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ifold

搜索文档
溯联股份20250829
2025-08-31 16:21
**行业与公司** * 公司为溯联股份 从事汽车零部件及数据中心液冷业务[1][2][3] * 行业涉及汽车制造(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7][10][1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6.68亿元 创历史同期新高 同比增长26.30%[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776万元 同比下降4.43% 扣非净利润为6,049万元 同比下降11%[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923万元 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主要得益于销售收入和贴现金额增长[1][2] * 基本每股收益为0.44元 下降2.25%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42% 与去年基本持平[1][2][3] * 总资产为26.58亿元 同比增长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9.25亿元 同比略有下降(因上半年分红)[2][3] * 第二季度毛利率为21.63% 第一季度为21.73% 趋于稳定[3] **业务进展与客户结构** * 前五大客户为比亚迪、长安、赛力斯、宁德时代和上汽通用五菱 其总占比从去年全年的67.47%降至55.8% 客户集中度降低但排名未变[6] * 电池业务与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 2024年相关收入达2.8亿元 同比增长超90%[6] * 2025年上半年电池业务收入占公司半年度收入四分之一强 增速预计为30%至50%[6][8][9] * 成立电池事业部 在方形电池液冷板、大圆柱电池冷却件、电动船舶及商用固定翼飞机等项目取得定点[6] * 预计今年将有400万至500万辆车装配公司电池连接件 市场占有率很高[7] **成本控制与未来投入** * 通过积极沟通减缓客户压价压力 推广新技术和国产化材料认证以降低原材料成本 改造生产设备提高运营效率以降低人工和自费成本[4] * 未来研发费用将持续增加 主要投入于新材料、新产品及算力领域[1][5] * 通过有效控制销售和管理费用 总体费用率呈现下降趋势 二季度研发费用增加约一个百分点 而销售和管理费用持续下降[1][5] **数据中心液冷业务布局** * 产品主要面向推理服务器市场(90%以上基于英伟达GPU) 提供液冷板、CDU、UQD和manifold等组件 其中液冷板占最大份额[10] * 推广全塑料非金属系统解决方案 以区别于传统金属加工路线 优势是减少漏液风险[10][24][25] * 已成立专门公司(速联智选)负责此项业务 上市公司拥有100%控制权 但留有20%股票池给团队合作伙伴[12] * 客户拓展分三层:海外云服务提供商(如英特尔、英伟达)、核心技术设备厂商(如红海、广达、超微)及其他潜在合作伙伴[10] * 国内与新华三、华擎和超聚变等服务器制造商合作 台系客户通过渠道进入英伟达供应链[11] * 计划今年第四季度或明年初推出新的液冷板和manifold产品 并向北美市场拓展 已物色合作伙伴[11] * 计划申报OCP(开放计算项目)官方认证 希望年底获得技术背书以拓展海外市场[19][20] * 与台达和库玛特等台湾头部散热模组厂商合作 PC业务进展较快 服务器业务需进一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21][22] **产能与资本开支** * 在重庆投资6万多平米零部件加工厂 包括模具厂、智能仓库及全自动注塑装配线 以确保塑料加工充足产能[14] * 金属加工涉及机加工、冲压焊接等复杂工艺 预计今年内完成相关产能建设[14] **竞争格局** * 核心产品路线为塑料连接件 目前市场上没有直接竞争对手[15] * 行业内其他企业如阿雷蒙、派克汉尼汾(收购乐可利)、日本丰田旗下企业、法国大厂及乔治菲希尔也在开发塑料解决方案 表明行业趋势向塑料转移[15] * 国内品牌在塑料连接件领域尚无明显竞争者 但不锈钢UQD领域有不少为台厂代工的竞争者[16] * 国内金属件领域知名企业包括中航光电、英维克、郑北连接及苏州的一两家非上市公司[17][18] **挑战与风险** * 为电池业务建设的大型注塑件工厂因客户需求变化 上半年仍处于亏损状态 若无此亏损 利润表现将优于去年[9] * 在产品设计和优化方面面临挑战 包括冷板接口设计优化、铜板工艺良率、表面贴合度、金属件形变导致水质污染和腐蚀、加工精度导致密封圈划伤及接头一致性等问题[25][26] * 资源有限 目前集中精力解决手头项目问题 同时为未来业务储备技术(如Rubin系列产品)[27] * 与ASEC等潜在客户合作的具体时间仍不确定[28]
同飞股份20250822
2025-08-24 14:47
