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Suno
icon
搜索文档
上半年日本最赚钱的AI产品Top10,近一半来自中国?
创业邦· 2025-09-11 10:12
日本AI应用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日本AI应用市场用户规模不大但付费能力极强 日本个人用户生成式AI采用率仅为26.7% 远低于中国的81.2%和美国的68.8% [6] - 日本成为多款高收入AI应用的主力市场 ChatGPT的第二大收入市场 出海AI录音产品Plaud凭借日本市场表现闯入全球AI应用内购收入Top7 [6] - 日本市场偏好与欧美存在显著差异 消费水平和付费意愿领先 深入本地化的产品更具机会 [9] 效率工具类应用 - 通用型效率助手表现稳健 ChatGPT和AI ChatBot依靠通用问答写作翻译功能形成稳定订阅收入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内购收入市场 [11] - Adobe Acrobat Reader通过为PDF工具增加AI总结问答模块 验证传统工具+AI增值模式在日本市场的可行性 [11] - Plaud成为最大黑马 配套硬件销售 2025年上半年收入直追Grok 全球AI应用内购收入Top7中唯一出海产品 7月收入达100万至260万美元 上半年收入预估超千万美元 [13] Plaud成功因素分析 - 精准切入日本职场文化痛点 日本职场讲究"报联相"制度 产生大量会议纪要需求 日语交流特点使人工记录效率低下 [17] - 采用硬件+软件结合模式 PLAUD NOTE和PLAUD NotePin拓展线下使用场景 覆盖职场人士记者教师等多元用户群体 [19] - 用户呈现高频长期使用特性 无限制年度订阅会员40000日元占比超30% Pro年度会员16800日元占比超25% 突破转录类应用收入天花板 [22] - 销量持续快速增长 截至2024年12月在日本拥有8万用户 280家线下实体店有售 销售额较年初增长21倍 [22] AI社交类应用 - 全球爆款产品未能打开日本市场 但LoveyDovey和SynClub等小而美产品通过深度本地化获得成功 [26] - SynClub成为日本AI社交品类月活最多应用 提供TRPG体验和陪伴功能并重 融合陪睡ASMR天气新闻播报地震预警等实用模块 [28] - 深度本地化语音系统 专门制作100多种日语声音选项 涵盖不同年龄层性格特征及方言 显著提升沉浸感 [30] - 围绕二创文化进行功能布局 支持将聊天内容转化为动画或漫画 结合社区功能鼓励内容共创 [32] 创意工具类应用 - 二次元生图与音乐生成应用表现突出 PixAI SpellAI Suno进入收入榜单 [36] - PixAI专注二次元垂直领域 提供自研二次元生图模型 集成多种主流AI模型和LoRA资源 降低使用门槛 通过社区运营增强用户粘性 [40] - SpellAI定位更泛 叠加AI社交和视频生成功能 尝试将AI创作与互动娱乐结合 [42] - 商业化表现显示垂直工具更受青睐 PixAI排名Top6对应月内购收入数十万美元 SpellAI排名Top9对应月内购收入十万美元以上 [44]
跨越30年,从数字化生存到AI化生存
36氪· 2025-08-20 06:10
