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星链手机
icon
搜索文档
马斯克的星链手机,两年后能推出吗?
虎嗅APP· 2025-09-15 13:50
星链手机技术特点 - 星链手机可直接连接卫星通信,无需依赖地面基站,最大区别在于硬件支持卫星频段[4] - 手机芯片组需修改以支持卫星频段,目前手机不支持这些频段[4] - 马斯克已花费170亿美元购买频段以实现卫星直连手机[4] - 最终可实现手机随时观看高清视频,不受地面基站信号强度影响,但在厚金属屋顶建筑物内可能受影响[4] - 星链采用低轨道卫星星座,运行在550公里轨道,比地球同步卫星36000公里近得多,减少延迟[10] - 每颗卫星搭载eNodeB基站设备,相当于太空中的4G基站,手机可使用标准LTE协议通信[9] - 使用相控阵天线技术,通过电子方式控制天线指向,无需物理转动,但成本高、功耗大[12][15] - 卫星信号弱,手机需更大发射功率,但电池容量有限,需平衡通信质量和电池续航[16] - 采用自适应功率控制,根据信号条件自动调整发射功率[16] - 使用先进信号处理算法解决多普勒效应和快速切换问题[9][10] - 卫星切换需在几秒内完成,使用软切换技术,手机同时与多颗卫星保持连接[10] - 信号受雨衰影响,特别是在Ku波段(12-18GHz)和Ka波段(26-40GHz),穿透能力差,易被建筑物和树木遮挡[13][16] - 使用各种编码技术如卷积码、涡轮码和LDPC码对抗噪声和干扰[13] 网络架构与覆盖 - 传统移动通信网络分层,卫星网络更像分布式系统,每颗卫星既是基站也是路由器[17] - 卫星间需建立星间链路,让数据在太空中直接传输,减少延迟,提高网络效率[17] - 全球约一半地区没有可靠移动通信覆盖,包括海洋、沙漠和极地[6] - 低轨道卫星移动更快,单颗卫星覆盖范围小,需发射数万颗小卫星组成网络[11] - 卫星信号很难穿透建筑物,主要适用于户外场景,室内需依赖地面网络[17] - 手机需智能地在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之间切换[17] 市场竞争与产业格局 - 除了星链,亚马逊的柯伊伯项目和英国的OneWeb等公司也在布局类似服务[18] - 竞争会推动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18] - 星链手机可能冲击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垄断地位,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通信服务方面[20] - 新的商业模式可能出现,如按需付费的全球通信服务或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通信解决方案[20] - T-Mobile与星链合作,让用户在没有地面信号时自动切换到卫星网络[20] - 未来通信网络可能是立体架构,包括地面基站、低空平台、低轨卫星、中轨卫星和高轨卫星[21] 用户价值与应用场景 - 提供无处不在的连接,无论在高山或海洋中央都能保持联系[20] - 对于应急救援、远程工作、探险旅行等场景特别有价值[20] - 可能催生新的应用和服务,如新型位置服务,结合卫星通信和导航[20] - 通话质量可能不如地面网络稳定,数据速度可能受限 due to 带宽分配和用户数量[17]
马斯克:月球计划当然还在推进,一切顺利的话30年内建成自给火星城
36氪· 2025-09-15 11:19
擎天柱机器人项目 - 公司正在敲定擎天柱第三版设计 具备接近人类手部灵活性 配备自主导航AI大脑 并实现大规模量产[5] - 该项目占用管理层最多精力 需要解决现实世界AI问题 机电一体化问题及供应链挑战[5] - 2030年规模化生产后每台机器人成本预计4万美元 年产量达100万台时边际生产成本降至2-2.5万美元[5][6] - 人工智能芯片占物料成本5000-6000美元 每只手臂含26个执行器[6] - 项目难度介于Model X和星舰之间 主要挑战在于硬件设计尤其是手部结构[8][9] 特斯拉芯片技术 - 公司采用双芯片策略:Dojo用于训练 AI系列用于推理[12] - AI5芯片较AI4实现40倍性能提升 