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

搜索文档
新和成:黑龙江基地以生物发酵产品为核心发展领域
证券日报· 2025-09-05 08:41
公司战略布局 - 黑龙江基地定位为生物发酵产品 积极践行公司"生物+"战略 [2] - 基地以生物发酵产品为核心发展领域 新产品坚持技术优先 通过系列化 规模化 高附加值化布局 [2] - 紧密围绕现有业务板块的产业链延伸 着力与已有产业形成协同联动效应 推动技术与产品深度融合 [2] 产品线规划 - 目前已布局维生素C 辅酶Q10 维生素B5 B12以及丝氨酸 胱氨酸 色氨酸等氨基酸类产品 [2] - 建有生物发酵研究院 充分内联外合 开放合作 积极布局前沿生物科技 [2] - 致力于打造公司"生物+"平台 [2]
东北制药财务总监离职,营收净利润双降
经济观察网· 2025-09-04 04:11
核心管理层变动 - 财务总监周雅娜因个人原因辞职 由总经理蔡永刚暂代职责[2] - 过去三年管理层关键岗位调整频繁 涉及董事、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董事长等多个核心职位[5][7] - 管理层变动原因包括公司战略优化需求及行业环境变化 后续将通过内部选拔与外部引进结合优化团队结构[6]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8.53亿元 同比下滑7.58%[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9亿元 同比下滑17.62%[4] - 研发费用8349万元 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84.09%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约2.17%[4] 业务概况与战略方向 - 公司为国内大型综合性制药企业 产品覆盖化学原料药、制剂等领域[3] - 核心产品包括维生素C、抗感染类产品、神经系统类药物及抗肿瘤药物[3] - 持续加大创新药与高附加值仿制药研发投入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并推动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3]
水果界抗氧天团登场 维C天花板竟是它
北京青年报· 2025-09-02 01:00
维生素C含量排名 - 刺梨维生素C含量达2585毫克/100克 是柑橘50倍 猕猴桃40倍[2] - 冬枣维生素C含量243毫克/100克 是苹果60-70倍 猕猴桃4-5倍[4] - 沙棘维生素C含量204毫克/100克 是猕猴桃4-5倍[6] - 猕猴桃维生素C含量62毫克/100克[8] - 山楂维生素C含量53毫克/100克 是橙子2-3倍[10] - 葡萄柚维生素C含量38毫克/100克 远超苹果[12] - 金橘维生素C含量35毫克/100克[13] - 橙子维生素C含量33毫克/100克[15] 功能性成分分析 - 刺梨含胡萝卜素2900微克/100克 含单宁黄酮等功能成分[2] - 沙棘含维生素E/K/B族及胡萝卜素3840微克/100克 含沙棘黄酮和不饱和脂肪酸[6] - 猕猴桃含天然抗氧化剂及叶黄素 铬元素可辅助降血糖[8] - 山楂钙钾铁含量丰富 铁生物利用率较高[10] - 葡萄柚含丰富钾元素可辅助降血压[12] - 金橘果皮含金橘苷等苷类 果肉含多种有机酸和氨基酸[13] - 橙子含类黄酮/柠檬素/β-胡萝卜素 促进高密度脂蛋白生成[15] 食用建议与注意事项 - 刺梨初食者难以接受酸涩 胃酸过多者慎食[3] - 冬枣含糖量27.8克/100克 糖友需控制摄入[5] - 沙棘不可替代药物[7] - 猕猴桃脾胃虚寒腹泻者少食[9] - 山楂胃酸过多者及孕妇忌食[11] - 葡萄柚禁止与降压降脂药同食[12] - 金橘不宜空腹食用 糖友慎食[14] - 橙子糖友/脾胃虚寒者/过敏体质者慎食[16] 维生素C生理功能 -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清除自由基 促进创伤愈合[17] - 维护心血管健康 促进铁吸收 延缓衰老 增强免疫力[17] - 成人每日推荐摄入100毫克 预防慢性病推荐200毫克[17] 水果食用方式影响 - 鲜榨果汁导致维生素C大量破坏 膳食纤维遭破坏[19] - 放置过久水果营养大打折扣 抗氧化成分易氧化分解[20] - 血糖偏高者每日水果摄入量控制在50-150克[22] - 建议两餐之间少量多次食用 每次50克为宜[22]
