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退役动力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一文读懂零碳园区
中国电力报· 2025-09-22 02:01
园区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区,也是"脱碳"攻坚的最佳试验场。零碳园区是"双碳"目标在区域层面的关键落 脚点。 五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场以零碳、近零碳为关键词的供用能模式变革有计划、分步骤推进, 在能源、产业、节能、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诸多示范场景落地应用。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 建设启动,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从海南的博鳌零碳示范区到鄂尔多斯零碳产业 园,从江苏大丰港区零碳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到青海海东零碳园,园区和企业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 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减碳增效,稳妥有序向着实现"双碳"目标奋力迈进。 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抢滩布局零碳园区,做好"必答题""必选项"。绿电直连、"以绿制 绿"、强化需求侧管理、探索深度脱碳路径、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通 过园区层面"零碳细胞"的实践,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正在加速形成,为碳中和目标下建 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打造样板。随着2025年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的启动,我国绿色转型 进程也从单点创新向系统创新、标准创新迈进。 一图读懂零碳园区 一、基本概念 2024年中央经济 ...
海南加快建设“无废岛”
中国化工报· 2025-08-08 02:46
政策框架与目标 - 海南省印发《海南省深化推进"无废岛"建设工作方案(2025—2030年)》,提出10大项主要任务和32项具体措施,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1][2] - 政策分梯次、分领域、分类别推进,重点解决农业废弃物回收、塑料污染治理和工业固废管理等突出问题 [2] 农业废弃物管理 - 持续推进化学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加厚地膜推广,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实地监测,优化农膜和农药瓶等废弃物回收体系 [2] - 到2030年目标废弃农用薄膜回收率稳定在85%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 [2] 工业固体废物管理 - 实行清洁生产,推动重点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绿色产品设计与制造体系,创建绿色工厂和"零碳"示范工厂 [2] - 到2027年目标建成绿色工厂40家,新增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打造昌江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洋浦经济开发区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中心 [2] 塑料污染治理 - 部署巩固扩大禁塑工作成果,规范塑料废物回收利用处置,陆海统筹推进海洋垃圾治理 [3] - 结合再生资源行业整治,提升塑料废物回收处理项目的规范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建立海洋垃圾监测、拦截、收集、打捞、运输、处理体系 [3] 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 构建特色岛屿型循环利用体系,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鼓励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 [4] - 推进废旧装备再制造、废弃物能源资源化利用,扩大再生材料应用范围,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4] - 持续推动昌江国家大宗固废基地和三亚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开展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处置与循环利用创新示范 [4] 园区循环化与低碳化改造 - 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健全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和余压余热余冷等资源化利用 [5] - 支持海口、三亚、屯昌、临高等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5] 项目落地与要素保障 - 海南省发改委持续跟进签约资源循环利用类项目落地,做好要素保障和服务工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 [5] - 重点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回收循环体系建设、再生资源精深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关键领域 [5] 环境风险防控 - 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规范化和便利化,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推进危险废物"五即"规范化建设 [7] - 协同开展废动力电池、废光伏组件及风机叶片等"新三样"固体废物产生和回收利用情况摸底统计,有序推进退役后回收和梯次利用 [7] - 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和退役设备使用者处理责任机制,防控自贸港新兴产业环境风险 [7]
以“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美丽城市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7-10 01:44
美丽城市建设与"无废城市"的协同关系 - 美丽城市建设的"五美"目标与"无废城市"理念高度契合 包括绿色低碳 环境优美 生态宜居 安全健康 智慧高效 共同指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城市发展图景 [1] - "无废城市"建设是实现美丽城市的重要路径 需将"无废"理念融入城市规划 建设与管理全流程 [1] 源头减量与绿色转型 - 压实多部门职责 推动跨区域固体废物处理协同与减污降碳协同 [1] - 加快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硬性约束固体废物产生强度 推动制造业"无废"系统升级 锻造产业链与供应链 [1] - 推广生活垃圾阶梯式计费等政策工具 实施一次性塑料制品全链条治理 [1] 资源循环与设施融合 - 构建城乡"多网融合"体系 整合生活垃圾 工业固体废物 建筑垃圾 园林垃圾等收运系统 [2] - 推进固体废物清洁全量焚烧 加快餐厨垃圾全资源化处理终端设施建设 [2] - 推广"互联网+回收"模式 构建"报废—回收—拆解—再生—再制造—资源化"循环生态链 [2] - 落实国家"两新"政策 打造全品类 全地域 一体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2] 风险防控与智慧监管 - 提高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覆盖率 实现定位 追溯 信息共享与计量核算 [3] - 推动退役动力电池 废旧光伏组件及风电叶片等新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3] - 强化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治理 开展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3] - 运用卫星技术提升固体废物监管"智治"水平 实现绿色闭环管控 [3] "无废"实践与价值转化 - 实施"无废细胞"工程 打造"无废街区""无废商圈""无废校园"等示范主体 [4] - 培育"无废园区""无废集团"示范标杆 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 [4] - 构建绿色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扩大"无废"产业绿色保险 融资担保等产品供给 [4] - 聚焦再生产品碳减排效益 将固体废物再生利用转化为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 [4]
