,有望打破垄断,如大疆与哈苏的合作 [34] 上市公司速览 -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是索尼在华全资子公司,负责业务活动,推出多种消费电子产品,DSC - HX300相机功能丰富 [37][38] -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是佳能集团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业务覆盖多领域,数码相机产品线集成自主研发技术 [40][42] - 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由日本尼康株式会社全额出资,负责销售和服务,产品以高画质等著称 [44][45]
中国安防镜头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研究院· 2025-04-30 12:0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未提及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全球安防镜头市场规模 - 2018 - 2027E年全球安防镜头市场规模分别为75亿元、83.7亿元、102.5亿元、103.2亿元、85.1亿元、85.8亿元、92.4亿元、96.8亿元、103.4亿元、110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1.60%、22.46%、0.68%、 - 17.54%、0.82%、7.69%、4.76%、6.82%、6.38% [9] - 全球安防镜头90%由中国企业供给,市场规模范围为全球市场 [10] 全球安防镜头平均单价 - 2018 - 2027E年全球安防镜头平均单价分别为30元、27元、25元、24元、23元、22元、22元、22元、22元、22元,增长率分别为 - 10%、 - 7.41%、 - 4%、 - 4.17%、 - 4.35%、0%、0%、0%、0% [10][15] - 安防定焦镜头价格基本不变,变焦镜头有望量升价降,2023 - 2025年平均价格预计为22元 [16] 全球安防镜头出货量 - 2018 - 2027E年全球安防镜头出货量分别为2.5亿颗、3.1亿颗、4.1亿颗、4.3亿颗、3.7亿颗、3.9亿颗、4.2亿颗、4.4亿颗、4.7亿颗、5亿颗,增长率分别为24.00%、32.26%、4.88%、 - 13.95%、5.41%、7.69%、4.76%、6.82%、6.38% [11][20] 头豹词条介绍 - 头豹词条是行企研究内容在线搜索引擎和大数据库,提供行企研究资源,采用8 - D分析法和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模型,内容可溯源 [26][28] 头豹词条报告 - 独创溯源功能,包括原创类、第三方资料、AI生成类内容溯源,已存储近100万条数据元素 [34] - 脑力擎系统提供多种功能,可提升创作效率,具有开源、扩展性,词条垂直细分 [36] - 词条基于头豹行企研究8 - D方法论,有独创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搭建及测算模型 [38] - 创作效率高、快速覆盖,内容数据真实可靠,每个词条平均消耗分析师30个小时完成 [39]
市场洞察:从田间地头到城市街头中国三轮车出海如何征服全球市场?
头豹研究院· 2025-04-29 13:4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球三轮车市场呈增长态势,亚洲是主要市场,印度发展迅速,中国本土市场稳定缓增但出海市场发展迅猛 [7][8] - 中国三轮车出海受发展中国家需求、环保政策等驱动,同时面临贸易壁垒、售后服务等制约因素 [11] - 中国三轮车出海各区域需求特点、竞争品牌、挑战和机会不同 [12] - 中国三轮车出海竞争格局中,头部厂商和新兴品牌各有策略和竞争力 [1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Q1:全球三轮车市场现状及发展如何 - 2024年全球三轮车市场整体销量增长13%,电动三轮车增长30%,占总销量21% [7] - 市场格局高度集中,中国和印度合计占整体市场80%,占亚洲电动三轮车销量95%以上 [7] - 印度电动三轮车市场增速飞快,销量突破58万辆,同比增长65%,本土巴贾市场份额第一 [7] - 2024年中国三轮车本土市场稳定缓增较疲软,出海市场发展迅猛,产量在亚洲及全球占重要市场 [8] Q2:为什么中国三轮车出海市场持续增长?