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经洞

搜索文档
构建敦煌学研究的“数字基座”
人民日报· 2025-09-26 21:45
公司数字化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历经1950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 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 2017年形成"一院六地"管理格局 负责敦煌莫高窟等六处文化遗产管理[1] - 自1980年代末启动数字化保护探索 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数据采集 200个洞窟数据处理 212个洞窟三维重建 45身彩塑重建 16处遗址重建 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 总数据量达500TB[1] 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 2022年12月8日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开放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涵盖莫高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2] - 平台提供官方授权资源获取功能 支持用户上传创作成果进行共创开发 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数字化创新应用成果 - 2025年5月31日推出"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通过数字化形式实现海外流失文物的解读与共享[1] - 开发"数字藏经洞"云游戏 高精度还原敦煌藏经洞原貌 结合游戏技术与历史叙事演绎文化故事[3] - 构建涵盖实景洞窟复制 沉浸式展示 三维重建等多元形式的数字展览体系 2014至2025年在国内外举办超50场数字展览[3] 行业技术实践与影响 - 开创文化遗产数字化参与式体验新模式 推动数字文博进入创新发展阶段[3] - 通过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 结合科技与艺术手段 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弘扬[3] - 构建敦煌学研究"数字基座" 为学术研究及多元利用提供持续支持[4]
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
人民网· 2025-09-18 22:13
论坛概况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于9月17日在西安举行 主题为"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1] - 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及9个国际组织的约800名嘉宾参会 [1] - 论坛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等议题展开讨论 [1] 技术应用案例 - AMD通过AI大模型训练成为"顶级画师"助力山西永乐宫壁画修复 重现800年前中国色 [2] - 联想研发六足机器狗在山西应县木塔实现非接触状态下毫米级文物细节还原 [2] - 甘肃敦煌运用数字照扫、三维建模等技术高精度重现"数字藏经洞" [2] - 腾讯与国家文物局合作"云游长城"项目 用户可通过手机沉浸式体验长城 [3] - 陕西省文物局联合西影集团将MR全息可视导览与Vision Pro混合技术应用于石峁遗址展示 [3] - 西北大学使用3D扫描、无人机航拍、激光雷达等技术为丝路文化遗产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已完成乌兹别克斯坦拉巴特遗址典型文物数字化提取 [5] 国际合作成果 - 乌拉圭利用数字技术生成珍贵文献数字副本 通过非侵入式方式探索古物与遗迹 [2] - 赞比亚博物馆在中国等国家支持下实现展品数字化展示和口述历史数字化记录 [4][5] - "数字敦煌"向全球公开展示30余个洞窟高清资源 [5] -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汇聚99个国家丝绸文物数据 [5] 行业发展方向 - 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数字保护体系 传续文明根脉 [2] - 应用AI、VR、AR、MR等技术突破时空限制 实现文化遗产从专家专属走向大众共享 [3] - 加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全球互联互通和合规共享 [4] -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可持续方式分享文化遗产 [3]
唐晓彬、王亚男:AI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注入全新活力
环球网资讯· 2025-09-11 23:26
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的应用现状 - 人工智能技术正全方位重塑文化产业生态 从文化产品创作到传播体验 从文化遗产修复到资源保护 从产业运营到产业升级[1] 生产方式变革 - 人工智能实现文化产业生产及创作领域核心技术革新 如景德镇引入AI纹样生成系统和3D打印生产线大幅提升陶瓷月产能[2] - AI可根据用户需求实现内容创作的个性化定制 如Amper Music和SunoAI平台快速生成音乐作品 LiblibAI根据描述生成视觉素材[2] 提质增效作用 - AI与VR、XR及大数据融合创新文化场景体验模式 如敦煌研究院"数字藏经洞"提供沉浸式体验[3] - 运用AI提炼文化元素塑造IP产业链 提升文化产品运营效益 助力文化产业出海 如《华夏漫游之北京中轴线》海外巡展项目[3] 文化遗产保护 - AI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效率与修复精度 通过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博物馆展品"开口说话"[4] - 结合传感器进行地理气象环境综合分析 实现风险预警 如故宫监测温湿度、古建筑病害和木结构变形情况[4] 技术应用规范 - 需明确AI的工具属性及辅助角色 避免文化作品同质化和过度依赖导致文化多样性稀释[4] - 应建立全流程数据质量监控体系 规避样本数据偏误和解读偏差风险[5] 技术推广优化 - 开发轻量化AI插件降低使用门槛 鼓励文化企业协作避免技术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马太效应[5]
智慧旅游打开“诗与远方”
经济日报· 2025-08-30 00:15
