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搜索文档
帮家长解忧 助孩子成长
中国青年报· 2025-08-18 21:49
公益暑托服务发展现状 - 2025年暑期全国各地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积极创新开展特色暑托服务,将传统"托管看护"升级为"五育并举"成长课堂 [1] - 无锡市锡山区打造25个暑托服务点,开设安全自护、兴趣培养等课程,服务青少年超1000人次 [2] - 新疆全区组织5000余名返乡大学生在474个自治区级示范点和2995个地州市级教学点,为20余万名少先队员提供暑期体验 [5] 特色课程设置 - 云林农贸市场暑托班开设"小小菜场"情景模拟、牙医健康互动、茶文化艺术体验、实用烹饪等生活技能课程 [2] - 四川暑托班开展川剧脸谱绘制,江西设置陶瓷工坊体验,安徽注重自然教育,湖南开设农耕文化体验课程 [3] - 广州开展"科普一夏""非遗一夏"等四大主题实践活动,北京社区青年汇设置非遗手工、科学探索等课程 [4][6] 服务模式创新 - 无锡采用"阵地建设+资源整合+特色课程"模式,广州整合优质资源策划主题活动 [2][4] - 湖北宜昌采取"政社企"联动模式,布设360余个公益暑托班 [6] - 远安县由县级财政资金兜底保障,连续15年开展托管服务,今年开设46个班服务2000余名儿童 [7] 社会效益 - 云林农贸市场暑托班解决144户外来务工商户的"后顾之忧",家长认可率达100% [2] - 北京社区青年汇覆盖全市16区及经开区,每期设置70个点位 [6] - 暑托服务从单纯看护升级为全面素质教育,获得家长"主动要求报第二期"的积极反馈 [7]
长隆飞船乐园与携程共创沉浸式研学新生态
中国青年报· 2025-08-18 15:22
公司合作与战略 - 长隆集团与携程集团联合发布"飞船乐园的100种玩法体验" 包括探秘动物之家系列课程 种植珊瑚公益体验及互动摄影体验 [1] - 双方战略合作构建内容-流量-服务三位一体的文旅闭环生态 实现会员体系互通 入境游多语种服务突破及场景化产品创新等深度协同 [3] - 针对年轻客群和家庭客群消费需求 实现线上精准引流加线下沉浸体验闭环 [3] 产品与服务创新 - 推出游乐即学习理念的沉浸式研学新生态 包含珊瑚科普课堂及未来联合院士专家团队在海底种植珊瑚的公益计划 [1][3] - 以沉浸式宇宙探索和海洋生态科普为核心 打造海洋生态课堂 [3] - 开园以来接待游客量达近1000万人次 成为全国亲子游热门目的地之一 [3]
“中国心脏”驱动!我国商用电动固定翼飞机加速量产
中国青年报· 2025-08-18 11:24
合作协议与适航认证 - 零重力飞机工业与正力新能签署航空能源系统战略合作协议,其配套电池的锐翔RX1E-A电动固定翼飞机获中国民航局适航证并开启批量化交付 [1] - 该事件标志中国目前可商用的电动轻型运动类飞机正式进入加速量产阶段 [1] 电池技术优势 - 正力新能航空电池是国内唯一通过AS9100D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航空电池适航认证双认证的动力电池 [3] - 电池技术具备“三高一快”特性: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倍率、快充,为飞机注入更强动力 [3] 公司产品与行业地位 - 零重力飞机工业是国内新能源航空器研制领军企业,专注于电动固定翼飞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绿色航空产品开发 [3] - 核心产品锐翔RX1E-A是中国首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轻型运动类飞机,由杨凤田院士领衔研发,核心零部件实现100%国产化 [3] - 该机型具备低运营成本、零碳排放特性,契合“双碳”目标与低空经济绿色发展需求 [3] 未来合作与产业协同 - 双方计划依托正力新能电池技术积累,在eVTOL等更多机型上深度合作,探索电动航空的技术边界与应用场景 [5] - 零重力飞机工业与正力新能、辽宁通航研究院达成合作,以RX1E系列飞机为核心载体,协同推动国产三电系统在航空场景落地应用 [5] - 该合作模式对中国新能源航空产业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5]
工人有了新“搭子” 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工地上演“机器人总动员”
中国青年报· 2025-08-18 11:19
机器人施工应用成效 - 地面整平机器人每小时完成160平方米整平工作 效率替代5人轮班作业 [3] - 地面整平机器人施工平整度达正负5毫米 水平度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3] - 地库抹光机器人每小时完成350平方米地坪混凝土抹光作业 [3] 特种机器人功能特性 - 喷涂机器人综合喷涂效率每小时100平方米 约为人工辊涂4倍 [5] - 腻子打磨机器人施工综合工效每小时50平方米 达传统人工1.5倍以上 [5] - 焊接机器人具备高稳定性和高效率 可在封闭或危险环境中作业 [8] - 航测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与AI识别技术 实现空中巡检功能 [8] 企业智能化转型布局 - 公司作为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和智能建造试点企业 持续推进智能建造机器人应用 [8] - 实测实量机器人打造全流程智慧化 高精度 数值化测量体系 [8] - 通过引入智能建造机器人赋能传统建筑产业升级 [8]
2025“向山礼300”自行车挑战赛开赛
中国青年报· 2025-08-18 11:14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8月16日,2025"向山礼300"自行车无差别挑战活动在 北京石景山区举办。该活动由石景山区体育局和区体育总会主办,近500名骑手从首钢园出发,沿京银 路、松闫路等路线骑行,途经海陀山、野鸡山隧道等节点,当日抵达崇礼,全程近300公里。 活动尾声,主办方为崇礼区高家营镇完全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体育用品,传递关爱与期望。此次活动既让 骑友领略了沿途山水风光,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也以骑行方式弘扬体育精神,带动更多人参与运 动。 近年来,石景山区依托奥运遗产、山水生态等优势,构建"五个一批"赛事体系,并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及 相关措施,持续打造"京西有惊喜"品牌,旨在吸引更多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全民健身。 作为区域骑行品牌活动,"向山礼300"已是第四次从首钢出发骑行至崇礼。其合理的路线长度和强度设 置,吸引了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骑友参与,活动还得到张家口市崇礼区相关部门支持。 ...
