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慧思开物具身智能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300353,连投三家具身智能核心企业
上海证券报· 2025-10-02 07:19
近日,东土科技(300353)宣布通过多项战略投资深度布局具身机器人领域,已签署协议参股深圳逐际 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安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并拟领投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A轮融 资。 整体来看,东土科技对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既有硬件本体厂商、软件模型底座,还包括了场景型厂商, 生态协同意味突出。 具体来看,逐际动力成立于2022年,聚焦打造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并衍生了包括双足机器人等创新 产品。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为南方科技大学长聘教授,在成立逐际动力之前,他曾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 学长聘教授,长期研究控制理论与应用、机器人、机器学习等。 自成立以来,逐际动力获得阿里巴巴、京东、联想创投、招商局创投、蔚来资本、峰瑞资本、绿洲资 本、明势创投等顶级投资机构投资。 产品层面,逐际动力在具身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领域国内领先,自研算法可实现高动态平衡与复杂地形 适应,还打造标准化机器人本体及AI工具链,为科研与产业应用提供通用技术底座。 逐际动力方面近日向上证报记者介绍,其推出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Oli堪比"赛博球童",可全自主完成 网球识别、跟踪、捡球、放置,以及行走、弯腰、深蹲。Oli基于主动感知的全身移动操作 ...
从进厂到马拉松:人形机器人离“实用”还有多远?
36氪· 2025-04-23 00:18
赛事概况与结果 - 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全长21.0975公里 涵盖裂缝路、陡坡、石子路等复杂路况 考验机器人关节协调性、控制算法、能源管理及结构设计等能力 [1] - 共20支队伍参赛 包括天工Ultra、宇树G1、乐聚夸父、松延动力N2、小巨人等型号 所有机器人未完全自主运行 多采用遥操作形式 每台配备三位工程师陪跑 [1] - 仅6支队伍完成全程 其余因电池续航、关节过热等问题退赛 天工队(更换3次电池)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 松延动力N2获亚军 卓益得行者二号(全场唯一不换电)获季军 [1] 参赛机器人性能对比 - 天工Ultra身高1.8米/体重55公斤 以自主跟随模式达成高配速 身高优势显著 松延动力N2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 步态稳定性领先 大多无需专人防跌倒 行者二号身高1.7米/体重30公斤 采取快走姿态实现全场唯一不换电 [2] - 行者二号采用肌腱绳驱仿生轻量化设计 整体纤细提升续航能力 远超其他选手 [2] - 天工机器人软件端依托"慧思开物"平台及预测型强化模仿学习方法 平衡能力出色 步态拟人稳定 硬件端采用碳纤维减重 刚柔耦合腿部结构减少关节冲击 大功率一体化关节与低惯量设计提升爆发力 结构优化增强关节散热 [3] - 松延动力软件端采用深度强化学习分层架构 上层生成运动规划 下层通过模型预测控制调整关节力矩 自研动态抗干扰算法支持复杂地形步态调整 硬件端使用航空级铝合金与碳纤维面板降低重量 [3] 宇树科技G1表现与市场反馈 - 宇树G1由第三方客户使用自有算法参赛 开跑即摔倒引发稳定性质疑 舆论评价两极分化 部分观点认为其仅适合作为摆件或表演 官方宣传动作系定向优化而非通用能力 [4] - 宇树科技澄清称G1已发货至全球多客户 多个独立团队使用不同算法导致表现差异 淘宝官方店暂不售卖G1 京东平台已售超1000台 超1300人预约 基础版功能限于展示、行走、握手等 无跳舞功能 [4] 行业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 具身智能赛道被指存在商业化困境 客户需求不明确 工厂应用场景多为单一重复性工作 传统机器人已可胜任 双足机器人实用性存疑 [5] - 行业需重点解决关节过热导致性能衰减、动平衡不足、多次换电等问题 强化学习的数据量与训练时长是稳定性突破关键 长续航与关节散热待优化 [5] - 软件端人形机器人移动操作能力具备基础智能但通用性不足 需具身智能实现多动作泛化与复杂决策 实机数据采集成本高 仿真数据质量难保障 虚实结合为未来方向 [6] - 2025年或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突破年 万台级量产将带动产业链放量 数据采集与训练有望解决数据匮乏问题 推动向泛化实用阶段发展 [6]
专家访谈汇总:哪个机器人概念赛道最先反弹?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24 12:44
