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lass

搜索文档
Race to make smartglasses relevant heats up again with new tech from Meta and Snap
TechXplore· 2025-09-19 09:53
This article has been reviewed according to Science X's editorial process and policies . Editors have highlighted the following attributes while ensuring the content's credibility:More than a decade ago, pricey smart glasses that allowed people to snap photos, text and browse the web generated a lot of buzz but also resistance. People who wore Google Glass in 2014 faced backlash over fears that the smart glasses, priced at $1,500, would secretly record people or make human interactions socially awkward. T ...
红温的扎克伯格,迎接带“屏”眼镜的降临
36氪· 2025-09-19 09:04
行业背景与历史回顾 - 2013年Google Glass发布引发科技圈躁动 但产品未正式发货且AR技术未成熟 最终未能成就AR眼镜产业 [1][2] - Meta在2014年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 每年投入数亿美元打造内容生态 并基于VR产品探索AR眼镜雏形 [3] - 2023年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减配版AR眼镜Ray-Ban Meta 成为首款销量达200万台的同类产品 [7] Meta产品战略与技术路线 - 2024年Meta发布研发十年、耗资50亿美元的AR眼镜Orion 但仅为技术展示而非量产产品 [3][5] - Meta转向AI眼镜路线 推出Ray-Ban Meta Gen 2:续航8小时、支持3K视频录制、深度集成Meta AI 并新增专注对话功能 [10] - 推出户外专用AI眼镜Oakley Meta Vanguard:配备全彩单目显示屏(20度视场角/90Hz刷新率/600x600像素) 通过神经腕带实现手势控制 [12][13] - 发布带屏AI眼镜Meta Ray-Ban Display:售价799美元 漏光率低于2% 定位为AI眼镜向AR眼镜的过渡产品 [15][32] 苹果的空间计算布局 - 苹果发布MR眼镜Vision Pro 引入3D视频拍摄功能 用户可通过设备拍摄并观看3D内容 [19][21] - iPhone 15 Pro系列新增3D视频拍摄功能 为未来AR/MR眼镜普及储备3D内容资源 [21][23] - 三星计划在Galaxy S25 FE中加入3D拍摄功能 显示行业对空间计算内容的跟进 [26] 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发展 - 2024年中国出现"百镜大战" 雷鸟创新以39%市场份额位居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AR眼镜销量第一 [27] - 雷鸟创新量产双目全彩AR眼镜X3 Pro 售价8999元 实现技术卡位 [27] - Rokid发布单色屏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主打提词器、翻译、拍照功能 首销5日获4万台订单 [29][30] - 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284.6万台(同比增116.4%) 其中音频拍摄眼镜220.2万台(同比增183.2%) AR/VR设备64.4万台(同比增19.8%) [35] 技术挑战与产业趋势 - 当前AR眼镜存在漏光、功能稳定性问题 Meta演示环节出现语音连接故障 反映技术尚处早期阶段 [32][34] - 智能眼镜需通过用户数据改善功能并构建应用生态 消费级产品迭代加速产业成熟 [9][34] - 英伟达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 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和个人计算产品 预示个人计算时代来临 [38]