深耕低碳转型,宝马多家经销店启用退役动力电池储能站
中国经济网· 2025-06-13 08:16
宝马储能站与梯次利用 - 上海、重庆等地的宝马经销店启用配备退役动力电池的储能站,标志着公司在梯次利用领域的新场景拓展 [1] - 该举措显著降低储能成本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1] 低碳供应链建设 - 公司聚焦钢和铝等高碳排汽车原材料减碳降耗,与本土供应商深化合作 [3] - 签订低碳汽车用钢、低碳铝采购备忘录,鼓励供应商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 [3] - 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的电解铝可减少约70%碳排放量 [3] - 2024年实施铝锭废料闭环回收,再生铝锭使用率提高到65% [3] 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 - 搭建完善的动力电池闭环回收体系,联合产学研各界合作伙伴 [3] - 在中国通过授权经销商渠道实现100%退役动力电池回收 [3] - 2024年共回收再利用超过2,100吨电池再生原材料 [3] 梯次利用创新应用 - 优先考虑剩余容量较高的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 [4] - 2020年起开发多种梯次利用场景,如工厂叉车和固定式储能系统 [4] - 2024年将商业模式拓展至经销商网络 [4] 地热能合作项目 - 结合沈阳地热能资源优势,与中国华能集团等合作采集地下2,900米深处地热能 [4] -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碳减排18,000吨 [4] 可持续发展战略 - 公司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商业成功共赢 [5] - 在中国与本土合作伙伴持续深化可持续发展实践 [5]
摸“家底” 挖“矿藏” 强“智治” 加快推进美丽武汉建设
长江日报· 2025-05-27 01:01
旅游与生态建设 - 武汉今年"五一"位列全国旅游热门城市第八位,生态持续向好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1] - 本地居民明显感受到城市生态改善,武汉兼具"颜值"与"内涵"[1] - 城市正通过具体行动将"绿色"理念融入发展,加速生态与幸福协同建设[3] 生物多样性保护 - 2020年起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覆盖府河、涨渡湖等典型区域,编制5套生物图鉴及《武汉市生物多样性地图》[4] - 青头潜鸭、刀鲚等珍稀物种重现,城区蛙鸣回归显示生态持续修复[4] 生态价值量化 - 灵山矿区修复后植被覆盖率提升至63.4%,生态产品总值达2.58亿元(较修复前增长超100%)[5] - 该案例纳入湖北省生态省建设宣传样本,探索建立地方特色生态产品核算体系[5] - 推动核算结果应用于生态补偿、权益交易等领域,实现"绿水青山"价值转化[5][6] 循环经济实践 - 岚图汽车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率80%、可回收利用率98.6%,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铝合金回炉技术突出[8] - 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日处理垃圾3000吨,年发电6.77亿度(减排CO₂超80万吨/等效4370万棵树)[8] - 格林美首创报废汽车"六化"处理模式,武钢钢渣回收年减碳2.8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7.95%[9] 智能环保监管 - 构建"AI+非现场监管"体系,通过排放特征库与作弊识别模型实现精准监控[10] - 系统可秒回80%企业环保咨询,疑难问题专家"云问诊",执法效率显著提升[10] - 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推动治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10]
碳路中国丨动力电池“退役潮”来袭,山西如何抢占千亿市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21:06
动力电池退役潮与回收产业 - 中国首批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期正式到来 根据工信部规定 乘用车生产企业需为"三电"核心部件提供至少8年或12万公里质保 2016年销售车辆将在2024年底迎来退役高峰 [1] - 动力电池退役催生千亿级新赛道 行业预测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达82万吨 2028年起将超400万吨 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值预计超2800亿元 [4][6] - 中国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17.2万家 近10年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 山西等地区加速布局退役电池处理产业链 [2] 山西市场布局与案例 - 太原市2016年成为全国首个出租车纯电动化城市 2024年首批8000块出租车动力电池退役 迪诺思获得1.6亿元回收订单 [3] - 迪诺思选择吕梁建厂 看中当地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空白及优良营商环境 目标打通产业链"最后一公里" [2] - 山西作为传统能源大省 通过回收退役电池实现绿色转型 将发展新能源与资源再造相结合 [3] 回收技术路径与挑战 - 梯次利用是核心环节 容量衰减至80%以下的电池经测试分容后可应用于低速三轮车、农业机械、路灯等场景 [5][6] - 再生回收处理容量低于40%的电池 通过粉碎、分选提取正负极材料及铜铝等金属 采用湿法回收技术实现资源化 [6] - 行业面临碳酸锂再生料成本倒挂问题 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下游厂商倾向使用新料 挤压回收环节利润空间 [6] 政策与行业规范 - 工信部2018-2024年发布5批共156家"白名单"企业 推动合规回收企业发展 [6] - 中国出台《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 建立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体系 [7] -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对碳排放、再生材料等提出严格要求 山西等地推出配套政策强化全过程监管 [7] 产业发展趋势 - 行业正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 未来几年将取决于产业链协同、标准完善和技术突破 [8] - 构建可循环、可持续、可盈利的闭环体系成为新能源行业关键课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