行业技术应用 - 场景复现与具身体验成为旅游热点 创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文旅产业 [1] - 虚拟现实(VR) 增强现实(AR) 拓展现实(XR) 混合现实(MR) 元宇宙 裸眼3D 全息投影 数字光影 智能感知等技术被用于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1] - 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打造超时空参与式数字藏经洞 北京中轴线数字孪生元宇宙平台上线 [1]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2023年5月印发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鼓励运用新技术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空间 [1] - 数字化技术从辅助手段升级为核心动力 深度赋能文旅产业 [1] - 建议创立数字文旅扶持基金 用于重点旅游景区数字化建设 [2] 企业实践与创新 - 通过大数据 云计算 物联网技术实现景区智能化管理 包括智能导览和智能监控 [2] -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 构建全新旅游生态 展现各地独特文化魅力与价值 [2] 发展挑战 - 全链条资源整合度亟待优化升级 [2] - 存在投资大收益小等问题 [2]
数智技术如何赋能文明新风培育?听听大咖怎么说
人民网· 2025-06-12 03:31
网络文明培育分论坛核心观点 - 数字技术成为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大剧院以"智慧剧院"建设引领"艺术+科技"融合,打造全球数字文化传播平台[3] - 共青团中央运用数智技术强化青年网络思想政治引领,推动数字时代红色基因传承和网络文明建设[5] - 清华大学开发AI思政助手"清小搭"和"清小导",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全覆盖支持和辅导员队伍的智能赋能[8] 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 文化领域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推出"数字藏经洞"和1:1高精度还原的莫高窟285窟虚拟体验[12] - 国家表演艺术机构通过智慧化改造构建数字化内容生产体系,形成新型文化传播生态[3] 教育领域 - 高校运用AI技术重构思政教育体系,开发智能问答、信息共享等模块实现24小时学生服务[8] - 人工智能专家提出技术需与人文价值结合,通过算法优化促进优良文化传播[14] 交通领域 - 铁路系统开展"坐着高铁看中国"等主题活动,构建"铁路网+互联网"双网融合的文明传播矩阵[9] - 企业通过正能量作品征集和主题宣传强化行业文化影响力[9] 技术应用创新方向 - 科大讯飞强调人本主义技术观,主张以人文价值引导AI发展路径[16] - 科研机构探索AI在情感计算领域的突破,推动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创新[14] - 机器人企业展示人机交互新场景,拓展智能设备在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形式[18]
综述:宜业宜居 协同创新——外国在港领团商界看好粤港澳大湾区新机遇
新华社· 2025-06-07 13:27
科技产业升级 - 腾讯展厅展示全球首个新一代"数字藏经洞",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物理渲染等技术实现敦煌艺术沉浸式体验[2] - 极飞科技智慧农业装备亮相巴西农业科技展,其载重强、速度快的农业无人机成为科技惠农标杆[2]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第二,大湾区"半小时科研圈"持续吸引全球人才[2] - 法国再保险(亚洲)计划布局生物医疗、低空经济等科创前沿领域,把握区域协同发展机遇[3] 区域协同与双向赋能 - 参访团考察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在智能驾驶、机器人技术、智慧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实效[4] - 菲律宾驻港总领事关注大湾区内地企业"出海"诉求与外资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需求,计划搭建与东盟的双向投资桥梁[4] - 印尼国家银行香港分行高管强调"香港——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协同效应将辐射国际市场[4] - 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展现大湾区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模式,被评价为"技术试验场"和"企业家精神孵化器"[5] 产城融合与创新生态 - 珠海金山软件园游戏产品获荷兰驻港总领事盛赞,体现大湾区多元产业在政策支持下的蓬勃发展[7] - 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和"优质生活圈",覆盖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加速宜居宜业宜游环境建设[7] - 香港欧洲商务协会主席认为大湾区宜业宜居环境是吸引人才与资金的关键因素,堪比越南岘港、西班牙马拉加等优质旅游目的地[6][7]
共话建设文化强国之道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扫描
金融时报· 2025-05-30 03:14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 论坛于5月26日至27日在广东深圳举办 聚焦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活力激发 设置10个分论坛探讨文化领域时代命题 [1] - 政府部门代表 专家学者 行业人士共同参与 凝聚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1] 老城保护与复兴 - 北京中轴线 阆中古城 扬州古城 深圳大鹏所城等文化遗产展示保护成果 文创产品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2] - 文化遗产保护需"大文化观"指引 避免文化旅游开发碎片化 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 [3] - 老城保护要点包括城垣标志 街道骨架 河道血脉 民居细胞 需系统性保护未被列入国家级名城的城镇 [4] - 阆中古城保护注重历史真实性与生活延续性 保留建筑形态与人文烟火气 [5] 新大众文艺发展 - 新大众文艺是跨媒介写作 融合文字 图片 声音 影像 形成多模态叙事范式 [7] - 