Meta launches Ray-Ban smart glasses with AI and display, priced at $799
BusinessLine· 2025-09-18 03:48
产品发布与功能 - Meta推出首款内置显示屏的智能眼镜Meta Ray-Ban Display 售价799美元 配备右透镜屏幕 可显示短信、视频通话、地图导航和Meta AI查询结果 并可作为手机摄像头取景器或音乐播放界面[1] - 眼镜采用新型手势控制系统 通过神经腕带检测手势 支持捏合选择、滑动切换、双击唤醒AI语音助手及空中转动手势调节音量等功能[5][6] - 搭载AI实时字幕功能 支持语音转文字及翻译 视频通话时可共享用户视角 未来更新将支持聚焦对话人并过滤背景噪音[7][8] - 显示屏参数为20度视野范围 600x600像素分辨率 亮度30-5000尼特 支持部分处方镜片定制 相机采用1200万像素传感器 录制1080p视频 单次续航6小时 搭配充电盒总续航达36小时[11][12] 战略定位与生态建设 - 公司定位智能眼镜为"超级智能"载体 旨在构建消费电子生态 与苹果、谷歌等竞争对手抗衡 自2016年推出VR头显以来持续推动用户迁移[2][4] - 产品设计导向为减少手机依赖 通过眼镜承接高频功能 但手机仍作为核心设备共存[3][5] - 与EssilorLuxottica合作推出Ray-Ban系列 初期合作伙伴对品牌授权存疑 经大量设计优化后获得认可[14][15] - 同步发布无屏版智能眼镜 包括Ray-Ban升级款和Oakley运动款 前者支持3K视频录制 续航提升40% 起售价从299美元涨至379美元[17][18][19] 技术投入与市场预期 - 公司已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硬件开发 近期向EssilorLuxottica投资35亿美元获取约3%股权 预计硬件与软件服务将产生投资回报[15][16] - 预计到2026年底显示屏眼镜销量将超10万台 目标用户为实际使用者而非技术收藏者 预计AI眼镜将在2030年前获得主流认可[25][26] - 正研发蜂窝网络连接版本和双透镜显示屏版本 未来规划涵盖无屏、有屏和AR三个产品层级[27] 竞争格局与行业动态 - Meta是首个将显示屏眼镜推向市场的消费品牌 但面临谷歌、三星、苹果(预计2026年推出眼镜)及中国初创公司Xreal等竞争对手[22][24] - 谷歌2012年推出的1500美元Google Glass因定价、功能和隐私问题失败 行业认为时机选择至关重要[23] - 公司同时探索智能手表等其他硬件形态 并研究AR隐形眼镜技术 但后者存在技术障碍可能无法实现[29][30] 销售与生态配套 - 眼镜于2025年9月30日上市 含腕带配件 提供两种尺寸和黑/沙色选项 通过Ray-Ban、Lenscrafters、Best Buy和Verizon门店销售[9] - 首发支持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和Spotify音乐应用 Instagram仅支持私信 Reels观看功能将于年底添加[10] - 神经腕带提供18小时续航 三种尺寸 初期需到店适配 后续开放线上销售[13] - 考虑未来建立专用应用商店 但需升级高通芯片以支持第三方应用 现阶段优先通过AI替代传统应用[27][28]
Meta 新眼镜引入腕带控制,什么才是智能眼镜理想的交互方式?
36氪· 2025-08-25 00:10
Meta Hypernova智能眼镜发布计划 - Meta计划在9月Connect大会上发布代号Hypernova的智能眼镜 售价约800美元 [1] - 产品配备镜片内置显示屏 右眼可查看消息和画面 [1] - 采用sEMG手势腕带进行眼镜控制 区别于此前与Ray-Ban合作的产品形态 [1] 智能眼镜交互技术发展现状 - 语音控制存在环境限制和复杂操作低效问题 在公共场所使用不便且识别准确度受噪音影响 [3][5] - 镜腿触控交互受空间限制 仅能实现接打电话和音量调节等基础操作 精准控制能力不足 [7][8] - 触控操作破坏智能眼镜"无感"特性 频繁交互会引起他人注意 不符合日常佩戴习惯 [10] 外设交互方案比较 - 智能戒指具有轻便性和隐蔽性优势 国内品牌星纪魅族和Rokid已推出相关控制器 [11][13] - Meta腕带方案采用sEMG技术捕捉肌肉电信号 实现高精度低延迟操作但造型突兀 [13] - 智能手表作为成熟交互中心 具备屏幕/旋钮/触控等多重功能 与眼镜联动形成三层分工体系 [15][19] 行业发展趋势 - 智能眼镜交互方式进入路线竞争阶段 音频/拍摄/显示三大产品阵营基本成型 [16] - 行业存在照搬VR沉浸式交互理念的风险 可能导致产品偏离日常佩戴需求 [16] - 交互方式成为市场竞争关键 大众接受度将决定产品普及程度而非技术参数 [17]