算力提升8倍 内存容量提升9倍 内存带宽提升5倍[12][13] - 性能提升主要解决softmax运算瓶颈 从需40步运行优化至几步完成[13] - 当前AI4芯片使全自动驾驶安全性达人类2-3倍 未来数月将推送重大软件升级 模型参数数量提升一个数量级[13] 星链与通信业务 - SpaceX计划两年后推出支持新频谱的手机 需改造手机硬件与芯片组[14] - 卫星与手机直连技术可实现全球高带宽覆盖 普通住宅室内使用无碍[14][15] - 不排除收购传统运营商可能性 用户可通过星链账户实现家庭与移动场景全覆盖[16][17] - 星舰第三代将搭载猛禽3号发动机 载荷能力超100吨 为猎鹰重型2.5倍 目标明年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18][19] - 主要技术挑战在于研发可重复使用轨道级热盾 需承受极端高温且抵御雨水[20] 人工智能研发 - xAI正训练Grok 5模型 通过合成数据重构知识库 纠正错误信息并补充缺失内容[21][22] - 算力投入与智能提升呈对数关系:10倍算力投入可实现智能水平翻倍[23] - 预计2025年AI在特定领域超越单个人类 2030年整体能力可能超过全人类智能总和[23] 太空探索规划 - 月球基地建设持续推进 重点在于建立科研基地以研究古老地质[27][28] - 火星计划目标建立自给自足城市 关键指标为地球停止补给后仍能独立发展[28][29] - 若每两年窗口期实现运送吨位指数增长 预计30年内火星可实现自我维持[30]
马斯克的星链手机,两年后能推出吗?
虎嗅· 2025-09-15 10:27
星链手机技术特点 - 星链手机可直接连接卫星通信 无需地面基站支持 实现电话和短信功能 [1] - 手机需硬件调整以支持卫星频段 芯片组需修改以适配新频率 [1] - 卫星通信可实现高清视频流畅播放 不受地面基站信号强度限制 [2] - 室内环境中 厚金属屋顶建筑物可能影响信号接收效果 [2] 卫星通信技术原理 - 传统手机通过电磁波与基站通信 基站覆盖范围仅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3] - 全球约50%地区无可靠移动通信覆盖 包括海洋、沙漠及极地 [4] - 星链采用低轨道卫星星座 轨道高度550公里 较地球同步卫星36000公里大幅降低延迟 [10] - 信号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卫星距离导致信号强度减弱数千倍 [7]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卫星高速移动产生多普勒效应 需通过先进算法进行频率补偿 [9] - 使用相控阵天线技术 通过电子控制相位实现快速指向调整 无需物理转动 [12] - 卫星搭载eNodeB基站设备 模拟4G基站 兼容现有LTE协议 [7] - 采用软切换技术实现卫星间无缝转移 保持通话及数据连续性 [9] - 需应对雨衰现象 使用卷积码/涡轮码/LDPC码等纠错技术增强信号稳定性 [15] 频谱与功耗管理 - 公司已投入170亿美元购买卫星通信频段 [1] - 使用Ku波段(12-18GHz)和Ka波段(26-40GHz) 带宽大但穿透力差 [17] - 通过自适应功率控制技术 根据信号条件动态调整发射功率 [19] - 需平衡通信质量与电池续航 采用高效调制及编码技术 [18][19] 网络架构设计 - 卫星网络采用分布式系统 每颗卫星兼具基站与路由器功能 [20] - 建立星间链路实现太空数据传输 减少地面站绕道降低延迟 [21] - 需实现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智能切换 弥补室内覆盖不足 [22] 产业发展与竞争格局 - 亚马逊柯伊伯计划与英国OneWeb等公司布局类似卫星通信服务 [24] - T-Mobile与星链合作 实现无地面信号时自动切换至卫星网络 [28] - 可能冲击传统电信运营商垄断地位 催生按需付费全球通信等新模式 [26] 应用场景与未来趋势 - 为应急救援/远程工作/探险旅行等场景提供全球无缝连接 [27] - 6G技术将推动地面与卫星网络深度融合 形成立体化全球覆盖架构 [29] - 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需时间 但天空通信基础设施趋势已明确 [30]