参会者多人留言“谢谢成都”
中国青年报· 2025-08-18 08:37
运动员经历与感受 - 35岁的郭丹作为中国轮滑队年龄最大的选手兼教练,与年轻队友互相鼓励并引导团队,经历了从"轮转冰"到退役再回归的考验 [1] - 44岁的美国腰旗橄榄球队队长瓦尼塔·克鲁奇在决赛输给墨西哥队后表示"比赛有输有赢",展现了老将的竞技态度 [1] - 32岁的瑞士轮滑选手利维奥·温格在男子1万米淘汰赛中以微弱差距输给22岁对手,认为"站在赛场才是最重要的",强调经验与热爱的价值 [2] 年轻运动员的成长 - 21岁的加拿大腰旗橄榄球选手劳拉·莫利玛德通过世运会向国际顶尖选手学习进攻跑位、防守思路等新技巧 [2] - 32岁的意大利业余皮艇球选手罗伯塔·埃尔莎·卡塔尼亚通过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深化了对项目的理解 [2] - 20岁的阿根廷沙滩手球选手弗洛伦西亚·加洛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与医生队友卢西拉·巴尔萨斯共同获得金牌,称"普通人登上世界舞台很奇妙" [2] 赛事组织与文化体验 - 成都世运会举办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汉语桥"互动等活动,为外国运动员提供赛场外的珍贵体验 [2] - 美国啦啦操金牌选手西德尼·马丁称赞大熊猫、火锅、川剧变脸等文化体验"前所未有" [3][4] - 巴西浮士德球队队长加布里埃尔·赫克评价成都场馆和世运村设施为"奥运会级别" [4] -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高度赞扬成都轮滑场馆的硬件条件 [4] 观众与赛场氛围 - 法国皮艇球队队长巴蒂斯特·科塔提到游泳馆观众对攻防动作的欢呼尖叫营造了"非常棒"的氛围 [4] - 法国团队飞盘铜牌得主利森·博尔诺特注意到中国观众"拖家带口"观赛,全家为运动员加油的热情助推其赢得奖牌 [4] - 巴拉圭轮滑选手胡里奥·米雷纳独自代表国家参赛,特别感谢中国观众支持并用中文致谢 [4]
世运会的活力密码:超越“入奥”的多元价值
中国青年报· 2025-08-18 08:37
赛事规模与成就 - 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 包括116个国家和地区6679名运动员 随队官员和技术官员 [1] - 52个国家和地区运动员获得金牌 81个代表团选手登上领奖台 获奖国家和地区数量为历届之最 [1] - 中国体育代表团以36金17银11铜首次登顶金牌榜和奖牌榜 创历史最好成绩 [2] 项目发展与突破 - 中国获得世运会金牌项目从累计14个增加至23个 拓宽争金项目版图 [2] - 散打 泰拳 空手道 跑酷 自由式轮滑 霹雳舞 残疾人自由潜水 残疾人柔术等项目实现世运会金牌突破 多个项目首次参赛即夺金 [2] - 龙舟首次成为世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12支队伍中7支登上领奖台 印度尼西亚队获3金2银 乌克兰队获2金1银1铜 中国队获两枚银牌 [2] 文化多元性与国际影响 - 龙舟项目推动文化交融 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5000万爱好者参与 队伍成员包括政府职员 大学生 农民等多元构成 [3] - 世运会为武术 空手道 桑搏 泰拳等民族特色项目提供展示平台 促进跨文化理解 [3] - 赛事打破奥运会资源大国垄断奖牌格局 摩尔多瓦 哥伦比亚 突尼斯等中小国家在体育舞蹈 滑轮 地掷球等项目斩获奖牌 [4] 非奥项目价值定位 - 世运会与奥运会形成互补 60%到70%项目更适合在世运会展现特色 不应以"能否入奥"作为项目发展成功标准 [6] - 运动员背景多元 包括机器人软件工程师 木匠 农民 工程师 护士 学生等 体现体育全民参与特性 [7] -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强调奥运与非奥项目在竞技水准上无高下之分 关键取决于项目本身质量 [8] 小众项目发展路径 - 小众项目需完善顶层设计 建立运动员等级制度 裁判标准和赛事体系 同时注重社群运营和社交媒体传播 [9] - 学校尤其是高校为小众项目提供理想发展土壤 学生时间充裕 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场地资源丰富 [9] - 河南理工大学地掷球项目形成完整培养体系 一学期约五六百人选课 教师将世运会经验转化为教学素材 [9] 年轻群体与创新项目 - 新一代对多元化运动更感兴趣 世运会吸纳霹雳舞 无人机竞速等创新低门槛项目吸引Z世代 [10] - 广东省无人机竞速领域积累深厚 2019年已开展大规模赛事 现有众多飞行俱乐部和梯队化人才培养 [10] -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与成都体育学院签署备忘录 共同建立体育研究和推广中心推动非奥运动发展 [11]
高等教育从“宽出”到“严出”的转型突围
中国青年报· 2025-08-18 00:16
