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儿科医生

搜索文档
携手共发展!中国医学研究为全球健康注入力量
新华社· 2025-09-14 17:13
中国医学研究全球影响力 - 2005至2024年间中国十大医院发表文章被全球卫生政策及临床指南引用超1.2万篇 总引用次数近3.5万次 覆盖超75个国家[1] - 北京协和医院杜斌团队建立多中心队列研究脓毒症流行病学 2021年成为首个参与制定国际脓毒症临床指南的中国学者[2]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国庆团队首创的抱抬抗阻试验和外展外旋抗阻试验于2020年写入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指南[2] 重点领域突破性贡献 -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创立"北京方案"非体外去T单倍型相合移植技术 2024年2月获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杰出服务奖[3] - 屠呦呦从中药青蒿提取抗疟有效物 其研究成果挽救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3] - 北京儿童医院开展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创新药齐瑞索韦Ⅲ期临床试验 该药2025年入选WHO儿童药物优先清单[4] 创新技术研发进展 - 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超20% 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5]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团队2023年10月完成全球首例硬膜外脑机接口治疗颈髓损伤临床探索 患者术后3个月实现"意念喝水"和"抓握"功能[5] - 脑机接口技术预计明年取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 北京同仁堂举办第三届中医大会 汇聚1300余名专家研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技术融合[3] - 清华大学李梢团队开发"基于网络靶标的中西医药智能和定量分析技术系统" 致力于阐明中药作用机理[3]
百川智能王小川:最孤独的AI创业者
36氪· 2025-08-04 07:40
公司业务与战略调整 - 百川智能于2023年4月由王小川和茹立云联合创立,聚焦通用大模型,初期获得5000万美元投资,A1轮融资3亿美元,估值达10亿美元[1] - 公司曾提出覆盖底层模型、C端产品(中国版ChatGPT)、B端业务(金融、教育、法律)及医疗AI(AI医生)的蓝图[1] - 2024年A轮融资50亿人民币,估值冲至200亿人民币,团队聚集搜狗、谷歌、腾讯等技术人才,资方包括阿里、腾讯、小米[2] - 2024年因DeepSeek爆火,公司停止预训练超大规模通用大模型,B端业务(金融、教育)受冲击,潜在客户转向DeepSeek[2] - 2024年4月王小川宣布收缩战线,押注医疗AI,裁撤B端业务,聚焦医疗领域[2][7][8] 管理层与组织动荡 - 2024年11月联合创始人兼商业化负责人洪涛离职[5] - 2025年3月联合创始人焦可离职,模型研发负责人陈炜鹏启动离职程序,医疗业务负责人李施政、金融事业群总裁邓江同期离开[5] - 2025年7月技术联合创始人谢剑将离职,联合创始人茹立云低调接触外部机会[5] - 高管密集离职导致战略执行稳定性受损,商业化进展缓慢,未形成清晰盈利模式[5] 行业竞争与融资环境 - 2024年AI行业进入"拼落地"阶段,公司面临高风险长周期、融资难度陡增的挑战[7][8] - 同业公司智谱2024年融资10亿元,估值441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收入达1.68亿美元(约12亿人民币)[9] - 