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Udio
icon
搜索文档
七款AI写歌工具横评:从年会BGM到模仿周杰伦,谁能唱出未来?
锦秋集· 2025-08-19 15:55
AI音乐生成行业现状 - 自2023年底Suno推出首个"文本生成完整歌曲"产品以来,Udio、Stable Audio等平台相继上线,推动AI音乐创作领域快速迭代 [3] - 行业呈现功能定位分化趋势,国际大模型公司、生成式AI创企与中国科技企业均在布局,包括Suno(估值33亿美元B轮)、Udio(融资1000万美元种子轮)、字节跳动"海绵音乐"、腾讯"TME Studio"等 [6][7] - 主流产品支持多语言多风格生成,版权模式分为订阅用户享有版权、用户与平台共享版权等类型,二次编辑功能差异显著 [7][8] 核心测评维度与方法论 - 测评聚焦7款产品在5类场景的表现:年会BGM、冥想音乐、恐怖片配乐、R&B改编、歌手风格模仿,考察生成速度、成本、歌词匹配、中文发音等量化指标 [4][9] - 测试采用默认设置还原普通用户真实体验,对部分平台受限prompt使用GPT-4o进行语义等效重写以保证公平性 [10] - 高级功能评估侧重段落编辑、Loop化、MIDI导出等对普通用户体验的提升效果 [4] 产品能力矩阵与场景适配性 背景音乐生成 - Suno和ElevenLabs在商业年会场景表现最佳,但缺乏Loop化输出功能 [13] - ElevenLabs、Udio与Suno在冥想音乐场景适配度高,多数平台尚不支持自然环境音参数控制 [17] - 悬疑恐怖片配乐场景中Suno沉浸感最强,Udio节奏更强烈适合短视频,TME Studio/海绵音乐偏娱乐向 [18] 流行歌曲创作 - R&B改编任务中Suno结构意识突出,Mureka唱功最佳,海绵音乐中文咬字准确 [28] - 周杰伦风格模仿测试显示技术瓶颈明显,无产品能完整复刻其作曲逻辑与文化语境 [32] - Mureka人声表现力测评最优,海绵音乐呈现抖音网红唱法特征 [35] 技术分化与未来趋势 - 产品分化明显:Suno定位全能型,ElevenLabs侧重结构可视化,Mureka专注歌词/人声,海绵音乐强化中文流行,TME Studio主打辅助工具集 [37] - 未来将沿两条路径发展:工具化模块服务专业创作者,低门槛生成满足大众配乐需求 [40] - 技术演进方向包括分工协作模式、风格版权合规、嵌入式场景落地、跨模态prompt语言等 [41][42][43][44] 商业化应用潜力 - 当前AI音乐最成熟落地场景为配乐生成与流行歌曲创作,风格模仿仍存技术瓶颈 [33] - 非专业用户可通过低门槛路径生成结构完整作品,中文场景中Mureka/海绵音乐优势显著 [38] - 专业场景中Udio/Suno等提供区段编辑与参考音频上传功能,TME Studio支持MIR识别等辅助分析 [39]
AI时代的荒诞叙事:当音乐人不再是“人”
36氪· 2025-07-15 10:10
AI音乐人兴起 - 一批AI生成音乐人在Spotify等平台迅速蹿红 其形象、人设、封面及音乐均由AI工具生成 与人类创作者形成直接竞争[1][3] - 代表性案例包括乡村歌手Aventhis 三个月内发布3张专辑共57首歌曲 月度听众峰值达107万 目前保持99.1万 代表作《Mercy On My Grave》Spotify播放量超200万 YouTube播放量达161万[4] - 另一AI乐队The Devil Inside月度听众峰值近70万(当前52万) 代表作《Bones In The River》播放量超180万 并已推出官方周边商品[5][6] - AI乐队The Velvet Sundown在Spotify拥有114万月度听众 平台为其创建专属歌单 官网出售49款周边商品 单品最高售价超60美元[6] 平台推荐机制与商业化 - Spotify通过算法将AI音乐人植入官方歌单 给予平台认证和推荐 使其获得与人类创作者同等的曝光机会[3][11] - 平台"粉丝也喜欢"推荐栏中至少存在13位活跃AI音乐人 总计月度听众超410万人[11] - AI音乐人建立完整社交媒体矩阵 作品同步上线Apple Music、Amazon Music及YouTube Music等主流平台[11] - 部分AI音乐人如The Devil Inside在简介中坦承虚构属性 但多数未明确标注 导致听众难以辨别真伪[6][14][16] 技术生成与版权争议 - 技术分析显示Aventhis热门单曲《Mercy On My Grave》由Riffusion(65.9%)和Suno(26.5%)生成 AI总占比超90% 另一作品《I'm A Dead Man Walkin'》Suno占比达86.7%[19] - The Devil Inside代表作《Dust and Thunder》Suno生成比例达99.654% 近乎完全由AI创作[20] - Suno和Udio被美国大型唱片公司联合起诉 指控其训练过程未经许可使用版权音乐 两家公司以"合理使用"抗辩 正与唱片巨头秘密谈判使用权[23] - 美国版权局规定纯AI生成作品无法获得版权保护 仅人类主导表达元素的作品可获部分或全部版权 当前法律存在模糊地带[27][29] 行业影响与经济风险 - 