有哪些驱动和制约因素 需求驱动 - 发展中国家交通刚需,三轮车承担“最后一公里”物流和短途客运角色 [11] - 欧美地区对轻型、大马力三轮车需求上升 [11] - 环保政策推动电动化,多国出台补贴政策 [11] - 替代人力与两轮车,载货量大、稳定性高、价格低 [11] 供给优势 - 中国产业链成熟,具备完整供应链和规模化成本优势 [11] - 技术迭代加速,电动三轮车续航和智能化功能增强 [11] 制约因素 - 贸易壁垒包括关税调整和技术壁垒 [11] - 售后服务存在服务网络不完善和配件供应问题 [11] - 物流运输成本高、周期长 [11] Q3:中国三轮车出海市场各区域有哪些特点 东南亚 - 需求特点包括物流运输、短途客运、农业用途 [12] - 竞争品牌有本地品牌和中国品牌 [12] - 挑战包括气候适应性和政策限制 [12] - 机会有电动化趋势和电商物流需求 [12] 南亚 - 需求特点包括印度电动三轮车普及、孟加拉国农村运输等 [12] - 竞争品牌有本地品牌和中国品牌 [12] - 挑战包括政策壁垒和价格敏感 [12] - 机会有电动化政策和农村市场需求 [12] 非洲 - 需求特点包括城市货运、农村运输、短途客运 [12] - 竞争品牌有本地品牌和中国品牌 [12] - 挑战包括基础设施和政治经济风险 [12] - 机会有燃油三轮车替代和电商物流需求 [12] 拉美 - 需求特点包括城市物流、农业运输、旅游接驳 [12] - 竞争品牌有本地品牌和中国品牌 [12] - 挑战包括政策限制和文化差异 [12] - 机会有绿色物流和农业机械化需求 [12] 中东 - 需求特点包括城市物流和旅游接驳 [12] - 竞争品牌有本地品牌和中国品牌 [12] - 挑战包括高温环境和高端市场要求 [12] - 机会有电动化趋势和旅游经济需求 [12] Q4:中国三轮车出海竞争格局具体如何 头部核心厂商 - 金彭在印度、印尼等地建厂,主攻电动货运三轮车,海外市场占比超30% [16] - 宗申与本地经销商合作,提供“车+金融服务”,是燃油三轮车出口龙头 [16] - 淮海针对热带地区开发车型,聚焦农用三轮车,东南亚市占率领先 [16] - 福田五星推广智能化车型,是高端货运三轮车代表 [16] 新兴品牌 - 新能源技术派将两轮车锂电池技术迁移至三轮车,主打长续航 [16] - 智能创新派将智能网联功能引入三轮车 [16] - 垂直场景派聚焦细分领域 [16] 竞争核心要素 - 中国厂商规模化生产优势明显,但面临本地品牌价格挤压 [18] - 电动化和智能化成发展趋势 [18] - 头部企业自建海外仓+本地经销商体系 [18] - 政策成为市场准入门槛,厂商需联合开发定制车型 [18]
2025年中国AIforScience行业概览:创新驱动:AI如何助力科学创新的无限可能
头豹研究院· 2025-04-29 13: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旨在了解和分析中国AI for Science的驱动发展、范式变迁、产业应用,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及产业应用深度[2][6] - AI for Science通过结合人工智能与传统科学领域,展现出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其发展需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多方面配合[4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综述 - AI for Science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科学研究和发现,有数据驱动、模型驱动等范式,范式变迁推动科技进步,其发展从初步探索到广泛应用,未来将深度融合[9][25][29] - 模型驱动结合传统理论与现代计算技术,可在无实际实验时探索复杂系统特性,应用于火箭模拟等场景[13][14] - 数据驱动利用大数据和分析技术,使科学家无需深入理论背景探索复杂系统行为,应用于基因等场景[16][17] - 数据与模型融合驱动结合两者优点,构建更可靠可解释模型,应用于能源系统等场景[20][21] 技术分析 - 核心技术包括高性能算力、数据管理基础设施、科学计算软件、预训练大模型和高通量实验,共同加速科学研究[31] - 算力基础设施提供计算资源,中国超算数量多、有国家级超算中心,低能耗设计可降低成本[36][37] - 软硬件数据基础设施提供计算和数据管理能力,中国科学数据涵盖多领域且总量增长[39] - 高通量实验集成自动化设备,快速执行实验方案,生成大量数据,在材料研发等领域成效显著[41][43] 产业发展实践分析 - AI for Science在多个科学领域展现潜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发展需多方面支持[49] - 在生命科学领域,AI加速药物研发、优化基因组学研究等,预计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50][52] - 在药物研发中,AI应用贯穿流程,提高成功率、降低成本、缩短上市时间[53][55] - 在地球科学领域,AI应用广泛,帮助解决复杂问题,如改进气候模型等[58][59] - 在材料化学领域,AI应用广泛,提升材料性能、效率和可持续性,如预测新材料性能等[61][63]
企业竞争图谱:2025年焦炭