新 和 成(002001) - 2025年8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29 13:17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12.76% [3] - 利润总额42.29亿元,同比增长56.68%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03亿元,同比增长63.46% [3] - 上半年外销占比58.04% [6] - 累计分红金额达155亿元,募集资金总额64.52亿元 [7] 新材料板块 - 上半年新材料板块营业收入10.38亿元,同比增长43.75% [4] - PPS量价齐升,HA项目有贡献 [4] - 规划推进PPS剩余8000吨扩建项目和HA规模化生产 [4] - 天津尼龙新材料项目预计2027年投产,已取得海域权证、能评和环评批复 [4] 蛋氨酸项目 - 18万吨/年液体蛋氨酸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已产出合格产品 [3] - 计划9月初停产检修3-4周 [3] - 国内外销售稳步推进中 [3] 香料香精板块 - 上半年香料板块营业收入21.05亿元 [4] - 产品包括芳樟醇系列、柠檬醛系列、薄荷醇等 [4] - 在山东启动千亩土地布局新产品 [4] 生物发酵与植保 - 黑龙江基地生产维生素C、辅酶Q10、氨基酸等产品 [6] - 草铵膦中试验证中,精草铵膦项目进行环评审批 [5] - 践行"生物+"战略,产品线涵盖营养品、氨基酸、香料和新材料 [6] 海外战略与投资 - 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 正加速海外销售、研发本土化落地 [6] - 未来投资重点在新材料板块,包括天津尼龙、HA及PPS项目 [6] - 储备千亩土地用于香料项目建设 [6] 股东回报 - 拟2025年半年度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合计6.12亿元 [8] - 分红金额占净利润比例维持在30%-50% [7] 发展战略 - 坚持一体化、系列化、协同化发展战略 [8] - 聚焦"化工+"和"生物+"战略主航道 [8] - 积极应对"反内卷"政策,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8]
维生素检测标准“各自为政”,剂型与配方的创新会是突破口吗?
中国食品网· 2025-08-25 09:18
维生素稳定性挑战 - 维生素B1化学结构异常脆弱 对水解 氧化分解和热敏感 加工温度超过80℃时损失率可达20%-50% [2] - 水溶性维生素如B1和C比脂溶性维生素更不稳定 对热 光 氧气和碱性环境敏感 高温约70℃下易分解 [1] - 脂溶性维生素热稳定性相对较好 可耐120℃左右 但对光 氧气和金属离子敏感 油脂酸败时易被破坏 [1] 生产加工环节影响 - 高温灭菌可能导致维生素B1损失率达20%-40% 压片工艺摩擦产热加速降解 低温压片技术可保留93%活性 [2] - 配方中与碳酸盐 亚硫酸盐或高pH成分共存时分解速率倍增 水分含量超过7%时21天后保留率降至48% [2] - 储运环境变化导致pH从酸性变为碱性 25℃储存每月平均损失14% 30℃以上破坏加剧 [2][6] 检测标准与合规问题 - 国内外检测出现初检不合格复检合格案例 如婴幼儿奶粉标签标示1.2mg/100g 初检0.9mg/100g低于国标80%要求 复检因方法差异合格 [5] - 美国保健品使用FDA抽检游离B1未碱水解导致初检不合格 改用USP标准方法后第三方检测达标 [5]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存在局限性 食品色素 硫化物干扰荧光信号 其他B族维生素共洗脱影响分离精度 [11] 行业解决方案尝试 - 采用抗氧化剂复合体系如维生素C E 牛磺酸 添加柠檬酸盐 磷酸提供稳定酸性环境减少降解 [6] - 微胶囊化技术通过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或脂质材料包裹维生素 包埋率通常70%-90% 负载量一般10%-30% [6] - 惰性气体包装成本高且无法完全避免活性损失 不同维生素需要不同壁材和工艺参数缺乏通用方案 [6] 检测技术升级需求 - 特色乳产业曾通过升级乳蛋白检测技术解决掺假问题 为维生素检测标准迭代提供参考 [9][10] - 需开发现场 无损 快速检测方法 应用AI和大数据提升食品真实性检测适用性和时效性 [12] - 检测标准滞后导致企业以添加量代替实际有效量 需建立统一标准保障消费者权益 [11][12] 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从被动应对失活转向主动保持活性 需突破B1 B2在配方和保质期内含量稳定的技术瓶颈 [12] - 食品科技与自然规律博弈需前沿技术支持 通过技术创新重塑产业格局提升营养健康水平 [12]
预防基孔肯雅热,营养为健康“筑防线”
中国经济网· 2025-08-13 09:30