数字化生存预言实现情况 - 信息个性化已成为现实 通过亚马逊推荐算法 Netflix内容推送和GPT定制文本实现 [2] - 网络化基础设施完善 互联网 移动终端 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构建实时互联环境 [2] - 人机自然交互普及 触控屏幕 语音助手和脑机接口技术取代传统键盘鼠标 [2] - 比特取代原子趋势显著 信息民主化通过博客 维基 微博和短视频平台实现 [3] - 多对多传播模式取代单向广播 个体同时成为信息接收者和发布者 [3] - 比特经济崛起 数字商品取代实体商品成为主流经济形态 [4] - 数字内容零边际成本传播 音乐 影视 图书全面数字化 [4] - 虚拟资产形成新市场 游戏皮肤 NFT和数字藏品获得经济价值认可 [4] - App经济改变生活方式 2008年App Store推出后衣食住行全面平台化 [5] - 算法驱动消费决策 从主动选择转变为刷推荐模式 [5] - 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资料 驱动广告定向 产品推荐和AI训练 [6] - 平台企业控制比特流通 掌握搜索 社交和支付系统的公司获得经济主导地位 [6] - 劳动方式数字化 Zoom Slack实现远程办公 创作者经济依托内容变现 [6] 技术发展未达预期领域 - 技术隐形化未实现 可穿戴设备反而增加存在感和认知负担 [7] - 智能代理未成主流 Google Glass因隐私矛盾失败 设备仍需物理接口和充电 [8] - VR普及率低下 Meta Quest和Apple Vision Pro受成本 便携性和内容生态限制 [9] - 语音界面未取代GUI 语音识别技术普适性和语境理解能力不足 [9] - 智能家居整合困难 IoT设备品牌互不兼容 用户对自动决策存疑 [10] - 智能代理技术瓶颈 大语言模型缺乏真正意图识别和情境推理能力 [11] - 数据孤岛阻碍发展 个人数据分散在不同平台缺乏统一协议 [11] - 平台商业模式限制 智能代理功能被转化为平台牟利的推荐引擎 [11] - 全球共识愿景落空 互联网未促进世界和平反而出现算法茧房和地缘冲突 [12] - 去中心化被再中心化取代 数据权力集中到少数数字巨头 [12] AI化生存范式转变 - 创作范式根本变化 从人主导自我表达转向人机协同内容生成 [15] - AI生成内容重新定义原创性 作者性变得模糊不清 [15] - 算法驱动内容生成 TikTok和B站形成内容工厂模式 [16] - 数字身份向AI人格转化 数字替身和AI克隆成为新形态 [17] - 人格成为工程对象 性格参数和行为风格可编程调整 [18] - 数字分身实现主体功能外包 在虚拟空间持续在线代为行动 [19] - 人格遗嘱机制出现 AI可继承语言风格和思维逻辑实现数字永生 [19] - AI人格反向塑造用户 通过镜像反馈形成理想型人格投射 [20] - 人格消费化形成产业链 虚拟偶像和AI主播成为可租赁情感劳动者 [21] - 多重身份代理化 不同场景可使用不同人格代理体 [22] 教育体系重构需求 - 专业技能被AI取代 写作 翻译 编程面临去技能化挑战 [24] - 教育转向判断训练 从技能教育转变为AI素养和伦理判断 [24] - 知识储备型课程失效 教师角色转变为问题提出者和思维示范者 [25] - 批判性思维成为核心 需识别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算法偏见 [25] - 跨学科学习成为必需 AI融合计算机科学 伦理学 语言学等多领域 [26] - 人文教育重要性提升 文学 哲学 历史课程训练反思和洞察能力 [26] - 教育目标转向培养与AI共存的未来公民 强调价值观和判断力塑造 [26] 人机关系重构 - AI从工具转变为参与者 拥有决策学习和适应能力 [28] - 人类认知特权受挑战 AI在文本生成图像识别领域接近或超越人类 [28] - 行动能力共享 AI在自动驾驶金融投资等领域协同决策 [28] - 伦理边界模糊化 AI情感反应能力引发对其地位的重新思考 [29] - 人类本体危机出现 思考者和表达者独特性受到侵蚀 [29] - 社会技术想象转变 从人控机器范式转向共进化混成体 [30] - 需建立新型人机共治制度 发展协商式伦理和交互范式 [32]
七款AI写歌工具横评:从年会BGM到模仿周杰伦,谁能唱出未来?