月之暗面(Kimi)2023年8月融资超3亿美元,估值33亿美元(约236亿人民币),2025年7月发布开源万亿参数模型Kimi K2[10] - MiniMax 2025年7月融资近3亿美元,估值超40亿美元(约286亿人民币),筹备赴港上市[10] - 百川智能2025年未公布新一轮融资进展及营收目标,在"六小虎"中竞争力削弱[10][11] 运营与商业化挑战 - 业务模式分产研、通用、B端、医疗四组,经历三次战略调整:从B端落地到试水C端,再转型医疗与B端并行,最终裁撤B端聚焦医疗[7][8] - 医疗AI领域受政策限制,商业化落地难度高,短期难形成稳定盈利[8] - 行业整体面临高估值高投入与技术承压、产品卡壳、营收不达预期的矛盾,可能陷入"无厂可接"的收购困境[8]
“神助攻”还是“乌托邦”?给“AI医生”把个脉
每日商报· 2025-06-20 07:31
医疗AI行业发展现状 - 国内医疗AI领域迎来井喷式爆发,已有上千家医院完成DeepSeek开源模型的本地化部署 [1] - 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在北京儿童医院上线,医疗AI大模型成为医院重点布局的热门赛道 [1] - 杭州多家医院加速推进AI技术应用,从影像诊断到手术辅助,AI正深刻改变传统医疗模式 [2] 医疗AI技术分类与应用场景 - "AI医生"分为四类:智能问诊助手、医学影像识别系统、健康管理AI、药物研发AI [2] - 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上线AI生成式病历,提升病历书写效率40% [3] - 拱墅区"墅智健康"项目通过AI整合居民健康数据,诊疗效率提升30%,病历书写时间缩短40% [5] 医疗AI在基层医疗的应用 - 杭州基层医疗中AI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墅智健康"项目实现健康数据运用科学化 [4] - 中医四诊仪通过AI辅助进行体质辨识,使中医"象"征更具体、可量化 [6] - 浙江医院"智慧重症"系统可提前8小时识别感染风险,年使用频次超1600次 [11] 医疗AI的技术进展 - 深兰科技"DeepBlue-MR-v1"医疗大模型在MedBench评测中以94.9分高居榜首 [19] - 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协和·太初"罕见病AI大模型表现优异 [19] - 浙大邵逸夫医院将DeepSeek R1大模型接入院内平台,实现24小时健康监测 [10] 医疗AI的商业模式 - 互联网医疗平台采用AI辅助问诊,但存在"先购药后开方"的操作问题 [16] - 浙江省卫健委联合支付宝推出全国首个数字健康人"安诊儿",链接1800多家医疗机构 [23] - 蚂蚁集团、华为等大厂及百川智能等创业公司纷纷入场AI+医疗领域 [18] 医疗AI的局限性 - AI在常见病咨询表现尚可,但在复杂疾病诊断上仍存在局限性 [7] - AI无法像医生那样与患者面对面交流,可能给出错误诊疗方案 [14] - AI只能辅助诊断,不能取代医生进行诊疗或开处方 [15] 医疗AI的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AI医疗大模型将朝技术融合方向发展,为更新迭代提供技术保障 [20] - "人机协同"应成为医疗领域最终目标,借鉴梅奥诊所"第二意见"制度 [20] - 需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规范,确保患者隐私得到保护 [22]
36氪精选:用AI给孩子看病,这届家长很「敢」
日经中文网· 2025-06-14 00:31