生成式AI技术可能导致2028年音乐创作者24%收入面临风险 相当于五年累计损失100亿欧元 其中2028年单年损失达40亿欧元[31] - 2025年第一季度AI生成音乐在国内独立发行领域占比高达56.9% 主要影响生成端[33] - 主流平台如网易云音乐"天音"、酷狗音乐凌音引擎、QQ音乐TME Studio推出AI创作工具 但版权分配规则差异显著 网易云规定用户修改占比0–20%时权利全归平台[34][35] - 程序员利用AI工具生成歌曲《七天爱人》 单日版税收益超150元 并以5万元出售版权 反映低门槛变现趋势[36] 平台应对与行业立场 - Deezer平台每日AI生成曲目上传量超2万首(1月为1万首) 推出AI音乐标记系统 禁止全AI生成音乐进入算法推荐和人工歌单 并剔除对应版税结算[41][43] - 摇滚流媒体平台ROKK公开禁播AI生成音乐 允许用户举报并由人工审核下架[45] - 环球音乐集团(UMG)调研显示超七成用户看重艺术家真实身份与情感表达 强调AI应作为工具而非主角[49] - 澳大利亚制作人提议以AI反制AI 通过冒名上传分流收益 但该方案可能加剧问题[39]
警报,人工智能音乐人“入侵”平台
36氪· 2025-07-04 00:49
AI音乐人崛起对音乐行业的影响 - AI音乐人如Aventhis和The Devil Inside在主流音乐流媒体平台迅速崛起,Aventhis在Spotify上每月吸引超100万听众,The Devil Inside每月吸引近70万听众 [2][3] - The Velvet Sundown乐队被怀疑为AI生成,其主打歌《风中的尘埃》发行不到一个月播放量超38万次,每月听众达47.4万 [4] - AI音乐人创作效率远超人类,Aventhis在四个月内发行57首曲目,而人类音乐人通常需数年完成一张专辑 [7] AI音乐的技术与版权问题 - Aventhis和The Devil Inside的曲目主要由Suno和Rifusion生成,例如《Mercy On My Grave》65.9%由Rifusion创作,26.5%来自Suno [8][10] - Suno和Udio因未经授权使用受版权歌曲训练AI模型被起诉,目前正与唱片公司谈判许可 [11] - 美国版权局规定AI生成艺术品不享有版权,但“足够”人为输入的界定模糊,Aventhis案例中歌词由人类创作是否构成版权尚不明确 [11][12] 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应对措施 - Deezer成为首个标记AI生成内容的平台,其算法可识别Suno和Udio等模型制作的歌曲,4月AI内容占上传总量的18% [5][6] - Spotify等主流平台未推出AI检测工具或标签,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监管 [12] - Deezer首席执行官强调透明化处理AI内容以建立信任,但其他平台保持沉默 [12] AI音乐的市场表现 - AI音乐人作品播放量显著,如《河中的骨头》累计160万次,《Dust and Thunder》达80万次 [3][8] - Deezer平台每日新增超2万条AI生成曲目 [6] - AI音乐人通过高产策略快速积累作品,抢占流媒体曝光机会 [7]
AI观察|AI艺术品“攻占”佳士得,背后是艺术与科技的碰撞
环球网· 2025-03-24 07:36
AI艺术品拍卖 - 佳士得举办全球首个顶级拍卖行AI生成艺术品专场拍卖会 总收入达79.2万美元 超出原定目标20% 最高成交价达27.7万美元 [1] - 拍卖会规模为20-30件AI生成艺术品 行业讨论与争议远超实际营收规模 [1] 艺术界争议与反对 - 全球6500名艺术家联名公开信呼吁取消拍卖 指控AI模型使用未经授权受版权保护作品训练 剥削人类艺术家 [4] - 争议焦点在于AI侵犯人类艺术专属领域 涉及艺术创作权与商业利益分配问题 [4] AI作为艺术创作工具 - 行业从业者认为AI是工具 作品精神与意图原创性更重要 工具不影响艺术价值 [4] - 黑神话悟空团队使用AI歌姬进行游戏音乐设计调整 提升音乐质量 印证工具属性 [5] AI艺术技术发展现状 - 百度文心一言1.0从AI绘画起步迭代 海外Suno、Udio及国内昆仑万维天工SkyMusic、网易天音、腾讯TME Studio、抖音海绵音乐等平台推出音乐大模型 [5] - 抖音海绵音乐支持零基础用户创作 输入主题/流派/歌词即可生成1分钟音乐作品 [5] 学术与教育领域应用 - 上海音乐学院2024年11月成立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 打造首个人工智能与音乐疗愈双螺旋多学科团队 [6] - 2025年起开设本科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项目制招生 建设博士点并采用双导师制跨学科培养 [7] 行业影响与趋势 - AI全面改变艺术领域面貌 涵盖绘画、音乐及疗愈等细分领域 带来创作方式革新 [7] - 科技与艺术融合加速 虽引发传统观念冲突 但持续探索过程带来新可能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