头豹研究院· 2025-04-29 13: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焦炭行业受国家政策和下游钢铁需求推动,市场容量快速增长 [4] - “一带一路”倡议有望拓宽中国焦炭的国际市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焦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整体向好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定义与分类 - 煤焦化是以煤为原料,在隔绝空气条件下高温干馏形成焦炭等产品的过程,焦炭是炼焦物料经复杂物理化学过程获得的固体炭质材料,用于炼铁、铸造等领域 [5] - 焦炭按用途分为冶金焦、气化焦和电石用焦,冶金焦多用于高炉炼铁,气化焦用于生产煤气,电石用焦用于生产电石 [6][7][8] 行业特征 - 行业准入标准提高,淘汰落后产能,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 [10] - 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未来发展重点,相关企业受政策鼓励 [11] - 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增强,实现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12]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700 - 1799年):英国人用焦炭炼铁成功,炼焦炉出现 [14] - 启动期(1800 - 1899年):各国建炼焦炉,现代炼焦炉雏形出现,重视化学品回收 [15] - 高速发展期(1900 - 2000年):中国建焦化厂,美国焦炭产量达高峰,中国焦炭产量跃居全球第一 [16] - 成熟期(2001年至今):行业清理整顿,产量增长,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 [18] 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现状 - 上游为焦煤供应及生产商,中游为焦炭生产制造商,下游为钢铁、有色及化工等应用领域 [19] - 中国是最大焦炭生产国,产量占世界67%以上,出口量超800万吨,形成完备炼焦工业体系 [20][21] 上游环节 - 主要原材料是原煤和精煤,其质量影响焦炭性能 [23][24] - 多家焦化企业布局上游,增加抗风险能力,如美锦能源等 [25] 中游环节 - 行业属完全竞争市场,产业集中度低,有众多企业,美锦能源等是主要上市企业 [27] - 企业分钢铁联合焦化企业和独立焦化企业,独立企业在副产品加工和煤气利用上有优势 [28] 下游环节 - 约85%焦炭由钢铁行业消耗,大型钢铁企业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1] - 焦炭在钢铁行业起还原剂、发热剂和料柱骨架作用 [32] 行业规模 - 2019 - 2024年市场规模从9305.3亿增长至9621.41亿,年复合增长率0.67%,预计2025 - 2029年从9692.09亿增长至10010.23亿,年复合增长率0.81% [33] - 历史规模变化原因是国家政策推动和钢铁工业发展刺激需求 [34][35] - 未来规模变化原因是“一带一路”推动出口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 [36][37] 政策梳理 -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推动石化行业智能化转型和新材料产业发展 [4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改造升级化工等传统产业 [41] - 《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推进焦化行业超低排放和绿色低碳转型 [41] - 《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钢铁与多产业耦合发展,提高固废利用效率 [41] - 《焦化行业规范条件》推动焦化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41] 竞争格局 竞争格局概况 - 行业属完全竞争市场,集中度不高,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年产量大于500万吨,第二梯队约100 - 500万吨,第三梯队为小型企业 [42] 历史原因 - 煤炭原料供应充足,技术门槛低,吸引大量中小企业,产能分散 [43] - 上市企业资金和技术实力强,产业链延展,产能和市场占有率高 [44] 未来变化原因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多行业低碳协同发展,提升企业可持续竞争力 [45] - 干熄焦和定制化焦炭比例上升,高品质焦炭成市场主流 [46] 企业分析 旭阳集团有限公司 - 创立于1995年,业务多元,有9个生产园区,形成三条化工产业链,运营规模2683万吨/年,有销售和供应渠道 [58] 山西阳光焦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是清洁环保型企业集团,形成煤基干馏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主体企业 [61] 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是独立商品焦和炼焦煤生产商、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头部企业,有完整产业链,产能分别为715万吨/年和630万吨/年 [66]
市场洞察:从田间地头到城市街头,中国三轮车出海如何征服全球市场?