基孔肯雅热疾病背景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并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 关节疼痛和皮疹 [1] - 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 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严重感染需及时就医 [1] - 合理营养摄入是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的关键 [1] 蛋白质摄入建议 - 每日需补充优质蛋白质120-200克 每周至少两次水产品 [2] - 推荐每日摄入牛奶300-500毫升 鸡蛋1-2个 [2] - 推荐食用三文鱼 鳕鱼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 植物蛋白建议每日大豆25-35克或豆浆250毫升 [2] 维生素补充方案 - 维生素C每日需通过柑橘类水果(如150克橙子)或10-15颗草莓补充 以增强白细胞活性 [3] - 维生素D需每周食用两次深海鱼类(每次100克)或每日鸡蛋 辅助免疫调节 [3] - 维生素A每月摄入动物肝脏1-2次(每次50克)或胡萝卜100克 以维持黏膜完整性 [3] 矿物质摄入指导 - 锌元素每周需食用牡蛎2-3次(每次5-6个)或每日坚果10-15克 支持免疫系统功能 [4] - 铁元素建议每周食用牛肉2-3次(每次100-150克)或每日绿叶蔬菜100-150克 预防贫血影响免疫 [4] 营养补充剂应用 - 益生菌(含双歧杆菌 嗜酸乳杆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增强肠道免疫力 [5] - 大蒜素补充剂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需按说明书剂量服用避免胃肠道不适 [6] 饮食管理原则 - 需保证食物多样性 每日涵盖谷类 蔬菜 水果 肉类和奶类以满足全面营养需求 [7] - 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如糖果 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 以减少免疫系统功能受损风险 [8] - 保持定时定量进食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以维持代谢和免疫系统稳定 [9]
“专业指导”不该成销售套路
经济日报· 2025-08-12 23:19
行业乱象现状 - 保健品行业存在虚假营养指导现象 例如产品包装建议每日食用1片至2片维生素C但所谓营养师却建议一天吃30片到40片 [1] - 商家通过伪造案例和夸大产品功效等手段诱导消费 部分销售人员暗示保健品具有治病或防癌等涉嫌违法的功效 [1] - 打着营养师旗号推荐保健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专业服务与营销边界日益模糊 [1] 监管与规范措施 - 需完善营养指导资质认证体系 可借鉴深圳医码通经验通过扫码查看营养师执业资质和投诉记录帮助公众辨别真伪 [1] - 平台需压实审查责任 对营养师账号实行双验证 包括清理营养顾问等模糊头衔并验证资质 同时多渠道验证营养指导内容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1] - 应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 通过公益讲座和权威健康指南宣传帮助居民提升健康素养 [2] 行业影响与展望 - 保健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但营销套路问题亟待解决 [1] - 当科学知识便捷可及且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时 以营养指导为幌子的营销套路将失去生存土壤 [2]
新和成,两大项目公示
DT新材料· 2025-08-09 16:05
黑龙江新和成项目公示 - 公司计划在黑龙江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A9、A10及功能发酵制品项目,形成5000吨/年A10产能、6000吨/年A9产能及其他多种功能发酵产品产能[3] - 公司同时规划A18、A20及异酸项目,将采用生物发酵法共线生产1000吨/年A18、3000吨/年A20和10000吨/年异酸产品,预计投资8316万元[4] - 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为浙江新和成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7年,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维生素C、辅酶Q10等产品,业务涵盖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原料药领域[4] 新和成业绩与投资 - 公司实现营收216亿元,净利润58.69亿元,业绩表现突出[5] - 公司计划投资1.08亿元建设年产17000吨合成香料、8209吨3-甲基-3-丁烯-1-醇和5650吨异戊烯醛项目[5] 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第四届SynBioCon 2025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行,聚焦AI+生物制造赛道及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的产业化进展[9] - 大会将举办生物制造青年论坛、产业高层座谈会、蓝皮书闭门研讨会等多项同期活动[9][10][11] - 会议日程包括生物制造产业宏观论坛、AI赋能生物制造专题论坛、未来食品&农业专题论坛等核心内容[10][11]
