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系列处理器

搜索文档
徐直军卸任华为海思半导体董事长 多位高管均发生变更
搜狐财经· 2025-09-11 06:51
公司高管变动 - 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 徐直军卸任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职务 由高戟接任[1] - 此次变更涉及多位高管调整[1] - 徐直军自1993年加入华为 曾历任无线产品线总裁、战略与Marketing总裁、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公司轮值CEO等职 最近一次担任华为轮值董事长的时间是2025年4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3] - 高管团队集体变更并非首次 2020年华为曾进行子公司高管调整 包括任正非、孙亚芳等元老退出多家子公司决策层 2023年9月海思半导体曾有人事调整 徐文伟卸任总经理及董事职务 由何庭波接任经理职位[4] 公司基本情况 - 海思半导体成立于2004年10月18日 注册资本200,000万人民币 实缴资本200,000万人民币[5] - 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4403007675804181 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 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人员规模为1000-4999人[5] - 英文名称为HiSilicon Technologies CO, LIMITED 注册地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电气生产中心[5] - 经营范围包括电子产品和通信信息产品的半导体设计、开发、销售及技术服务 相关半导体产品代理 以及电子产品与通信信息产品器件和配套产品的进出口业务[5] 公司业务与战略 - 海思半导体是华为旗下核心芯片设计企业 前身为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5] - 自主研发的麒麟系列处理器曾广泛应用于华为智能手机 一度成为全球领先的手机芯片产品之一[5] - 公司致力于通信设备芯片、人工智能芯片、服务器芯片等多个领域的研发[5] - 此次人事变动可能是华为正常管理轮换的一部分 也可能预示着华为在半导体领域将有新的战略布局 高戟的接任或将为海思带来新的管理思路和发展方向[6]
从哲库到玄戒,从造芯之“死”到造芯之生
虎嗅APP· 2025-05-18 09:57
智能手机厂商自研芯片历程 - 华为2012年启动自研智能手机芯片,2014年推出"麒麟"系列处理器,2019年发布首款5G SoC芯片麒麟990后遭遇美国出口管制导致供应链中断 [2] - 小米2017年发布首款自研手机SoC芯片澎湃S1,搭载于小米5C卖出40-50万台,但后续澎湃S2推进不顺导致项目暂停 [2] - OPPO 2019年启动造芯计划,组建3000人研发团队,2021-2022年推出影像NPU和蓝牙音频NPU芯片,但2022年突然关停芯片业务"哲库" [3] 自研芯片的商业决策差异 - OPPO关停哲库主因是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11.3%,OPPO自身出货量暴跌22.7%,现金流承压难以支撑芯片研发投入 [7] - 小米重启造芯时全球出货量稳居前三,现金储备充足且业务多元化(手机+AIoT+造车),财务韧性更强 [8] - 芯片研发投入差异:设计高端手机SoC需数十亿元前期研发,每次流片失败损失上亿元,OPPO哲库三年投入估计达150亿元 [7] 组织架构与经验积累 - OPPO哲库采用独立法人模式,与手机业务协同存在信息壁垒,内部被视为"供应商"而非有机组成部分 [9] - 小米"玄戒"团队归属手机部旗下,研发人员为小米正式员工,实现产品需求与芯片设计的高效协同 [10] - 小米从澎湃S1/S2失败中吸取教训,转为先研发手机周边芯片积累技术,而OPPO哲库重复了小米早期错误 [11] 技术路径与行业环境变化 - 小米玄戒SoC采取与联发科合作5G基带的务实策略,规避专利壁垒,而OPPO哲库同时挑战CPU架构和自研基带两大技术难题 [12] - 美国监管焦点转向AI高性能计算芯片,消费级SoC领域出现窗口期,OPPO哲库关停主因是商业考量而非制裁 [15] - AI手机时代催生定制芯片需求,vivo、OPPO、荣耀等厂商已布局影像NPU、显示芯片等专用芯片 [16] 未来发展趋势 - 自研SoC可深度优化软硬件协同,推动AI功能落地,旗舰机型将越来越依赖芯片自主设计能力 [16] - 小米造车和AIoT生态为芯片技术提供更广泛应用场景,手机SoC研发成果可反哺智能驾驶等领域 [17] - 若小米玄戒SoC成功量产,将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高端手机芯片自研能力的消费电子厂商 [18]
中国半导体IP市场规模与市场趋势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5-16 10:33
中国半导体IP市场规模 - 2019年中国半导体IP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 同比增长30% [3]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 [3] 市场趋势分析 - 技术创新驱动市场增长 5G 人工智能 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推动高性能 低功耗半导体IP需求 [4] - 国产化进程加速 国家政策支持下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 - IP生态体系逐渐完善 为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丰富选择 [4] - 跨界融合趋势明显 与云计算 大数据 物联网等领域结合注入新活力 [4] 案例分析 - 华为海思自主研发的麒麟系列处理器在国内外市场取得显著成绩 [5] 市场机遇与挑战 - 机遇 市场前景广阔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6] - 挑战 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需在技术创新 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突破 [6] 总结 - 中国半导体IP市场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7] - 在技术创新 政策支持下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