第一批买AI眼镜的人,已退货
36氪· 2025-08-21 13:07
产品功能缺陷 - 实时翻译功能存在严重延迟和准确性问题,翻译结果与视频字幕无法对应且延迟数秒[5] - 拍摄质量低下,照片缺乏细节且视频录制存在帧率不足和延迟感,光线不足时表现更差[6] - 智能识别功能表现不佳,无法准确识别常见玩具品牌[7] - 隐私保护功能设计不合理,拍摄前语音提示在公共场合造成尴尬[7] - 设备连接存在地域限制,海外用户需通过内地手机注册并翻墙才能使用完整功能[12] - 产品存在基础设计缺陷,包括左右扬声器装反等低级错误[23] 硬件设计问题 - 设备过重导致佩戴不适,小米AI眼镜重40g且配备近视镜片后额外增加15g,比普通眼镜重10多克[12] - 结构设计不合理,镜腿和边框过宽导致耳朵发胀,鼻托设计对低鼻梁用户不友好[12] - 续航能力不足被广泛吐槽[12] - 蓝牙连接稳定性差,存在时断时续的问题[27] 市场表现与销售数据 - 小米AI眼镜上市3天销量接近5万台,但后续日均销量从6000副下降至3555副,退货率可能达40%[10][34] - 雷鸟V3上半年出货量约2.5万台[10] - 2024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290.7万台[10] - 闪极科技AI眼镜首发价999元,上市当天5万台被抢购一空[22] - 全球市场方面,Ray-Ban Meta 2024年出货量突破200万台,带动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210%,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21] 行业发展历程 - 行业起源于2012年谷歌推出的Google Glass,但因造价昂贵、功能不足和隐私争议在3年内停产[15][18] - 微软2015年发布Hololens但也未能持续[19] - 2023年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Ray-Ban Meta重新激活C端市场[19] - 2024年底行业发布密集度达到10天18款新品[22] - 目前国内至少有50家公司推进AI眼镜项目,参与者包括互联网公司、电子消费品公司、传统眼镜厂商甚至老凤祥等跨界企业[33] 消费者反馈与市场态度 - 社交媒体出现大量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功能鸡肋、佩戴不适、连接问题等方面[12] - 消费者认为产品性价比低,1999元定价相比手机+蓝牙耳机组合(500元)和普通墨镜(几十元)缺乏竞争力[13] - 行业平均退货率高达40%-50%,远高于传统消费电子产品[34] - 出现大量"等等党"消费者,表示将等待至少两年后再考虑购买[37][38] 企业竞争态势 - 小米、华为、阿里、百度等大厂纷纷入局[10][22] - Rokid、闪极科技等创业公司积极参与但面临品控问题[22][23] - 行业领导者认为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需要共同教育市场而非过度竞争[31] - XREAL去年两款产品开售日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31]
眼镜,会是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吗?
虎嗅· 2025-08-20 06:19
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探索 - 手机取代PC成为通用计算平台后 行业持续探索下一代平台机会 市场潜力达千亿至万亿美元级别[1][2] - AR、VR、XR被多次视为潜在方向 微软HoloLens、Meta Oculus、苹果Vision Pro等公司深耕该领域超二十年[3] - 未来设备连接规模可能从手机时代的十亿级跃升至百亿甚至千亿台[3] 汽车与家居领域尝试 - 电视被验证不适合作为计算平台 其核心价值在于内容与沉浸感而非计算[4] - 汽车场景具备每天十分之一的使用时长 智能化关键在自动驾驶 特斯拉FSD领先 中国公司积极追赶[5] - 家居领域智能设备已普及 