头豹研究院· 2025-04-29 12: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球三轮车市场呈增长态势,亚洲是主要市场,印度发展迅速,中国本土市场稳定缓增但出海市场发展迅猛 [7][8] - 中国三轮车出海受发展中国家需求、环保政策等驱动,同时面临贸易壁垒、售后服务等制约因素 [11] - 中国三轮车出海各区域需求特点、竞争品牌、挑战和机会不同 [12] - 中国三轮车出海竞争格局中,厂商在成本控制、技术迭代、渠道网络和政策博弈方面各有特点,头部企业和新兴品牌策略不同 [16][17][1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Q1:全球三轮车市场现状及发展如何 - 2024年全球三轮车市场显著增长,整体销量增长13%,电动三轮车增长30%,占总销量21% [7] - 市场格局高度集中,中国和印度合计占整体三轮车市场80%,占亚洲电动三轮车销量95%以上 [7] - 印度电动三轮车市场增速飞快,跃居全球领先,销量突破58万辆,同比增长65%,本土巴贾市场份额第一,占比33% [7] - 2024年中国三轮车本土市场稳定缓增较疲软,出海市场发展迅猛,是全球最大三轮摩托车生产国和消费国,电动三轮车产量超1200万辆 [8] Q2:为什么中国三轮车出海市场持续增长?有哪些驱动和制约因素 需求驱动 - 发展中国家交通刚需,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三轮车承担“最后一公里”物流和短途客运角色 [11] - 欧美地区农场作业、城市短距离运输等场景对轻型、大马力三轮车需求上升 [11] - 环保政策推动电动化,多国出台政策限制燃油车,印度、印尼等国电动三轮车补贴政策推动出口增长 [11] - 替代人力与两轮车,三轮车载货量大、稳定性高,价格低且适应狭窄道路 [11] 供给优势 - 中国产业链成熟,是全球最大三轮车生产国,具备完整供应链和规模化成本优势,产品价格比欧美品牌低30%-50% [11] - 技术迭代加速,电动三轮车续航能力提升、智能化功能增强竞争力 [11] 制约与挑战因素 - 贸易壁垒方面,关税调整可能增加出口成本,部分国家对进口整车征收高关税;技术壁垒方面,部分国家设置较高技术标准和认证要求 [11] - 售后服务方面,服务网络不完善,配件供应可能存在延迟、短缺等问题 [11] - 物流运输方面,成本较高,运输周期长 [11] Q3:中国三轮车出海市场各区域有哪些特点 东南亚 - 需求特点包括物流运输、短途客运、农业用途等 [12] - 竞争品牌有印尼Wika Industri、菲律宾Motortrade等本地品牌和金彭、宗申等中国品牌 [12] - 挑战包括气候适应性、政策限制等 [12] - 机会有电动化趋势、电商物流需求增长等 [12] 南亚 - 需求特点包括印度电动三轮车普及、孟加拉国农村运输、巴基斯坦城市短途客运等 [12] - 竞争品牌有印度的Bajaj、Mahindra等本地品牌和通过本地化生产的中国品牌 [12] - 挑战包括政策壁垒、价格敏感等 [12] - 机会有电动化政策、农村市场需求旺盛等 [12] 非洲 - 需求特点包括城市货运、农村运输、短途客运等 [12] - 竞争品牌有非洲本地品牌和金彭、宗申等中国品牌 [12] - 挑战包括基础设施、政治经济风险等 [12] - 机会有燃油三轮车替代、电商物流需求增长等 [12] 拉美 - 需求特点包括城市物流、农业运输、旅游接驳等 [12] - 竞争品牌有巴西的Troller、墨西哥的Zanello等本地品牌和中国品牌 [12] - 挑战包括政策限制、文化差异等 [12] - 机会有绿色物流、农业机械化需求增长等 [12] 中东 - 需求特点包括城市物流、旅游接驳等 [12] - 竞争品牌有本地品牌和中国品牌 [12] - 挑战包括高温环境、高端市场需求等 [12] - 机会有电动化趋势、旅游经济带动需求等 [12] Q4:中国三轮车出海竞争格局具体如何 竞争核心要素 - 成本控制方面,中国厂商规模化生产优势明显,但面临本地品牌价格挤压 [16] - 技术迭代方面,电动化800W以上中置电机、磷酸铁锂电池成主流配置,智能化GPS调度、电池健康监测系统成差异化卖点 [16] - 渠道网络方面,头部企业自建海外仓+本地经销商体系,新兴品牌借力电商平台 [17] - 政策博弈方面,印度FAME-II补贴、欧盟CE认证成为市场准入门槛,中国厂商需联合目标国政府开发定制车型 [20] 头部核心厂商 - 金彭在印度、印尼等地建厂,主攻电动货运三轮车,海外市场占比超30% [18] - 宗申与非洲、拉美本地经销商深度合作,提供“车+金融服务”捆绑方案,是燃油三轮车出口龙头,近年加速电动化转型 [18] - 淮海针对热带地区开发防锈、高载重车型,聚焦农用三轮车,东南亚市占率领先 [18] - 福田五星推广智能化车型,是高端货运三轮车代表,主攻中东、拉美市场 [18] 新兴品牌差异化竞争 - 新能源技术派如新日、台铃将两轮车锂电池技术迁移至三轮车,主打长续航,目标欧盟、中东等高端市场 [18] - 智能创新派如九号公司、小牛电动将智能网联功能引入三轮车,目标城市物流、高端旅游接驳场景 [18] - 垂直场景派如新鸽、五羊聚焦细分领域,目标东南亚生鲜配送、非洲离网地区 [18]