宏观经济与消费行业 - 2025年中国经济政策重点从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民生和消费,财政政策更注重可持续发展 [1] - 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领域财政支出将增加,政府在促进消费品升级方面增加1500亿元资金投入 [1] - 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为新消费模式提供土壤,经济弹性较弱时消费领域有望展现高成长性 [1] - 2017 - 2019年适合在新时代消费变革中迎合市场需求的公司,港股市场线上零售、旅游平台、教育、娱乐等板块有较好投资机会 [1] - 适合关注通过增加销量实现业绩增长的公司,如A股中的服务消费(文化娱乐、旅游、餐饮)和商品消费(食品、家电等) [1] 歌尔股份 - 最初从事微型声学元器件业务,2010年进入苹果供应链,2015年起实施“零件 + 成品”战略,拓展三大产品矩阵,为全球科技和消费电子行业领先客户提供一站式研发和制造服务 [1] - AI赋能的AR眼镜未来有望成为全场景生活助手,歌尔是全球XR代工龙头,强化核心竞争力,成为头部厂商核心代工厂商 [1] - AI技术提升TWS耳机功能,歌尔与头部客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零件和整机协同发展助力TWS耳机业务稳定发展 [2] - 公司预计2024 - 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03.86亿元、1064.34亿元、1183.03亿元,同比增长1.84%、6.02%、11.15% [2] - 公司预计2024 - 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54亿元、34.79亿元、45.01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43.91%、31.07%、29.39% [2] 人形机器人行业 - 特斯拉上调2025年Optimus人形机器人量产预期,预计生产几千到1万台,2025年在工厂测试,2026年对外销售 [2] - 英伟达打造机器人底层开发生态,与14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合作,加速人形机器人落地 [2] - 许多科技巨头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集中在投资企业、开发模型和应用方向等方面 [2] - 国内一些人形机器人厂商开始小批量生产,如智元机器人预计2025年1月累计下线1000台,傅里叶机器人预计2024年交付100台 [2] -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核心硬件之一,技术壁垒较高,是触达真实物理世界的关键部件 [2] - 随着机器人功能提升,手部传感器使用数量和种类将进一步增加,国内企业加大传感器领域研发投入,未来可能取得突破 [2][3] - 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年初至今累计上涨48.37%,相较沪深300指数超额收益43.50个百分点 [6] - 杭州宣布加强算力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6] - 上海市委书记强调机器人产业迎来战略机遇,需深化产业生态和全产业链发展 [6] - 黑芝麻智能与武汉大学合作,将芯片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天问”,提升智能水平 [6]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一脑多机”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提升机器人自主决策和执行能力 [6] - 越疆科技发布全球首款“灵巧操作 + 直膝行走”人形机器人DobotAtom,适用于工业和服务场景 [6] - 当前阶段建议关注雷赛智能、兆威机电和丰立智能,其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和进展可能成为产业发展核心驱动力 [6] 智能医疗设备行业 - 预计到2030年,全球医疗AI解决方案市场将从2022年的137亿美元增长至155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5.5% [5] - AI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深化,在诊断、药物发现和治疗方面大幅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带来革命性变革 [7] - AI与多组学结合为复杂疾病机制解析提供全景视角,推动精准医学大规模应用,海外龙头企业已取得突破 [7] - AI技术提升医学影像清晰度与对比度,深度学习算法帮助医生识别和标记病变区域,支持精准诊断 [7] - AI与脑机接口结合提升人机交互效率,推动医疗技术向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7] - 联影医疗在AI技术赋能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孵化AI公司推动医疗设备数智化升级,打造全新医疗生态 [7] - 迈瑞医疗发布全球首个临床落地的重症医疗大模型,构建智慧医疗新模式,提升重症医疗服务效率和准确性 [7] - 祥生医疗较早布局AI技术,已发布国内首个取得国家级三类医疗器械检测报告的超声AI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7]