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浦银转债
icon
搜索文档
齐鲁转债今日最后交易日 银行转债将仅剩7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07:15
齐鲁转债退市安排 - 8月8日为齐鲁转债最后交易日 8月13日为最后转股日 8月14日摘牌[2] - 未转股余额4.53亿元 未转股比例仅5.67%[3] - 触发强制赎回因正股股价6月3日至7月4日连续15个交易日不低于转股价130%[3] 银行转债市场格局变化 - 齐鲁转债为年内第五只摘牌银行转债 退市后市场仅存7只[2] - 10月浦银转债到期后银行转债规模将降至1000亿元以下[2] - 年末可能仅剩兴业 重银 青农 紫银4只转债 合计规模约639亿元[2][6] 齐鲁银行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67.82亿元 同比增长5.76% 归母净利润27.34亿元 同比增长16.48%[3] - 净息差企稳回升 利息净收入49.98亿元 同比增长13.57% 手续费收入8.17亿元 增长13.64%[4] - 不良贷款率1.09% 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拨备覆盖率343.24% 提升20.86个百分点[4] 转债退市对市场结构影响 - 银行转债余额占比近20% 退市导致稀缺性提升[6][7] - 电力设备(685.8亿元) 农林牧渔(253.93亿元) 基础化工(184.94亿元)成为规模前三大行业[7] - 可转债ETF增量资金将向电力设备(单亿份增1.88亿元)和化工(单亿份增0.92亿元)倾斜[7] 机构配置偏好变化 - 二级债基增持基础化工 电力设备 非银大额转债[8] - 一级债基主要增持化工 农林牧渔 电子大额券[8] - 转债基金偏好非银 化工和公用事业大额转债[8]
银行纷纷下架可转债,市场或现千亿元缺口,投资者“疯抢”新债
华夏时报· 2025-07-09 05:15
银行可转债市场动态 - 多家中小上市银行近期触发可转债强赎条款,包括齐鲁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南京银行等,涉及发行总额合计480亿元 [1] - 浦银转债预计通过转股和强赎完成摘牌,规模达500亿元,另有紫银转债、上银转债、常银转债等排队转股 [1] - 银行板块整体走强,二季度A股银行板块上涨16.02%,正股价格大幅上涨促使银行加速转股进程 [2] 银行可转债供需分析 - 银行转债规模占整体转债市场18.7%,2025年新发规模仅170亿元,却有超500亿元规模面临退市,供需矛盾突出 [4] - 存量规模预计骤降至1000亿元以下,机构资金可能分流至中小规模成长债(如新能源、AI概念)或低估值蓝筹债(如公用事业、消费板块) [4] - 银行转债因其信用资质强、抗风险属性显著、正股股息率突出,长期受投资者青睐,但供给持续减少引发配置替代需求 [3][6] 机构投资者策略调整 - 机构投资者转向挖掘"股性强,债底稳"的标的,如银行、央企、能源板块中转股预期明确的转债 [6] - 套利策略关注含权较强、转股溢价率收敛空间大的转债,量化基金利用价格波动获取超额收益 [6] - 公募基金持续减配银行转债,转向红利资产或其他替代品填补配置空白 [5][6] 新债发行与市场反应 - 中国广核发行49亿元A股可转债,利率设定为0.2%-2.0%,初始转股价格3.67元/股 [7] - 新债上市首日涨幅明显,因资金面充裕且供给偏紧,但发行节奏尚不足以完全替代银行转债留下的缺口 [8] - 市场期待银行转债发行回归正常,未来银行可能在股价走高窗口期重新发行新一轮转债 [9] 银行可转债功能与前景 - 可转债转股前融资成本较低,转股后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尤其受股价破净银行青睐 [3] - 银行转债摘牌是资本补充周期中的阶段性节点,未来中小银行仍需持续优化资本结构支持地方经济 [9] - 股价上涨提升市场对银行基本面认可度,但若未来股价调整可能对存量转债形成折价压力 [9]
银行转债存量“缩编”机构底仓资产如何腾挪
中国证券报· 2025-07-08 20:50
银行转债市场动态 - 年初以来银行板块持续走强,带动多只银行转债加速转股并摘牌,如杭银转债7月7日摘牌,南银转债将于7月18日摘牌 [1] - 中信证券测算今年约1000亿元银行转债完成转股,叠加发行节奏放缓,市场整体规模将缩量 [2] - 截至7月8日可转债总存量为6646.47亿元,较年初减少689.75亿元,天风证券预计下半年规模或缩减至6000亿元以下 [3] 银行转债退场影响 - 银行转债转股有助于补充银行核心一级资本,降低资本补充压力,支撑风险资产投放 [2] - 相较于增发、配股等传统方式,可转债转股操作成本较低,性价比高 [2] - 银行转债退出加剧可转债市场供需缺口,提升存量银行转债投资价值,影响机构配置策略 [3] 机构配置情况 - 可转债因"债底保护+股票期权"特点成为资管机构重要配置品种,提升投资组合收益表现 [3] - 某银行系险企可转债仓位中银行转债占比近40% [4] - 某信托公司可转债投资占比30%-70%,银行转债占其可转债投资比例8%-12% [4] - 某股份行理财公司配置可转债规模约40亿元,占比0.4% [5] - 某公募基金"固收+"产品可转债仓位占28% [5] 替代资产探索 - 银行转债缩量后,机构关注转债ETF、生猪光伏大盘转债、公共事业建筑建材等低波稳健品种 [6] - 部分机构考虑增加REITs和行业主题ETF配置 [6] - 低价债性转债(价格115元以下)可能成为替代选择 [6] 市场供需展望 - 供给端持续收缩,需求端显著扩张,供需矛盾加剧或促使可转债估值易上难下 [7] - 机构在资产荒背景下不会轻易减仓,等待估值上行机会 [7] - 股性转债在股市向好时可能迎来"正股上涨+估值提升"的戴维斯双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