企业竞争图谱:2025年焦炭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4-29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焦炭行业受国家政策和下游钢铁需求推动,市场容量快速增长,未来“一带一路”倡议有望拓宽国际市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整体向好 [4] -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焦炭生产国,炼焦技术装备出口到10多个国家,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化工产业 [20] - 国家政策推动焦炭行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刺激对焦炭的需求增长 [34][35] -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焦炭出口,拓宽国际市场并提升全球影响力,“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升,产业链向好 [36][3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定义与分类 - 煤焦化是以煤为原料在隔绝空气条件下高温干馏形成焦炭等产品的过程,焦炭是炼焦物料经复杂物理化学过程获得的固体炭质材料,用于炼铁、有色金属冶炼等 [5] - 焦炭按用途分为冶金焦、气化焦和电石用焦等,冶金焦多用于高炉炼铁,气化焦用于生产煤气,电石用焦用于生产电石 [6][7][8] 行业特征 - 行业准入标准提高,国家推进落后炼焦产能淘汰升级,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 [10] - 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未来发展重点,国家政策鼓励相关企业发展 [11] - 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十三五”期间关键核心工艺装备实现自主创新和超越领先 [12] 发展历程 - 1709年英国人用焦炭炼铁获成功,18世纪中叶炼焦炉出现,19世纪各国建炼焦炉并重视化学品回收,20世纪焦炭生产走向大型化、现代化,21世纪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3][14][15] - 2004年国家对焦化行业清理整顿,2005年中国焦炭产量翻倍,山西成生产大省,形成“自西向东,从北到南”的贸易流通格局 [18]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为焦煤供应及生产商,中游为焦炭生产制造商,下游为钢铁、有色及化工等应用领域 [19] - 中国是世界最大产焦国,2023 - 2024年产量高且出口量增加,焦化行业形成完备工业体系 [20][21] - 上游原材料为原煤、精煤,多家焦化企业布局上游增加抗风险能力 [23][24][25] - 中游属于完全竞争市场,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分钢铁联合焦化企业和独立焦化企业,后者竞争力体现在副产品加工和煤气利用 [27][28] - 下游约85%焦炭由钢铁行业消耗,大型钢铁企业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焦炭在炼铁中起还原剂、发热剂和料柱骨架作用 [31][32] 行业规模 - 2019 - 2024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0.67%,预计2025 - 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0.81% [33] - 历史规模变化因国家政策推动和钢铁工业发展刺激需求增长 [34][35] - 未来规模变化因“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出口和“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行业绿色发展 [36][37] 政策梳理 -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推动石化行业智能化转型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 [4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41] - 《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推进焦化行业超低排放和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41] - 