AI儿科医生的兴起 - 北京儿童医院与百川智能合作推出国内首个儿科医学大模型,包含基层和专家两个版本[3] - 重医儿童医院联合左手医生开发"儿科AI家庭医生"及儿科循证知识库[3] - 多家顶级医院正在应用或测试AI儿科产品[4] 儿科医疗的行业痛点 - 儿科医生培养周期长达8-10年,人才缺口大[4] - 儿童难以准确描述症状,被称为"哑巴儿科"[4] - 儿童用药品种有限且剂量需个性化调整[4] - 基层儿科医疗资源不足,分级诊疗难以落实[15] AI儿科产品的应用现状 - 主要解决轻问诊需求,如化验单解读、健康咨询等[9] - 产品设置严格边界,如不提供用药建议、不接受症状图片上传[10] - 采用"双医生"机制提升基层儿科诊疗水平[14] - 目前主要依靠医院自然流量获取用户[11] 技术实现路径 - AI竞争力=头部医疗资源触及度×个人健康档案厚度[10] - 学习医生的提问方式和诊断思维链[11] - 大语言模型解决传统NLP在病历记录中的语义理解难题[13] - 新增问诊联想等高级功能[14] 商业化探索 - 2C模式考虑低价订阅(日费1.9元/月费9.9元)[12] - 宝妈群体具有高消费意愿和家庭医疗决策影响力[12] - 未来可能对接药品、硬件、保险等合作方[12] - 医院数字化建设具有排他性,抢占入口是关键[12] 医生使用场景 - AI辅助完成病历书写等非核心工作,节省40%时间[13] - 帮助分析健康信息、结构化呈现病史[13] - 提供诊断思路、预后评估等专业支持[14] - 未来可能实现远程分诊和发育评估[16]
36氪精选:用AI给孩子看病,这届家长很「敢」
日经中文网· 2025-06-13 06:40
AI儿科医生发展现状 - 北京儿童医院与百川智能合作发布国内首个儿科医学大模型,推出基层和专家两个版本"AI儿科医生" [3] - 重医儿童医院联合左手医生推出"儿科AI家庭医生"及儿科循证知识库 [3] - 多家医院正在应用AI儿科产品的路上,以解决儿科医生荒、儿童就医难等困境 [4] - 儿童医疗存在诊断难、用药品种有限、培养周期长等问题,AI大模型有望弥补需求缺口 [4][5] AI儿科医生产品特点 - 目前已有百方AI智能医生、豆包健康咨询小助手、小乙·儿科AI家庭医生等2C产品免费使用 [9] - AI医生的竞争力公式为"头部医疗资源触及度×个人健康档案厚度" [10] - 产品入院意味着医疗数据可及性,数据是训练AI模型的关键 [10] - 左手医生已服务Top100医院中的40家,诊室听译机器人和医院信息化软件是其主要B端产品 [10] AI儿科医生应用场景 - 主要解决宝妈群体的轻问诊需求,如新生儿黄疸、肠胀气、湿疹等问题 [7][8] - 可承担治疗前远程分诊、治疗后医患教育等功能,并向院外更广泛患者扩散 [11] - 现阶段产品设有多重约束边界,如不提供用药建议、不上传症状图等 [10] - 北京儿童医院的基层版AI儿科医生通过"双医生"机制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14] AI儿科医生商业化路径 - 2C模式可收取低价订阅费用,如日费1.9元、月费9.9元 [12] - 宝妈群体是优质消费人群,能影响家庭医疗决策,一位用户曾为6个家人建档案 [12] - 未来商业化合作方包括药企、硬件厂商、保险公司等,但需先达到一定用户规模 [12] - 医院数字化拒绝重复建设,快速入院占坑成为竞争重点 [12] AI在儿科医疗中的角色 - AI主要作为医生助理,辅助分析健康信息、结构化呈现病史、记录病历等 [13] - 随着技术成熟,AI从效率工具发展为智囊角色,具备问诊联想等新能力 [14] - 医生可将通用大模型如DeepSeek作为探讨式对话工具,辅助诊断决策 [14] - 未来AI可能实现儿童发育评估、喂养指导等功能,准确度或超低年资医生 [16] AI对儿科诊疗体系的改善 - 有望改变儿科分级诊疗形同虚设的现状,实现"分工诊疗"模式 [15] - 在基层应用中,AI可帮助医生完成病情问询、查体等初步判断 [15] - 远程分诊、就医时机判断等重复性工作可能很快被AI替代 [16] - AI视频分析能力提升后,可进行自闭症、脑瘫等疾病的初步筛查 [16]
首个AI儿科医生落地北京基层医院
央广网· 2025-06-11 08:18