高等教育从"宽出"到"严出"的转型突围 中国高等教育用24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1999年启动的扩招政策,使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从2000年的12.5%跃升至2002年的15%,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至2023年,这一指标突破60%,标 志着我国全面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新常态。 专家视野 当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再至"普及化",其核心功能已从选拔少数精英转向培养多样化人 才,教育理念、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也要"与时俱进",特别是"严进宽出"较快地从总体上变为"宽进宽 出"之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面临全新的"严出"挑战。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学位分级制度为核心,构建了精细化评价体系:本科成绩按课程权重计 算,这种设计使学习成效具象化,形成持续激励效应;市场层面,学位等级直接决定深造与就业机会; 社会层面,学位等级与职业起点强关联。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也有类似的制度设计。 该体系通过制度设计将外部需求转化为内在动力,实现"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中国高校可借鉴其"过 程性激励+结果性应用"模式,结合国情探索创新试行"学位+荣誉等级"制度,让真正努力的学生拿到荣 誉证书,获得社会认 ...
300分也能上“本科”?警惕社交媒体精准“钓鱼”
中国青年报· 2025-08-17 21:39
虚假招生现象 - 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全日制在校学习4年""毕业获得本科学历"等话术吸引考生报名,并收取上万元的高额学费 [1] - 利用不同教育类型,故意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是蒙骗考生和家长的"重灾区" [1] - 招生话术从线下招生和电话宣传,升级到利用社交媒体精准定位目标群体 [1] 招生手段 - 通过社交媒体发布"高考二三百分,有没有搭子一起找学校?"等评论,利用平台算法吸引潜在招生对象 [5] - 招生机构要求电话员"学生和家长不问的就不说,只说'好'的",模糊学历性质 [8] - 招生话术手册详细列举考生教育背景和家长性格特点,制定针对性应对方案 [9] 经济利益 - 自考本科助学班一年的学费是19800元 [10] - 成功招入一个学生并且一个月内没有退学,电话员能提成500元 [10] - 机构从不同渠道购买学生和家长的联系信息,每条10-15元 [10] 教育形式混淆 - 自考本科助学班宣传"全日制在校读4年",但最终获得的是非全日制学历 [7] - 机构故意把"全日制"学习方式与"全日制学历"进行混淆 [7] - 毕业证上明确标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统招本科不同 [8] 行业乱象 - 招生办公环境简陋,大量电话员以"某某大学招生办"名义进行虚假宣传 [10] - 招生人员包括大学生、应届生甚至未成年人,冒充学长学姐进行招生 [10] - 部分招生人员利用感情手段,与学生谈恋爱以增加入学概率 [11]
打破学科壁垒,文科生也学算法
中国青年报· 2025-08-17 21:39
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 西安交大新媒体学院构建"通识课+专业课+技术课"三维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文理混搭"教学[1] - 推出本硕博贯通的智能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目标是培养兼具新闻传播规律与AI技术的"新文科"复合型人才[2] - 体系自2019年探索至今,需克服教师跨学科储备、课程重构、学生高强度学习等多重挑战[2]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 要求学生掌握Python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AIGC内容生成等技术课程,并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设智能新闻生产实训等前沿课程[3] - 采用"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文科与工科教师协同授课,作业需通过"技术实现"与"人文价值"双重评估[3] - 独创"双脑"复合型培养模式,通过"技术-传播"双轨课程体系赋予学生双重竞争力[5] 实验室与技术支持 - 新建1500平方米"空间媒介与智能计算实验室",聚焦AI+传媒应用场景如智慧城市、元宇宙等,推动技术商业化[4] - 开发全国首个新闻传播类教学大模型"慧传",基于千万级中文语料库和两万余部教材资料,定位为"教学增强工具"[4] - "慧传"大模型上线后成为学生实训陪练与教师教研助理,提升学习立体化与批判性思维培养[4] 产学研协同实践 - 建立"平台筑基+项目驱动+行业对接"实践体系,包括1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与43个产学研基地[5] - 通过校企合作联合体开发创新应用场景,加速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与人才输送[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