黑龙江新和成两大发酵项目公示,布局哪些产品?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8-08 14:33
黑龙江新和成项目进展 - 黑龙江新和成两个发酵项目近期在相关网站公示 [2] - A9、A10及功能发酵制品项目位于黑龙江省绥化市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通过改造现有厂房和设备 新增5000吨/年A10产能、6000吨/年A9产能 以及多种功能发酵制品产能(如10吨/年BC、10吨/年LC等) [3] - A18、A20及异酸项目为改扩建项目 利用现有厂房及装置 采用生物发酵法共线生产1000吨/年A18、3000吨/年A20和10000吨/年异酸 预计投资8316万元 [4] - 公司以玉米为原料 通过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维生素C、辅酶Q10等产品 业务涵盖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原料药等领域 [4] 新和成业绩与投资动态 - 公司营收达216亿元 净利润58.69亿元 表现亮眼 [5] - 公司投资1.08亿元建设年产17000吨合成香料、8209吨3-甲基-3-丁烯-1-醇、5650吨异戊烯醛项目 [5] 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 聚焦AI+生物制造赛道 涵盖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等议题 [9] - 大会同期举办生物制造青年论坛、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蓝皮书闭门研讨会及科技成果展示对接等活动 [9][10][11] -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将在大会期间发布 [12]
新华网财经观察丨保健品“营养指导”乱象调查
新华网· 2025-07-29 06:11
保健品行业乱象 - 保健品销售人员冒充"营养师"进行不专业指导 夸大产品功效并建议超量服用 如维生素C建议日服30-40片远超包装标注的1-2片 [2] - 线上社交平台和线下健康讲座中 "营养师"人设成为销售转化率最高的营销手段 但实际缺乏专业资质 [2][7] - 销售人员通过短期速成课程获取"营养顾问"等证书 利用"专业形象"开展直播带货和群聊推销 推荐方案缺乏个性化评估 [7][9] 营销手法分析 - 企业为销售人员提供标准化"话术手册"和"配方模板" 使用"擦边词汇"营造专业形象诱导购买 [13] - 销售模式从传统店铺演变为互联网线上销售 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和微信社群成为主要渠道 [12][13] - 营销话术中普遍暗示产品具有"治病""降三高""防癌抗癌"功能 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和广告法 [10][13] 行业监管现状 - 保健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9.5% 但44%重大案件涉及夸大宣传 19%涉及违法广告 [19][20] -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五年专项清理行动 重点打击虚假宣传和违法广告行为 [19] - 保健食品需标注"蓝帽子"标志和批准文号 产品信息可在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查询 [22] 消费者识别指南 - 选购需遵循"123法则":查蓝帽子批号、看标签信息、控食用量 [22] - 警惕"三无"产品混充保健品 如理疗床垫等功能性产品缺乏法律定义 [19] - 避免参与免费试用、健康讲座等营销活动 保留聊天记录和支付凭证作为维权证据 [17][22] 法律维权案例 - 重庆"减肥诈骗"案涉案2.9亿元 主犯因冒充营养师推销被判无期徒刑 [15] - 湖北养老产品诈骗案中被告人虚构保健品药用功效 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16] - 河南某公司因广告演员伪装专家宣称保健食品治病功能被罚款122.48万元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