AI儿科医生落地应用 - 国内首个AI儿科医生正式引入北京北儿窦店儿童医院,标志着AI医疗应用在北京基层医院迈出关键一步 [1] - AI系统采用"真人医生+AI医生"双医协作模式,可快速生成初步诊断、推荐检验检查项目及治疗方案 [1] - AI儿科医生基层版具备主动问诊、推荐检查、推荐诊断、推荐治疗方案四项主要功能,并规划有转诊、医生培训、患者教育三个模块 [1] 技术研发与数据支持 - AI儿科医生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等机构研发,依托"儿童医学大模型与健康医疗创新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2] - 系统基于"福棠·百川"儿童医学大模型,整合了北京儿童医院300余位知名专家的临床智慧与数十年脱敏后的高质量病历数据 [2] - 构建了覆盖儿童常见病及疑难病的立体化诊疗知识库 [2] 产品功能与硬件配置 - AI医生能模拟专业儿科医生的循证思维,进行多轮病情询问,为患儿提供个性化诊疗建议 [4] - 硬件产品包括双面高清触控屏、集成高拍仪、语音交互与精准识别功能,支持"开箱即用"一体化设计 [4] - 系统支持自然语言问诊并自动生成病历,简化部署,降低运维成本 [4] 基层医疗赋能 - AI儿科医生引入将促进房山区儿童专科发展,解决基层儿科医生紧缺、诊疗能力不均衡问题 [4] - 北京儿童医院将在12家北京市儿科医联体成员单位启动推广工作,推动优质儿科资源普惠基层 [4] - 后续将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儿科医联体、县级三甲医院、社区医院等多种场景为试点,通过云端或本地化部署赋能全国儿科诊疗能力提升 [5]
窦店儿童医院引入AI医生,北京12家儿科医联体机构将启动推广
新京报· 2025-06-11 07:05
AI儿科医生应用推广 -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与北京儿童医院将AI儿科医生引入北京北儿窦店儿童医院,提供个性化诊疗建议 [1] - AI系统基于"福棠.百川"儿童医学大模型研发,整合300余位专家临床智慧与数十年脱敏病历数据 [1] - 北京儿童医院计划在12家北京市儿科医联体成员单位推广AI儿科医生 [1][2] AI技术功能特点 - AI医生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模拟儿科医生循证思维进行多轮病情询问 [1] - 系统集成高拍仪快速录入纸质病历与检验报告,支持语音交互与自动生成病历 [1] - 当前版本具备主动问诊、推荐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案四项主要功能 [2] - 未来规划增加转诊、医生培训和患者教育三个模块 [2] 医疗协作模式 - 窦店儿童医院采用"真人医生+AI医生"双医协作模式,AI生成初步诊断供医生参考决策 [2] - AI系统将应用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儿科医联体、县级三甲医院等多种场景 [2] - 通过云端或本地化部署实现全国儿科诊疗能力提升 [2] 医疗资源优化 - AI医生有助于解决基层儿科医生紧缺和诊疗能力不均衡问题 [2] - 房山区卫健委表示AI将促进当地儿童专科发展,提高诊疗精准度 [2] - 系统可帮助医务工作者持续提升业务水平 [2]
用AI给孩子看病,这届家长很「敢」
36氪· 2025-04-26 12:24
行业背景 - 今春AI儿科医生成为AI医疗圈热门议题,北京儿童医院和重医儿童医院分别推出儿科医学大模型和儿科AI家庭医生 [3] - 儿科医生荒、儿童就医难问题长期存在,儿科被称为"哑巴儿科",培养优秀儿科医生需8-10年 [4] - AI大模型有望弥补儿医需求缺口,可能成为"医疗AI杀手级应用" [5] 产品应用 - 多家厂商开发垂直领域AI智能医生产品,如百川智能"百方AI智能医生"、豆包"健康咨询小助手"、重医儿童医院"小乙·儿科AI家庭医生"等,目前免费使用 [7] - AI儿科家庭医生可分析化验单、推荐护理方式,但设定了边界如不上传症状图、不提供用药建议 [9] - 产品竞争力取决于头部医疗资源触及度和个人健康档案厚度,左手医生已服务Top100医院中的40家 [9] 商业模式 - 2C模式可考虑低价订阅收费,如日费1.9元、月费9.9元,关键在于产品力和用户粘性 [10] - 儿科背后宝妈群体是优质消费人群,可影响家庭医疗决策,一位宁夏用户为6个家人建立健康档案 [10] - AI智能医生是流量入口,规模化后可对接药品、硬件、保险等商业合作 [10] 技术发展 - AI从效率工具发展为医生助理,可辅助分析健康信息、结构化呈现病史、记录病历信息 [12] - 大语言模型技术成熟后,AI生成病历实现全面准确,并具备问诊联想等新能力 [12] - 北京儿童医院与百川智能合作开发专家版和基层版AI儿科医生,通过"双医生"机制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13] 未来展望 - AI可替代部分人力工作如远程分诊、就医时机判断 [14] - 未来AI解读视频能力提升后,可实现儿童发育评估、喂养指导等功能 [14] - AI有望通过分析儿童行为视频进行自闭症、脑瘫等疾病的初步筛查 [14]
Bonus独家 | 前百川智能商业化合伙人邓江加入北电数智,医疗副总裁李施政提离职
36氪· 2025-03-25 11:26
核心人事变动 - 百川智能商业合伙人邓江已离职 将加入AI基础设施公司北电数智[1][3] - 百川智能医疗副总裁兼产品中心总经理李施政正在办理离职手续[1][3] 邓江背景及工作影响 - 邓江为百川智能商业化负责人 曾任职中关村科金副总裁及多家金融机构技术管理岗位 长期专注金融领域[5] - 2024年7月加入百川智能 负责金融与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及合作生态建设 直接向联合创始人茹立云汇报[5] - 其领导的商业服务部门2024年拓展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信雅达、天开集团等头部客户[5] - 因公司战略调整 商业服务部于2025年3月被裁撤 导致邓江离职[5] 李施政背景及业务贡献 - 李施政为百川智能医疗业务负责人 主导B端产品"AI儿科医生"及儿科大模型开发[7] - 曾任平安科技智慧慢病中心总经理、搜狗医疗副总经理 长期专注AI全科医生领域[7] - 其负责的"AI儿科医生"在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测试准确率超94%[7] - 近期主导发布"福棠·百川"儿科大模型产品[7] 公司战略调整 - 百川智能2025年订单签约额目标为10-20亿元水平[5] - 公司表示不会放弃基础大模型研发 后续将开发医学增强基础大模型 坚持AI医疗发展方向[9] 相关人员动向 - 邓江将加入北电数智 该公司为北京电控旗下AI科技企业 聚焦AI算力基础设施与核心产业加速[5][7] - 李施政计划与技术联创陈炜鹏共同创业 方向为AI Coding领域[7]
首个AI儿科医生“上岗”,以百川智能旗下Baichuan M1大模型为底座打造
IPO早知道· 2025-02-15 02:10
AI医疗应用 - 王小川认为AI医疗是通用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领域 [2] - AI儿科医生在北京儿童医院正式上岗 基于百川智能Baichuan M1大模型打造 整合300位儿科专家临床经验和数十年高质量病历数据 [2] - AI儿科医生采用结构化临床推理范式 覆盖儿童常见病与疑难病症 通过一诉五史生成诊疗假设 检验检查数据证伪排除 自反思机制概率排序输出诊疗建议 [2][3] 技术合作与研发 - 百川智能专注医疗通用大模型 以打造AI医生和促进生命科学发展为使命 2025年发布Baichuan-M1大模型 [3] - 北京儿童医院牵头儿童健康大模型研发 将持续深化推广应用 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健康管理场景 [3] 临床价值与行业影响 - AI儿科医生可快速获取跨学科跨病种最新科研成果 辅助疑难病症诊断治疗 提升临床决策效率 [3] - 项目旨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普惠 落实国家"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要求 为全国3亿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