网络文学成为大众共写新样式 数千万作者创作 数亿读者即时互动 [8] - 面临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 低俗内容博流量等挑战 需构建价值坐标体系 [8]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 AIGC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 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未来或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 [9] - 敦煌研究院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 形成400TB数字资源 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 [10] - 大模型技术带来创作大众化 生产智能化 生态普惠化三重变革 重塑个体创作生态 [11] - 多语言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传播 从翻译工具升级为文化桥梁 [9]
87条文化政策+AI黑科技=?文博会为中华文化森林播种
搜狐财经· 2025-05-28 09:47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赛事 - 深圳众擎机器人与英雄体育联合宣布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赛事"众擎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之'机甲拳王'"将于2025年12月在深圳举办 [1] - 赛事将成为机器人技术验证与人才储备的重要平台 [3] - 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24万台占全国40%以上深圳计划到2027年培育10家估值超100亿元的机器人企业 [3] 文博会人工智能与文化融合 - 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吸引110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5千多名观众参会现场签约项目41个 [3] - 广汽人形机器人展示钢琴演奏能力现场演奏《青花瓷》 [3] - 文化与科技发展分论坛聚焦"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学界和产业界领军人物出席 [5] AI技术应用案例 - 小红书利用多模态AI模型推出翻译功能精准翻译中式英文如"YYDS" [5] - 敦煌莫高窟采用数字化保护技术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 [5] - 腾讯研究院表示单个创作者借助Agent系统可完成剧本构思分镜设计后期制作等全流程工作 [7] 科技与文化结合政策 - 广东发布87条政策举措推动影视演艺动漫等6个文化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 [8] - 多语言智能系统将中华文化传播从"翻译准确"升级为"触达文化意蕴"需具备情感识别语义推理文化迁移能力 [8] - 哈工大专家强调技术体系需重新定义文化传播可能性从翻译工具转变为文化桥梁 [8]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文化科技齐飞 创作传播共赢
科技日报· 2025-05-28 01:49
数字文化创新 - 敦煌研究院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采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藏经洞,支持多语言沉浸式体验以促进敦煌文化全球传播[1] -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为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开辟新空间[1] AIGC技术应用 - AIGC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实现提质增效降本,未来可能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3] - 大模型技术带来三重范式革命:创作大众化(如Suno实现3分钟音乐创作)、生产智能化(跨模态转换重构工作流程)、生态普惠化("AI平权"推动全民创作)[4] - 单个创作者借助AI工具可具备专业团队生产力,例如影视领域通过Agent系统完成剧本构思至后期制作全流程[4] 文化传播技术革新 - 多语言智能系统需具备情感识别、语义推理和文化迁移能力,从"翻译准确"升级为"触达文化意蕴"[6] - 小红书整合自然语言处理、OCR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从文字转换到文化解码的跨越,例如解析表情包谐音梗[7] - 多模态AI模型推动技术成为文化桥梁,使中国声音以更自然准确的方式传播全球[6][7]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深圳商报· 2025-05-27 20:00
数字敦煌项目进展 -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采集壁画面积达2 81万平方米 [1] - 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与高效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树立世界文化遗产存储管理新典范 [1] - 敦煌研究院在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中首次实现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国际输出 [1] 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 - 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由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开放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2] - 该平台访问量已达543万人次,实现数字资源在考古、出版、展览等领域的共享与传播 [2] 数字藏经洞技术应用 - 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利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藏经洞,支持多语言 [2] - 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