行业与公司 * 同飞股份专注于液冷温控解决方案 业务覆盖数据中心 储能和半导体设备三大领域[2][3][11] 核心观点与论据 数据中心液冷市场 * 数据中心液冷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2024年国内市场规模不到20亿元 2025年预计接近50亿元 2026年有望达到百亿规模[3] * 全球数据中心液冷市场2024年规模已超过百亿 2025年可能达到300亿 2027年或英伟达M172出货10万台时市场规模预计可达千亿[3] * 同飞股份的核心产品CDU和manifold占据液冷系统价值量的30% 加上一次侧换热器和冷塔等设备 公司整体业务系统价值量可达40%[2][3][4] * 公司产品在全球数据中心液冷市场中占据10%的份额 仅考虑现有产品对应150亿元左右目标市值[2][7] 储能液冷领域 * 同飞股份在储能液冷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市占率达40%-50% 与阳光电源 宁德时代 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2][5] * 公司通过技术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一季度实现利润6200万元 二季度预计环比持续提升[5] * 公司拓展了LG 三星等海外客户 即使面对国内客户 其订单结构中终端应用于海外的比例也提升至60%-70%[5] 半导体设备液冷领域 * 半导体设备对温控精度要求极高 最高需达到±0.02℃ 远高于数据中心(±0.1℃)和储能领域[3][6][8] * 同飞股份是国内少数能够进入该高精度温控要求领域的厂商之一 凭借产品品质和成本控制能力在严苛竞争环境中胜出[6][9] * 公司逐步拓展了北方华创 信息微装 晶盛机电 华海清科 上海微电子等重要客户 预计2025年相关收入有望达到1亿元左右[9] 财务业绩与估值 * 公司2024年进行了超前投入 扩展新产能并拓展海外市场 短期盈利受储能价格战影响[3][10] * 预计2025年进入收获期 2025年和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3.3亿元和4.5亿元 对应当前市值约110亿元[2][3][7][10] * 对应市盈率2025年为35倍 2026年为25倍 相较于液冷行业同行50倍甚至100倍以上的估值 公司目前估值仍然偏低[10] * 展望2027年和2028年 当全球千亿规模的储能市场和数据中心液冷市场形成时 公司有望获得4到5亿元利润[10]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在机加工 铜管路和冷板技术方面具备丰富储备[3] * 公司是液冷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和持续推荐的标的[3][11]
液冷 - 重视斜率向上的板块投资机会
2025-08-05 03:20
行业与公司概述 - 液冷产业虽受芯片延期影响,但接受度稳步提升 华为910C和NV72整机柜出货放缓引发市场担忧 但芯片端(如英伟达GB200)和落地端(如微软数据中心)积极推动液冷发展[1] - 液冷板块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投资时机显现 910C、NV72及ASIC芯片出货加速 液冷渗透率预计明年快速提升[1][9] 核心观点与论据 **技术发展驱动因素** - 液冷产业趋势核心支撑因素:功耗提升、PUE要求、IDC厂商全生命周期成本追求 三者均具确定性趋势[3] - 芯片端推动:英伟达GB200 NVR72机柜明确采用液冷 未来整机柜产品均采用液冷方案 Meta计划2024Q4-2025Q1发布液冷架构ASIC产品[6][7] - 落地端支持:微软等大厂数据中心已全面支持液冷 基建(楼层承重、管道设计)准备就绪 放弃风冷热架构策略[6][8] **市场动态与竞争格局** - 液冷板市场地位重要 核心供应商集中在台湾 国内厂商有望借升腾链扶持实现增长[11] - 机房侧环节(CDU、manifold)由国内厂商主导 如英维克、申菱、高澜 2024年财报已体现收入 海外市场与国际大厂(如唯递)竞争 欧美厂商扩产意愿低[2][12] - 采购模式趋势:海外或倾向整体集成方案以减少责任纠纷 全链条解决方案厂商(如英维克)具稀缺性[13][14] **国内外发展差异** - 国内液冷公司业绩兑现优势明显 海外拓展需时间 液冷板与CDU为价值量最高环节[10] - 海外链条分英伟达链(间接推荐供应商)和Ethereum链(国内厂商或可弯道超车) 需跟踪ODN场下单[15] 重要但易忽略内容 - 台湾厂商在散热板块话语权强 ESIC链条中各家倾向扶持自身供应商 新供应商有机会[16] - 海外对中国液冷厂商需求不迫切 需突出亮点应对 短期关注产能问题 未来或现供给短缺[17] - 英维克竞争优势:全链条布局(自研液冷板、CDU等) 海外突破潜力大[18] 投资建议与趋势展望 - 未来1-2年为液冷海外突破关键期 关注国内业绩兑现+海外突破公司(如英维克)[19] - 出海企业需给予业绩容忍度 国内链企业2025年业绩兑现明确[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