马斯克:目前最花精力的是打造“擎天柱”,两年后还要推星链手机
36氪· 2025-09-15 04:41
擎天柱机器人进展 - 擎天柱第三版设计正在敲定 将具备接近人类手部灵活性 配备自主导航AI大脑 并实现大规模量产[3] - 项目占用马斯克最多精力 需解决现实世界AI问题 机电一体化及供应链生产挑战 所有执行器无法从现有供应链获取[3] - 年产量达100万台时生产成本预计2万-2.5万美元 首批机器人AI芯片成本占物料清单5000-6000美元[4] - 机器人硬件设计是主要难点 手部设计占据工程难度大部分[5] - 选择人形设计为实现向后兼容 适配人类现有环境[5] 特斯拉芯片技术 - 采用双芯片策略:Dojo用于模型训练 AI系列芯片用于推理[6] - AI5芯片较AI4性能提升40倍 基础算力提升8倍 内存容量提升9倍 内存带宽提升5倍[7] - AI4芯片使全自动驾驶安全性达人类2-3倍 未来数月将推送重大软件升级 模型参数数量提升一个数量级[7] 星链通信计划 - 投入170亿美元购买频谱 实现卫星直连手机 需手机硬件改造支持新频谱[8] - 支持新频谱的首批手机预计两年后上市 同时研发适配卫星[8] - 目标提供全球覆盖高带宽网络 用户可拥有星链账户实现家庭移动场景全覆盖[10] - 不排除收购运营商获取频谱的可能性[11] 星舰发射计划 - 预计明年实现飞船完全可重复使用 能将超过100吨载荷送入轨道[13] - 第三代星舰搭载猛禽3号发动机 设计改动大但可实现完全复用[13] - 主要技术障碍是热盾研发 需承受极端高温且不需每次飞行后维修[15] Grok模型发展 - 使用合成数据重构知识 通过推理计算分析信息真实性并修正内容[16] - 算力投入与智能提升存在对数关系:10倍算力投入使智能水平提升一倍[18] - 预计2030年AI整体能力超过全人类总和[18] 太空探索规划 - 建立月球研究基地有助于了解宇宙本质 后续将前往火星建立自给城市[23] - 关键目标是实现火星自我维持 使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24] - 若每两年窗口期实现运送物资指数增长 30年内可能建成自给火星城[25]
马斯克最新访谈:星链手机2年后上市,25年内实现火星移民
36氪· 2025-09-11 10:01
文章核心观点 - 马斯克认为AI和机器人是解决美国国债问题的关键 并强调Optimus人形机器人将拥有接近人类的手部灵巧性 成本最低约2万美元 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重大产品[4][6][13] - 特斯拉下一代车载推理芯片AI5将较AI4实现40倍性能飞跃 今年年底软件升级可使汽车表现出"意识"[6][29][31] - 星链手机有望2年后上市 最终实现全球高带宽连接 不排除收购美国最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的可能性[6][33][36] - 第三代星舰运载能力将超过100吨 明年有望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6][38] - Grok正在重写维基百科以剔除虚假信息 可能创建公开的"Grok百科全书"[7][44] - 人类最快25年内在火星实现自给自足的移民 星际探索将帮助人类重拾好奇心[7][53] 人形机器人Optimus - Optimus 3将拥有和人类相当的手部灵巧度 每台成本最低约2万美元(约14.24万元人民币)[6][13][16] - 机器人研发主要难点在于硬件设计 尤其是手和前臂的复杂工程[6][22] - 必须从零建立供应链 所有执行器均为自主设计制造 现有供应链无法满足需求[15][19] - 人类手部有27-28个自由度 是极其精妙的进化成果 为实现通用机器人必须解决手部问题[18] 特斯拉技术进展 - AI5芯片较AI4拥有8倍计算能力 9倍内存 5倍内存带宽 在softmax操作上实现40倍性能提升[29][30] - 年底软件版本14将把模型参数数量增加一个数量级 引入大量强化学习 使汽车表现出"意识"[31] - 