但多限于控制功能 尚未发展成复杂交互平台 未来突破需环境自适应技术[6] 苹果硬件生态布局 - 苹果通过硬件生态掌控物理界面至AI世界的重要入口[7] - 耳机占据听觉入口 AirPods结合AI能力可能突破跨语言交流障碍[8] - 手机仍是核心枢纽 手表成为人与健康连接点 可监测并轻度干预健康状况[12] 智能眼镜发展路径 - 眼镜具备饰品属性 发展路径包含三条:饰品加轻交互、屏幕扩展器、内容直接投射[13] - 作为屏幕放大器可解决手机屏幕小的问题 提供沉浸式视听体验[14] - 内容投射需光学显示系统 主流方案包括棱镜、自由曲面、BirdBath和光波导四类[14] 光学方案技术演进 - 棱镜方案成本低但亮度不足且遮挡视线 代表产品Google Glass[16] - 自由曲面方案改善成像清晰度但存在设备厚重问题 代表产品爱普生BT300[16] - BirdBath方案成本低且量产快但光损大 见于Rokid Air、XREAL Air等产品[17] - 光波导方案轻薄时尚 被谷歌、苹果等大厂布局 代表产品雷鸟X3、INMO Air 3 被视为未来方向[18] 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RayBan Meta智能眼镜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0%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总销量达217万副[9] - 中国公司如小米、雷鸟在实时翻译等功能表现突出[10] - 奢侈品牌可能通过模块化设计切入饰品加轻交互路径[13] 中国公司机遇与优势 - 中国公司在软硬件结合方面具备独特优势[20] - 美国创业者对硬件领域较为胆怯 中国公司有望在该领域取得突破并引领潮流[20] - 眼镜赛道存在三条发展路径 选择路径的雪坡长度与深度决定创业公司发展潜力[19]
第一批买AI眼镜的人,已退货
虎嗅APP· 2025-08-16 13:54
市场表现 - 小米AI眼镜上市3天销量接近5万台,开售即断货[5][12] - 雷鸟V3上半年出货量约2.5万台[12] - 2024年Ray-Ban Meta全球出货量突破200万台,市场份额超70%[21] - 2024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暴涨210%[21] - 机构预测2024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290.7万台[12] 产品问题 - 首批用户反映AI眼镜存在连接故障、功能鸡肋、佩戴不适等问题[5][8][14] - 主要投诉集中在翻译延迟、拍摄质量差、设备过重(小米眼镜40g+镜片15g)[8][10][14] - 海外用户无法正常使用国内AI眼镜的互联网功能[14] - 闪极科技产品出现扬声器装反、蓝牙连接不稳定等低级错误[22][23] - 行业平均退货率高达40%-50%,远高于传统电子产品[28] 技术发展 - 智能眼镜技术瓶颈包括光学显示、芯片集成、续航等问题[21] - Meta通过融合Llama大模型和时尚设计取得成功[21] - 目前产品普遍存在软硬件能力不足、内容生态欠缺等问题[28] 行业竞争 - 2024年底国内外10天内发布18款AI眼镜[22] - 国内已有小米、华为、阿里、百度等50余家公司布局该赛道[26][28] - 闪极科技以999元价格策略首销5万台[22] - XREAL两款产品开售日销售额突破1200万[26] - 老凤祥等非科技企业跨界进入AI眼镜领域[28] 用户反馈 - 消费者购买动机主要源于尝鲜而非刚需[28] - 社交媒体出现大量功能吐槽和拔草内容[15] - 多数用户认为当前产品性价比不足(1999元vs手机+耳机500元)[15] - 部分用户表示将观望2年以上再考虑购买[31][32]
第一批买AI眼镜的人,又被“渣”了
创业邦· 2025-08-15 10:07
市场表现 - 小米AI眼镜上市3天销量接近5万台,开售即断货[6][14] - 雷鸟V3上半年出货量约2.5万台[14] - 2024年Ray-Ban Meta全球出货量突破200万台,市场份额超70%[22] - 机构预测2024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290.7万台[14] - 小米AI眼镜抖音商城日均销量从6000副降至3555副,退货率或达40%[33] 产品问题 - 首批用户反馈翻译功能延迟严重,音画不同步[10] - 拍摄画质被形容为"AI修复的老照片",帧率不足[11] - 隐私保护语音提示功能引发尴尬[12] - 