锦秋集· 2025-08-19 15:55
AI音乐生成行业现状 - 自2023年底Suno推出首个"文本生成完整歌曲"产品以来,Udio、Stable Audio等平台相继上线,推动AI音乐创作领域快速迭代 [3] - 行业呈现功能定位分化趋势,国际大模型公司、生成式AI创企与中国科技企业均在布局,包括Suno(估值33亿美元B轮)、Udio(融资1000万美元种子轮)、字节跳动"海绵音乐"、腾讯"TME Studio"等 [6][7] - 主流产品支持多语言多风格生成,版权模式分为订阅用户享有版权、用户与平台共享版权等类型,二次编辑功能差异显著 [7][8] 核心测评维度与方法论 - 测评聚焦7款产品在5类场景的表现:年会BGM、冥想音乐、恐怖片配乐、R&B改编、歌手风格模仿,考察生成速度、成本、歌词匹配、中文发音等量化指标 [4][9] - 测试采用默认设置还原普通用户真实体验,对部分平台受限prompt使用GPT-4o进行语义等效重写以保证公平性 [10] - 高级功能评估侧重段落编辑、Loop化、MIDI导出等对普通用户体验的提升效果 [4] 产品能力矩阵与场景适配性 背景音乐生成 - Suno和ElevenLabs在商业年会场景表现最佳,但缺乏Loop化输出功能 [13] - ElevenLabs、Udio与Suno在冥想音乐场景适配度高,多数平台尚不支持自然环境音参数控制 [17] - 悬疑恐怖片配乐场景中Suno沉浸感最强,Udio节奏更强烈适合短视频,TME Studio/海绵音乐偏娱乐向 [18] 流行歌曲创作 - R&B改编任务中Suno结构意识突出,Mureka唱功最佳,海绵音乐中文咬字准确 [28] - 周杰伦风格模仿测试显示技术瓶颈明显,无产品能完整复刻其作曲逻辑与文化语境 [32] - Mureka人声表现力测评最优,海绵音乐呈现抖音网红唱法特征 [35] 技术分化与未来趋势 - 产品分化明显:Suno定位全能型,ElevenLabs侧重结构可视化,Mureka专注歌词/人声,海绵音乐强化中文流行,TME Studio主打辅助工具集 [37] - 未来将沿两条路径发展:工具化模块服务专业创作者,低门槛生成满足大众配乐需求 [40] - 技术演进方向包括分工协作模式、风格版权合规、嵌入式场景落地、跨模态prompt语言等 [41][42][43][44] 商业化应用潜力 - 当前AI音乐最成熟落地场景为配乐生成与流行歌曲创作,风格模仿仍存技术瓶颈 [33] - 非专业用户可通过低门槛路径生成结构完整作品,中文场景中Mureka/海绵音乐优势显著 [38] - 专业场景中Udio/Suno等提供区段编辑与参考音频上传功能,TME Studio支持MIR识别等辅助分析 [39]
FT中文网精选:中美AI竞争,关键在赛马机制之争
日经中文网· 2025-08-04 02:48
AI行业竞争机制 - 美国AI行业领先优势源于"赛马机制"下多产品竞争而非单一技术突破[5][6] - 硅谷大模型竞赛呈现GPT-4o对决Gemini Ultra、Claude 3对标Suno的格局[6] - 中国互联网行业曾通过类似机制实现用户流量与生态的快速积累[6] 媒体行业动态 - 日本经济新闻社与金融时报2015年合并后推进跨语言内容共享[1] - 两家百年媒体以"高品质经济新闻学"为协作核心[1] - FT中文网定位为中国商业决策层提供深度财经资讯[3]
AI时代的荒诞叙事:当音乐人不再是“人”
36氪· 2025-07-15 10:10
AI音乐人兴起 - 一批AI生成音乐人在Spotify等平台迅速蹿红 其形象、人设、封面及音乐均由AI工具生成 与人类创作者形成直接竞争[1][3] - 代表性案例包括乡村歌手Aventhis 三个月内发布3张专辑共57首歌曲 月度听众峰值达107万 目前保持99.1万 代表作《Mercy On My Grave》Spotify播放量超200万 YouTube播放量达161万[4] - 另一AI乐队The Devil Inside月度听众峰值近70万(当前52万) 代表作《Bones In The River》播放量超180万 并已推出官方周边商品[5][6] - AI乐队The Velvet Sundown在Spotify拥有114万月度听众 平台为其创建专属歌单 官网出售49款周边商品 单品最高售价超60美元[6] 平台推荐机制与商业化 - Spotify通过算法将AI音乐人植入官方歌单 给予平台认证和推荐 使其获得与人类创作者同等的曝光机会[3][11] - 平台"粉丝也喜欢"推荐栏中至少存在13位活跃AI音乐人 总计月度听众超410万人[11] - AI音乐人建立完整社交媒体矩阵 