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扁豆
icon
搜索文档
“热伤风”吃什么好得快?中医教你这样调理
人民网· 2025-08-05 02:11
核心观点 - 夏季过度贪凉或忽冷忽热易引发暑湿型"热伤风" 需通过中医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缓解症状 避免错误疗法如盖厚被发汗或滥用抗生素 [1][3][4] 错误治疗方法及风险 - 盖厚被子发汗可能导致脱水 电解质紊乱或高热惊厥 [3] - 喝姜汤可能加重内热 引发咽喉肿痛或口腔溃疡 [3] - 狂吃冷饮会加重湿邪内困 刺激胃肠黏膜并引发恶心呕吐 腹泻腹胀或长期低烧 [3][4] - 非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并增加耐药风险 [4] 暑湿型热伤风调理方案 - 症状包括全身酸痛 胸院痞满 食欲不振 腹泻 [5] - 茯苓12克 白术9克 薏苡仁20克 冬瓜100克 荷叶10克煮水代茶饮可健脾和胃 利尿消暑 [6] - 陈皮6克 藿香6克煎汁后加扁豆30克 荷叶30克 粳米100克煮粥可祛暑解表 健脾化湿 [6] 暑热型热伤风调理方案 - 症状包括身热 心烦 咽干痛 咳嗽 黄涕 口渴 [6] - 鲜香薰3克 鲜荷叶 鲜扁豆花 鲜金银花各6克代茶饮可清心解暑 消风祛湿 [6] - 金银花5克 豆豉15克 桑叶12克 菊花9克与粳米100克煮粥可发汗解表 疏风清热 [7] 日常预防措施 - 饮食需清淡易消化 多食用绿叶菜和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 忌冷饮及油炸食品 [7] - 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至10℃ 空调温度以26℃左右为宜 [7] - 夏季宜晚睡早起 午休30分钟补充精神 [8] - 运动后需多次少量补充温水 出汗后及时擦干并避免冷风直吹 用温水洗澡降温更快 [8]
最能实现拉屎自由的食物,中国人却越吃越少了
虎嗅· 2025-07-25 07:01
膳食纤维摄入现状 - 中国人日均膳食纤维摄入量从1982年13.3克降至2015年9.9克,不足推荐量25~30克的一半[9][13] - 城乡差距收窄:2015年城乡摄入量均为9.8~9.9克,农村谷物贡献占比46.8%高于城市38.6%,但水果占比仅3%[14][18] - 全球对比:英国19.7克、日本13.2克、巴西15.6克,均未达标[15] 饮食结构变化 - 谷物日均摄入量从1982年498克降至2015年281.1克,其中杂粮降幅达84%(92克→14.8克)[21][22] - 精制主食占比飙升:精米市占率从1985年67.5%升至2013年95%,精制小麦粉从34.1%增至75%[31] - 肉类消费激增:1981-2015年人均肉类消费增长近3倍,禽肉增长9倍,农村猪肉消费量从8.2公斤增至19.5公斤[27] 膳食纤维健康价值 - 全球1100万饮食相关死亡中,低全谷物摄入位列前三风险因素,长期缺乏增加23%全因死亡风险[39][41] - 每增10克膳食纤维可使总死亡风险下降10%,高摄入组心血管病和癌症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6%和22%[45][41] - 全谷物和干豆类纤维密度最高:麸皮含61.4克/100克,燕麦/荞麦超6克,黄豆等干豆类达9-13克[47][48] 高纤维食物来源 - 传统干货表现突出:干香菇/冬菇超10克/100克,干红果达49.7克[49] - 脱水蔬菜含量显著:脱水油菜8.6克、黄花菜7.7克、胡萝卜6.4克[53] - 饮食调整方案:燕麦红豆粥、糙米混搭、干货炒菜可有效补充[56]
小暑养生做好这三点 助你安然度夏
每日商报· 2025-07-08 03:13
小暑养生要点 - 小暑节气预示炎夏来临,高温湿热将持续[1] - 养生重点在于防暑降温、养心健脾、祛湿清热[1] - 外出需使用遮阳帽、防晒口罩、太阳镜等防护用品[1] - 室内应合理使用空调风扇,保持温度适宜和空气流通[1] - 及时补充水分,推荐饮用温开水和淡茶水[1] 饮食调理建议 - 推荐食用健脾食物如扁豆、山药[2] - 赤小豆和薏米是祛湿经典组合,可煮粥煲汤[2] - 清热解暑推荐西瓜、冬瓜、丝瓜等瓜类食物[2] - 冬瓜可祛湿消肿,苦瓜能清心火解暑热[2] - 盛夏可饮用绿豆汤、荷叶汤、莲子百合粥[2] 养心健脾方法 - 保证充足睡眠,建议午休30分钟左右[1] - 保持心情平和愉悦,避免情绪大起大落[1] - 可通过听音乐、冥想、静坐等方式静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