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搜索文档
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情况报告发布 长沙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3823家
长沙晚报· 2025-09-16 01:42
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成效 - 长沙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 较2022年提升9位 [1] - 全球科研城市排名第23位 较2022年提升11位 [1] - 全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第9位 创历史最好成绩 [1] 研发机构与创新平台建设 - 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3823家 政策出台后新增1796家实现基本翻番 [1] - 月均新增研发机构75家 为建设前增速的3倍 [1] - 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52家 累计引育企业研发中心389家 [1] 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发展 -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30余项 其中27项为全球领跑和自主可控技术 [1] - 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13项 主持完成项目数量全国第7位 [1] - 高新技术企业达8609家 同比增长29% [1]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 同比增长51% [1] 人才引进与集聚 - 柔性引进诺贝尔奖得主3名 湘江科学城储备院士项目6个 [1] - 新增国家级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1200余名 [1] - 引进"高精尖缺"领军人才237名 企业研发中心集聚人才超万人 [1]
科技部授牌15所在港全国重点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 2025-08-31 03:58
核心观点 - 国家科技部向香港15家科研机构授予"全国重点实验室"资质 标志着香港科研机构正式进入国家创新体系核心层 彰显香港科研实力并为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注入关键动能 [2][3][5] 授牌背景与政策脉络 - 2018年国家科技部确立香港伙伴实验室国家级地位 基于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布局 香港创新科技署自2023年底启动系统性重组计划 历时18个月优化科研资源配置 [3] - 15家实验室于2025年1月获国家科技部核准重组 2024年7月1日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 2024年8月25日举行正式授牌仪式 [3] 实验室特征与评估体系 - 学科覆盖四大战略领域: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电子信息、农业科技 [4] - 全部依托全球百强高校 形成"顶尖学府+国家级平台"协同创新模式 [4] - 每所实验室每年获特区政府2000万港元定向科研经费 [4] - 评估体系包含四个维度:基础研究原创性突破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水平、国家战略需求响应机制、国际科技前沿跟踪能力 [4] 对接机制与国家期许 - 香港创新科技署建立"三维对接"机制:政策层面深度融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资源层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设施共享网络、人才层面推行"双聘制"科研人员流动机制 [5] - 国家提出多项明确期许:突破原始创新瓶颈、打造"从0到1"科研范式、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体、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枢纽功能、完善知识产权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5] 实验室清单与研究领域 - 香港大学主导5家实验室:新发传染性疾病(管轶/袁国勇)、肝病研究(吴吕爱莲)、合成化学(支志明)、生物医药技术(徐爱民)、光量子物质(张翔) [6] - 香港中文大学主导4家实验室:转化肿瘤学(卢煜明)、农业生物技术(林汉明)、消化疾病研究(于君)、量子信息技术与材料(刘仁保) [6] - 香港城市大学主导2家实验室:太赫兹及毫米波(陈志豪)、海洋环境健康(梁美仪) [6] - 香港理工大学主导2家实验室:超精密加工技术(张志辉)、沿海城市气候韧性(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 李向东/吴宏伟) [6] - 香港科技大学主导2家实验室:神经系统疾病(叶玉如)、显示与光电子(Kristiaan Neyts/范智勇) [6]
陕西积极筹备丝博会参会工作
陕西日报· 2025-05-05 22:58
展会规模与活动安排 - 丝路优品展展览面积达1.6万平方米 汇聚千余种特色商品和地理标志产品 [1][2] - 配套活动包括丝路优品推介 国际商协会路演 采购对接 需求发布 云展直播 文化展演及美食品鉴等 [2] - 渭南市将举办10场重要活动 涵盖中欧班列全球合作伙伴对接 中国—中亚丝路电商合作等专题推介 [1] 参展单位与科技创新 - 参展单位需为西安市注册科技型企业或驻市高校科研院所 且在科技创新或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 [1] - 重点征集领域包括增材制造 光子 商用车 半导体及集成电路 输变电装备 航空 生物医药 钛合金及新能源乘用车 [1] - 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可参展 如全国重点实验室 制造业创新中心 工程研究中心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单位 [1] 组织筹备与招商合作 - 陕西各地部门协同推进项目征集 参展布展及客商邀请等关键环节 [1] - 省贸促会通过邀请函邀约商协会机构及企业携合作项目与优质产品参展 [2] - 西安市科技局负责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展示区组展工作 并征集实物展品 [1]
中国985高校中首个合成生物学学院诞生!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4-29 14:19
学院成立背景与意义 - 天津大学成立中国985高校中首个合成生物学学院 旨在应对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2] - 学院整合多学科资源 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科研 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2] - 合成生物学被列入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属于战略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未来产业[4] 行业发展前景 - 麦肯锡预测全球60%物质可通过生物合成生产 潜在经济价值达30万亿美元[4] - 合成生物学致力于设计改造生物体系 以应对材料、能源、环境和健康等全球性挑战[4] 科研实力与成就 -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近五年研究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一 拥有合成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珠峰计划前沿科学中心[5] - 科研团队由院士领衔 牵头承担3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 - 制药工程专业2024年软科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2025年获评A+等级[5] 人才培养体系 - 在国际上率先创建合成生物学专业 建立首个本科-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5] - 设有合成生物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 - 2017年国内率先招收合成生物学本科生 2024年软科学科排名全国第一[5] 未来发展规划 - 科研目标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原创成果突破 为医药健康、能源材料和环境治理等领域提供科技支撑[5] - 将建立交叉学科课程及实践课题 所有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5] - 通过重大任务开展项目式教学 为拔尖学生接触国际科研前沿创造条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