《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钢铁与多产业耦合发展,提高固废资源利用效率 [41] - 《焦化行业规范条件》鼓励焦化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41] 竞争格局 - 行业属于完全竞争市场,产业集中度不高,分三个梯队企业 [42] - 历史上煤炭原料充足、技术门槛低使大量中小企业进入市场,上市企业资金技术强、产业链延展、产能高、市场占有率高 [43][44] - 未来行业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干熄焦和定制化焦炭比例上升,高品质焦炭成主流 [45][46] 企业分析 - 旭阳集团以焦炭为起点形成三条化工产业链,运营多条生产线,规模大,有销售网络和供应渠道 [58] - 山西阳光焦化集团是清洁环保型企业集团,形成煤基干馏循环经济产业链 [61] - 山西美锦能源是独立商品焦和炼焦煤生产商,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头部企业,形成“煤 - 焦 - 气 - 化”产业链 [66]
中国锂电池出海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4-29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未提及相关内容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锂电池出口额 - 2020 - 2029年出口额分别为159.43、284.37、509.17、650.09、611.1、632、650.19、711.69、826.07、902.94美元,增长率分别为 - 、78.37%、79.05%、27.68%、 - 6.00%、3.42%、2.88%、9.46%、16.07%、9.31% [10] 出口美国锂电池情况 - 数量:2020 - 2029年分别为16,945.15、33,554.8、25,401.53、22,415.34、18,907.28、15,125.82、12,856.95、11,571.25、10,645.55、9,793.91个,增长率分别为 - 、98.02%、 - 24.30%、 - 11.76%、 - 15.65%、 - 20.00%、 - 15.00%、 - 10.00%、 - 8.00%、 - 8.00%,2025 - 2029年因贸易保护及中企绕道出口预测数量下降 [15][16] - 均价:2020 - 2029年分别为14.67、14.71、39.82、60.45、81、105.3、131.62、151.37、169.53、186.48美元,增长率分别为 - 、0.28%、170.71%、51.79%、34.00%、30.00%、25.00%、15.00%、12.00%、10.00%,2025 - 2029年因贸易保护政策预计均价上升 [21][22] - 金额:2020 - 2029年分别为248,585.39、493,624.6、1,011,590.49、1,354,962.23、1,531,470.61、1,592,718.8、1,692,270.2、1,751,506、1,804,751.42、1,826,407.33美元,增长率分别为 - 、98.57%、104.93%、33.94%、13.03%、4.00%、6.25%、3.50%、3.04%、1.20% [27] - 占比(按金额计):2020 - 2029年分别为15.59%、17.36%、19.87%、20.84%、25.06%、28%、30%、30%、26%、26%,增长率分别为 - 、11.35%、14.46%、4.88%、20.25%、11.73%、7.14%、0%、 - 13.33%、0% [102] 出口德国锂电池情况 - 数量:2020 - 2029年分别为6,053.66、16,599.45、21,991.77、29,018.58、26,794.37、22,775.21、19,358.93、17,423.04、15,680.73、15,680.73个,增长率分别为 - 、174.21%、32.48%、31.95%、 - 7.66%、 - 15.00%、 - 15.00%、 - 10.00%、 - 10.00%、0%,2025 - 2029年因欧洲政策及本地工厂放量出口量减少 [32][33] - 均价:2020 - 2029年分别为24.52、21.02、35.08、32.17、38.27、45.92、52.81、58.09、62.74、67.76美元,增长率分别为 - 、 - 14.27%、66.88%、 - 8.29%、18.96%、20.00%、15.00%、10.00%、8.00%、8.00%,2025 - 2029年因欧洲政策预计均价上升 [38][39] - 金额:2020 - 