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会与奥运会互补

搜索文档
世运会的活力密码:超越“入奥”的多元价值
中国青年报· 2025-08-18 08:37
赛事规模与成就 - 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 包括116个国家和地区6679名运动员 随队官员和技术官员 [1] - 52个国家和地区运动员获得金牌 81个代表团选手登上领奖台 获奖国家和地区数量为历届之最 [1] - 中国体育代表团以36金17银11铜首次登顶金牌榜和奖牌榜 创历史最好成绩 [2] 项目发展与突破 - 中国获得世运会金牌项目从累计14个增加至23个 拓宽争金项目版图 [2] - 散打 泰拳 空手道 跑酷 自由式轮滑 霹雳舞 残疾人自由潜水 残疾人柔术等项目实现世运会金牌突破 多个项目首次参赛即夺金 [2] - 龙舟首次成为世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12支队伍中7支登上领奖台 印度尼西亚队获3金2银 乌克兰队获2金1银1铜 中国队获两枚银牌 [2] 文化多元性与国际影响 - 龙舟项目推动文化交融 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5000万爱好者参与 队伍成员包括政府职员 大学生 农民等多元构成 [3] - 世运会为武术 空手道 桑搏 泰拳等民族特色项目提供展示平台 促进跨文化理解 [3] - 赛事打破奥运会资源大国垄断奖牌格局 摩尔多瓦 哥伦比亚 突尼斯等中小国家在体育舞蹈 滑轮 地掷球等项目斩获奖牌 [4] 非奥项目价值定位 - 世运会与奥运会形成互补 60%到70%项目更适合在世运会展现特色 不应以"能否入奥"作为项目发展成功标准 [6] - 运动员背景多元 包括机器人软件工程师 木匠 农民 工程师 护士 学生等 体现体育全民参与特性 [7] -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强调奥运与非奥项目在竞技水准上无高下之分 关键取决于项目本身质量 [8] 小众项目发展路径 - 小众项目需完善顶层设计 建立运动员等级制度 裁判标准和赛事体系 同时注重社群运营和社交媒体传播 [9] - 学校尤其是高校为小众项目提供理想发展土壤 学生时间充裕 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场地资源丰富 [9] - 河南理工大学地掷球项目形成完整培养体系 一学期约五六百人选课 教师将世运会经验转化为教学素材 [9] 年轻群体与创新项目 - 新一代对多元化运动更感兴趣 世运会吸纳霹雳舞 无人机竞速等创新低门槛项目吸引Z世代 [10] - 广东省无人机竞速领域积累深厚 2019年已开展大规模赛事 现有众多飞行俱乐部和梯队化人才培养 [10] -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与成都体育学院签署备忘录 共同建立体育研究和推广中心推动非奥运动发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