设备重量普遍超标,小米AI眼镜达40g,加镜片后增重15g[15] - 海外用户面临连接限制,需翻墙使用国内服务[15] - 闪极科技产品出现左右扬声器装反等低级错误[23] 行业动态 - 2024年底10天内国内外发布18款AI眼镜[23] - 国内超50家公司布局AI眼镜赛道,包括华为/阿里/百度等大厂[33] - 老凤祥跨界推出AI眼镜,华强北已上线基础功能产品[33] - 行业平均退货率达40%-50%,远超传统电子产品[33] - Meta通过时尚化设计(Ray-Ban合作)取得市场突破[22] 技术发展 - 谷歌2012年推出首款Google Glass,3年后停产[19][21] - 微软Hololens因技术限制未能持续迭代[22] - 2023年Meta首次将Llama大模型融入眼镜[22] - 当前产品受限于光学/芯片技术,软件研发周期仅半年[28] 竞争格局 - 闪极科技以999元价格杀入市场,首发5万台售罄[23] - XREAL单日销售额破1200万,创始人公开批评竞品缺陷[30][31] - 李未可科技创始人认为行业热度比竞争更重要[32] - 厂商普遍认为市场仍处早期教育阶段[31][32]
第一批买AI眼镜的人,已退货
投资界· 2025-08-15 07:05
市场表现 - 小米AI眼镜上市3天销量达5万台 引发抢购热潮但随后出现大规模退货潮[2][7] - 2024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暴涨210% Meta产品占据70%市场份额[12] - 中国智能眼镜市场2024年预计出货量290.7万台 上半年涌现十余款新品[7][12] 产品缺陷 - 首批用户反馈存在翻译延迟 拍摄质量差 设备笨重等问题 小米眼镜鼻梁承重达40g[4][8] - 海外用户遭遇连接障碍 需内地手机注册并翻墙才能使用完整功能[8] - 闪极科技产品出现左右扬声器装反等低级错误 交付延迟达7个月[13] 技术发展 - 行业受限于光学和芯片技术 消费级产品沉寂近10年 Meta通过融合大模型重启市场[11][12] - 当前产品普遍存在续航短 交互差 拍摄质量低等硬伤 行业平均退货率40%-50%[8][17] - 厂商加速迭代 国内50余家企业布局 涵盖互联网 电子消费 传统眼镜等多领域[15][16] 竞争格局 - 价格战白热化 闪极科技推出999元产品仅为竞品一半价格[13] - 厂商互相抨击 XREAL创始人公开指出竞品7大技术缺陷[15] - 跨界玩家涌现 老凤祥等非科技企业入局 华强北已推出基础功能产品[16] 用户反馈 - 消费者认为1999元定价性价比低 手机+蓝牙耳机组合仅需500元[9] - 社交媒体负面评价集中 吐槽产品"像工地安全帽""拍照如老年机"[9] - 尝鲜型购买占主导 多数用户表示将观望2年以上再考虑入手[19]
双“雷”暴击!Trae 被曝资源黑洞、Claude背刺超级付费党,开发者们被“刀”惨了
AI前线· 2025-07-29 06:33
AI编程工具资源消耗问题 - Trae在测试中显示资源消耗显著高于同类产品 初始版本进程数达33个(比VS Code多3.7倍) 内存占用5.7GB(是VS Code的6.3倍) [2][3] - 更新至v2.0.2版本后进程数降至13个 内存占用降至2.5GB 但仍高于VS Code的0.9GB和Cursor的1.9GB [2] - 开发者发现Trae存在异常网络连接 7分钟内向字节跳动服务器传输26MB数据 单个批次数据量高达53,606字节 [4][5] 行业成本管控趋势 - Anthropic宣布对Claude Code实施每周调用限制 Pro用户每周可用40-80小时 Sonnet Max用户可用240-480小时 [16][20] - 限制措施主要影响5%的重度用户 Max订阅用户超出限额后需按API标准价格购买额外额度 [19][20] - 行业普遍采用分层定价策略 高端套餐价格集中在200-300美元/月 如Claude Max(200美元)和Gemini AI Ultra(250美元) [23] 用户使用模式分析 - 高价订阅用户可分为两类:追求身份象征的尝鲜者和期望通过效率提升获得回报的专业人士 [21] - 典型重度使用案例显示 用户可能同时运行10-15个智能体进行代码迁移 频繁触及5小时使用上限 [22] - 行业认为当前定价远未触及成本上限 未来价格可能继续上涨 企业市场定价空间更大 [24] 产品性能优化措施 - Trae通过设置Tab-Cue延迟提醒使响应时间减少300毫秒 同时降低CPU和内存占用 [15] - 行业普遍面临AI工具运行卡顿、资源消耗大的共性问题 厂商通过限制调用频率和优化算法来平衡成本与体验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