2029年分别为148,429.57、348,920.48、771,449.23、933,527.62、1,025,393.55、1,045,883.19、1,022,364.4、1,012,139.01、983,793.44、1,062,495.04美元,增长率分别为 - 、135.07%、121.10%、21.01%、9.84%、2.00%、 - 2.25%、 - 1.00%、 - 2.80%、8.00% [43] - 占比(按金额计):2020 - 2029年分别为9.31%、12.27%、15.15%、14.36%、16.78%、15%、15%、14%、13%、13%,增长率分别为 - 、31.79%、23.47%、 - 5.21%、16.85%、 - 10.61%、0%、 - 6.67%、 - 7.14%、0%,2025 - 2029年因本地生产厂放量及其他地区需求加大预测比例下降 [106][107] 出口韩国锂电池情况 - 数量:2020 - 2029年分别为10,936.11、22,225.38、35,715.03、40,856.31、35,611.95、32,050.75、29,486.69、28,012.36、28,012.36、28,012.36个,增长率分别为 - 、103.23%、60.69%、14.40%、 - 12.84%、 - 10.00%、 - 8.00%、 - 5.00%、0%、0% [48] - 均价:2020 - 2029年分别为13.06、13.51、14.77、19.21、10.64、14.24、14.47、14.67、14.65、13.73美元,增长率分别为 - 、3.45%、9.33%、30.08%、 - 44.64%、33.86%、1.65%、1.33%、 - 0.14%、 - 6.23%,2025 - 2029年以前四年均值预测 [53][54] - 金额:2020 - 2029年分别为142,825.58、300,287.1、527,546.75、785,013.2、378,804.29、456,370.67、426,790.39、410,857.27、410,269.01、384,693.73美元,增长率分别为 - 、110.25%、75.68%、48.80%、 - 51.75%、20.48%、 - 6.48%、 - 3.73%、 - 0.14%、 - 6.23% [58] - 占比(按金额计):2020 - 2029年分别为8.96%、10.56%、10.36%、12.08%、6.2%、6%、5%、4%、4%、4%,增长率分别为 - 、17.86%、 - 1.89%、16.60%、 - 48.68%、 - 3.23%、 - 16.67%、 - 20%、0%、0%,2025 - 2029年因其他地区需求增长中企加速布局假设比例下降 [111][112] 出口越南锂电池情况 - 数量:2020 - 2029年分别为40,240.87、64,802.44、70,844.91、59,918.76、85,661.74、119,926.44、161,900.69、210,470.9、273,612.16、355,695.81个,增长率分别为 - 、61.04%、9.32%、 - 15.42%、42.96%、40.00%、35.00%、30.00%、30.00%、30.00%,2025 - 2029年因东南亚等地储能型锂电需求增长假设数据稳步提升 [63][64] - 均价:2020 - 2029年分别为3.6、3.91、3.99、5.48、4.33、4.26、4.39、4.49、4.59、4.41美元,增长率分别为 - 、8.61%、2.05%、37.37%、 - 21.00%、 - 1.57%、3.12%、2.21%、2.23%、 - 3.88%,2025 - 2029年以前四年数据预测 [69][70] - 金额:2020 - 2029年分别为144,867.11、253,377.53、282,671.2、328,414.71、370,915.33、511,126.47、711,553.52、945,435.26、1,256,427.05、1,570,041.31美元,增长率分别为 - 、74.90%、11.56%、16.18%、12.94%、37.80%、39.21%、32.87%、32.89%、24.96% [75] - 占比(按金额计):2020 - 2029年分别为9.09%、8.91%、5.55%、5.05%、6.07%、8%、10%、11%、12%、12%,增长率分别为 - 、 - 1.98%、 - 37.71%、 - 9.01%、20.20%、31.80%、25%、10%、9.09%、0%,2025 - 2029年预测比例稳步上升 [115] 出口印度锂电池情况 - 数量:2020 - 2029年分别为35,119.42、43,911.1、55,832.71、75,052.95、79,811.53、87,792.68、100,961.59、116,105.82、137,004.87、161,665.75个,增长率分别为 - 、25.03%、27.15%、34.42%、6.34%、10.00%、15.00%、15.00%、18.00%、18.00%,2025 - 2029年因大厂获订单假设数据稳步提升 [80] - 均价:2020 - 2029年分别为2.16、2.6、3.22、2.93、2.7、2.72、2.83、2.88、2.81、2.79美元,增长率分别为 - 、20.17%、23.86%、 - 9.01%、 - 7.65%、0.67%、4.11%、1.66%、 - 2.33%、 - 0.82%,2025 - 2029年以前四年价格均值假设 [86][87] - 金额:2020 - 2029年分别为75,928.18、114,081.02、179,669.66、219,755.04、215,810.38、238,971.68、286,125.13、334,500.88、385,531.71、451,209.11美元,增长率分别为 - 、50.25%、57.49%、22.31%、 - 1.80%、10.73%、19.73%、16.91%、15.26%、17.04% [91] - 占比(按金额计):2020 - 2029年分别为4.76%、4.01%、3.53%、3.38%、3.53%、3.84%、3.66%、3.59%、3.6%、3.64%,增长率分别为 - 、 - 15.76%、 - 11.97%、 - 4.25%、4.44%、8.78%、 - 4.69%、 - 1.91%、0.28%、1.11%,2025 - 2029年以前四年均值所得 [118] 出口美、德、韩、越、印锂电池总额 - 2020 - 2029年分别为760,635.83、1,510,290.74、2,772,927.33、3,621,672.81、3,522,394.17、3,845,070.82、4
2025年中国AI for Science行业概览:创新驱动:AI如何助力科学创新的无限可能
头豹研究院· 2025-04-29 12:23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行业投资评级 [1][2][3][4][5][6] 核心观点 - AI for Science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方法挖掘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 [9][12] - 科学范式经历了从经验科学到理论科学、计算科学、数据密集型科学,再到AI辅助科学的五次变迁 [24][25][26] - 中国AI for Science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0阶段以计算模拟为主,2.0阶段深度学习广泛应用,3.0阶段将实现AI与科学的深度融合 [29][30] - 核心技术包括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软硬件数据基础设施、科学计算软件、预训练大模型和高通量实验技术 [32][35][39][42] 技术分析 算力基础设施 - 中国拥有226台超级计算机,占全球份额超45%,建有14座国家级超算中心 [36][37] - 2017-2023年中国算力中心机架规模从166万架增长至810万架 [36] - 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冷却,PUE值可低至1.1,实现低能耗设计 [37] 数据基础设施 - 中国科学数据资源总量已超过100PB,涵盖物理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40] -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体系包含20家中心,其中11家由中国科学院负责 [40] 高通量实验 - 高通量实验技术可显著缩短新材料研发周期,是"材料基因组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 [43][44] - 在材料研发中,传统模式需要33个相对成本/项目/年,而采用高通量技术后降至20个 [66] 产业发展实践 生命科学 - AI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包括药物研发、基因组学研究、蛋白质结构预测等 [53][54] - 全球生物技术领域融资金额从2019年50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88亿美元 [54] 药物研发 - AI可加速药物靶点识别、化合物筛选和优化,Exscientia公司AI平台在8个月内完成传统需数年的药物发现 [58] - 预计2028年中国药物使用量将达到1222亿个限定日剂量 [58] 地球科学 - AI在地球科学中应用于气候变化预测、地震分析、地质勘探等领域 [62][63] - 2016-2020年"地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文献达391篇,较2011-2015年增长51% [63] 材料化学 - AI在材料化学中用于材料设计、催化剂优化、性能预测等方面 [65][67] - 材料研发采用AI技术后,发现/设计阶段的成本可从12降至1个相对成本/项目/年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