作品同步上线Apple Music、Amazon Music及YouTube Music等主流平台[11] - 部分AI音乐人如The Devil Inside在简介中坦承虚构属性 但多数未明确标注 导致听众难以辨别真伪[6][14][16] 技术生成与版权争议 - 技术分析显示Aventhis热门单曲《Mercy On My Grave》由Riffusion(65.9%)和Suno(26.5%)生成 AI总占比超90% 另一作品《I'm A Dead Man Walkin'》Suno占比达86.7%[19] - The Devil Inside代表作《Dust and Thunder》Suno生成比例达99.654% 近乎完全由AI创作[20] - Suno和Udio被美国大型唱片公司联合起诉 指控其训练过程未经许可使用版权音乐 两家公司以"合理使用"抗辩 正与唱片巨头秘密谈判使用权[23] - 美国版权局规定纯AI生成作品无法获得版权保护 仅人类主导表达元素的作品可获部分或全部版权 当前法律存在模糊地带[27][29] 行业影响与经济风险 - 生成式AI技术可能导致2028年音乐创作者24%收入面临风险 相当于五年累计损失100亿欧元 其中2028年单年损失达40亿欧元[31] - 2025年第一季度AI生成音乐在国内独立发行领域占比高达56.9% 主要影响生成端[33] - 主流平台如网易云音乐"天音"、酷狗音乐凌音引擎、QQ音乐TME Studio推出AI创作工具 但版权分配规则差异显著 网易云规定用户修改占比0–20%时权利全归平台[34][35] - 程序员利用AI工具生成歌曲《七天爱人》 单日版税收益超150元 并以5万元出售版权 反映低门槛变现趋势[36] 平台应对与行业立场 - Deezer平台每日AI生成曲目上传量超2万首(1月为1万首) 推出AI音乐标记系统 禁止全AI生成音乐进入算法推荐和人工歌单 并剔除对应版税结算[41][43] - 摇滚流媒体平台ROKK公开禁播AI生成音乐 允许用户举报并由人工审核下架[45] - 环球音乐集团(UMG)调研显示超七成用户看重艺术家真实身份与情感表达 强调AI应作为工具而非主角[49] - 澳大利亚制作人提议以AI反制AI 通过冒名上传分流收益 但该方案可能加剧问题[39]
DeepSeek首次下滑!最新6月AI产品榜发布,互联网女皇权威认证|AI产品榜
小熊跑的快· 2025-07-08 04:58
AI产品榜核心数据 全球市场表现 - ChatGPT以655亿月活稳居全球第一 增速559% 远超社交媒体X[15][16] - 全球前十AI应用中5款来自中国 包括夸克(156亿月活)、百度网盘(155亿月活)、豆包(126亿月活)等[15] - 字节跳动海外产品Cici月活达2401万 增速1756% 成为千万级增长最快应用[15][23] - Meta Rayban智能眼镜配套应用Meta View月活635万 增速777% 硬件销量超250万副[15] 中国市场格局 - 国内AI应用需过亿月活才能进入主流竞争 前三名为夸克(156亿)、百度网盘(155亿)、豆包(126亿)[18][19] - DeepSeek首次出现负增长 月活从5月过亿降至6月9410万 增速-606%[18][19] - 即梦AI成为国内前十中唯一内容消费形态产品 月活3012万 产品形态类似早期抖音[18] 出海市场动态 - 中国出海增速前三:字节Cici(1756%)、同花顺DreamFace(789%)、昆仑万维Linky(619%)[21][23] - 硬件类产品表现突出 AI录音卡PLAUD年化订阅收入1696万美元 增速757%[10][11] - 360和出门问问近期跟进推出同类AI录音卡产品 显示硬件+订阅模式受关注[11] 商业化表现 订阅收入TOP5 1 ChatGPT 137亿美元 增速1008% 2 Suno 1976万美元 增速806% 3 PLAUD 1696万美元 增速757% 4 Claude 1910万美元 增速741% 5 PolyBuzz 1964万美元 增速420%[10][12] 显著下滑案例 - 英语学习应用Speak订阅收入4746万美元 增速-210%[11][12] - Grammarly订阅收入1962万美元 增速-637%[13] - 月活降幅最大为Ask Chatbot(-5354%)和Gauth(-3121%)[26][27] 行业活动 - AI产品榜将举办2周年大会 主题为"软硬兼施 智取未来" 7月17日在深圳举行[4][6] - 大会将颁发2025 AI MVP TOP 50奖项 涵盖软件硬件领域[9] - 参与方包括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影目科技、HITON等产业链代表[6][7]