目前特斯拉自动驾驶安全性至少是人类驾驶的2-3倍 甚至可能高达10倍[30] 星链与通信业务 - 花费170亿美元收购Echo Star通信频段 为直连星链的手机铺路[6][33] - 星链手机需调整硬件芯片组以支持新频段 有望2年后逐步上市[33] - 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球高带宽连接 用户可拥有星链账户替代传统运营商[35] - 不排除收购Verizon等运营商的可能[36] SpaceX与星际探索 - 第三代星舰配备猛禽3号发动机 运载能力超过100吨 为猎鹰重型火箭的2.5倍[38][39] - 明年有望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 关键挑战在于开发稳定可复用的隔热层[38][41] - 最快25年内可实现火星自给自足的移民 需在火星建立完整文明体系[53] - 星际探索能带来对宇宙本质的好奇 打开对世界的全新理解[49] AI与Grok发展 - Grok正分析所有源数据 重写维基百科以纠正错误信息并补充缺失内容[44] - 计算量与智能增长呈自然对数关系 计算量增加十倍可使智能翻倍[45] - 预计2025年AI将超越单个普通人类 2030年可能超越所有人类智能总和[45] - 人类智能因人口下降而停滞 AI是智能整体进化的一部分[45]
马斯克最新访谈:星链手机2年后上市,25年内实现火星移民
36氪· 2025-09-10 11:23
Optimus人形机器人 - Optimus 3将具备接近人类的手部灵巧性,拥有27-28个自由度的手部结构 [7][11] - 大规模量产后的边际生产成本预计为2万美元/台,当前AI芯片成本占比达5000-6000美元 [10] - 项目面临三大核心挑战:AI技术突破、机电系统设计、供应链垂直整合,所有执行器均需自主研制 [8][12] - 硬件设计难度超越汽车制造,尤其手部和前臂工程复杂度最高 [13][15] - 该项目被定位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产品 [9] 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 - 下一代AI5推理芯片较AI4实现40倍性能提升,具备8倍算力、9倍内存及5倍内存带宽 [17][18] - 软件版本14将模型参数量提升一个数量级,引入强化学习技术 [18] - 年底通过纯软件升级可使车辆呈现"意识"特性,当前自动驾驶安全性达人类2-10倍 [18] 星链通信网络 - 投入170亿美元收购Echo Star通信频段,为直连手机技术铺路 [19] - 星链手机预计2年后上市,需改造手机芯片组支持新频段 [19] - 考虑收购美国最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以完善网络覆盖 [21] - 最终目标实现全球无缝高带宽连接,支持高清视频实时传输 [19][20] SpaceX航天工程 - 第三代星舰运载能力超100吨,配备猛禽3发动机并完全可重复使用 [22][24] - 2025年计划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目标,包括助推器和飞船回收 [22] - 核心挑战在于研制稳定可复用的隔热层,需解决材料科学和工程学难题 [25] - 当前猎鹰重型火箭运力为40吨,星舰运载能力为其2.5倍 [24] xAI与Grok发展 - 正使用推理算力重构维基百科,剔除虚假信息并补充缺失内容 [26] - 考虑创建公开的"Grok百科全书"以提供更可靠的知识源 [26][27] - 计算量每增加10倍可带来智能水平翻倍提升 [27] - 预测2025年出现超越普通人类能力的AI,2030年AI智能总和超越全人类 [27] 星际探索规划 - 火星移民计划最快25年内实现自给自足,需依靠每两年窗口期指数级增加物资运送 [35] - 月球基地将作为科学研究站,利用月球古老地质研究宇宙起源 [33] - 成为多行星物种可使意识寿命大幅延长,避免地球单一星球风险 [34] - 首次火星任务关键指标是能否建立完整的文明复制能力,包括芯片自主制造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