警报,人工智能音乐人“入侵”平台
36氪· 2025-07-04 00:49
AI音乐人崛起对音乐行业的影响 - AI音乐人如Aventhis和The Devil Inside在主流音乐流媒体平台迅速崛起,Aventhis在Spotify上每月吸引超100万听众,The Devil Inside每月吸引近70万听众 [2][3] - The Velvet Sundown乐队被怀疑为AI生成,其主打歌《风中的尘埃》发行不到一个月播放量超38万次,每月听众达47.4万 [4] - AI音乐人创作效率远超人类,Aventhis在四个月内发行57首曲目,而人类音乐人通常需数年完成一张专辑 [7] AI音乐的技术与版权问题 - Aventhis和The Devil Inside的曲目主要由Suno和Rifusion生成,例如《Mercy On My Grave》65.9%由Rifusion创作,26.5%来自Suno [8][10] - Suno和Udio因未经授权使用受版权歌曲训练AI模型被起诉,目前正与唱片公司谈判许可 [11] - 美国版权局规定AI生成艺术品不享有版权,但“足够”人为输入的界定模糊,Aventhis案例中歌词由人类创作是否构成版权尚不明确 [11][12] 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应对措施 - Deezer成为首个标记AI生成内容的平台,其算法可识别Suno和Udio等模型制作的歌曲,4月AI内容占上传总量的18% [5][6] - Spotify等主流平台未推出AI检测工具或标签,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监管 [12] - Deezer首席执行官强调透明化处理AI内容以建立信任,但其他平台保持沉默 [12] AI音乐的市场表现 - AI音乐人作品播放量显著,如《河中的骨头》累计160万次,《Dust and Thunder》达80万次 [3][8] - Deezer平台每日新增超2万条AI生成曲目 [6] - AI音乐人通过高产策略快速积累作品,抢占流媒体曝光机会 [7]
【深圳特区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坚定走好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之路
搜狐财经· 2025-05-28 23:55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 - 论坛主题为"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由中宣部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紫荆文化集团、鹏城实验室承办 [2] - 中宣部副部长王纲指出,国家综合国力是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集成,建设文化强国需坚定走好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之路 [2] - 专家讨论议题包括AIGC赋能艺术创作、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传承、大模型时代文化内容生产变革等 [2] AIGC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认为AIGC将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机遇,发展出更强烈且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3] - 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提出大模型技术带来三重范式革命:创作大众化(如Suno AI工具降低音乐创作门槛)、生产智能化(AI替代重复性工作)、生态普惠化(实现"AI平权") [3] -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超级个体"创意公司,一位创作者加AI工具即可具备专业团队生产力 [10] 多语言技术与文化传播 - 小红书通过大语言模型实现"一键翻译"功能,可翻译网络热梗和拼音缩写,解决国际用户语言障碍 [4] - 哈工大张民指出多语言技术(尤其是机器翻译)是突破文化传播障碍的关键,未来需聚焦"文化意蕴触达"而非仅翻译准确性 [5][7] - 跨语言能力被视为基础能力,技术+人文驱动可构建无国界社交平台 [11] 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 - 敦煌研究院的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首次国际输出,应用于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 [9] 人机交互技术创新 - 灵伴科技将AI与多模态技术结合,开发出集成光波导镜片、芯片的智能眼镜,能耗效率世界领先 [12]
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AI平权时代,一人创意公司将诞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06:57
大模型技术对文化内容生产的影响 - 大模型技术正在带来三重范式革命:创作大众化、生产智能化、生态普惠化,消弭专业技术门槛并实现内容创作的全民化 [3] - 人工智能加速演进推动文化内容行业智能化,为行业发展带来创新与扩容的新机遇 [3] - 多模态迁移成为大模型发展的最大亮点,例如GPT-4o实现图像"端到端"生成,达到传媒、广告等生产场景直接可用的水平 [3] 个体创作生态的变革 - 大模型重塑个体创作生态,未来将诞生更多小微甚至一人创意公司,一位创作者加AI工具即可具备相当于专业团队的生产力 [1][4] - 在影视创作领域,单个创作者借助Agent系统可完成剧本构思、分镜设计及后期制作等全流程工作,标志着"超级个体"时代的来临 [4] - 技术迭代到行业应用的周期缩短,例如Sora视频生成模型从发布到商用短片落地仅用1个月 [3]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未来趋势 - 随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的共创协同将催生更多模式创新 [5] - 大模型技术推动内容生产范式革命,实现文本、图像、视频的跨模态转换,重构工作流并节省重复性工作投入 [3]
AI观察|AI艺术品“攻占”佳士得,背后是艺术与科技的碰撞
环球网· 2025-03-24 07:36
AI艺术品拍卖 - 佳士得举办全球首个顶级拍卖行AI生成艺术品专场拍卖会 总收入达79.2万美元 超出原定目标20% 最高成交价达27.7万美元 [1] - 拍卖会规模为20-30件AI生成艺术品 行业讨论与争议远超实际营收规模 [1] 艺术界争议与反对 - 全球6500名艺术家联名公开信呼吁取消拍卖 指控AI模型使用未经授权受版权保护作品训练 剥削人类艺术家 [4] - 争议焦点在于AI侵犯人类艺术专属领域 涉及艺术创作权与商业利益分配问题 [4] AI作为艺术创作工具 - 行业从业者认为AI是工具 作品精神与意图原创性更重要 工具不影响艺术价值 [4] - 黑神话悟空团队使用AI歌姬进行游戏音乐设计调整 提升音乐质量 印证工具属性 [5] AI艺术技术发展现状 - 百度文心一言1.0从AI绘画起步迭代 海外Suno、Udio及国内昆仑万维天工SkyMusic、网易天音、腾讯TME Studio、抖音海绵音乐等平台推出音乐大模型 [5] - 抖音海绵音乐支持零基础用户创作 输入主题/流派/歌词即可生成1分钟音乐作品 [5] 学术与教育领域应用 - 上海音乐学院2024年11月成立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 打造首个人工智能与音乐疗愈双螺旋多学科团队 [6] - 2025年起开设本科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项目制招生 建设博士点并采用双导师制跨学科培养 [7] 行业影响与趋势 - AI全面改变艺术领域面貌 涵盖绘画、音乐及疗愈等细分领域 带来创作方式革新 [7] - 科技与艺术融合加速 虽引发传统观念冲突 但持续探索过程带来新可能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